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7339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   江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

麒麟:

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

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

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E

(2)物理:

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

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

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分析】

(1)C项对词句的分析不误。

“且”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莫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

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

E项,刘诗的景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2)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一片花飞减却春!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

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

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就写到了人事。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

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

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的规律。

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

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

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

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

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

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故答案为:

⑴CE;

⑵物理:

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

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

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行乐”在诗中具体所指,诗人“行乐”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①南涧:

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 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答案】

(1)C

(2)D

(3)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分析】

(1)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故选C。

(2)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故选D。

(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又下启“去国”八句。

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

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故答案为:

⑴C;⑵D;

⑶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隋堤怀古①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②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③,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释】①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

②锦帆:

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

③江都事:

指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的“怀古”点明了题材,“隋堤”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为”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 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 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诗人面对“隋堤”,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

【答案】

(1)D

(2)①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

②对隋炀帝的嘲讽。

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

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③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④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分析】

(1)D项,“想象之景”错误,“绿树烟”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故选D。

(2)①结合“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分析,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以“猛虎”自居的史事,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②颔联由眼前的汴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之悲伤。

③结合“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江都事”“回望”注释②等分析,他面对遗址陈迹,慨叹惋惜,追悼责备。

“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也引发自己内心的“悲”。

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④张祜不仅仅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仅仅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有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他面对遗址陈迹不只是慨叹惋惜,也不只是追悼责备,更多的是面对现实,“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

②对隋炀帝的嘲讽。

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

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③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④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

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

(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2)“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

“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

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

【解析】【分析】

(1)“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

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式来表达情感。

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现。

同时,“手提天下”,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2)首先明确“虚实结合”这一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然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如“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

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

故答案为:

⑴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⑵“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

“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

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本诗​ 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②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

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乌衣巷;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2)①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

②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

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解析】【分析】

(1)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故答案为:

⑴乌衣巷 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⑵①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

②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

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考查典故,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表达了了对明朝灭亡的感慨以及明亡原因的思考,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以及亡国之悲。

②“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揭示了作者的观点:

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观点新颖。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面烘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

【解析】【分析】

(1)C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

故选C。

(2)本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

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

“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

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

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

分点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面烘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

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