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8088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2-07-0317:

26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祝祷(dǎo)   鞭笞(chī)   便利店(biàn)   胜券在握(juàn)

B.扒手(pá)  吱声(zī)  和稀泥(huó)  步履蹒跚(pán)

C.膏腴(yú)    劲敌(jìn)   矢志不渝(yú)   斐然成章(fěi)

D.黏膜(nián)  囊括(náng)  笃信(dǔ)       同仇敌忾(kà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周立波,在2009年掀起了一股“海派清口”的旋风,他在舞台上嘻笑怒骂社会上各种人物,短短时间内就与郭德纲等著名笑星“排排坐”,演出门票甚至让黄牛也赚翻。

B.春分,昼夜平分,春色与茶色平分。

看,春染茶山,峰峦迭翠。

听,山泉潺潺,鸟鸣蜂吟。

沏上一杯春分茶,茶中绿意,幽若山林,茗香清纯,去浊扬清。

C.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只有图书市场却没有文学界,这样的观点或许过于武断,但面对着秘史、耍酷文学的喧嚣,厚重原创作品的凋零,文学式微的呼喊已然绵亘多年。

D.在这过程中,很可能是“奥迪男”过于趾高气扬,激怒了老实本份的清洁工;但也可能是清洁工看“奥迪男”不爽,因此不愿作出让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是口头检讨,又是书面检讨,还要登在媒体的头版上,这样的大“动作”,未免有些用力过猛,更像是权力意志之下的一种刻意表演。

B.在天灾面前,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恐怕是最正确而有效的措施,只是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该采取的手段都应当毫不犹豫地采取。

C.经过这一轮欧债危机的折腾,目前市场气氛低落,有的公司股价大幅下挫,直接影响其融资能力,未来欧美公司的裁员潮将不绝如缕。

D.欧洲领导人达成的新的紧缩举措,将对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从而使得2012年的经济前景变得更具挑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夜已深,月光如水般倾泻在柏油路上,洒在哪儿,哪儿就是一地的思念,一地的温暖。

B.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途径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C.唐人宋之问在近体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的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糜诗风。

D.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们在教官的指挥下,顶着漫天冰雪进行裸跑,这种“鹰爸”的教育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日本甚至将训练的残酷当作学校一种常态教育。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玩古玩的人喜欢拣漏,                         。

  ①什么是大漏,就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还在拘泥于某种教条、观念、主义的时候,你超越之,看见一个时代普遍的审美价值看不见的东西     

②一流的藏家拣的是大漏

③但许多大漏就在古玩店里摆着,便宜得惊人

  ④大漏其实是相当便宜的       

⑤但普遍拣的都是小漏

⑥现在,青花瓷的价值举世都知道了,拣漏如骆驼过针眼

  A、②①⑥③④⑤                  B、⑤②①⑥③④

 C、⑤④①②③⑥                  D、⑥⑤②①④③

6.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友谊”为话题,另写一段话。

(3分)

知识是云,落下霏霏细雨;知识是雨,聚成浩瀚的海;知识是海,托起梦想之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的材料对相声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

(3分)

      相声是一种曲艺,由传统口技发展而成。

它吸取了民间讲故事、说笑话的手法和戏曲中的喜剧因素,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

内容多为讽刺,也有用来歌颂新人新事的。

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三种,以对口相声为基本形式。

相  

 

 

 

 

 

 

 

 

 

 

 

 

 

 

 

 

 

 

 

 

 

 

 

 

 

 

 

 

 

 

 

 

 

 

 

 

 

 

 

 

 

 

 

 

 

 

 

 

 

 

 

 

 

二、阅读题(4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18分)

金翅雀

[葡萄牙]米·托尔加

一家三口人正在不声不晌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

“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母亲抬起头,瞪大了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也许是为了回答母亲询问的目光,也许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孩子又重复了一句:

“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

孩子高兴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

他说,今天下午赶着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

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权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灵魂吻着可爱的宝贝。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

孩子没有在意,接着讲下去。

他说,把羊拴在一棵金雀枝上,开始往松树上爬。

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孩子一直往上爬。

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

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

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最后才停下来,四肢牢牢抓住坚硬的树皮。

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不得不在结实的树权上休息三次。

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

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

听到这里,父母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着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攀附树枝。

①突然,两个人看见孩子身子一斜,从高处、从松树顶上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看来是必死无疑了。

但是,孩子无意中表明,他站在树巅,完全不曾意识到飘在空中、面临深渊的可怕,并且也没有掉下来。

倒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

②他拿起鸟蛋以后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吻了它一下。

蛋壳得到了孩子嘴唇上的这点热气,突然从中间裂开了,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

说这件怪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如同复述从邻居那里听来的《出埃及记》的故事一样。

随后,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

现在,他心境坦然,非常高兴——发现了一个鸟窝!

