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4262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docx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

缪朴:

什么是同济的精神?

——论重新引进现代主义建筑

转载自《时代建筑》6/2004特刊:

同济建筑之路

摘要本文分析了同济建筑教育的特点及其在最近二十年中的淡化。

作者认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主义基本上是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不是思想方法占据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建筑界。

作者提出在我国重新引进现代主义建筑教学体系的必要及具体措施,并指出它们是同济精神复兴的契机。

关键词建筑教育,冯纪忠,现代主义建筑,同济大学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uniquecharacteristicsofarchitecturaleducationatTongjiandtheirdilutionduringthepasttwodecades.ThemainreasonforthechangeisthatModernismhasbeenseenchieflyasastyleratherthananideologyinthepost-reformChina.Theauthorarguesforthenecessityandsuggestsimplementingmeasurestore-introduceModernisteducationintoChina,whichalsopresentsanopportunitytoreviveTongji’stradition.

KEYWORDSArchitecturaleducation,FengJizhong,Modernistarchitecture,TongjiUniversity

 

把Bauhaus说成一种”风格”是自认失败,是恰恰回到我要攻击的那种停滞不前,窒息生命的惰性。

--WalterGropius(1935)[1]

松江方塔园茶室(何陋轩)

武汉医院,现仍在使用的同济医院

一.同济的特点是什么?

  不少人说它是一种设计风格。

如果我们看一下前系主任冯纪忠先生的武汉医院及松江方塔园茶室,就可以发现很难把它们归纳为一种风格但这两个建筑又确让人感到某种一脉相承的东西显然,同济特殊的地方是隐藏在具形风格后面的一套有关建筑设计及教育的思想方法本文将显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不是名词之争,而是揭示同济精神起伏的关键所在

  根据70年代晚期在同济学习时的体会,我认为同济当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

(1)现代主义占主流的设计及教学思想及

(2)兼收并蓄的组织方针这里所说的现代主义,是指发源于1920年代欧洲的第一代“现代建筑运动”理论它的诞生是为了回答世纪之交欧洲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对建筑的新要求美国研究现代建筑的历史学家Goldhagen指出,过去几十年的西方建筑理论至少有一点是认同的,就是把这种“建筑文化中的根本转向”与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之类艺术风格相提并论,是“混淆具体的建筑形式与藏在它们背后的原理”

  1952年同济建系时,教师中包含了一批1930-40年代在欧洲留过学的教授这些最早亲身受过现代建筑教育的中国人把新思想带到系里并影响了一批本校毕业或其他学校过来的教师,从而在系里形成一股相对强大并不断发展的学术思潮这与当时一般以古典主义体系(学院派)为核心的其他院校相比是别具一格的同济与其它院校另一个不同是主流学派在系里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这是因为年青的建筑系由多个学校合并而成,资历相近的教授背景多样,各年龄段的教师之间较少统一严密的师承关系,从而形成了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如同济不仅有学院派,还拥有完全自成一家,从传统中国文人欣赏艺术(近似于现象学)的角度来研究园林的陈从周先生。

  下面将着重讨论同济的第一个特点

  二.同济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

  1.三个流派

  描述同济教学思想的最好办法是将它与其他学派对比我觉得1950年代至今我国建筑及建筑教育理论存在着以下三个流派:

(1)学院派—来源于19世纪欧洲工业化以前的巴黎美术学院古典主义体系,由1920年代在美,日学习的第一代留学生带回中国

(2)现代派—来源见上文(3)实践派—是1949年后在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思想方法如果说上述两个流派都有目的地想为中国建立一种有示范作用的理想教育模式,实践派不把自己看成是某个宏大文化理念的一部它强调建筑中房屋设计的一面,专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灵活应用上述两个流派的手法由于这个原因,下面将着重比较现代派及学院派之间的区别最后要强调的是上述每个学派并不能与某个学校挂钩,因为每个院校大多同时拥有各种思潮的信奉者,而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更减少了院校之间的不同

  2.现代派的建筑教育:

与其他流派对比

  许多人都以为自己很熟悉现代主义与学院派的区别,但从我国目前有许多名不符实的“现代”建筑来看并非如此所以有必要从这两种思想当初及现在的表现来诠释它们在五个方面的对比:

  

