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7813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

重庆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2017年秋“九校联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性状不可遗传

B.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

C.用二倍体植物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即可用于杂交

D.基因型AaBb的亲本植物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9∶3∶3∶1,则子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4

【答案】D

【解析】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DNA分子中有遗传效应的判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才会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用二倍体植物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不可育,因此不可以用于杂交,C错误;基因型AaBb的亲本植物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9∶3∶3∶1,则子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1-不同=1-1/2×1/2=3/4,D正确。

2.遗传学检测两个人的基因组成时,发现甲为AaB,乙为AABb,分析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基因突变B.染色体数目变异

C.染色体结构变异D.甲可能是男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不可能使基因数量减少,而是产生有关等位基因,故A错误;如果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中少了一条染色体,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的丢失,故B正确;如果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同样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丢失,故C正确;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故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通过比较得出争取结论的能力。

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后基因位置关系没有改变

B.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C.有害突变在选择中被淘汰,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高倍镜下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其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A正确;植物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给后代,B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和有害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D错误。

4.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可杂交得种子(F1),种子萌发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待其开花后自交得到八倍体小黑麦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F1是一个含四个染色体组的新物种

C.该过程说明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

D.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二倍体黑麦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因此,二倍体黑麦与六倍体普通小麦杂交,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所以发育成的F1代的体细胞具有4个染色体组,但不可育,不是新物种,B错误;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可得到八倍体小黑麦,产生了新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为自然选择,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知识。

5.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C.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答案】D

【解析】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错误;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4=8种表现型,C错误;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D正确。

【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6.将洋葱(2N=16)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培育成植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加倍过程中出现了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B.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了着丝点分裂和纺锤体形成

C.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该植株中存在染色体数为8、16、32、64的细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染色体加倍过程中细胞不会分裂,也就是没有末期,A正确;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纺锤体形成,B错误;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该植株中存在染色体数为16、32、64的细胞,D错误;答案是A。

考点:

本题考查多倍体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7.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答案】D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

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等于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错误;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使生物进化,B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物种形成有关的2个“不一定”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H2CO3/NaHCO3对血浆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C.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D.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答案】A

【解析】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A正确;人为恒温动物,内环境的温度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C错误;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D错误。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血浆等,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HCO3﹣、HPO4﹣等参与维持血浆PH

D.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血红蛋白,当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抗体存在于内环境中,与抗原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故A正确;CO2、尿素、神经递质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故B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物质为小分子物质,渗入淋巴的物质主要为大分子物质,内环境的稳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故C正确;血红蛋白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基因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孟德尔发现,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基因重组现象也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基因重组现象不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错误。

11.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非基因序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c中任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一般不会影响其他两个基因的表达

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a、b之间一般不发生互换

C.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D.若某DNA分子中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答案】D

【解析】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功能单位,图中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一般不会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A正确;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而a、b属于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B正确;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都能够诱导基因突变,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C正确;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D错误。

1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缓冲物质的存在使得机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pH稳态

C.人体稳态指的是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D.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D

【解析】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包括PH的调节,超出这个限度,稳态就会遭到破坏,B错误;人体稳态指的是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C错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13.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高等动物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首先外界食物要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进入血浆,然后随血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处,再从血浆中出来到达组织液,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所以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B正确。

考点:

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

1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HCO3-维持

B.尿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增多的肾功能障碍患者,常出现组织水肿

C.饮水不足,将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内环境稳态失调

D.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乳酸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无机盐中以Na+和Cl-占主要,A错误;尿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增多的肾功能障碍患者,血浆渗透压降低,常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饮水不足,将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分重吸收增加,内环境稳态不会失调,C错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内环境,会被内环境中缓冲物质中和,不会明显降低血浆PH,D错误。

15.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乳酸被NaHCO3中和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血浆蛋白质的合成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答案】A

【解析】乳酸被NaHCO3中和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血浆中,A正确;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血浆蛋白的合成位于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错误;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16.由于某种原因,某生物体细胞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几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

A.基因突变B.染色体结构变异

C.染色体数目变异D.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答案】B

........................