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谁也没有开口。

后来,一家人回到暖烘烘的壁炉旁边,看着里边燃烧的橄榄木时,父亲和母亲才交谈了几句。

他们的话说得晦涩难懂,孩子没有猜透。

何必要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他只想把那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小鸟的形象深深保存在记忆之中。

8.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父亲的神情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这样写?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小说的主题,设想文末父母说了些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

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嗟乎!

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易》曰:

“眇能视,跛能履;履虎民,咥人凶。

”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

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尤可畏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教孝公燔《诗》、《书》            燔:

焚烧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逆探:

揣度试探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中:

以……为中心

D.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尚:

崇尚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塞源而欲流长也

C.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秦之乱天下之法                     谨庠序之教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旨是论封建的为臣为君之道。

文章一开头就针对“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秦国的“富强数世”,是因为孝公“得商鞅而任之”;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仍施行严刑峻法,那是习以为常的事,虽致天下大乱,并非“李斯以荀卿之学”而乱天下的。

C.作者认为李斯是一个“趋时”者,他在秦未亡之前就已遭夷灭三族之祸,“卒于凶者”,

在作者看来,那是咎由自取,是“小人之仕”的必然结果。

 D.本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对历史上已有定论的政治家李斯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逐层深入,是一篇“有物”“有序”、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力作。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1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8、19题。

(7分)

送人之松江

[宋]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18.第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简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19.全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是如何表现的。

(4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尔来四万八千岁,                。

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2)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

(《论语》)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            。

(王勃《滕王阁序》)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

(5)大弦嘈嘈如急雨,               。

嘈嘈切切错杂弹,              。

(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题(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王维有言: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亦有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据说古代送别的时候,总在郊外的长亭里摆下筵席,赠以柳枝,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留别”。

千百年来,悲欢聚散的诗行无不吟咏那或忧愁或憧憬的心绪。

当今社会,交通便利,人们内心远行的渴望再难以隐藏。

农民工勇闯天下,富二代亦追逐梦想,我们的眼光总在远方。

但在一个张扬精神的时代,年轻人作别昨日的方式也不仅是决绝。

他们在与人、与物、与昨日、与旧我的离别中,积极反思留下的痕迹。

留别之际,感性或理性的思考加速了成长。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留别之际”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二、阅读题(43分)

(一)(18分)

8、文章讲述了孩子给父母讲述自己发现金翅雀窝最后放回孵出的金翅雀的经过。

(3分)

9、从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再到提心吊胆,最后以沉默结束,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为孩子危险之旅的担忧、紧张,以及对孩子好奇心、探索精神、勇敢行为的保护,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1分,作用2分)

10、第三人称叙述。

(1分)①文章采取的叙事视角很独特,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写法,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1分)②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1分)将孩子发现和寻找金翅雀的过程与父母和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双线并举,使主题更为丰满。

(1分)

11、①心理描写,写父母的想象,(1分)形象地写出父母如临其境时的惊慌失措,表现他们的紧张、担忧。

(1分)

 ②动作描写,小孩对鸟蛋的一“吻”,(1分)怜惜之情尽在其中,表现他对生命的淳朴的爱。

(1分)

12、设想的内容在于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因此父母交流的内容不应该是对孩子的责骂,除了对孩子的担心外,还应有对孩子好奇心、探索欲和勇敢的的作为的呵护,对孩子爱心的肯定。

(4分)

(二)(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3、C(中:

符合,投合)

14、C(C虽,虽然;A以,用,介词/因为,介词;B而,表并列/表转折,但是;D之,取独/的,结构助词)

15、A(没有论及为君之道)

16、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3分,按高考阅卷标准)

17、

(1)明知他不讲道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的,而不会怪罪我。

(“劝”“谅”,句式“不吾罪”,语句通顺,共3分。

(2)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策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们本来的心志吗!

(3分,译对一句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

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

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

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

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

为什么呢?

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

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