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4324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docx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一)政治方面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核心突破】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太仆”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

九卿既是皇帝的家务官,又是政府的事务官(政务官)

材料二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及影响。

答:

特点:

①三公互相牵制,总于皇帝;②家国同构,体现“家天下”特色;③皆由皇帝任免,非世袭,体现“公天下”特色。

影响:

①促进先秦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②官吏职位分工、分层管理为历代中央机构开创了新的模式。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中外朝”是相对于皇帝居住、办公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有出入宫禁的自由,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中朝官员均可直接进入深宫禁院,实乃皇帝的亲信左右。

——XX百科

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分析这样的做法有何目的与影响。

答:

措施:

①重用贤良的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②近臣参与议政奏事。

③令其诘难大臣。

目的: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影响:

①“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外朝官由参与决策变为执行一般政务,是汉武帝架空相权的重要方法;②决策实权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内朝官制约外朝官,以内朝宫官排斥外朝府官。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

王夫之: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实际上并非真正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是皇帝与诸侯分治天下的局面。

严格来说,汉初诸侯王国并非一级政区,而是皇帝与诸侯王划定的势力范围。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材料二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⒈根据材料,指出汉初在地方治理中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答:

措施:

郡国并行制。

原因:

①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视自己的宗族为屏藩;②安抚同姓子弟,调节皇家内部矛盾、优待宗室和功臣的工具,一直延续到明清;③汉初国力衰弱,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够。

⒉根据材料概括西汉郡国空间分布特点,分析此举的历史影响。

答:

特点:

“干弱枝强”同姓诸侯的封国,占据了国土的大部分。

“郡国杂处”地方形成斑马式的管理形态,互相牵制。

影响:

①给王国以充分的自主权,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尊重各地文化传统的作用;(西汉前期经济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景之治”,恰是“郡国共同推动的结果”。

)②逐渐威胁到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就是典型)

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

……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

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

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

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的特点。

答:

特点:

①由下而上推荐,中央任命;②重视品德(孝廉);③政权相对开放。

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并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答:

制度: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差异: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的原因。

答:

原因: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

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太史元年,“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

汉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元康元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

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两千石、訾百万者杜陵”。

汉成帝鸿嘉二年,“夏,徙郡国豪杰訾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强干弱枝的措施。

答:

①大规模强制性移民:

迁徙郡国富豪,有效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的力量;②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③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④惩治地方豪族;⑤设立十三州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析真题 找角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材对接:

人民版必修一P9—P13、P16

课标对接: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影响;列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1·海南卷·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C)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对秦汉以后不断反复的“皇族子弟封王”现象进行合理的理解,并形成准确的历史结论。

本题通过史料呈现,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有效、精准解读,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观点,考查“历史解释”。

解答本题需要关注题干“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和设问项“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等信息。

  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反复性,需要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下去理解和说明,即分封的不断反复出现,属于转折变化型题干。

本题难度较大,秦统一后,皇权不断加强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皇权的强化主要表现在皇帝与官僚系统的斗争、皇帝与封建贵族的斗争方面。

皇权首先集中体现在皇位世袭合法性的问题上,古代君主主要通过世袭制来确立,体现皇位的宗族封闭性。

封王子弟首先体现在宗族内部、血缘统序上的世代传承,通过有宗室诸王所构成的新的贵族体系打击旧的士族传统贵族体系,通过宗族内部的血缘屏障打击和阻碍非皇族贵族对君主权力的制约。

君主专制下重要的是证明家族血缘关系的传承性,即家族血缘关系的内部承袭。

汉初虽大封同姓易姓王,但“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故无论是皇位的血缘继承还是封王子弟的家族统序,都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故选C。

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不能支撑古代帝国大厦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先代祖先追忆中断的时候,国家的危机就来了。

分封制鼎盛于西周,衰败于春秋,瓦解于战国时期,分封体制下诸侯王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地方性的封建贵族一般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多数时候还可以和最高统治者分庭抗礼,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平王东迁引起的第一个现象,是共主衰微,王命不行”,而“王命不行的二个现象就是诸侯兼并”,显然分封体制内部蕴含着分裂的因素,故A说法错误。

B项说法错误,分析同A。

D项说法错误,周秦之变足以说明后世周代制度的变革。

虽然分封制有所反复,但却不是主流,虽然宗法制集中体现在皇位世袭上,但仅此而已,故D项错误。

  2.(2012·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C)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解答本题需要关注“皇帝”、“首要目的”等信息。

