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4621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docx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汇总

【标题】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

【正文】

古代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它基本上反映了中古、近古汉语的真实面貌。

古代白话

词汇(有人亦称为“俗语词”)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延续,又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直接源头,具有继往开来、承上

启下的作用。

按道理说,它本应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并对之进行充分的研究。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

期内,许多文人学士却不屑一顾,问津者甚少,致使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停滞不前。

“五四”运动以后,被历代视为“正统”的文言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被诟为“引车卖浆者流”使用的白话

,开始登上了大雅之堂。

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研究古白话的专著,只有徐嘉瑞所著的《金元戏曲方言考》

这一本书。

真正对古白话词汇重视研究,是在建国以后的事。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打倒“四人帮”以后,在学者们的

共同努力下,对古白话词汇的研究才有了显著的进展。

不仅有许多考释古白话词汇的论文发表,而且有一批k

uì①罗丰富、训释精当、追溯古白话词汇流变与演化的专著相继问世。

近几年来,在吸取古白话词汇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又涌现出一批工具书:

有全面收录解释某一古白话小说中字、词的专书词典;也有综合性的断

代词典。

另外,在对中古、近古各种文学作品整理注释时,也往往对出现的古白话词汇作了考释,其中不乏精

到之见。

对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古白话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王英曾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的前言中

作过总结。

他说,从现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三十年代日本老一辈汉学家青木正儿批评我国对“近世

俗文学之训诂,则还处在赤贫如洗的状态”[(1)]“到今天已经大为改观了。

”然而,正如王英接着所指

出的那样:

“由于这一历史阶段所包括的时间既长,作品又多,呈现出来的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因此,现在所

取得的这些成就,还仅仅是这个领域内研究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要解决的问题还多,待开垦的处女地仍有不

少。

”[(2)]

那么,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笔者不避愚拙,谨陈一孔陋见,以就

教于方家。

首先,在取材范围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古代白话,从它的萌芽、发展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由六朝迄明末,上下达一千几百年,历经十几个朝代。

单从词汇的角度说,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它在

同一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里,又各有其不同的运用方式。

而词汇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发展造成的,另一

方面则是语言发展内部规律所制约的。

因此研究古代白话词汇,既要把它放在历史中去讨论,即从语言的历时

性上去探索它究竟和上古汉语词汇有哪些继承关系,究竟和现代汉语词汇有哪些衍变轨迹;又要从语言的共时

断面上,去研究它究竟在某一时代是如何运行使用的,究竟有什么内在的和外延的规律。

蒋礼鸿说:

“研究古代语言,我以为应该从纵横两方面做起。

所谓横的方面是研究一代的语言,„„所谓

纵的方面,就是联系起来看它们的继承、发展和异同。

”“入手不妨而且也只能从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做起,但

到后来总不能为这一小部分所限制;无论是纵的和横的,都应该有较广泛的综合。

”“研治语言,材料不能局

限于狭窄的范围之内。

”[(3)]

吕叔湘说:

“在对某一种语言进行研究的时候„„历时的研究是以若干个共时断面研究为基础的。

这个认

识对于汉语研究者特别重要。

”[(4)]

两位先生的意见无疑都是十分正确的。

可是从我国近几十年来对古白话词汇的研究情况来看,已出版的专

著大多取材于唐宋以后的韵文。

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是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一部力作,其学术价值可谓有

口皆碑,但取材范围仅限于唐宋金元间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

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可与张相著作媲

美,对于研究唐五代民间文学和汉语词汇史多有贡献,是我国当代研究古白话词汇的白眉之作。

虽然作者说:

“除了变文以外,也参考了一些其它有关敦煌的文献,及唐五代的诗和笔记小说之类;此外也引用了一些汉魏

六朝和宋元以后的材料,附列于本条之后,想把这些材料作极初步的、极不完整的串连”。

可是,也正如作者

接着所指出的那样:

“只是这些材料少得太可怜了,纵的连系竟谈不止。

”[(5)]而且,从体裁方面说,

变文也是以韵文为主的文学作品。

至于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王英的《诗词曲语词例释》,顾学颉

、王学奇两位的《元曲释词》(一、二),陆澹安的《戏曲词语汇释》等,均对古白话词汇研究做出了很大贡

献,遐迩称誉,自不待言。

然而时代上未超过唐宋,体裁上也是多以韵文为主。

近几年新出版的工具书,所收词语条目,基本上亦未超出上述范围。

纯粹取材于散文的专著,只有陆澹安的《小说词语汇释》和王英的《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两种。

