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4765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2019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攻讦jié喷pēn薄打擂lèi台潮涨zhǎng潮消

B啜chuò泣屏bǐng退供gòng给制拾shè级而上

C涟漪yī混沌tún盥guàn洗室麻痹bì大意

D坍圮pǐ悲怆chuàng不更gēng事养尊处chù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缘份闹哄哄郑重其事瞑思苦想

B匮乏闭门羹层峦叠障深居简出

C颠簸起搏器富丽堂皇一笔勾消

D遐思水蒸气雕梁画栋礼尚往来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文化”,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来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的广告主题之一。

B.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C.记不清都是在地坛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D.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题为“死水”的文章。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听起来过于神奇荒诞,却正反应了人们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B.在世锦赛体操比赛中,他双杠的动作完成得简直无可挑剔,以致全体裁判员无一例外地对他亮出了满分。

C.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

D.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的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用于青海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B.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C.《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D.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

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

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

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

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

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

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

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

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

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

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

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

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

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

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

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

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

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

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

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

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

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

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

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

有。

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

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

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

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

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

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

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

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

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

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

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

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

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

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6.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更加准确。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

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以功授开府。

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

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

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

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

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

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

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

“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

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

其妻子在金乡。

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

“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

”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

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

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

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耽:

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

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卒:

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薄:

轻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功授开府以勇气闻于诸侯

B.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引入卧内,为之下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

“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

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

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

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

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高三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xx、10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3分)

译文: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4分)

译文: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4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大礼不辞小让。

(司马迁《史记》)

(4)靡不有初,。

(《诗经·大雅·荡》)

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五、(12分)

16.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寒食节”下定义。

(不超过45字)(4分)

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

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

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

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是寒食节的风景。

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我国北方仍有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场面。

寒食节是

17.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组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

(4分)

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世界则只是永远跳不出来的暗算的陷阱;

答:

18.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

请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4分)

   为了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黄梅戏剧团将②派出由二十名青年演员组成的③演出队伍,奔赴大别山区进行④慰问演出。

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街道、敬老院、和⑤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⑥节目。

通过⑦演出,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必须删去的是  :

                                                                     

  不能删去的是  :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

“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

”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

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

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

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

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

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

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

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

“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

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

”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

“毫无必要。

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

”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

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

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

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

“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

”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

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

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

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

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

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

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

“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

”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

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

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

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

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

19.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

(4分)

20.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概括作答。

(4分)

21.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

(2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

(2分)

22.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

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

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豪华落尽见真淳

    xx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

追究季羡林之成为“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羡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心理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

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

《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

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或如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抹,五色相宜。

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其短;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

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

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

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

“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

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

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

”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

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文风,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

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

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

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

”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

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

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文章开头说“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试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20.请简要分析季羡林成为“杂家”的原因(4分)。

21.“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创作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人格精神。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

(4分)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评价季羡林先生的?

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天地相接之处,横亘着遥远的地平线,当你奔向地平线所在,地平线又出现在远方。

向往着地平线,人就永远在追逐中。

有人说,目标就像地平线,虽然看得见,但永远达不到;但也有人说,目标就像地平线,虽然达不到,但永远看得见。

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以“生命的地平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xx、10

1.A(B供gōngC沌dùnD处chǔ)

2.D(A缘分、冥思苦想B层峦叠嶂C一笔勾销)

3.B(A书名号改为引号,见必修三《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C问号改为句号,见必修二《我与地坛》;D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且放在括号之后)

4.C(A反应:

通常指“机体受到刺激引起相应的活动”;反映:

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此处应用“反映”。

B以致: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引起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此处应用“以至”。

D“不厌其烦”应改为“不胜其烦”。

5.B(A不合逻辑,“抢险救灾”包括“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C歧义,改为“中国人最易读错的200个字”,句式杂糅,删去“为对象”或改为“以……为对象”D搭配不当,将“建立健全”改为“达成”)

二、6.A(B项错在“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文中无此信息;C项因果倒置,D项绘画成熟的起点并不确定)

7.D(A项错在“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B项错在“非原创者的真迹”,第二段中有“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一句;C项错在“仅存”)

8.B(A项从原文中无法断定帛画的水平就比壁画高;C项绝对化;D项原文中有“不能一笔抹杀”一句)

三、9.D薄:

迫近

10.A(A都是“凭借”的意思B表被动;介词,替C代词,他;指示代词,这些D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1.D(①只是交代战况,看不出“谋略”;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无“谋略”可言;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没有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