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其选用剖析.docx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其选用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其选用剖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其选用剖析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及其选用
姓名:
魏亚峰、孙爱华、唐琪、王燕、韩春英
所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
14-2班
指导老师:
杨保求
日期:
2012.12.12—2012.12.16
塔里木大学
编写人员
主编:
魏亚峰(组长)
副主编:
王燕韩春英孙爱华唐琪
任务安排情况
魏亚峰负责设计版面及帮忙计算和编辑。
韩春英主要负责计算及封面。
王燕负责排版及编辑。
孙爱华负责搜集整理资料及画图。
唐琪负责搜集整理资料及画图。
绪论
换热器作为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
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工业上最常见的换热器是间壁式换热器。
根据结构特点,间壁式换热器可以分为管壳式换热器和紧凑式换热器。
紧凑式换热器主要包括螺旋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了广泛使用的列管式换热器以及夹套式、套管式、蛇管式等类型的换热器。
其中,列管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标准换热设备,也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在许多工业部门被大量采用。
由于它是把管子按一定方式固定在管板上,而管板则安装在壳体内。
因此,这种换热器也称为管壳式换热器。
它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同时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
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
列管式换热器的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从而使得它在各种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作用,并在换热器不断发展中得以继续存在下来。
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
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在不同设备不同条件下选择换热器时,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第1章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
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所示。
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
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27301
,压力为6.9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物性特征:
混合气体在35?
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
)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34?
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定压比热容
?
)
热导率
K
粘度
第二章设计方案
2.1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
根据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以下根据本次的设计要求,介绍几种常见的列管式换热器。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如图1-1所示。
固定管办事换热器的两端和壳体连为一体,管子则固定于管板上,它的结余构简单;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最多,比较紧凑;由于这种结构式壳测清洗困难,所以壳程宜用于不易结垢和清洁的流体。
当管束和壳体之间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用使用管子于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介质的泄漏。
2.U型管换热器
U型管换热器结构特点是只有一块管板,换热管为U型,管子的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其管程至少为两程。
管束可以自由伸缩,当壳体与U型环热管由温差时,不会产生温差应力。
U型管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只有一块管板,密封面少,运行可靠;管束可以抽出,管间清洗方便。
其缺点是管内清洗困难;哟由于管子需要一定的弯曲半径,故管板的利用率较低;管束最内程管间距大,壳程易短路;内程管子坏了不能更换,因而报废率较高。
此外,其造价比管定管板式高10%左右。
3.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如下图1-3所示。
其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外科固定连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该端称为浮头。
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是党环热管与壳体间有温差存在,壳体或环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以从壳体内抽搐,便与管内管间的清洗。
其缺点是结构较复杂,用材量大,造价高;浮头盖与浮动管板间若密封不严,易发生泄漏,造成两种介质的混合。
4.填料函式换热器
填料函式换热器的结构如图1-4所示。
其特点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采用填料函密封。
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产生因壳壁与管壁温差而引起的温差应力。
填料函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较浮头式换热器简单,制造方便,耗材少,造价也比浮头式的低;管束可以从壳体内抽出,管内管间均能进行清洗,维修方便。
其缺点是填料函乃严不高,壳程介质可能通过填料函外楼,对于易燃、易爆、有度和贵重的介质不适用。
2.2选定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的变化情况:
热流体进口温度110℃,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3管程安排
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混合气体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
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混和气体走壳程。
第三章相关物性数据的选定
定性温度:
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故壳程混和气体的定性温度为
T=
=85℃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t=
℃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对混合气体来说,最可靠的无形数据是实测值。
若不具备此条件,则应分别查取混合无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然后按照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和气体的物性数据。
混和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
)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定压比热容
?
)
热导率
粘度
第四章传热面积的物理量计算
4.1热流量
=227301×3.29×(110-60)=3.75
7KJ/h=10416.66kw
4.2平均传热温差
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
4.3传热面积
为求得传热面积A,需先求出传热系数K,而K值又与给热系数、污垢热阻等有关。
在换热器的直径、流速等参数均未确定时,给热系数也无法计算,所以只能进行试算。
假设K=340W/(㎡k)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
4.冷却水用量
m=
=
第五章工艺结构中主要的尺寸计算
5.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Φ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1=1.4m/s。
5.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Ns=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标准设计,现取传热管长l=7.5m,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
传热管总根数Nt=612×2=1224(根)
5.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温差校正系数有
按单壳程,四管程结构,《化工原理》(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查图5-19(a),得
平均传热温差
℃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9,壳程流体流量又较大,所以选取单壳程合适。
5.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取管心距t=1.25d0,则
t=1.25×25=31.25≈32(mm)
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排管中心距离计算:
S=t/2+6=32/2+6=22㎜
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44㎜。
管数的分成方法,每程各有传热管612根,其前后关乡中隔板设置和介质的流通顺序按,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化工原理》(第三版)图3-14选取。
5.5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壳体内径的估算中,取管板利用率η=0.7,则壳体内径为
D=1.05t
按卷制壳体的进级档,可取D=1400mm
5.6折流板
采用圆缺折流板,去弓形之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h=0.25×1400=350mm,故可
取h=350mm
取折流板间距B=0.3D,则
B=0.3×1400=420mm,可取B为450mm。
折流板数目NB=
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
5.7其他附件
由于本换热器壳体内径为1400mm,则拉杆直径选取Ф16,拉杆数量不得少于8。
壳程入口处,设置防冲挡板,
5.8接管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
取接管内气体流速为
,则接管内径为
圆整后可取管内径为310mm。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
取接管内液体流速
,则接管内径为
圆整后去管内径为360mm
第六章换热器核算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见下表:
参数
管程
壳程
流率
898560
227301
进/出口温度/℃
29/39
110/60
压力/MPa
0.4
6.9
物性
定性温度/℃
34
85
密度/(kg/m3)
994.3
90
定压比热容/[kj/(kg•k)]
4.174
3.29
粘度/(Pa•s)
0.742×
1.5×
热导率(W/m•k)
0.624
0.0279
普朗特数
4.96
1.773
设备结构参数
形式
浮头式
壳程数
1
壳体内径/㎜
1400
台数
1
管径/㎜
Φ25×2.5
管心距/㎜
32
管长/㎜
7000
管子排列
△
管数目/根
1224
折流板数/个
14
传热面积/㎡
673
折流板间距/㎜
450
管程数
2
材质
碳钢
主要计算结果
管程
壳程
流速/(m/s)
1.306
4.9
表面传热系数/[W/(㎡•k)]
5887
925.5
污垢热阻/(㎡•k/W)
0.0006
0.0004
阻力/MPa
0.04325
0.119
热流量/KW
10417
传热温差/K
48.3
传热系数/[W/(㎡•K)]
400
裕度/%
24.9%
结论
我们组设计的是浮头式换热器,通过查相关国家标准,根据实际要求按照常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根据设计取壳体的内径为1400mm,传热管长7m,传热管总根数1224根,单壳程双管程的换热器。
其它尺寸可直接查得。
经校核后符合设计要求。
由于该工艺计算较为繁琐,所以只列出部分计算过程。
另外由于能力有限,设计中可能会有不当之处,望老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谭天恩,窦梅,周明华《化工原理》(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北京2006.4
[2].国际标准ISO5457--1980《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GB4557.1——84机械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
[3].GB150——98钢制压力容器
[4].化工部六院编,化工设备技术图样要求,化学工业设备设计中心站,1991年
[5].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过程设备设计》(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6].匡国柱,史启才《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