17.仅考虑男性的26对等位基因,正常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为1/223

B.某男子经减数分裂最多可以产生226种不同的精子

C.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细胞的全套染色体中有23条通过儿子传给孙女

【答案】C

【解析】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四个两种精子,A错误;某男子经减数分裂最多可以产生223种不同的精子,B错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男性细胞的全套染色体中有最多有22条通过儿子传给孙女,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18.关于生物的进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频率变化时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④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答案】A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①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②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③错误;达尔文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④错误。

综上所述,选A。

19.下面是有关果蝇的培养记录,通过本实验可以说明()

A.果蝇的突变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引起的

B.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

C.果蝇在25℃时突变率最高

D.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高度有关

【答案】B

【解析】通过该实验只能证明温度影响果蝇的突变率,但不能证明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果蝇的突变率,A错误;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下,培养的温度条件不同,果蝇的突变率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B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在25℃时突变率高于19℃,但不能说明果蝇在25℃时突变率最高,C错误;在同一培养温度条件下,不同海拔高度,果蝇的突变率无显著差异,这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高度无关,D错误。

20.下面有关单倍体和染色体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

B.有性生殖的配子细胞中染色体肯定为一个染色体组

C.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D.普通小麦含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其单倍体含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染色体组是大小形态各不相同,携带者发育成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无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A正确;有性生殖的配子细胞中染色体不一定为一个染色体组,如由四倍体物种形成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单倍体通常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则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C正确;普通小麦含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则它的配子中含有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所以单倍体中也含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D正确。

21.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5%,Aa的比例占50%,aa的比例占25%。

已知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16B.1/4C.1/8D.1/9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基因型Aa的比例占50%,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所以能繁殖后代的基因型是AA和Aa,AA的基因型频率是25%÷(25%+50%)=1/3,Aa的基因型频率是50%÷(25%+50%)=2/3,子代基因型为aa,其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Aa,Aa×Aa→AA:

Aa:

aa=1:

2:

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各是2/3,所以aa=2/3×2/3×1/4=1/9,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先根据题意判断出能繁殖后代的基因型频率,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22.蝴蝶的性别决定为ZW型。

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即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嵌合体,其遗传解释如图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推断,Z和W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过程Ⅰ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Ⅱ、过程Ⅲ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

C.阴阳蝶的出现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D.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雌配子全部正常,雄配子全部不正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从图中无法推断Z和W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A错误;过程Ⅰ表示受精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Ⅱ、过程Ⅲ表达的基因具有选择性,不完全相同,B错误;阴阳蝶的出现是由于部分细胞丢失了W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C正确;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雌配子全部正常,雄配子一半正常,D错误;答案是C。

考点:

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工程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C.基因工程属于分子水平的操作

D.整个过程都在细胞外进行

【答案】D

【解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按照人们的意愿,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B正确;基因工程属于分子水平的操作,C正确;基因工程中第三部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说明基因工程是在生物体外和体内进行的,D错误。

24.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

正确的选项是()

A.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得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D.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图中①过程表示DN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故A错误;图中②过程表示翻译,需要tRNA、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等才能完成,故B错误;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的T-A碱基对被置换成了A-T碱基对,导致血红蛋白中一个谷氨酸被替换成了缬氨酸,从而引起了血红蛋白结构的改变,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故C正确;如果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即基因中碱基对的置换、缺失和增添,则形成的mRNA一定会改变,但是性状不一定改变,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猫类中有一种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型有红色(显性)、黑色(隐性)、花斑色(杂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黑色母猫与红色公猫交配,所生母猫均为花斑色

B.花斑母猫与红色或黑色公猫交配,均可生出红色母猫

C.花斑母猫与红色或黑色公猫交配,所生公猫一定不是黑色

D.黑色母猫生出花斑母猫和黑色公猫,小猫的父亲一定不是同一只公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黑色母猫与红色公猫交配,为:

XaXa×XAY,子代为XaY(黑色雄猫)和XAXa(花斑色雌猫),故A正确;花斑母猫与红色公猫交配,为:

XAXa×XAY,子代母猫为XAXa和XAXA,都是红色;花斑母猫与黑色公猫交配,为:

XAXa×XaY,子代母猫为XAXa(花斑色)和XaXa(黑色),故B错;花斑母猫与红色公猫或黑色公猫交配,子代公猫为XAY(红色)和XaY(黑色),故C错;黑色母猫与红色公猫交配,为:

XaXa×XAY,子代为XaY(黑色雄猫)和XAXa(花斑色雌猫),父亲为同一只公猫红色公猫,故D错。

考点: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6.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

现已知控制鸡的芦花与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分别是B和b,位于Z染色体上。

为了尽早且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选用()

A.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B.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C.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D.非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母鸡基因型有ZBW,ZbW两种,表现型分别是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公鸡基因型有ZBZB、ZBZb、ZbZb三种,表现型分别是芦花鸡、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芦花母鸡(ZBW)与非芦花公鸡(ZbZb)交配,后代中凡属芦花羽毛(ZBZb)的都是公鸡,而非芦花羽毛(ZbW)的全为母鸡,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尽早鉴别出公母,从而选留所需的小鸡,故C正确。

而其余的里面后代中雌性和雄性都有芦花和非芦花,无法进行鉴定,故A、B、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

②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

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

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

【考点定位】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限性:

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