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必备必考2.docx
《高考化学必备必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必备必考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必备必考2
NH3H2O常温下是什么状态的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比如盐酸是混合物但HCl就是纯净物
所有可以写出化学式的均为纯净物。
纯净物氨水是混合物
盐酸和氨水为什么不是电解质?
那HCL和NH3H2O呢?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而盐酸和氨水指的是HCl和NH3H2O的水溶液,为混合物,所以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氯化氢和一水合氨是电解质。
一般判断:
1.能与水反应的气体,不是电解质。
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氨气等。
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大多数的酸、碱、盐、活泼金属的氧化物是电解质。
一水合氨只存在与溶液中,目前为止,纯净的一水合氨还无法制取。
一般不讨论一水合氨的物理状态。
高中阶段,只要知道一水合氨是氨水的主要溶质,属于弱碱,由氨气和水反应生成即可。
高中阶段,单独说一水合氨指的是纯净物。
要区别于氨水(混合物)。
如果单纯的指化学式的话,是水合氨,是分子态的。
但是它存在于氨的水溶液的平衡态里面。
所以一般来说常温下,NH3H2O不能独立存在,氨水中为分子态,必然只能是混合物。
共价键(covalentbond),包括配位键,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的化学结构叫做共价键。
其本质是原子轨道重叠后,高概率地出现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子与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性作用。
需要指出:
氢键虽然存在轨道重叠,但通常不算作共价键,而属于分子间力。
共价键与离子键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认为,两元素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成离子键;小于1.7时,成共价键。
检验醛基为何用新制的氢氧化铜
新制氢氧化铜的氧化性比较强,刚刚制出来的时候还是以胶体的形式存在,时间长了就彻底成沉淀了,没有发挥作用的铜离子了,其实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其中的铜离子,又醛基检验只能在碱性环境下进行,所以说只能用新制氢氧化铜,你应该还记得配制该溶液的时候,氢氧化钠是过量的~
1颗粒变大,表面积减少
2晶型变得致密(更稳定,难以反应)
3Cu(OH)2不够稳定,会分解成CuO与H2O
4可以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表面生成碱式碳酸铜
新制氢氧化铜的氧化性比较强,刚刚制出来的时候还是以胶体的形式存在,时间长了就彻底成沉淀了,没有发挥作用的铜离子了,其实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其中的铜离子,又醛基检验只能在碱性环境下进行,所以说只能用新制氢氧化铜,你应该还记得配制该溶液的时候,氢氧化钠是过量的~
高中阶段常用的酸的酸性强弱顺序
HClO4>H2SO4>HCl>HNO3>H2SO3>HF>CH3COOH>H2CO3>H2S>HClO
一、6个强酸。
强酸之间不分强弱。
分别是: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氢溴酸HBr、氢碘酸HI、高氯酸HClO4;
二、中强酸。
比6个强酸弱,之间不分强弱,一般当做弱酸处理。
分别是:
亚硫酸H2SO3、磷酸H3PO4;
三、弱酸。
比以上8种酸弱,之间要分强弱。
分别是:
氢氟酸HF>醋酸CH3COOH>碳酸H2CO3>次氯酸HClO>硅酸H2SiO3。
差不多了吧,其他的也想不起来了。
HClO4>HI>HBr>HNO3>HCl>H2SO4>HClO3>H2SO3>H3PO4>HNO2>HF>H2CO3>HCOOH>
CH3COOH>H2CO3>H2S>HClO>H3BO3>H2SiO3>C6H5OH(苯酚)
碳酸的酸性为何比次氯酸还强
结构上:
因为HO-C-OH(碳酸)比HO-Cl更容易失去质子,这个结构式还是不能看出,但是实际就是这种拉
||
O
质子能力的比较,肯定有不同;
从电离常数上来看,K1(H2CO3)>K(HClO),即碳酸的电离常数大于次氯酸的电离常数;
从实际反应看,碳酸可以与Ca(ClO)2反应,产生HClO,说明碳酸酸性比次氯酸强;
有问题请追问~~
氧酸酸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中心原子(用R表示)的化合价(严格地讲是其有效核电荷),二、中心原子的半径。