陆著取材

于古典白话小说,突破了韵文的范围,在诠释小说词语方面,还添补了空白,但所收词语条目,多是属于明清

两代小说的。

王著在时代和体裁范围上有所延伸、扩展,在古白话研究方面是个创举,为汉语词汇史研究展开

了新一页。

但是笔记之类毕竟出于文人学士之手,虽然其中吸收了一些民间口语,它们也是

完全有资格作为白

话词汇研究对象的。

古代白话词汇主要是保存在历代民间创作,所谓“俗文学”中。

现在已见到的诸家著作虽多取材于韵文,

但韵文中也还有许多可供挖掘的宝贵材料。

例如源远流长的民歌(特别是六朝的民歌)、民谣,宋金元流行的

鼓子词及其变体“转踏”、“曲破”、“唱赚”,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而演变成的宝卷,明代的俗曲、山歌

、鼓词、弹词等等,现在虽也有些论文和专著间或涉及到一些,但大部还无人理董。

至于散文作品里的白话材

料,相对地说来似乎要比韵文少一些,这是因为自来民间创作的俗文学,多是以讲唱形式出现的。

但也还有可

供挖掘的东西,如反映在历代方志和游戏文章里的口语词汇,唐代的和尚语录,宋元的话本等,也还待有人去

开发、研究。

第二,对方言土语词汇还需进一步探索。

阅读古白话作品使人感到困扰的一个问题,是其中有大量的方言

土语。

如果弄不懂其中的方言土语词汇,无异于囫囵吞枣,那就更谈不到欣赏和研究了。

古代白话作品之所以

被称为民间俗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中有方言土语。

方言土语是人民大众的活语言,它和民间俗

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方言土语,不采用方言土语,也就没有民间俗文学。

任何民歌

,都是以方言土语传唱的,任何戏曲,都是在用方言土语演唱的地方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以“话本”

为基础的各种古白话小说里,都夹杂有许多方言土语成分。

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久远,但真正把方言和俗文学结合起来研究,也是近几十年的事。

最早把古代白话词

汇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后来的其它专著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开山著作,是1948年出版的徐嘉瑞的《金元戏曲

方言考》,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后来出版的几部专著,虽然没有像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那样,标

明专门考释方言词语,但都能注意收罗方言。

尤其是蒋礼鸿在这方面用力甚勤。

他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从

五十年代末出版后,数十来多次修订再版,每次均能吸取方言研究成果以印证所释字、词。

这种严谨的治学态

度,实在令人钦佩!

然而,一则由于我国方言十分繁杂;二则,在专著中考释方言的诸先生又多系南方人,所操母语毕竟和北

方话有一定差别。

所以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方言土语词汇考释时,也偶有所失,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错误。

试举几例:

央及:

有的释为“累及。

央系殃的借字”;有的释为:

“犹云请求也,烦劳或连累也,吵扰也。

”其实在

北方话里,还有“央告对方请求原谅”的意思。

[(6)]

抬孩:

有的释为“骄傲”;有的释为“抬颏之借字。

抬颏系板起面孔,表示庄严的样子,引申为气概轩昂

的意思。

”其实,“现在北方方言中尚有此语。

本为极其舒适泰然或踌躇满志的意思,引申之也可以解为过分

松懈或故意‘摆谱儿’、‘端架子’的意思。

”[(7)]在河北方言中,是“大方、安逸”的意思。

[(8

)]

露柱:

有的释为“旌表门第的柱端龙形的部分。

”其实它是“碌柱”的误写。

[(9)]抢白:

有的释为“骂也”。

其实它在北方话里“本来含有顶撞、驳斥或争辩时不容对方开口等意义。

合酪:

有的释为“馄饨类食品。

一作合落,又作hé②lào③,音迈,意并同。

”实际上就是元·

王祯《农书》中所说的“河漏”;是北方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同馄饨并非一类食品。

现代方言中的古词语,是古代汉语语音的活化石和某些词汇的活标本。

研究古白话著作里的方言土语,不

仅可为诠释古书提供佐证,有助于我们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而且,对于认识古汉语的历史面貌,了解方言和“

