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7587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君子有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7、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介。

8、教育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这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4)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就是在三者相互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9、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0、20世纪后的教育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提出);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现代化。

(二)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学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提供支持与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3、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

4、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5、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

6、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8、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学科始于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9、赫尔巴特形成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观点。

10、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11、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2、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第二章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之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4、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5、《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九年。

7、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办学经费和师资。

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

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身体方面、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方面

(二)教育目的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与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对小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3)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个人本位论(卢梭);

(2)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确立教育目的时应该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

5、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6、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三)教育制度

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制度,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年限及他们之间相互的关系等。

3、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但中国第一个实行的学制是1904年颁布执行的葵卯学制。

4、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5、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6、我国学制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了(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儿童身心发展的概述

1、个体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等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等

外铄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内在的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二)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A、遗传及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上的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具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是英国学者高登。

B、环境及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

(3)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

C、学校教育及作用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的形式作用于学生。

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是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D、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功能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丛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因素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个体主观能动性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的是社会实践活动。

(三)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童年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时候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父母的夸奖

(3)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长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的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4、教师职业的特点

(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2)教师职业角色主要包括: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5、教师的职业素养

A、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3)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已待人、弘扬正气、摈弃陋习)

(4)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B、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最细的而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C、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D、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6、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2)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

(3)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4)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学生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性的学习

(三)师生关系

1、赫尔巴特和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2、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3、师生关系的内容

a、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形成授受关系

(1)从社会角色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b、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1)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c、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师生关系

(2)放任型师生关系

(3)民主型师生关系

5、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6、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发扬教育民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第五章小学课程

(一)课程概述

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学校课程直接受制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制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3、课程类型

(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分: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分:

分科课程、总和课程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分: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任务来分: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根据课程的显现方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课程的内在要素可分为: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三个方面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目标模式

由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泰勒提出,他还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即著名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2)过程模式

是英国著名教育家斯腾豪斯针对目标模式的局限性而提出的。

5、课程计划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

它规定了学校应该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6、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7、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计划的中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构成。

(三)我国小学课程

1、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七个小学教学计划,它的颁布使我国小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

4、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小学教学

(一)小学教学概述

1、教学实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时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时间活动。

这是教学的本质。

4、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教学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作用主要表现在:

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2)教学时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6、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有四个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传授性、途径的有效性、认识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结构)。

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主要靠:

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要强调学生的活动;要依靠教师的引导。

三者有机统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前提。

(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理解教材。

感知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感知教材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表象。

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

理解是个体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以及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

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它的必要性在于:

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的学习新知识。

(4)运用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如完成各种书面、口头作业,试验等。

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次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反复的练习。

运用知识不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5)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的过程。

检查知识的作用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同时帮帮助学生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三)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知道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规律是与教学原则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根据需要制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

(3)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与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3、我国目前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四)小学教学方法

a)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b)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是水平是最根本的制约教学方法的因素。

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在一定年龄阶段上的发展水平。

c)教学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教学方法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教学方法尤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d)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育法、情境教学法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

(3)学生年龄特征

(五)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的而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3、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班级授课制的类型:

(1)根据教学的任务: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根据任务的数量:

单一课、综合课

(3)根据教学方法:

讲授课、演示课、联系课、复习课等

5、一般来说课的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课、巩固新教知识、不知课外作业。

6、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7、古代中国、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8、个别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在于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学速度慢、效率低。

9、分组教学制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2、教学模式通常包括:

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这五个因素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3、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

(3)完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