一、同种元素作中心原子,R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
二、相同化合价的不同种元素作中心原子,R的半径越小,酸性越强。
例如原子半径Cl<Br<I。
故有酸性HClO3>HBrO3>HIO3
三、酸分子中不与氢原子相连的氧原子的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美国化学家鲍林从实验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他把含氧酸用通式表示为(HO)mROn其中n为非羟基氧原子(即不与氢相连的氧原子)
的数目,n越大,酸性越强。
例如:
HClO4(HO)ClO3n=3很强酸
H2SO4(HO)2SO2n=2强酸
HClO3(HO)ClO2n=2强酸
H2SO3(HO)2SOn=1中强酸
H3PO4(HO)3POn=1中强酸
HNO2(HO)NOn=1中强酸
H3BO3(HO)3Bn=0弱酸
HClO(HO)Cln=0弱酸
事实证明:
鲍林的经验规律对于大多数含氧酸都是适用的。
四、结构相似的含氧酸,中心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其相应酸的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H2SO3>H2SeO3>H2TeO3
事实上,以上诸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例如某中心原子的化合价较高,就可能与更多氧原子形成配位键:
中心原子所带的有效
正电荷越多,中心原子的半径越小,一般说来其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其酸性越强,反之越弱。
滴定时俯视仰视会造成偏差怎样记忆比较好
容量瓶量筒仰视偏小俯视偏大
滴定管仰视偏大俯视偏小
先说滴定管:
滴定管仰视使实验数据偏大,因为滴定管的刻度是上小下大的,和量筒的相反,但是实验结果就说不准了,因为不能确定是滴定还是反滴定等问题,数据在分子上计算就偏大,在分母上计算就偏小
量筒的读数,在高处看就偏大,在低处看就偏小
容量瓶的也认同楼上的
碱式滴定管从进液端到出液口的刻度是从小变大的,零刻度在上。
因为滴定时需要知道用去了多少体积的液体。
0刻度在上面能直接读出用去的液体体积。
这样方便读数。
2.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
量筒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
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
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
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硫酸氢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的方程式
1)向硫酸氢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
(2)在
(1)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3)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恰好不再生成沉淀为止
(4)向(3)的溶液中,继续滴加硫酸氢钠溶液
——求1,2,3,4方程式
——1,3方程式为什么不同
——12和34分别是怎样得出来的
--
(1)2NaHSO4+Ba(OH)2=Na2SO4+BaSO4↓+2H2O
(2)Na2SO4+Ba(OH)2=BaSO4↓+2NaOH
(3)NaHSO4+Ba(OH)2=NaOH+BaSO4↓+H2O
(4)NaHSO4+NaOH=Na2SO4+H2O
--
(1)2NaHSO4+Ba(OH)2=Na2SO4+BaSO4↓+2H2O;SO4(2-)过量
(3)NaHSO4+Ba(OH)2=NaOH+BaSO4↓+H2O;OH-过量
--两种溶液中的离子和比值分别是:
Na+:
H+:
SO4(2-)=1:
1:
1
和Ba2+:
OH-=1:
2
(1)反应要求H+消耗完,故按照NaHSO4:
Ba(OH)2=2:
1进行;
(3)反应要求Ba2+消耗完,故按照NaHSO4:
Ba(OH)2=1:
1进行;
(2)反应是SO4(2-)和Ba2+的沉淀进行曲;
(4)反应是OH-和H+的酸碱中和反应。
(1)2NaHSO4+Ba(OH)2=====BaSO4沉淀+NaSO4
(2)Na2SO4+Ba(OH)2======BaSO4沉淀+2NaOH
(3)Ba(OH)2+NaHSO4====BaSO4沉淀+NaOH+H2O
(4)NaOH+NaHSO4======NaSO4+H2O
1,3两个方程式不同,因为过量的东西不同,往什么里面加,那个东西就是过量的
12和34怎么得出来的?
不懂,方程式不就是告诉人怎么得出来的么……
硫酸氢钠是怎样反应得来的(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应该生成硫酸钠的)?
是强酸强碱盐吗?
