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8578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docx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成果主件: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

奖项类别:

实践探索类

申报人及合作者:

徐金才曹茂昌陈宝定操明权刘琦栋于德龙

获奖者单位:

江苏省邗江中学

一、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举措

“道德课堂”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研究历时十年,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道德课堂”的理论创新。

我们认为,“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

“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并让师生从课堂生活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鲁洁语)。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课堂中道德严重缺失,有的甚至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

其主要表现是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本应着眼“人”的发展和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被简约化为见分不见“人”的特殊认识活动。

这种“人学空场”(鲁洁语)的存在,使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

这种以牺牲心灵的自由成长与创造达到某种抽象、僵化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

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

我们的学校教育失掉了应有的“本真”,走上了“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歧途。

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在全国多个省份实施新课程方案,力图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与教学,课程内容在体现时代性、基础性的同时,突出了选择性这一原则。

课程要符合“一个”“一个”学校学生的实际,因此国家课程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经过校本化的改造,“道德课堂”是国家课程方案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载体。

“合道德”教育哲学是“道德课堂”的理论指南。

正是基于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基于对本真教育的追寻与探索,我校从教育哲学与教育伦理的高度,提出了“合道德”的教育哲学,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道德课堂”,以此提升育人目标和办学诉求的品质。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合目的”。

学校不仅要分数,要高分数;要升学率,要高升学率、优升学率,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质量应该是全面的质量:

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教育应该“合规律”。

课程规律、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等,都是新课程实施中必须不断发现并创造性地予以遵循的。

教育更应该“合道德”。

“合道德”的教育建立在“合目的”、“合规律”之上,是闪耀人性光辉的教育,是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师生成功”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

“合道德”的教育是要用“合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在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的学习过程和充满自主、合作、探究情趣的校园生活中,取得好的文化成绩,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

“合道德”的教育,就是要营造“合道德”的教育环境,造就“合道德”的教师队伍,实施“合道德”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培养“合道德”的“有大家之气,大家风范”的学生。

“合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崇高追求。

新课程背景下对“课程”、“教学”、“课堂”的新诠释是“道德课堂”理论依据。

“道德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校本化课程教学结构体系的总称,是被专家誉为“国家视野,本土行动”的一种新课程模式。

它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构成。

这种以空间为维度建构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是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课程”、“教学”、“课堂”所作的全新的诠释,即,“课程”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学”是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所有学习、生活空间的有机整体。

学校和教师应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构成的“道德课堂”,让学生在“大课堂”中传递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成长。

回归生活世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是道德课堂的理论核心。

从生活德育理论出发,综合各种证据,我们有理由确定,回归生活是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原则”。

要从根本上消除传统课堂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课堂”,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构建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我们之所以把道德的“课堂”界定拓展为“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是因为,道德的教育要实现引导学生积极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功能,就必须拓展学习空间,建立开放性学习系统,使课堂、校园、社区、大自然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

在更为开阔的空间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更加丰富、多样,如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等,从而自主地进行价值辨析,探究明理,自觉地进行知识能力的建构。

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的尊重的基础之上。

诚如杜威所言“教育是在经验中”,“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活与认知规律,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和直接经验的获得,反对课程脱离儿童的世界与生活”“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

因为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行为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知行合一”,主张坚持“知情意合一”和“智仁勇合一”,认为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成学生健全个性的形成,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鲁洁教授也指出:

“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建构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能是生活之外的东西。

”“道德课堂”理论强调学习和生活合一,强调实践与体验,强调主体性、选择性、体验性,强调唤起学生的兴昧。

这些正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论观点的提升和发展。

(二)“道德课堂”的实践探索

1.探索的历程:

历时十年跨越两阶段

“十五”期间,我校参与了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大课堂”的概念。

“十一五期间”,我校开展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道德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构建理论、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原创性工作。

十年来,我校“道德课堂”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1)德育命题研究的阶段。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邗中于2000年首次提出“大课堂”的概念,开始着手构建“大课堂德育模式”,并在全校推出三大改革:

