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5828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docx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

《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处于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州凤凰古城,属于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的人民大都说苗语,用苗语思维,在苗乡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汉语都不敢说,不能说,更不要说用汉语来写作了。

学生受本地方言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本地的历史文化了解也甚少,更谈不上作文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

所以汉语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有效利用本地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本地语文写作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的教学,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利用本地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只浮于“教育思想”层面,在教学中虽然有些教师也在尽力利用本地资源补充教学内容,但大都是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性,操作的科学性,在课堂实践层面少有深入的,缺乏系统的,实质性的研究,更没有从课堂模式层面去探索,从课堂评价层面去思考,从教学管理的高度去着眼。

据我们了解,目前,在我国,把本地资源融入作文课堂,形成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几乎是一片空白。

为此,我们探究如何利用我们凤凰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来丰富作文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提高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写作水平,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为此,我们推出“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文化名城资源:

主要指学校所在凤凰县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

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三、选题的意义

1、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作文教学现状,使作文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2、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通过乡土文化的滋润,触摸到生活,攫取到更多的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写作题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能力。

4、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更多人情事理,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了解更多的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四、理论依据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接触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构建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

(1)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

(2)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3、多元智能理论。

主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的看待全体学生,最后比较全面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和一”理论。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地区都蕴涵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对于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朱梅春的《浅析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分别从采集乡土语言、寻访乡村风采、了解乡风民俗、俯首躬耕桑田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王学林发表在2010年第六期《本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介绍了江苏泗阳地区在本土资源利用方面的做法;海军工程大学幼儿园研究的课题就是《实施本土化方案活动,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研究》就是探讨方案教学本土化的含义和条件,探讨实施本土化方案的策略;卢红旭《高中作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指出乡土资源内涵极为丰富,它包括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不断进行有效的整合,纳入校本课程积极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更好的发挥其在作文中的作用。

王跃平等人的研究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活用语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基本操作策略:

(1)研读课本,渗透写作指导;

(2)在模写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写;(3)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

以上这些研究强调了利用乡土文化等资源的重要性,及简单的操作策略,但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还不是很明确,学生在利用乡土资源后在作文能力提高的表现还没有具体呈现。

六、研究目标

1、收集整理凤凰名城资源为利用名城资源打下基础。

2、了解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局限性。

3、探索利用名城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七、研究内容

研究文化名城资源类型

研究学生作文局限性

研究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乡土资源

研究学生在作文中如何利用乡土资源

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本土资源提高写作能力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网络法、调查法、观察法、归纳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

九、研究思路

1、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2、信息技术培训

3、行动研究

4、结论

一十、技术路线

1、自学与集中完成相关理论学习

2、统一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3、结合教研组、备课组开展行动研究,定期集中交流

4、利用文献法、网络法、调查法拟定行动方案

5、行动方案实施中,在作文课的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体验愉快表达的过程

6、反思,调整,形成,完善研究报告。

7、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十一、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与教学互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2、资源丰富独特,我校处于凤凰古城内,凤凰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A级景区。

县内由苗族、土家族、回族等28个民族组成,人口约31.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5.8%。

凤凰县历史文化悠久,交通发达,钟灵毓秀,自然资源丰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素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之称。

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本地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无以替代的精髓给养和文化熏陶,也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探索利用名城资源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十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2年4月——2014年5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12年4月——9月

1、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组建课题组。

2、填写课题研究申请,申请立项。

3、制定课题研究总体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13年4月——2014年3月根据方案开展各项工作展开研究。

1、收集、整理乡土资源,汇编成学习包。

2、查阅文献,了解本地资源开发的信息。

3、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设计乡土资源利用案例,并组织实施。

4、对乡土资源利用提高写作能力的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5、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

2014年3月——10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汇编成册。

2、总结课题成果,专项课题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

十三、研究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成员取得的教学成果

2014年4月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调查研究心得,总结“环南华山拉练采风”活动、“南方长城---勾良苗寨”文化考察活动、“写我家乡、夸我家乡、爱我家乡”作文竞赛活动取得的成果,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对课题研究下一阶段的任务进行了布置,着重指出课题组成员要利用实践考察活动收集积累的素材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写作方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各自准备一堂“写家乡”的作文课,并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的形式互相学习,促进我校的作文教学。

例如杨红光老师的示范课《写一篇游记》、杨兴中老师的示范课《写一写家乡的景物》、田健慧老师的公开课《我爱家乡—描写景物》、滕喜花老师的公开课《谁不说咱家乡好》、孙洁老师的公开课《我的家乡》、刘道术老师的公开课《写一篇歌颂凤凰古城的作文》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组成员撰写了一批与该课题研究相关的高质量论文