硫酸氢钠(化学式:
NaHSO4),也称酸式硫酸钠。
它的无水物有吸湿性。
水溶液显酸性,1mol/L溶液的pH大约为1.4。
硫酸氢钠可通过两种方法获得。
混合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和硫酸,可以得到硫酸氢钠和水。
NaOH+H2SO4→NaHSO4+H2O氯化钠(食盐)和硫酸可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硫酸氢钠和氯化氢气体。
NaCl+H2SO4→NaHSO4+HCl用途家用清洁剂(45%溶液);金属银的提取;降低游泳池水的碱度;宠物食品;4在实验室分析土壤和水的样本时作防腐剂;在实验室中用于制取硫酸。
1.盐属性:
强酸的酸式盐
2.酸碱性:
水溶液呈酸性。
不完全电离,生成强酸性溶液:
NaHSO4=可逆=Na++H++SO42-
注:
硫酸氢根不完全电离,是中强酸。
高中课本中的“硫酸氢根完全电离”是错误的!
因此可与碱反应。
NaHSO4+NaOH==Na2SO4+H2O
3.可以与弱酸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NaHSO4+NaHSO3==Na2SO4+SO2↑+H2O
NaHSO4+NaHCO3==Na2SO4+CO2↑+H2O
离子方程式:
H++SO42-+HSO3-==SO2↑+H2O+SO42-
H++SO42-+HCO3-==CO2↑+H2O+SO42-
4、与BaCl2、Ba(OH)2反应:
NaHSO4+BaCl2==NaCl+HCl+BaSO4↓
NaHSO4+Ba(OH)2==NaOH+H2O+BaSO4↓
涉及离子方程式:
SO42-+Ba2+==BaSO4↓
H++SO42-+Ba2++OH-==BaSO4↓+H2O
如果Ba(OH)2少量,则方程式表示为:
2H++SO42-+Ba2++2OH-==BaSO4↓+2H2O
硫酸氢钠可通过两种方法获得。
混合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和硫酸,可以得到硫酸氢钠和水。
NaOH+H2SO4→NaHSO4+H2O氯化钠(食盐)和硫酸可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硫酸氢钠和氯化氢气体。
NaCl+H2SO4→NaHSO4+HCl用途家用清洁剂(45%溶液),金属银的提取;降低游泳池水的碱度;宠物食品。
[2]
碱式碳酸铜
化学式为Cu₂(OH)₂CO₃,又名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₂(OH)₂CO₃,非纯净物),是一种名贵的矿物宝石,属于碱式碳酸盐,是盐的一种。
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又称铜锈(铜绿)。
在空气中加热会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铜绿(铜锈)也是碱式碳酸铜(主要成分是Cu₂(OH)₂CO₃,非纯净物)。
铜在空气中与O₂,CO₂,H₂O反应产生Cu₂(OH)₂CO₃。
化学方程式:
2Cu+O₂+H₂O+CO₂═阴暗潮湿的环境═Cu₂(OH)₂CO₃
加热Cu₂(OH)₂CO₃可以生成CuO,H₂O,CO₂。
化学方程式:
Cu₂(OH)₂CO₃═△═2CuO+CO₂↑+H₂O
在稀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或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铜悬浊液中,都可得到碱式碳酸铜沉淀。
碱式碳酸铜可看做由氢氧化铜与碳酸铜组成的,实际有氢氧化铜合一个碳酸铜与氢氧化铜合二个碳酸铜两种。
前者化学式为CuCO₃·Cu(OH)₂,是一种草绿色的单斜系结晶纤维状的团状物,或深绿色的粉状物。
由溶液中所得沉淀物初显绿色,放置后在溶液中变成暗绿色。
它有毒,原因是它会与胃中的盐酸反应生成铜离子而造成重金属中毒。
中毒后应饮用:
1.喝鲜牛乳或蛋清溶液2.硫酸钠溶液3.碳酸氢钠溶液。
碱式碳酸铜是铜表面上所生成的绿锈(俗称铜绿)的主要成分。
它也以矿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俗称孔雀石。
它不溶于水,溶于酸,热水中或加热到220℃时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溶于酸并生成相应的铜盐。
也溶于氰化物、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水溶液而形成铜的络合物。
后者化学式为2CuCO₃·Cu(OH)₂,深天蓝色,在300℃时分解。
碱式碳酸铜可用来制造信号弹、烟火、油漆颜料、杀虫剂和解毒剂,也用于电镀等方面。
(HF)
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至淡黄色冒烟液体。
有刺激性气味。
CaF2+H2SO4(浓)→(加热)2HF+CaSO4
HF常温下是气体吗?