  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创立,即“皇帝制度”的确立问题,属于直接叙述型题干。

由《史记》“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C。

秦汉之际是中国政治制度再次创建之时,体现在封建制度破灭,郡县制度确立,政治体制由分权而走向集权。

A项说法错误,周秦之变是根本性的变化,而非“托古改制”。

B项说法错误,“皇帝”一词体现了嬴政的政治目的,这也是主要目的,承袭华夏传统虽然也符合其目的,但并非主要,故B项错误。

D项时间错位,“君权神授”思想的创立是西汉董仲舒,通过这一思想体系为专制皇权服务,也是为君主制度的合理合法性披上神秘的外衣,故D项错误。

  3.(2015·海南卷·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对题干“罢侯置守,设官分职”进行准确、完整、合理的理解。

题干通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有效解读,考查学科“史料实证”的素养要求。

解答本题主要把握“罢侯置守,设官分职”这一信息即可。

  本题考查政治制度的创立,即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属于史料引用型题干。

由题干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可知本题考查郡县制,故选A。

其余三项均错误,无需赘言。

  4.(2010·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D)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获取柳宗元《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郡县制的相关内容,对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进行合理、准确的理解。

要求学生以《封建论》这句史料为依据,对秦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进行理性分析,并结合军功爵制进行解读,考查“历史解释”素养要求。

需关注题干“行郡县、公天下之端”和设问项“主要体现在”等信息。

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科学理解,即对郡县制是“公天下”之开端的准确理解,属于史料摘引型题干。

解答本题由郡县制入手,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最终确立,意味着对旧贵族的再度排斥和打击,意味着权力体系的再度开放和社会阶层的再度流动,有人用“革命”一词来形容这种变化与消亡。

与此相关的就是选官制度的变化,即军功爵制的出现。

基于此,秦代依靠才干和政绩任免官员,秦代平民也依据才干和征集跻身社会上层,即大量军功地主的出现由此而走向的由传统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过渡的趋势,如此也就能够解释何为郡县制下的“公天下”了。

故选D。

A项说法错误,此项将公天下理解为原始社会时期的天下为公、社会大同,显然不符合题意。

另外,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说法也不符合历史实际,秦代多有军功地主,但作为由传统贵族政府项平民政府的过渡,亦不乏贵族地主,即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存留下来的传统地主,而百姓显然依附于此。

当然,古代社会百姓人身依附关系非常严密,只有在明清时期才有所松弛。

故A错误。

B项主旨不一,郡县制的推行的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是本题的重心在官员的来源的开放性而非郡县制对强化专制集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

C项说法无中生有,制度法令统一虽是始皇帝强化统一的措施,但是题干并没有体现,故C项说法错误。

  5.(2010·安徽·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C)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E&_c5@0\8L5K:

B3W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2?

1E6Q/\3R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B1?

2H3?

L%g3Q*P0a;_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柳宗元的观点进行有效解读,并以题干史料为依据,对郡县制进行理性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考查学科“历史解释”素养要求。

需关注题干“非郡邑之制失也”、“有叛国而无叛郡”和设问项“最符合材料愿意”等信息。

本题考查对政治制度的准确理解,即郡县制的理解,属于史料引用型题干。

题目显示了柳宗元对郡县制度的不同角度的说明,即认为秦亡并非郡县制所致,西汉内乱也无郡县反叛,一方面承认了郡县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肯定了郡县制度对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故选C项。

秦代的贡献之一就是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于与推广,由分封而郡县意味着由血缘而官僚,意味着由贵族而平民,意味着权力的来源在顶层而非下层,更意味着权力的归属与重心在上而非在下,形成了地方对中央的绝对服从,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故选C。

A项无中生有,题干讲述郡县制对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而非讲述其与秦末农民战争的关系,故A错误。

B项无中生有,七国之乱的确与汉初分封由密切关系,而题干并没讲述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故B项错误。

D项无中生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却是历史必然,但题干并未体现。

  6.(2014·全国Ⅱ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D)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比西晋与秦在关于私拿养子财物的法律规定,形成对西晋现象的正确认识,考查学科“历史解释”素养要求。

需关注题干“秦、私拿养子财物偷盗论处、西晋、私拿养子财务同样无罪”和设问项“这一变化表明”等信息。

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演变,即秦到西晋私拿养子财务法律规定的变化,属于变化趋势型题干。

由题干可知,秦朝父母不能私拿养子财物,说明父母对养子还没有绝对支配权,到了西晋时期,父母可以私拿亲子、养子财物,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支配权在不断强化,而者又恰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即男权社会下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支配和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这也可以从儒家的礼制伦理化的角度去理解,所谓为人子之礼,父母“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所体现的子女对父母的绝对的起敬起孝的伦理观,而这正是建立在董仲舒新儒学确立之后,故选D。

A项偷换概念,题干强调父母对子女财物的绝对支配权,而非子女的权利问题,属于主语偏离式偷换概念,故A项错误。

B项无中生有,题干讲述父母对养子、亲子的权力趋同,而非血缘关系淡化,故B错误。

C项无中生有,养子、亲子均属于家族内部成员,无法推出宗族利益受到保护,故C项错误。

【考向分析·秦代政治】

  秦汉政治部分,秦代政治考查较少,十年来全国卷仅出现两次,海南卷出现较多,地方卷对秦代政治考查同样较少,从试题出现频率来看属于弱考点。

从目前所出现试题来看,秦代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题干主要以文字材料呈现,多为摘取引用部分由代表性材料为主。