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田健慧老师的论文《利用文化名城资源引领学生写作解读学生心灵》,孙洁老师的论文《培养学生乡土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杨兴中老师的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名城资源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滕喜花老师的论文《作文教学浅谈》,刘道术老师的论文《利用名城资源,推动写作教学》,均获2013年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

(三)学生作文成功发表出版。

2012年7月由我课题组顾问周兴俊老师、王菊香老师任主编,本课题组成员杨红光老师、王虹老师、田生老师、杨兴中老师等任编委的《从文少年在成长》一书成功出版发行,书中主要收录了我校学生近几年来的优秀作品。

2013年春季,凤凰一中、凤凰二中、凤凰三中、凤凰四中、华鑫中学、廖家桥中学、水田中学、新场中学、官庄中学、文小、箭小、水田、少林武校、禾库九年制学校、木江坪中学、齐良桥中学、文小、箭小、林峰完小、林峰新桥小学等全县多所学校把该书列为作文教学读本之一。

语文组主办的校刊《听涛》和校报《凤凰少年》也发表了许多学生优秀作品。

(四)学生写作水平稳步提高。

学生通过指导,了解更多的名城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及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很快。

以本课题组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八年级两学期月考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考试

作文题目

班级

总成绩

名城素材运用情况

作文平均分

2013年秋季期中

话题:

我眼中的风景

非实验班

84.6

未运用

39.3

实验班

86.8

运用

43.5

2013年秋季期末

话题:

生命中的感动

非实验班

86.2

未运用

41.1

实验班

85.9

运用

42.5

2014年春季期中

命题:

温馨

非实验班

90.5

未运用

42.6

实验班

90.3

运用

44..2

2014年春季期末

半命题:

我与有个约会

非实验班

87.8

未运用

41.9

实验班

87.2

运用

42.0

第一次月考

命题:

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非实验班

90.3

未运用

41.2

实验班

91.1

运用

41.5

第二次月考

命题:

我心中的美丽风景

非实验班

89.7

未运用

40.3

实验班

91.9

运用

45.3

第三次月考

半命题:

聆听

非实验班

92.4

未运用

42.1

实验班

95.8

运用

46.7

通过比较,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运用名城资源素材写作后,更有话可说了,立意更新更高,更能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作文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五)学生获奖喜报频传。

2014年在湘西州“我的中国梦”作文大赛中,我校共有15人荣获奖,在县“我的中国梦”作文大赛中有12人分获县一二三等奖;2014年上学期我校“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659篇,根据主题内容、体裁结构、语言表达、创新和亮点等维度对征文进行评选,共评选出101篇优秀作品,一等奖21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初二年级组荣获“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优秀团体奖。

(六)学生写作方法不断完善、写作能力大大提升。

在课题负责人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利用文化名城资源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让学生写作方法不断完善、写作能力大大提升。

1、以游踪为线索,工笔细描,写好写景散文,借景抒情。

景物是散文题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大的方面分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和生活场景三大类。

写景游记散文重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看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写好这类散文,不仅可以记录下自己游历山水时的所见所闻、定格亲近自然的美好时光,更能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人生的品位,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写景游记散文,一般按照游览踪迹来组织材料,便于写清楚方位和沿途的具体景观,给人一目了然之感,文章也显得井然有序。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写好写景游记散文,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观察景物时,观察点如果是固定的,我们可平视、仰视、环视,也可俯瞰;可远眺,也可近观。

把站在同一位置上看到的景观记录下来,这就是定点观察。

观察点如果是变换的,可以边走边看,把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观依次描写下来,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对于同一景物,我们还可以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去反映景物的形貌地势,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

如描写长潭岗水库:

“晨色中,我伫立长潭岗大堤之上,啊!

