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6776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永春一中高一年期末考历史科试卷(2019.01)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6题,54分)

1、陈旭麓说:

“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

”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

A.重视血缘  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的观念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2、《礼记·乐记》云:

“礼乐政刑,其极一也。

”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

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3、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4、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由少府属官变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朝廷与地方的事务须经尚书台办理,三公”实际上成为名义职位,史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由此可知,尚书台地位的改变是为了(  )

A.加强皇权B.加强中央集权C.废除宰相D.整顿吏治

5、表1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根据表1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6、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  )

A.提高了行政效率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D.导致了冗官局面

7、据《左传》载:

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因如实记载而遭其杀害,其他史官继续秉笔直书,直到崔氏妥协。

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但明清史官却当作笑谈。

这反映出(  )

A.历史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B.科举制度使史官缺乏独立精神

C.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史学精神传承D.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

8、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集权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9、古雅典规定:

债权人有权拘禁无法偿债的债务人60天,在此期间债权人须连续三次市集日将债务人带到审判官前,若仍无人替债务人还账,则债权人有权将债务人砍成块。

这些规定(  )

A.说明了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保护       B.揭示了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体现了对财产权利的极度重视       D.蕴含着人文精神的逐渐发展

10、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

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经济发展落后B.贫富差别不大C.城邦意识至上D.人文思想盛行

11、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

“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材料表明(  )

A.执政官就是法律,法律就是执政官B.法律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D.执政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12、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宪法》、德国通过《徳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

A.普选制   B.渐进性   C.法制化   D.普世性

13、1702年某国国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国王厌恶占多数席位的某党派,于是解除了某党派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另一党派人。

这种情况发生在(  )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法官在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其它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其它公职活动,这说明(  )

A.联邦法官缺乏人身自由            B.注重维护国家司法独立

C.司法腐败得到有效遏制            D.联邦法官政治地位较低

15、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这表明法国(  )

A.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留下浓厚封建专制残余       D.君主制度仍有强大影响

16、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

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

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17、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

该现象反映了(  )

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18、史学家蒋廷黻把某次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从而引发了下图中瓜分中国的漫画。

这次战争是(  )

(布上的英文是china)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

作者旨在(  )

A.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          B.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

C.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          D.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

20、“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21、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  )

A.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B.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

C.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22、“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材料认为巴黎公社(  )

A.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基础      B.建立了工农联盟的新政治制度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是无产阶级专政一次伟大尝试

23、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

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了35万人的大党。

由此说明当时(  )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2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修改了党的奋斗目标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5、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

完成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

A.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        B.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26、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27、下表是1927—1930年7月工人、农民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农民所占比例(%)

1927年

50.8

18.7

1928年6月

10.9

76.6

1929年

7

1930年7月

5.5

A.中共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B.农民政治觉悟的提高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28、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采取的态度经历了从“反蒋”到“逼蒋”再到“联蒋”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共产党领导阶层发生分化

C.阶级矛盾逐渐缓解  D.国民党反共政策不断调整

29、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在1943年的综合战报中详细公布:

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一万五千次中,和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

在交战的二百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中共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B.日军战报基本符合当时中国抗战局势

C.中共军事力量已经超过蒋军     D.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已经放弃抵抗行动

30、下面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

A.日本军队分三路向武汉开进

B.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失败告终

C.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1、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

32、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

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33、1954年宪法起草工作刚刚启动,毛泽东亲自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并要求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

(1)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

(2)1918年苏俄宪法;(3)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4)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5)法国1946年宪法。

以上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  )

A.对旧中国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B.以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为主要原则

C.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制宪经验     D.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和历史的眼光

34、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

该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35、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

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

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36、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

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

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二、材料解析题(37题16分,38题12分,39题18分)

37、(16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

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衰区。

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

……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

该制度产生了怎样影响?

(6分)

(2)据材料二中横线应填入什么制度?

该行政区划为何“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的意义。

(4分)

(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2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

万人)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总计

全国

共计

92.8

164.9

197.6

190.1

166.8

171.1

166.7

161.1

93.9

1405

四川

10.3

17.1

29.6

26.6

34.5

36.7

35.2

39.1

28.3

257.4

河南

12.7

32.4

26.4

38.4

24.3

21.4

20.6

11

2.5

189.7

江苏

1.8

2

0.1

3.8

广东

3.5

8

13.2

12.6

10

12.2

10.4

18.9

3.6

92.4

陕西

3.7

6.9

12.6

12.7

8

9.9

11.8

14.5

8.6

88.7

黑龙江

山东

1.3

16.2

0.1

17.6

湖南

19.1

22.1

22.3

21.6

16.9

20.8

18.4

10.1

5.4

156.7

(注:

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说明。

(要求:

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39、(18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4分)

 

永春一中高一年期末考历史科参考答案(2019.01)

37、

(1)制度:

分封制(2分)

影响: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传播了周的文化;为后世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

(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2)制度:

实行郡县制。

(2分)

原因:

该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分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既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又能一定程度提高地方自主性,促进地方发展。

(4分)

(4)理解:

从秦朝到清朝地方的行政制度本质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分)

38、示例:

信息1:

四川在抗战中贡献壮丁人数最多。

(4分)

说明:

四川人口基数大,更容易比其他省份贡献更多的壮丁;四川处于西南内陆,在抗战期间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少,局势相对稳定,人口造战争破坏较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中心转移到重庆。

(8分)

信息2:

黑龙江贡献壮丁数没有统计。

(4分)

说明: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其后东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长期处于日本的控制下,因此除了参加抗联和东北军等坚持进行抗战的东北同胞外,国民政府在东北三省征发壮丁的可能性很小。

(8分)

信息3:

河南在抗战中征发的壮丁人数呈递减趋势。

(4分)

说明:

随着抗日陇争的进行,河南逐渐成为抗战的最前线和重灾区,尤其是1944年豫湘桂会战后,河南全省基本沦陷,人口损失很大;1941—1942年河南遭遇了严重的水旱蝗灾,发生大了饥荒,这也是河南壮丁人数大减的重要原因。

(8分)

信息4:

江苏抗战壮丁集中在全面抗战爆发头两年,1939年后基本没有。

(4分)

说明:

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江苏境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江苏壮丁牺牲惨重;1938年之后,江苏省基本沦陷,因此没有壮丁页献。

(8分)

综上所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耿决于该省抗战环境等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日日本侵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答案】

(1)主权:

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任答2个4分)

(2)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相继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分)

(3)根本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2分)

影响:

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收回宝岛台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分)

(4)主要因素:

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4分答出2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