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7861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古诗.docx

《三年级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古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古诗.docx

三年级古诗

山中问答

李白(唐)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余:

我。

栖:

居住。

碧山:

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闲:

安然,泰然。

窅(yǎo)然:

远去貌。

别:

另外。

非人间:

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

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

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

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

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

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

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字典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

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

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

指鱼逆江而上。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

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

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

经常。

崔九: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江南:

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

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

指李龟年。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易水:

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

壮士,指荆轲;

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秋风引:

即秋风曲。

(2)萧萧:

风声。

(3)孤客:

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4)神童诗(节选)

学问勤中得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①郭:

外城。

酒旗:

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

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译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桃花溪  唐张旭 

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桃花溪:

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2)飞桥:

高桥。

  

  (3)石矶:

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4)洞:

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5)尽日:

整天,整日。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堆的西畔,借问打鱼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作品鉴赏

  桃花溪:

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

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

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他问得天真有趣: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

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

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

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

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

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前人蘅塘退士评论这首诗:

“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这话不无过誉,却也颇有道理。

读这首诗,如与王维的《桃源行》对照比较,可以领悟同一个题材,以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艺术方法去表现,是能各臻其妙的。

  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

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

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无怪《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邺(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绝句,构思新颖.

游赵村杏花

(唐)白居易

赵村红杏每年开,

十五年来看几回?

七十三人难再到,

今春来是别花来。

赵村的红色的杏花每年都会竞相开放,十五年过去了看了多少次了呢?

(白居易这时已经七十二岁,认为自己命不久矣)明年的这个时候也许就不能再来了,今年春天来看杏花是要和花告别的(我认为这有深一层的内涵,以花喻万物)。

白居易的诗本来就是通俗易懂著称,上学时老师曾说过白居易写完诗后都会读给孩童和老人听,修改到这些人能听懂为止!

很不一般的是诗人啊!

境幽深,独具一格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

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3.沙场: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4.君:

你。

5.琵琶:

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6.催:

催人出征。

7.凉州词:

又名《凉州歌》。

为最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

  

译文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

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译文

注释

董大:

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

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

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

哪个人。

君:

你,这里指董大。

乌衣巷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意思: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评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

“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

?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自有其深意所在。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

2.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

折磨。

坚劲:

坚定强劲。

4.尔:

那。

这句意思说:

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

动摇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