(1)设计模式—创新

  针对工业化巨变中社会及技术的飞速变化,现代主义提倡按照每个个案中此时此地的情况探索前所未见的解决方法如同济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的抽象构成,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既有形式的影响历史形式可以利用,但必须被重新组合在一个新的体系中与之相反,由于工业化以前生产力及生活方式发展缓慢,文化价值较统一,学院派无论是在空间组织还是外表形式上都尊奉已成熟的典型概念(类型)在教育上,学院派强调学生对权威建筑语言的熟悉(表现在对建筑历史课或建筑杂志的重视)及根据个案调整借用的技巧显然,“权威建筑语言”在今天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大屋顶”,也包括KPF或高技派

  

(2)形式的源泉—功能主义

  工业化造成的社会变化对建筑提出大量功能问题,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首要依据是功能,并把容纳功能的空间组织而不是外形或立面放在第一位它把建筑主要看成是大量性的“工具而非纪念碑”,不把建筑形式当作表达文化***概念的肤浅符号这一系列观点在同济的建筑教育上反映明显如在1957年《建筑学报》上发表的关于现代建筑的讨论中,投稿的三个建筑院校学生中只有同济的朱育琳明确指出“空间处理”对现代主义的重要性冯纪忠先生在1960年代初将这些观念系统化,提出“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该理论打破了设计课按建筑类型教学的传统,不仅在全国首开先河,就是在当时国际上也是先进的

  相形之下,工业化前社会中建筑师设计的大多是为帝王豪富服务的少数功能变化不大的“标志性”建筑学院派把建筑物主要当做体现业主的地位理想的艺术品立面视觉效果成为产生形式的主要依据学院派的教育体系相应地只强调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及把这些构思传递给业主的表达能力(这包括传统的水墨渲染图技巧或今天的3D-Max)

  (3)形式与技术—技术转移

  既然现代派把建筑看成工业产品,建筑形式除功能以外的另一个依据自然是制作技术现代派提倡建筑师掌握技术并从适应,表现技术的角度来设计形式不仅如此,它还要求建筑师了解在别的工程领域里开发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并随时准备把它们转移到民用建筑中来如冯纪忠先生回国开业后做的第一个设计,就应用了当时在国内从未做过的大跨混凝土薄壳(1951)[8]戴复东先生在同济工程实验馆等设计中通过朴素地表现结构及材料来创造独特的形式同济建筑教育与其他院校不同的最明显特点也正来源于此,如赵秀恒等老师在一年级设计基础课中要求学生设计并用真实材料制作文具盒由于我国缺乏在欧美很普遍的动手文化及强调实践的中等技术教育,这种课程特别能帮助中国的大学生认识技术

  由于在工业化前社会中技术发展缓慢,所以学院派虽然也提及形式与建造逻辑的关系,但他们对技术一知半解并无意深究,将其全盘推给工程师学院派建筑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形式的装饰效果上,形式与内在的结构等没有很大关系,严重的甚至完全背离这种态度决定了它的教育体系虽然都包含技术课程,但其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来源均与设计课脱节,形成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

  (4)建筑与社会—社会主义

  如Goldhagen所总结的,“不像接受学院派设计传统的建筑师,所有的现代主义建筑师都认同他们有责任将自己的专业做为***工具,加快社会的改善及进步”[9]特别是设计要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服务,有利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这个类似社会主义的主张与政府政策接近而得到支持在同济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建筑的基本(生理)功能及对大量性建筑类型(如经济型多户住宅)的重视比如像冯纪忠,卢济威等先生都领导学生对上海旧住宅区的改造做过大规模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同济能在这类项目的设计上也一样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像朱亚新老师在1980年代初设计的北向台阶式住宅

  由于学院派建筑师把建筑基本上看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他们不关心社会中下层的需要为了强调自己产品的神秘感(以加快其销售),他们甚至会有意地强调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轻视在基本功能上的研究与创新,给学生大量脱离现实,甚少功能技术制约的题目像建筑师之家,博物馆之类

  (5)建筑师的思想方法—理性主义

  现代派眼中的建筑师更接近用理性思想为主要工具的工程师或社会学家这也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中业主从个人转移到消费者群体或政府建筑师必须能用公众语言来推销自己的方案因此现代派的建筑教育强调在设计前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定量的研究)非专业的选修课偏重于自然科学及采用定量方法的人文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中与其他参与方(如使用者,业主,政府,及辅助工种)合作的技巧

  对于建筑中确又有非理性的艺术成分这个问题,Gropius的回答是“如果艺术是无法教会或学会的,艺术的基本规律及技巧是可以教的”现代派的教育就是要用理性的方法(定量或定性的)来尽可能缩小设计中讲不清的部分建筑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应是大批熟悉功能技术,又能保证基本美感的工业产品设计者在他们中会出现少数设计标志性建筑的艺术家,但这不应是学校的主要目的冯纪忠先生早在60年代初期就与研究生开始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所以他又是我国在建筑设计理性化上的始作俑者