水库的早晨真迷人:

轻纱笼罩的湖水温柔、清澈、宁静,朝霞来了,给白雾加上了彩衣。

雾散了,水绿如碧,拥住了红霞,红霞害羞,躲藏了起来,阳光却大胆,将她灼灼目光射向水面,湖水兴奋,一下子亮了起来,微风起,细浪涌,搅得满湖零金碎玉;不知何时,远处出现了几艘渔船,它们在湖面悠悠地飘着,渔船上的几只鱼鸟时而展翅飞起时而落在水上嬉戏。

”通过在大堤的定点观察,描写了近处和远处水库美景,引人入胜。

(2)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要把看到的景观描摹下来,可以从大处着笔,就像画家写生一样,勾画出景观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景观有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对某一具体的景象,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

如一学生在《游南华山》中从远处定点观察,大处着笔描绘南华山的春花:

“你看,烂漫的杏花点缀在青松翠柏之中,如同绯红的云霞,缭绕在山腰。

”接下来从近处多角度细致描绘:

“山下的桃花也在酝酿着,暗红的花蕾,鼓足了劲儿等待着绽放。

各种花次第吐露芳菲,山上弥漫着幽幽的香气。

”再接着移步换景,细致描绘,寓情于景:

“不经意裤管被什么东西拉扯了一下,低头正欲折之,心头突然产生莫名的感动。

褐色的遒干上挑着油绿的椭圆叶片,密密地镶嵌着星型黄绿色小花,豆粒般大小。

开着的瓣瓣紧挨,密密叠压着;未开的谷粒般排列在茎头,含苞待放。

清醇的、幽绵的香气沁人心脾,使我神清志明。

野枣花,久违了我的朋友。

”粗笔勾勒描绘其形,工笔细描刻画其神,可谓形神兼备。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如实地记录下自己在游览过程中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实景。

为了增强形象可感性,可将动景写成静景;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可以把景物的静止状态写成动态,化静为动,写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由眼前的景观写到记忆中的类似景观,写到自己想象中的景观,可以将虚像写成实景,将实景写成虚像,自然会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如描写家乡的初春野花:

“春天来了,风依然干燥而寒峭,枯折的小草在地上打着旋,牵连未断地在风中摇曳着。

猛然间发现,几根娇嫩的柔瓣偷偷从草根的土缝中探出了脑袋,无声无息的,在春风中瑟缩着,但并未退缩。

叶儿还蜷曲于温柔的地下不敢露头的时候,是它们以黄的、红的、粉的、绛的、蓝的……色彩传递着春的消息。

”春花的生长本是肉眼难以察觉的,作者却将它拟人化,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生动传神。

湘西凤凰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文脉深远,凤凰古城2001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它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青山绿水,景色绝佳。

春日青山、夏日河,可谓美景处处有,佳境时时存。

凤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学生练习写作写景游记散文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写作要求指导训练。

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名篇后,可以结合“感受自然”这一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让学生以自己的游览踪迹为线索,选择家乡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的方式,从由远及近进行描写。

先从大处着笔,勾画出景观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景观有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再近处多角度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让人更好地了解乡土景观的特色。

学生通过游览,他们亲眼观赏了家乡的美景,又亲笔记录了自己的游踪,亲手描绘了家乡的美景,这些美景流露于笔端,形成为文字,也潜移到学生的心里,“一山一水长着意,一草一木总关情”,乡土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无不牵动着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思。

2、以体验为根本,亲历亲为,写好叙事散文,抒情明理。

叙事散文,即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写好叙事散文,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观察生活,记录发生在乡土中的故事。

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观察中认识生活、反思生活。

人物寻访,可写身边熟悉的人物,选取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在音容笑貌的具体描绘中,表现家乡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或赞美其美德,或批评其陋习。

我们民族地区的民间故事也非常丰富,小时候,老人们总会给我们讲很多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关于家乡过去的一些轶闻趣事,有些是关于某个家族的历史过程,有些是一些神话传说。

但这些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宣传正义,宣传伦理道德方面的。

苗族近代的传说和故事,都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与官家和社会恶势力斗争的故事;与地主阶级斗争的故事;起义斗争的传说故事;婚姻和爱情故事,以及反帝斗争的传说故事。

例如,《桑都》《反江山与老虎》等,这些故事很多在书上是没有的,它是全凭这些老人的记忆和加工改编而成的。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回去请家里的老人给自己讲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学生在记录这些民间故事的同时,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还受到了这些民间故事的熏陶,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2)体验生活,记录家乡风俗。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人们生活、工作乃至精神世界的展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湘西主要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

因此,我们组织了到苗寨的考察采风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亲身体验,去感受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品悟,在品悟中得到情的宣泄和理的阐发。

回来后,以“到民间采风去”这一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的所叙之事发生在广阔的名城生活背景中,在不太刻意的描述中,让人感受名城特有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体验民俗的同时,也在传承着名城文化,他们用手中的笔,在描绘着家乡的美,在倾诉着爱乡的情。