标况下呢?
氟化氢常温下是气体氟化氢沸点为19.54℃,标况下应该是液体。
HF的沸点是20度。
常温高于沸点就是气体。
标况下是液体。
构造原理构造原理决定了原子、分子和离子中电子在各能级的排布。
而构造原理认为全部电子是一个一个地依次进入电场,并假设对电场而言它们是处于最稳定的情况中。
它是在1920年前后由尼尔斯·玻尔正式提出,主要是以量子力学描述。
电子能级排布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
由于有“屏蔽效应”以及“钻穿效应”,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
。
。
。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
电负性
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也叫电负度。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
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
通常以希腊字母χ为电负性的符号。
鲍林给电负性下的定义为“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子除外)。
一个物理概念,确立概念和建立标度常常是两回事。
同一个物理量,标度不同,数值不同。
电负性可以通过多种实验的和理论的方法来建立标度。
应用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分子的极性和键型。
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通常认为,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Vsepr
VSEPR英文全称ValenceShellElectronPairRepulsion.VSEPR中文名称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是在1940年,希吉维克(Sidgwick)和坡维尔(Powell)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这种理论模型后经吉列斯比(R.J,Gillespie)和尼霍尔姆(Nyholm)在20世纪50年代加以发展,定名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简称VSEPR,通常读作“vesper”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英文VSEPR),是一个用来预测单个共价分子形态的化学模型。
理论通过计算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数和配位数来预测分子的几何构型,并构建一个合理的路易斯结构式来表示分子中所有键和孤对电子的位置。
同时,也是一种较简便的判断共价分子几何形状的方法,该理论紧紧抓住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目这一关键因素,运用分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价层电子对数目这一假设,成功的解释并推测了许多简单分子的几何形状.
杂化轨道理论
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理论(hybridorbitaltheory)是1931年由鲍林(PaulingL)等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实质上仍属于现代价键理论,但是它在成键能力、分子的空间构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核外电子在一般状态下总是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即基态。
而在某些外加作用下,电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变为一个较活跃的状态,即激发态。
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单个原子中,具有能量相近的两个能级中,具有能量较低的能级的一个或多个电子会激发而变为激发态,进入能量较高的能级中去,即所谓的跃迁现象,从而新形成了一个或多个能量较高的能级。
此时,这一个或多个原来处于较低能量的能级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增加到与原来能量较高的能级中的电子相同。
这样,这些电子的轨道便混杂在一起,这便是杂化,而这些电子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杂化态。
用化学语言讲,杂化轨道理论从电子具有波动性、波可以叠加的观点出发,认为一个原子和其他原子形成分子时,中心电子所用的电子轨道不是原来纯粹的s轨道或p轨道,而是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电子轨道经叠加混杂、重新分配轨道的能量和调整空间伸展方向,组成了同等数目的能量完全相同的新的电子轨道——杂化轨道,以满足化学结合的需要。
这一过程称为电子轨道的杂化。
几种杂化轨道之后的分子空间形态
sp杂化:
直线形如:
CO2、CS2
sp2杂化:
平面三角形(等性杂化为平面正三角形)如:
BCl3、
sp3杂化:
空间四面体(等性杂化为正四面体)如:
CH4、CCl4
sp3d杂化:
三角双锥如:
PCl5
sp3d2杂化:
八面体(等性杂化为正八面体)
sp3d3杂化:
五角双锥如:
IF7
dsp2杂化:
平面四方形(等性杂化为正方形)如:
Pt(NH3)2Cl2(顺铂)
注:
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的还要视孤对电子对数而定具体的空间结构如:
H2OV形(角形)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Carl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
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
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
电负度、共振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观念。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指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或惰性气体原子间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具有加成性属于次级键。
氢键、范德华力、盐键、疏水作用力、芳环堆积作用、卤键都属于次级键(又称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氢键不属于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即可以存在与分子内也可以存在于分子间。
其次,氢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氢键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不严格的饱和性和方向性;而分子间作用力不具有。
在“折叠体化学”中,多氢键具有协同作用,诱导线性分子螺旋,而分子间作用力不具有协同效应。
超强氢键具有类似共价键本质,在学术上有争议,必须和分子间作用力加以区分。
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苏教版称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而百科又写氢键不属于分子间作用力,到底是怎样的?