  对学院派来说,建筑师是创造明星建筑的艺术天才因此在教学上采限制人数的精英式教育学术交流通常是用神秘主义的语言来进行,如散文式的学术论文或与方案对不起来的设计“哲学”在这种方式的评图中学生只有通过“顿悟”才能领会教师的意图设计课中强调学生像艺术家那样个人作业学生通常被鼓励在艺术,文学,哲学之类传统人文学科中发展课余爱好在实践中这种教育哲学不符合建筑专业学生的人数与主要就业去向,导致学生中出现二极化,部分学生失去专业兴趣,是学生日后改行及我国大量性建筑类型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现代派与学院派虽然在以上五个原则问题上针锋相对,但两者有至少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有意识地想建立一个在全国均有示范意义的体系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就尊崇传统,对理性思维不感兴趣及卑视体力劳动,学院派的观点很对中国知识份子的胃口它的影响是广泛及根深蒂固的只是由于改革前“反浪费”的***压力,这一影响在表面上稍受约束而使人低估它在今天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及建筑界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改革前抵制西方文化的***气候,现代派思想在全国的影响很小即使在同济也并不是系统地照上面所描述的理想版本来执行,经常混杂有其他流派的元素

  与上两者不同,实践派避免在建筑理论的大题目上参与争论它对形式,功能,技术三者之间的均衡,或在形式中采用何种风格等问题上均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方针这使它可以在个案中随时根据建筑类型向某一方倾斜,对各个体系的手法各取所需如从减低成本的角度在大量性建筑类型中采用现代风格实践派在学术研究上更多着眼于大量性民用建筑及常用的构造问题在建筑历史中对民居,园林等非经典但广泛存在的建筑遗产更感兴趣事实证明,虽然实践派从不有意识地要建立一个体系,改革前它在全国建筑师当中影响最大

  三.同济精神在今天的淡化

  1.无声的危机

  19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举涌入我国并为社会所接受同时现代建筑理论也被我国建筑界至少在口头上一致认同照这样说,同济作为中国最早最系统地引进现代主义,并不懈地坚持它的唯一学校,现在应当在建筑界起领导潮流的作用,继续对我国现代建筑作出创造性的发展了?

出人意料的是,过去20年来同济的独特之处却逐步淡化以至消失在其他建筑院校之中在全国大小院校都在引进西方建筑风格的热潮中,很难再列举出同济在设计,研究,及教学思想上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我认为这一现象与两个外因及两个内因有管,其中外因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内因

  2.外在原因

  

(1)社会只要求风格

  目前中国社会只不过是把现代建筑当作一种风格表皮来接受,它不理解也没有兴趣去探讨,实践表皮后面的全套文化价值理念这是因为我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远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至今还没有真正现代化上述崇拜现有秩序,置“善”于“真”之上,及不屑动手等非现代观念仍旧势力强大而创造真正被社会认同的建筑思想是建立一个新文化体系的一部,它需要一个有钱并自信的社会强势阶层来赞助它的研发由于目前从跨国公司,民营资本,行政官僚到城市中产阶级都缺乏长远打算,他们更急于在公众心目中巩固自己当前的***经济地位而不是开发一个文化理想建筑因其体量及永久性被看成是最好的广告牌,权威建筑风格被看成是最容易理解的广告词这说明了为什么今天中国的业主首先要求的是一张立面效果图,最看重的是模仿而不是原创

  既然现代建筑仅仅是作为象征财富(=SOM)或高雅(=Koolhaas)的“词汇”被采用建筑师只能靠改革前留下来的以学院派为主体的“语法”来指导设计19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设计呈现出三个特点:

A.以模仿现成风格为主的设计方法B.建筑形式成为表面装饰,与内在功能及建造技术脱节C.建筑形象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及肤浅的象征意义这些症状说明貌似新颖的玻璃幕墙(后面是砖墙)或露明钢结构(实际上没有结构作用)所反映的其实是一种非常陈腐的设计思想

  

(2)建筑师丧失对探索基本理念的兴趣

  当前的中国社会缺少一个大多数人都相信的文化价值体系,目前的体制也不鼓励对这种体系的探索在这种“文化真空”中,公众丧失了探索长期理想的兴趣,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眼下的物质享受上从实业,科研到艺术界均呈现出追求短期表面效应的倾向,建筑师自然也不可避免这个问题尤其是出于对过去极左***的逆反心理,建筑师普遍对建筑的社会功能不感兴趣在更实际的层面上,由于我国大学的工资只占教师必需收入的极小部分,设计费成为建筑系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不仅使教师的设计失去它原该有的研究探索的成分,并严重挤压不能产生收入的研究(如理论,历史研究)及教学的空间

