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6400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总结提升(七)

主题一 20世纪苏俄(联)经济政策与改革

项目

背景

特点

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

“战时”和“共产主义”

保证了战争胜利

新经济政策

经济和政治危机

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经济恢复,政局稳定

斯大林模式

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

高度集中

经济迅速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苏联的危机

农业是重点

冲击了斯大林

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是重点

军事实力膨胀

戈尔巴乔夫改革

分经济与政

治两个阶段

对斯大林模式的

根本性变革

启示

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注重民生问题;④科学决策,和谐发展;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

主题二 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苏俄(联)、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改革

1.三种模式

(1)苏俄: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2)美国:

罗斯福新政。

(3)中国: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三种模式的比较

苏俄新经

济政策

美国罗斯

福新政

中国改

革开放

不同点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当时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严重

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容

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等方面

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保障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

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国家干预经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

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恢复了社会生产,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同点

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启示

①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都属于资源配置方式。

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典例1】(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方法技巧】“审——联——比——查”四步完美解决比较类单选题

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变式训练1】“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

答案 A

【典例2】(2016·课标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

答案 B

【方法技巧】历史选择题命题常见的干扰方式及排扰对策

“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

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

对那些和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即使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

【变式训练2】(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解析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专题检测(七)

(时间:

10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陕西咸阳高一检测)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

“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

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该制度在当时(  )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

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在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而实施的,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的成果,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7·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解析 依据题干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2017·河北保定高一检测)苏共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

A.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

C.废除实物分配制,允许自由贸易

D.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解析 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体现了“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

答案 C

4.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 由图示数据,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粮食产量提高,因此选择B项。

答案 B

5.(2017·湖北荆门高一检测)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

这表明(  )

A.苏俄开始重点发展重工业

B.新经济政策淡化了苏俄的意识形态色彩

C.新经济政策消除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解析 从材料“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淡化了苏俄的意识形态色彩,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7·福建龙岩高一检测)1930年,苏联政府颁布的《农业劳动组合标准章程》中提到:

过去用来划分劳动组合各成员份地的地界,一律取消,而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使用。

材料反映当时的苏联(  )

A.积极建设人民公社B.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C.开始实施计划经济D.力图巩固工农联盟

解析 根据材料“1930年……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使用”可知,斯大林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推行农业集体化,要求农户参加集体农庄,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7·安徽合肥模拟)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年)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6

4

3

4

3

5

5

4

3

3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解析 A项“全面工业化”说法错误;苏联经济指标排名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开展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立竿见影,故C项正确;表格中没有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解析 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

答案 D

9.读下图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

B.其背景是欧盟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C.推动了苏联经济体制向良性发展

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解析 漫画中赫鲁晓夫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中借鉴有益的地方来服务苏联的经济改革。

B、C、D三项均不正确。

答案 A

10.(2017·四川绵阳高一期末)在苏联历史上的众多五年计划中,有一个五年计划被称为是“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

由此判断实施这个五年计划的领导人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可见改革侧重于工业,运用了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7·山东济宁高一检测)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

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解析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具有一定优势,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的关键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是对经济领域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所以“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本身均是错误的说法,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的意图都是想改变斯大林模式,所以“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才是正确的答案。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7·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近(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苏联的经济近代化探索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自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由于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还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

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引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三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项目

年份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5

5

5

4

3

2

注:

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8分)

(3)材料三反映20年代末到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

(8分)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中“1919年初”“余粮收集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问,依据材料二中“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关系语句思考。

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并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回答方针;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回答经验教训。

答案 

(1)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亦可)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

(3)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验教训:

快速实现工业化;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或具体表述: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3.(2016·江苏常州一中高中联考)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

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4分)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4分)

解析 第

(1)问,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补贴农业;减耕减产。

(2)问,由“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

第(3)问,由“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可以概括出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

第(4)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

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收购制度;种植玉米。

(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