实行弹性管理、开放校园课堂、实施分层教学。

2004年4月,我校开展了国家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的研究,12月,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编辑部、南师大道德研究所共同参加了由邗中主办的“道德课堂”沙龙研讨活动,此次活动使“道德课堂”研究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2)课程教学结构模式研究的阶段。

2005年秋,邗中作为全国新课程实施样本校、示范校,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稳妥的科学态度,构建了校本化的道德课堂教学模式。

2006年10月,邗中承办了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以“道德课堂与课堂中道德问题的研究”为主题的“两岸三地”校长论坛,课题主持人徐金才以其对“道德课堂”的深入阐述,受到160多所知名学校与会者的广泛好评;2009年3月,徐校长应邀赴台北市做了题为《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的专题演讲,使邗江中学“道德课堂”的影响遍及境内外。

2007年6月,课题主持人徐金才提出“合道德”的概念,取代了“有道德”。

并提出“建立在‘合目的’、‘合规律’之上的‘合道德’的教育,是闪耀人性光辉的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

是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教育。

”2007年10月,邗中正式通过了《高举“道德课堂”大旗,实施合道德的教育》的5年发展规划以及课程改革的6个实施方案,标志着“道德课堂”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8年元月,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在邗中举行。

由杨九俊、彭刚、蔡守龙等人组成的省专家组,对邗中三个课题进行了现场论证并颁发开题证书。

专家组一致认为,三个课题的选题都很好、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其中省级课题“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十一五”立项课题。

2008年9月,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视导专家组来邗中视导。

对独具特色的“道德课堂”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邗中“是一所具有较强的实施高中新课程能力的名校,在整个江苏和全国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样板校的重要示范作用。

”2008年10月,扬州市中小学精致管理现场推进会在邗中召开。

邗中向全市教育工作者全面展示了成功的教室课堂、丰富的校园课堂及让人称道的师生精神风貌。

“道德课堂”日益成为邗中的名片。

2009年11月,邗中成功举办了以“道德课堂:

本真教育的追寻和探究”为主题的全省对外开放日活动。

12月,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江苏省邗江中学卷”出版,标志着邗中“道德课堂”的研究已经成熟。

2.探索成果:

构建学生生命新时空

“道德课堂”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构成。

这种以空间为维度建构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有效拓宽了教育的新时空。

(1)“教室课堂”:

侧重“主体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室课堂”由文化科目课程教学(语文、数学、外语;选测科目;必测科目等)和技能科目课程教学(体育、艺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两大系列组成。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课堂”中度过的,学校和教师应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因此,按照“回归生活”的要求,要着力改变填鸭式、灌输型的课堂模式,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式、研究型”的课堂模型,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强化实践和实验环节,强化知识的交叉、渗透和整合,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校园课堂”:

侧重“选择性”,让校园成为师生的乐园。

“校园课堂”由“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主题教育活动”四大系列构成。

校本课程系列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三大类。

学生社团系列分为学术类、科技类、艺术类、健身类、生活类五大类;特长生培养系列分为学科竞赛类、升学准备类、兴趣爱好类三大类;主题教育活动系列规划并设计了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和特色主题教育活动。

“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因此,要以“课程”的思想和弹性作息管理理念来设计并组织校园文化与活动,形成独具特点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个“世界”中生长。

“十大杰出学生”评选、“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荣誉与责任”毕业典礼等10余个主题活动每学年正常有序开展。

每年举办“十位大师进校园”活动。

例如先后邀请了原国家文化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中国作协副主席、山西省作协主席张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著名作家雷抒雁等来校讲学,让学生与大师零距离对话,从而在学生心中埋下了自己成为“大师”梦想的种子。

学校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网络教室、劳技教室、艺术馆、体育馆,扩大学生实验、实践、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电视台、广播台节目和校报、墙报、黑板报、橱窗的策划、编辑、播出、评比工作;切实开展各种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和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堂系列”,使“校园课堂”成为巩固、拓展“教室课堂”的阵地和学生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的舞台,让校园成为师生的乐园。