  3.内在原因

  如文首提到过的,同济教师来源多样,彼此之间较少严密的师承关系这从学术发展来看扩大了研究取向的自由,是优点但这种松散关系不利于把全系的人力资源拧成几股绳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大型研究(设计或理论)项目,所以从积累有长期性,突破性意义的学术成果来说就成为缺点

  另一个内因来自上海社会传统的重商文化与北京相比,上海市民对有意识地探讨长期价值理念之类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关心通过对现实的灵活反应及遵守市场规则来解决大众眼下的实际需求文化也主要是作为市场需要的商品来开发这点再加上上海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地区后的大量设计项目,使得大多数同济教师在以营收为主要目的的设计活动外无暇他顾

  四.同济的复兴:

重新引进现代主义建筑教育

  1.引进的必要

  

(1)工业化中的中国需要现代主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工业化中这一进程产生了许多类似19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社会变化及对建筑的挑战第一代现代主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方法,而其它作为艺术风格的“主义”则显得文不对题所以在剔除现代主义中被实践证明的失策及属于地域或个人艺术风格的元素外,它的基本理念应当成为我国建筑教学的基础改革前对现代主义的引进由于***原因没有成功,这使得我国目前的建筑实践虽然规模宏大,但由于建筑师的指导思想陈旧混乱而在建成环境中出现上述一系列症状要根治它们的唯一办法是立即在我国建筑教育中系统认真地贯彻前面总结的现代主义思想因笔者知识面及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全面讨论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教学体系及其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技术,研究课题等,仅建议了部分措施(见附录)及学生作业示范这种基本理念的建设目前可能会缺乏社会支持,但作为社会智囊的大学应当为明天未雨绸缪应当看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日益成熟以及中产阶级的升起,他们正在开始要求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同济作为1950年代第一次引进时的先锋,理所当然地应当在这次教育改革中再次成为领头人,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塑造自己有别于其他院校的个性

  

(2)当代建筑师都必需的补课

  重温早期现代建筑运动的基本理论不仅对我们有必要,对今天的西方建筑师也不例外在我国建筑媒体的描述中,现代西方建筑好象就是几种明星风格或时髦理论的热闹游戏读者会问:

人家也是在搞风格,我们为什么还要钻早期现代建筑的理论呢?

对此我们要看到,由于温饱问题已在工业化阶段中得到了解决,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西方社会中,风格在高端建筑产品中的重要性已接近使用功能显然,这与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大不一样

  但即使考虑到这一点,有一批西方建筑理论家仍指出在热闹的风格展览后面,当代西方建筑师实际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占美国建筑产品中最大份额的大量性住宅已主要由施工公司或“住宅设计师”(HomeDesigner,没有建筑师执照)负责设计一份研究英国建筑教育的报告预料很快该国新落成的房屋中将只有不到一半是由建筑师设计的即使在剩下的那些项目中,建筑师在工程中统筹各方的传统角色现在也被“工程经理”(ProjectManager,多来自施工行业)所取代英国政府在1993年甚至考虑过废止要求建筑师注册的法律这种建筑师专业地位日益模糊的倾向其实在中国也有,我们看见开发商要求策划公司给他们出设计概念,“视觉艺术家”参与建筑设计以至住宅区规划,某大学要求按美术专业的方式设置建筑系的入门课

  为什么建筑师失去了社会的器重呢?

英国建筑评论家Pawley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当代建筑师虽然自认是现代建筑的徒子徒孙,却忘记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对掌握现有技术并能不断转移新技术的要求由于现代建筑工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技术含量高的材料及工艺,在科学技术的有效周期日益“短命化”(ephemeralization)的今天,一个只知道解构主义之类的建筑师在社会眼中自然显得可有可无(对于Pawley只强调技术的看法,我认为建筑师专业知识的缺项还要加上对建筑功能的科学研究并将其结果转化为指导设计的公式)Pawley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把自己看成艺术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第二代以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身上又死灰复燃了

  在西方当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人实际上又回到了学院派的思想方法,如不少明星建筑师把技术当作装饰或扯上几句***经济学来为他的形式主义增加深度较好的也只用设计“美化”功能技术,未看清其创造性主要来自根据行为形式开发新的空间以及功能与技术空间的契合(像用飞机机翼内部储藏燃料)但也有一小批人仍旧坚持第一代现代建筑理念NormanFoster与FrankGehry是说明这两种思路的最好例子虽然他们的作品都采用曲面并都利用Catia等航空汽车工业的计算机软件来辅助设计,但前者的曲面导致建筑形式更节能及适应结构逻辑,后者仅仅是用先进技术来实现传统思想范畴中的艺术创新