通语”的演变,揭示汉语词汇史的内在规律,都有一定现实意义。

近有黄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一书出版。

后来者居上,黄著一改前人以词释词、以曲释

曲,排比归纳的考释方法,用山东方言来释古白话词汇,在研究中颇有成果,也纠正了前人的某些失误。

但书

中所收的词语,仅限于元明清三代山东作者的著作,与取材于山东素材的著作中的方言词语。

这样,就难免会

受到一些局限。

因为不论从古代看还是从现代看,山东方言毕竟只能算是北方方言的一支。

况且北方话,从时

代上说,它作为汉语方言中的基础方言地位是在唐宋时代正式确立的。

据周振鹤、游汝杰所著《方言与中国文

化》:

“当时的北方话大致可分为秦、中原、河朔、蜀四个小区。

”山东方言在唐宋时是属于“中原”小区的

,但“中原”方言并不等于山东方言。

虽然如此,黄著在以方言考释古白话词汇方面的成绩,是应得到充分肯定的。

我们相信,在黄著的启发下

,能够有更多的类似的专著问世,然后集腋成裘,汇溪流为大海,将来形成一部“诂林”式的古白话词汇研究

著作。

第三,对古白话中外来词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在汉语词汇中,外来词占的比例相当大。

在汉语词

汇的发展史上,外来词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地位。

外来词的借用,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汉语的词汇库,增强了汉

语的表达能力。

所谓外来词,指的是那些从别的语言中连音带义都借过来的音译词。

汉语中的外来词分

为两种:

一种是从

国外借来的;另一种是从国内各兄弟民族中借来的。

我国自西汉就与西域通商,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传入,到南北朝时其规模势

力已十分强大。

唐代国力强盛,实行开放政策,不仅中亚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流形成了新的高潮,而且由印度传

入的佛教,在此时也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物质方面的输入,精神文化的引进,特别是佛教的广为传布和随之

而来的佛经翻译,都会使汉语受到他国语言的影响,许多外来词必然会被借入汉语中。

但因长期以来已习以为

常,其中有一些词,一般人已很难觉察到它是外来词了。

研究古白话中的外来词,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某

些词语的意义,而且对探究其来源也是很必要的一项工作。

例如:

“菠菜”。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为“波斯菜。

”《辞海·生物》分册:

“菠菜,又名‘菠léng

④’。

藜科。

„„原产伊朗。

”刘正琰等编的《汉语外来词词典》说来源于尼泊尔。

“菠菜”究竟是从何处

借来的呢?

唐·刘禹锡《嘉话录》说:

“菠léng④生西国中,有自彼将其子来,如苜蓿、葡萄因张骞而

至也。

本是颇陵国将来,语讹尔,时多不知也”。

又,宋·王溥《唐会要》说:

“太宗时尼婆罗国献菠菜,类

红蓝,实如疾藜,火熟之,能益食味。

”刘禹锡所说的“颇陵”,王溥所说的“尼婆罗”,都是今尼泊尔的古

译名。

据此我们即可确定:

“菠菜”是从尼泊尔借来的词。

又如,“劫波”。

《辞海》:

“劫波:

梵语义为一段时间。

《法苑珠林·三·劫量篇》:

‘何名为劫,„

„依西梵正音名为劫簸崤陀。

’注:

劫簸者,亦名劫波,秦言分别时节。

”《汉语外来词词典》:

“劫:

佛教

用语,原意为极久远的时节。

据印度神话:

梵天的一个白天是一个劫(劫波),等于人间的四十三亿二千万年

(一说四百三十二万年)。

劫后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然后重创一切,因而又引申有灾难之意。

又作‘劫波

、劫数、劫簸、劫跛’”。

根据上面的材料可知,“劫波”是从梵语中借来的,原意为“极久远的时节”,“

又引申有灾难之意”。

此词在我国俗文学中也有用例,只是有时叠为“劫劫波波”,亦有作“劫劫巴巴”,或

倒言之为“巴结”、“波波劫劫”的。

《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释为:

“辛苦、艰难。

”即是从“灾难”引申来

的。

《诗词曲语辞例释》说:

“有忙碌义”,则是从“辛苦、艰难”又引申而来的。

两种解释虽都有道理,但

如果能再加上“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这层意思,便会使释义更确切、完备了。

今试将它的这些含义套入具

体句子检验,均可释通:

王zhé⑤《红窗迥》词:

“到明年,大丰熟。

这险xì⑥心中,全然不烛,越越地、劫劫波波没休时。

”《介子推》剧三:

“行路途劫劫巴巴,耽凄楚消消洒洒,头直上风雪纷纷下”。

刘庭信《折桂令·忆别》词:

“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底咨嗟。

”马钰《万年春》词:

“堪叹人人,波波波劫劫贪名利。

”又如“变文”。

变文在唐五代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但据郑振铎先生考证,“变文的来源绝对不能在本土文籍里来找到。

“象‘变相’一样,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相是变‘佛经’为图相之意)。

后来‘变文’成了一个专称,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故事了(或简称为‘变’。

《方言与中国文化》说:

)”“变文,就很可能是外来词。

‘变’出现得很早,法显《佛国记》已有‘变现’之名。

《洛阳伽蓝记》卷五说惠生以铜拳写释迦四塔变。

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邪杂事第十七》‘佛言,长者!