秦代政治部分主要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奠基,如以郡县制考查最多。

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准确理解,郡县制的变革意义,对郡县制的评价,分封制度向郡县制的逐步过渡,皇帝制度的确立等问题,均侧重考查制度的开创和确立。

多涉及对史料的解读和理解,对秦制度在专制集权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的考查。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对接:

人民必修一P14—P16

课标对接: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影响。

列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7.(2008·海南卷·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材料现象进行完整理解,并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即结合材料内容“上所不置而诸侯,天下共诛之”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准确解读,并结合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史料进行解析,并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史料实证”的素养要求。

解答本题需关注“非刘氏而王……天下共诛之”、“目的”等信息。

本题考查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件往复现象,即汉初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出现的郡国并行制,及汉初费异姓王立同姓王的政治举措,属于史料叙述型题干。

秦汉以后,出现了三次分封制度的反复,即汉初郡国并行、两晋分封、明代分封,纵观历史发展趋势,这三次反复是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出现的历史反弹,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反弹而否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汉代天子、卿相均为布衣出身,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秦代的贵族体系在各个领域逐渐被打破。

然而,汉帝国广阔的疆域无法用中央集权的方式全面统治,于是出现了王侯领地与直隶郡县犬牙交错的现象,异姓王的存在显然让最高统治者寝食难安。

于是,刘邦去世前便采取措施结束了异性王侯的统治,将王侯内部的行政权逐渐收归中央,直到武帝时期基本解决。

题干所属史料所反应的就是这个历史现象,故A项正确。

基于A项,还需要区分调整官僚机构以强化皇权、调整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两者的概念。

B项属于主之不一,题干强调“上所不置而侯者”,并非绝对禁止,属于程度错误。

C项无中生有、说法错误,题干主要讲述刘邦剪除异姓王的政治目的。

另史料记载,前202年汉高祖颁布诏令,要求军队官员复原为民,按功绩大小给予一定的土地。

D项价值偏颇,“安抚”一词属于态度偏颇。

  8.(2016·海南卷·4)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

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C)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干“封子弟为王,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一信息,并通过所学汉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相关知识分析题干信息。

考查学生对所获史料进行客观评判,并重现历史的态度与方法等所体现出来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要求。

解答本题需关注题干“西汉初年、封子弟为王,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和设问项“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等信息。

本题考查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件往复现象,即汉初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出现的郡国并行制,及汉初费异姓王立同姓王的政治举措,属于史料叙述型题干。

对历代皇帝来讲,保持一姓政权的长期统一和稳定是政治统治的最高目的。

汉与秦不同,汉皇帝更加注重实际且更为谨慎,先是稍微恢复了一点儿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加强皇权。

异姓贵族是皇帝最不放心的一个团体,毕竟是外人。

汉初分封同姓、异姓诸侯王,而后有封王仅限于同姓,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得有其它过分特权,将汉家天下的权利传承限定在刘氏血脉范围内,借助同姓王侯龚卫王室,确保皇位传承的血缘稳固性,故选C。

A项偷换概念,题干虽然讲到刘邦箭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从表面看来的确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题干本质强调的是“打击非刘氏血缘的势力”,故A项错误。

B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时期,虽有分封,但不能够说是继承。

因秦汉之后“封建制度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战国已然”,故B项错误。

D项错误,因“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即汉对秦的继承与创新,此不赘言。

故D项错误。

  9.(2017·全国Ⅰ卷·25)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C)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表格信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进行准确的解读,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

考查学生以表格所示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有效分析,并形成历史结论的“历史解释”素养。

需关注题干“郡级行政区数量变化”和设问项“据此可知”等信息。

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即西汉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属于变化趋势型题干。

表格题近年来较为多见,尤其以时间推移寻找历史事件发展演变趋势是2017年高考的常见类型。

由题干可知,由高帝二年到元丰十五年,中央所有效控制的地方郡级行政区增加了7倍之多,可见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诸侯王势力不断削弱,即使存在零星诸侯,也不过是“衣食租税,同于富人”,国内政治稳定,开疆拓土没有后顾之忧,故选择C项。

A项说法错误,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诸侯王势力基本被剪除,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何来矛盾一说?

B项无中生有,题干讲述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而并没有讲述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

D主体不一,无需赘言。

  10.(2009·海南卷·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C)

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汉代制度创立考查“时空观念”的素养要求。

本题考查特定时期制度创新问题,即西汉此时制度的创立,属于直接表述型题干。

史料记载,元丰五年(前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