(3)“社区课堂”:

侧重“体验性”,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社区课堂”由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专题研究性学习两大系列构成。

走向社会的过程是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升华和超越,它能使学生把人类的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领悟校园学习过程本身所蕴涵的道德、审美意义乃至人的生命意义。

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论文,把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的学习与“社区课堂”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科学的飞速发展,关注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关注鲜活的政治现象,关注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命运。

另一方面,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社会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开设校内网吧,让学生在经过学校网络管理中心过滤的网络世界中,接触“社区课堂”,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二、主要实践成果

十年来,我校“道德课堂”研究经历了德育命题研究、课程教学结构模式研究等两个阶段。

在构建理论、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原创性工作,提出了“合道德”的教育哲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课堂”进行了新的诠释,发展了“生活教育”理论,取得了以下丰硕的实践成果:

1.构建了“道德课堂”课程教学结构模式

在道德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基于对“课程”应该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学”是生本、生生、师生对话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学生所有学习、生活空间的有机整体的理解与认识,构建了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组成的、充分体现国家新课程思想和新课程方案精神的“道德课堂”实践模式:

“教室课堂”由文化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和技能科目(如体育、艺术、技术、心理健康等)两大系列构成;“校园课堂”由校本课程选修、学生社团活动、特长生培养、特色主题教育等四大系列构成;“社区课堂”由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专题研究性学习等两大系列构成,有效构筑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道德课堂”被专家誉为“国家视野、本土行动”,是践行“合道德”教育哲学的鲜活的课程教学范式。

“道德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道德课堂》系列校本教材被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为“江苏省中学优秀校本课程案例”一等奖。

2.构筑了师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道德课堂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拓展了师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有效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了师生生命的质态,提升了师生生命的质量。

(1)提升了教师的生命质量

道德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方式、综合素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施“合道德”的教育,培养“大气”的邗中学子。

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空前发挥,在本真教育的追寻与探索中,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优秀集体”是目标,“共同信念”是基石。

我们紧紧抓住“观念”、“精神”、“本领”三个重点,形成了具有共同教育信念的优秀集体,这个共同的信念深深根植于“道德课堂”的理论之中;经过这一理论的引领与滋养,全校教师的行为方式具有了文化的意蕴,成为我校独特的宝贵财富,如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自觉奉献;合作基础上竞争、竞争过程中合作;研究状态下工作,工作过程中研究;大事做到精致、小事做出品位、凡事做出特点。

“道德课堂”的深入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名师队伍建设。

我校现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硕士生导师1名,由我校自己培养的教授级高级教师2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名,省特级教师7名,省市名师95名,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和硕士68名,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者197名,出国(境)访问者59人次。

有120人次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道德课堂”的深入研究,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研究意识的增强,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近几年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学大奖赛中,我校有136人次获得市级以上一等奖,其中14人次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28人次获江苏省教学大奖赛一等奖,94人次获扬州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2)促进了学生的生命发展

实施“合道德”的教育,保证了教育教学的全面质量,拓展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时空,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了学生生命的质态。

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弘扬,自主性得以发挥,学生的成长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学生的学习充满快乐。

阳光、自信写满了邗中学子青春的笑脸。

“道德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促进了学生的特长发展。

近五年,我校有506名学生在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行业协会主办的学科竞赛及体育、音乐、书画、作文、网页制作、信息技术应用等比赛中获奖。

例如,2008年江苏省第八届高中生作文大赛,1人获省特等奖,2人获省一等奖;在2008年“高考作文杯”江苏省第二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2人获省一等奖;2010“高考作文杯”江苏省高中学生第三届现场作文大赛中,1人获省一等奖;在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教育报刊社举办的“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中,三位同学荣获一等奖;在2008年江苏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1人获省一等奖,在2010年全国高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中,2人获省一等奖;在2008年江苏省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2人获省一等奖,在2009年江苏省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5人获省一等奖,在2010年江苏省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3人获省一等奖;在2010年江苏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1人获省一等奖;学生书法作品《软笔书法》,荣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中学甲组一等奖;在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评选中,我校八名同学荣获特等奖;2010年高三姚盼同学荣获“地球小博士称号”,有六位同学荣获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一等奖;在省2010年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评比中,初二有1名同学荣获一等奖;在2010年全国中小学“金钥匙”科技竞赛中1名同学获特等奖,4名同学荣获省一等奖。