  这种对第一代现代主义遗产的不同态度也反映在当代西方建筑教学中,大多数我看到的美国建筑院校的设计课中实行的实际上是一套经过伪装的学院派体系如一个学生在他的高层“软件设计中心”外表上设置了一连串暴露的钢结构及电梯,他告诉我这些额外的电梯是为了随时将大型计算机送到要用它们的楼面!

但在这种回潮中也有坚持正确方向的努力如英国在1958年“剑桥会议”后建立的“官方教育体系”(OfficialSystem)重视熟悉技术及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建筑,至今仍有影响

  或像目前美国亚拉巴马州Auburn大学建筑学院的“乡村设计室(RuralStudio)”及耶鲁大学的“建造工程(BuildingProject)”课程,组织学生为低收入居民设计并亲自建造房屋

  以上的分析说明,如果我们能停止对西方建筑仅仅是“看热闹”或零七八碎式的引进,开始批判性的学习,我们会发现重新引进第一代现代建筑教育不仅使今天的建筑师能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化中的我国社会,同时也能预防年青一代走西方建筑师的弯路,以致在未来社会中被边缘化

  2.引进中的两个注意点

  

(1)引进时要注意升级

  从Bauhaus到今天已有六十多年西方在1950-60年代实践第一代现代主义时积累了不少教训今天的工业化社会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兴起时相比在文化与技术上又有很大发展另外,在今天日益全球化的环境中,工业化中的发展中国家不断与后工业化进程中的西方社会的在文化技术上不断发生横向联系(如上海住在棚屋中的进城农民用手机互相联系)以上这三个错综复杂的现象要求我们在引进第一代现代建筑原理的同时要注意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更新升级比如像在今天科技快速发展及日益专业化的情况下,学生已不可能亲自动手体验像程控切割这样的尖端建造工艺(实际上Bauhaus已经认识到手工制作与工业化生产在教学方法上的区别)所以今天在培养学生熟悉技术的课程中就要求我们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如动手做与参观相结合等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建立起一种从“非专业者”(generalist)的角度,即只懂10%的情况下来关心,理解,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引进时要注意本土化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起源于1920年代的欧洲,所以它既含有对全世界工业化社会均有效的基本原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它诞生地的气候,文化(如民族心理及审美习惯)以至创始人的个人偏好等表面的“胎记”如20世纪的西方现代建筑大师们虽然对独家住宅这个类型做了许多新发展,但始终被他们的文化局限在“绿地中的城堡”这个室内外空间分开处理的模式中我们应当引进原理而对非本质的东西做本土化的代换问题是这两部分往往没有明显的分界,后者往往还更引人注目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时做细致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的发展

  对同济来说,本土化也是发现利用本地特有优势的机会前面提到的上海的重商文化是一把双刄剑它有阻碍社会反思深层价值问题的消极面,但更重要地是它为社会工业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最终将有助于中产阶级的生成及文化的升级)所以我们在引进现代主义教育体系时要充分利用上海庞大的房地产开发业及先进的建筑工业这种利用应超越仅仅请实业家提供赞助或教学基地的层面我们要看到他们对功能、成本的重视及精明的思想方法是演示现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好教材我们还要看到开发商对探索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形式有同样迫切的需求,这使我们有可能把教学、科研与这种市场需求相结合难的不是提出它们而是如何实现要实现这些梦想必须在管理及财政体制上做深刻的改革从美国的模式来看,要保证教学质量及学术声望,学校必须能支付教师相当于同资历建筑师收入的工资,要使用自编教学大纲及教材,作为学术质量维护者的系主任必须能独自聘用或解雇不符要求的非终身教授,教师必须有较长的试用期,在获得终身教职的过程中必须有淘汰,控制教师总体中的终身教职比例等希望同济能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改革,并争取到大学以至更高行政主管的支持

  附录:

重新引进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的具体措施

  以下仅是一些与设计教育直接有关的不系统的建议

(1)培养对当代中国特有问题的关心及用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a.强调解决我国现实物质环境问题的设计课选题及研究生研究方向,如可与开发公司或开发商行业组织合作确定选题,把高年级设计课与真实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组织对建成项目做大规模入住后(Post-occupancy)调查及其他定量调查

  b.强调对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