3、以审视为基准,调查研究,写好议论文,论说评点。

客观的乡土生活,通过学生主观的审视与分析,能产生真善美或假恶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加以提炼就成为论说评点的观点(论点),围绕这个观点可以寻找民风民俗方面的材料(论据)加以阐述(论证),如此就能写成一篇精短的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初中生思维虽然稚嫩,但他们依然能用不成熟的目光去搜索、发现乡土中被现代文明所掩盖的陋习与恶习。

学生通过论说评点,发现问题,提出看法,在批判中扬弃,在扬弃中继承,使民风民俗更古朴淳厚。

学生通过对民俗节日的调查,发现民间存在好多封建迷信成分、繁文缛节。

在这种风俗习惯下,人们因受传统习俗的影响,遭受不必要的损伤,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感情、金钱。

因此,学生对这些民风民俗中的糟粕,可以结合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成议论文。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写好议论文,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关注身边人事,从淳朴民风中提炼人性美德进行评点。

淳朴民风,是乡土生活的主旋律。

质朴厚道的乡村人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热土地上,他们的善良、无私、奉献、互助、宽容、和睦等美德无不在一些日常生活中体现。

让学生关注生活,用心发现家人相邻的美德进行评点写成文章。

如以“互助”为话题,结合农忙时村民生产合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再如以“和谐”为话题,将农村和睦邻里关系与城里“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邻里关系进行对比,倡导建立新型和谐的邻里关系。

学生在评点中除了对农村淳朴民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思想也正被无形的影响,他们现在甚至将来,在乡土生活中一定会促使民风更加的淳厚。

(2)关注家乡生活,评论传统陋习。

陋习,是一种粗鲁、丑陋、不文明的坏习惯。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种种陋习,以前人们习以为常,并不在意。

但随着农村文明化程度的提高,一些传统陋习,在现实生活中突显的越来越厉害。

如吃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乱扔废弃物、乱倒垃圾和污水的陋习,占卜算命、搞封建迷信的陋习,不重视环境卫生的陋习等。

针对这些陋习,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汇总后交流,并针对一些陋习进行评论,写成议论文。

譬如,现在农村大兴土木,建造陵墓,有耗资几十万者,且为了炫耀烟火旺盛,相互攀比,致使大量的山林被毁,良田被占。

有的甚至因迁坟和政府顶牛,影响经济建设。

对这些现象,我们组织学生讨论这种做法的对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议论文劝诫乡民。

学生据此写的《谈风水与风景》《活人比死人更重要》《尽孝还须活着时》《逝者,能安息吗?

》等文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节约土地、破除迷信、热爱亲人、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等思想在文章中都得到了较好体现。

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乡土生活源远流长,乡土素材丰富多样,学生在观赏家乡景、感受家乡美的同时,也会用文字抒写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会对乡土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的乡土意识也会更强。

积累了素材,掌握了方法,有了指导,有了写作的欲望,饱蘸乡土之情的作文自然会挥笔而就。

十四、课题研究成果的实施和推广:

名城资源在写作中的运用应系列化训练,从基础年级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指导学生描写家乡特有自然风物,抒发爱乡之情。

七年级下学期训练学生叙写民风民俗,借助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探寻民俗风情、记录生活体验。

八年级上学期训练学生搜寻神话传说,整理遗风轶事,并能参悟、归纳其美好寓意。

八年级下学期训练学生从乡土生活中寻找可议论话题,通过调查、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对生活中存在的陋习、恶习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九年级上学期自由选择素材,或写作写景(状物)抒情的散文,或写作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或写作介绍家乡风物的说明文,或写作评论事理、阐明主张的议论文,还可以尝试诗歌创作和仿写。

十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可喜的成绩。

看到学生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看到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能有法可依,看到《从文少年在成长》在学生手中被翻阅,看到师生们在丰饶的乡土上辛勤的耕耘、播种、收获,课题组成员无不满怀欣慰。

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因为时间、精力、能力等各方面所限,还存在不少问题,归纳如下:

1、对国内的利用家乡资源在学生写作中的研究现状了解不够全面,因此研究结论中的一些观点对当地农村学生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城市里学生来说却有些陌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因此其他研究者应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寻找更好的可行方法。

2、写作采风活动还应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教师的配合,更要得到学生的重视。

有些课程安排和当前教育实际不太符合,还需进行调整。

如写作采风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当前安全重于泰山的前提下,学校轻易不搞活动,教师轻易不敢搞活动。

因此建议利用录像、投影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3、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