“道德课堂”在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的全面质量,学生在教室课堂的学习中耗费的时间精力相对减少;学生的能力、素质则在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明显的增强。

在学生课业负担大大减轻的前提下,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文化成绩不断进步,显现出“道德课堂”丰硕的实践效果。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紧紧围绕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对评价内容和等级标准,评价纬度及评价主体,评价程序及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及成长档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

我校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8年学业水平测试除生物合格率达99.8℅外,其余学科均达100℅,计算机考试合格率达100℅。

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各科合格率均达100℅,计算机考试合格率达99.8℅,高考本科率达85℅左右,其中本一率连年达60℅左右,2008年高考上线率、录取率名列江苏省950多所高中第14位,扬州市高考状元花落我校。

2010年我校高考再获全面丰收,理科卢月同学取得总分417的高分,其中英语学科117分为扬州市英语单科状元;文科王颖同学取得390分的高分;本一率达52%,本二率达84.76%;所有选修学科达B率均接近100%。

学校每年为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中国人大、南大等各大高校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

我校毕业生以开阔的视野、大气的胸襟、扎实的文化功底、突出的特长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成为各名牌高校争取的生源。

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道德课堂”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构筑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努力培养“养大家之气,成大家风范”的优秀中学生,提升了学生思想境界,促进了教育价值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大课堂”中传递生命气息,关注生命价值,感受生命成长——让教育回到“本真”中来。

3.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道德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按照“课题为载体,项目负责制,全校一体化”的研究思路,营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的浓厚氛围,引领教师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抓“过程”,抓“应用”,抓“创新”,既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又为锻造研究型教师队伍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全体教师参加了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和《主体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等5个省级课题、“十一五”期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本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等4个立项课题的研究,其中有五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奖;教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国家和省级教育机构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5次,成果丰硕。

近五年来,教师编写专著、教学参考书77部,436篇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家、省、市级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共有500余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其中在江苏省有较大影响的“五四杯”、“师陶杯”、“园丁杯”论文比赛中,我校连续多年荣获三个大赛一等奖。

2008年暑期,我校组织骨干教师研制编辑了《道德课堂——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等近700多万字的实施方案、保障制度、校本教材、阶段性成果汇编。

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聚焦新课程》、《道德课堂(高中)》、《道德课堂(初中)》和《古诗今读》、《毛泽东和他的诗词》等“中学名校校本教材系列丛书”11本。

三、本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我校的“道德课堂”研究在省内外产生了辐射示范作用,该研究及成果得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热情肯定。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玉琨教授指出:

邗江中学的“道德课堂”,是要建设一个合乎道德的课堂。

要建设这样的课堂,首先得有一批有道德的教师,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到课堂研究课堂、关注课堂,尤其关注课堂当中学生的道德问题和自身的道德问题,那么才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既充满了智慧,也才能把一代人的智慧传递给下一代人。

道德必须在课堂里面,必须要和我们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所有的教师都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这一点我们邗江中学做到了,所以她能够在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在引领中国基础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道德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中,做出努力,我认为这一点难能可贵。

”(2005年7月20日演讲录,江苏省邗江中学报告厅)

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学科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把我校的道德课堂盛誉为“国际视野,本土行动”,他特别撰文指出:

据我所知,道德课堂这一命题是江苏省邗江中学首先提出来,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浓厚的校本研究特色。

把作为国家意志的课程改革与作为校本的“道德课堂”整合起来,正是对“国际视野,本土行动”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这不仅彰显了江苏省邗江中学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意识,更体现了他们对课程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