?
(专家教师回答)
分子间作用力除了你说的那些,还有氢键。
很高兴为您解答
满意请采纳~~
追问
有的说含氢键有的说不含这个有争议
12分钟前
回答
氢键不是化学键。
原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这类晶体中,晶格上的质点是原子,而原子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这种晶体称为原子晶体。
如金刚石晶体,单质硅,SiO2等均为原子晶体。
[1]
晶格能又叫点阵能。
它是在反应时1mol离子化合物中的阴、阳离子从相互分离的气态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放出的能量。
晶格能也可以说是破坏1mol晶体,使它变成完全分离的气态自由离子所需要消耗的能量。
标准状况下,拆开单位物质的量的离子晶体使其变为气态组分离子所需吸收的能量,称为离子晶体的晶格能。
[1]
电子气理论是主要解释金属的结构和性质的。
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一般比较少,而且也相对比较容易失去。
所以,可以看成金属原子失去外层的电子后,成为金属阳离子,“浸泡”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
就好比是金属阳离子处于自由电子的气氛中。
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金属的很多物理性质,如导电性。
化学,也是要解释真实现象的原因,并要从结构尤其是微观结构的角度联系。
这样,就能得到相对较普遍的规律,而可以应用在其它类似的物质身上,并可以根据理论研制新的物质
。
电子气理论只是一种比较规范的说法而已,其本质就是我们本来学习的内容,只是加上一个很上档次的名称罢了。
在高中,只要简单知道它的内容,没必要一定用很化学的语言,所以不提电子气而已。
过渡元素(transitionelements)是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VⅢ族的化学元素 。
这些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价电子依次充填在次外层的d轨道上,因此,有时人们也把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包括在过渡元素之中。
另外,ⅠB族元素(铜、银、金)在形成+2和+3价化合物时也使用了d电子;ⅡB族元素(锌、镉、汞)在形成稳定配位化合物的能力上与传统的过渡元素相似,因此,也常把ⅠB和ⅡB族元素列入过渡元素之中。
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
在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一些两性物质,比如铝和铍。
同时还能寻找一些半导体,比如硅和锗等等~!
还有一个对角线规则,意思是说元素周期表左上角元素单质性质和它右下角元素单质性质会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铝和铍的性质相似~!
氢氧化钙为什么是强碱
氢氧化钙为什么是强碱?
碱性强弱与溶解度无关?
那与什么因素有关?
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
活泼的金属对应的碱一般是强碱。
高中化学常见的强碱:
可溶性的有三种:
NaOH、KOH、Ba(OH)2
微溶的有一种:
Ca(OH)2
强碱性溶液主要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强碱的不太稀的溶液(强碱溶液过稀其碱性也可能不强)
某些强碱弱酸盐的溶液。
其对应的弱酸越弱,溶液的浓度越大,则这类盐溶液的碱性也越强。
如Na2S的浓溶液的碱性就较强。
碱性强弱和碱的金属离子有关
因为它溶解在水中能完全电离无关能完全电离的就是强碱、强酸
氢氧化钙是强电解质吗
氢氧化钙是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与可溶性是无关的,强弱电解质是依靠在溶解于水中是不是完全电离.例如硫酸钡虽然难溶,但它还是强电解质,因为它在水中溶解钠一很小部分是完全电离了的.
另外,说石灰乳的时候,写离子方程时候要不拆,说石灰水时候要拆.
氢氧化钙是强碱并且是强电解质这二者之间有何关联
强酸,强碱都是强电解质啊。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
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
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族(包括三个纵行),一个零族。
会不会发现一种新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小于50)而打乱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在已知元素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猜测出来的一种规律,并在后续的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