于[寺]门两颊应作执仗药叉,次旁一面作大神通变。

’周一良先生以为此‘变’非汉语固有,应是翻译梵语而来。

”以上几例,已足以说明古白话中有许多来自国外的外来词,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研究。

国内各民族的语言在历史上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南北朝所谓“五胡十六国”,就是各民族杂居的时代。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各兄弟民族之间互相学习语言是很自然的。

宋金时,汉语中借入了一些契丹语和女贞语的词汇。

后来到元代、清代,汉语中又吸收了大量的蒙语词和满语词。

郑振铎说,俗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凡一切外来的歌调,外来的事物,外来的文体,文人学士不敢正眼儿窥视之的,民间作者们都往往是最早便采用了……许多新的名词,民间也最早知道运用。

”这一见解是十分精辟的。

众所周知,在金元戏曲中就有不少来自国内各兄弟民族语言的词汇。

其中,以蒙语为最多。

读元曲若不懂蒙语,往往会使人连文义也顺不通,更不要说弄清楚剧情了。

应该说,在已出版的研究金元戏曲的专著里,都已经注意到了考释其中的蒙古语借词,而且有许多都是正确的。

这对于我们阅读、研究金元戏曲是大有帮助的。

但是,总的说来,各家著作所收的蒙语借词还是不够多的。

而且有的释义不够准确,有的也出现了一些差错。

今亦试举几例:

“毛”。

亦作“卯兀”。

有的释作“羞耻别人的用语。

”而据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蒙汉词典》

,应释为:

“坏的,恶的、劣的,不好的,不良的,恶劣的”。

“撒因”。

亦作“撒银”“赛因”“赛银”“赛音”“赛艮”“撒赢”“洒婴”“洒缨”、、、、、、、。

有的释为:

“牛、牛肉。

”而据《蒙汉辞典》应释为“好,优,良,善,良好的,优良的,善良的。

”“搭”。

有的释为:

“元衣名。

”而据《蒙汉辞典》应释为:

“翻毛光板皮大衣,皮外套。

”近闻方龄贵已有《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一书出版,可惜笔者尚未见到。

过去虽也有些学者注意到了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也偶见有人为文讨论,但还未见有类似的专著。

王力说,汉语中,尤其是“在各地方言里来历不明或无字可表的词语,都可能来自他族语言。

”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反映到古白话词汇中来。

方龄贵已对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作了研究,这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元明以前的其它体裁的古白话著作中的“他族语言”词汇,还需要我们去挖掘、研究。

注释:

(1)青木正儿:

《中国文学概要》第一章第二节“训诂”。

隋树森译,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

(2)王英: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第1页。

中华书局出版,1990年。

(3)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第1页、第3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年。

(4)吕叔湘:

《语言和语言研究》,载《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首。

中国大百科辞书出版社出版,1988年。

(5)同(3)。

第3页。

(6)韩燕如:

《爬山歌选·上册》第139页。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83年。

(7)吴小如、吴同宾: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第208页。

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

(8)李行健:

《河北方言中的古词语》载《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

(9)刘明瑞:

《露柱·碌碡·卢都》,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二十七辑,第230页,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

(10)同(7)。

(11)同(8)。

(12)已见掘文《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里的古词语》,载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编《文学与语言论集》第194页。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

(13)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

(14)见《方言与中国文化》第92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

(15)见《汉语外来词词典》第48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4年。

(16)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190、191页。

作家出版社出版,1954年。

(17)见《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30页。

(18)见《中国俗文学史》第6页。

(19)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蒙汉辞典》第809页。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

版,1976年。

(20)同(19)第844页。

(21)同(19)第1121页。

(22)《王力文集》第十一卷第674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年。

(责任编校:

巫育民)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草去早加鬼②原字钣去反加合③原字饭去反加各④原字草去早加棱⑤原字吉右加吉⑥原字山右加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