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龙岩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2019.1
一、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贵族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之分。
战国时秦国推行二十级军功爵制,平民也可因军功获得爵位,此为各诸侯国效仿。
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B.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变动
C.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军功爵制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带来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改变社会结构。
故答案为B项。
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排除A项;C项中的“完全”说法绝对,排除;“平民也可因军功获得爵位”,会带来社会阶层流动,而不是等级固化,排除D项。
2.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
这说明当时
A.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
B.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
C.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
D.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齐国“稷下学派”和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多家学派的内容,说明当时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的趋势。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在这一现象出现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自身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3.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为“游侠”。
司马迁认为,游侠坚守道义,敢做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东汉的班固则认为,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
这反映出
A.两位史学家的思想境界有高下之别
B.两汉时期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C.两汉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D.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决定其历史评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对于“游侠”的评价是从正义的角度出发;而班固生活在东汉初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对于“游侠”的评价是从负面的角度,因此二人对于“游侠”的不同评价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C项。
二人思想境界没有高下之别,排除A项;“游侠”群体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对这一群体的评价,排除B项;D项“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决定其历史评判”,强调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排除。
4.唐中期以后,曾经的“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的财产继承原则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
这反映了
A.人们宗法意识日益淡薄
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
C.国家重视保护财产私有权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反映出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实行了保护政策,故答案为C项。
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获得一定继承权,不能说明人们宗法意识淡薄,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变化,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
5.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的地域分布统计,这反映出
A.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北方农业发展环境改善
C.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D.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朝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不断下降,而南方的数量不断上升,表明南方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缓慢,从而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农政策的松动,排除A项;北方水利数量的下降表明北方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排除B项;唐朝时期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
【点睛】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
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
6.宋太宗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
这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度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渐趋严密和规范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杜绝了舞弊行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等信息可知,宋朝科举考试渐趋严密和规范。
故答案为B项。
科举考试本身能扩大统治基础,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科举考试对官员素质的影响,排除C项;D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要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的知识分析解答。
7.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租佃的期限,以及当契约限满之后退佃“起移”的自由等。
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自耕农经济日益衰落
C.注重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D.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缔结契约”“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约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租佃契约制使佃户拥有更多的自由,提高了佃户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C项。
租佃契约制使佃户拥有更多的自由,而不是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自耕农经济的变化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的变化,排除D项。
8.汉朝实行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唐代实行台谏相辅,而明清则实行台谏合一。
这一变化
A.弱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
B.强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
C.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D.加强了监察机构的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清实行台谏合一,强化了对官员的监督功能,弱化了对皇帝的谏诤功能,从而加强了君主集权。
故答案为C项。
这一变化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A、B项说法错误,均排除;这一变化是为了强化君主权威,不是加强监察机构权威,排除D项。
9.明太祖曾实行“巾帽之禁”,规定“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
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
”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经济政策得到强化
B.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
C.采取措施鼓励农民消费
D.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政策,材料中的“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
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等信息表明对商人进行了严格限制,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农民生活的富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采取政策鼓励农民消费,排除C项;材料中关于政府对纺织品使用的规定,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
这项政策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这种政策。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还有利于社会稳定。
而工商业的发展会带来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10.据统计,1850年英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品较1844年少了约75万英镑;同期,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也低于1845年的水平,1854年甚至降到64万英镑。
这一现象
A.表明中国棉纺织业具有技术优势
B.成为英国对华发动新战争借口
C.说明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反映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放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并非如预想的那样,因此英国认为清政府门户开放不够,从而以修订条约遭到拒绝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故答案为B项。
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业属于传统的手工业,没有技术优势,排除A项;英国输出中国的商品总值有所下降,是中国自然经济抵制的结果,不是英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排除D项。
11.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
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联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
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改变
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材料中的“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联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表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故答案为D项。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中央集权没有削弱,材料中的转变不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排除A项;这一转变与人们的观念变化无关,排除B项;这一变化主要不是交通工具的变化带来的,排除C项。
【点睛】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侵入中国。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构成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联接。
12.据严复年谱记载,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西学课程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而对中学课程则未作严格规定。
这种课程安排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C.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课程安排中,西方自然科学课程较多,且作出严格规定,说明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用来抵御外来侵略的意识更加迫切,因此这种课程安排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故答案为B项。
A项对这种课程安排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排除;这种课程安排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理论,因此没有违背“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C项;D项说法夸张,这种课程安排本身不能起到抵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
13.1898年5月,康有为曾在《列国政要比较表》中列举各国土地、人口、学校、商务、铁路、电线等十三种数据统计,并将这些外国资料与中国的状况一一比较,指出中国“事事远逊人”。
其主要意图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培养国人国际视野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揭示中国落后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将中国与外国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并指出中国“事事远逊人”,是为了让中国人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弊端,激励中国人奋发努力,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强大。
故答案为C项。
“事事远逊人”,因此要学习西方,但并不仅限于技术,排除A项;通过比较,认识到不足和落后的根源,才能加以改进,实现国家强大,而不是为了培养国人国际视野,排除B、D项。
14.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
“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
抵制日货也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
这反映出
A.天津逐步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
B.抵制日货是运动的主要目标
C.五四运动是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五四运动得到天津社会各界的支持来看,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故答案为D项。
天津不是五四运动的中心,排除A项;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拒签和约,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天津各界的支持,不能说明五四运动已是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排除C项。
15.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
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B.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
故答案为B项。
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日趋理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C项;D项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排除。
16.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一五”计划指标已超额完成
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问题初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图示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说明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故答案为B项。
据所学知识,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A项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的“超额完成”,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排除D项。
【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不同图片中变化的因素。
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
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
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
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
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本题的解答要主要时间信息“1956年”,以及数据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来确定答案。
17.1986年8月邓小平提出: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随后这句话传遍全国,成为我党的共识。
这体现了我党
A.首次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观念
B.确定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决定
C.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创造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新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可以看出,我党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创造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新模式。
故答案为D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观念,排除A项;这一主张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排除C项。
18.自明朝隆庆年间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高达六七万比索以上,约合四千多万库平两,极大改变了明初以来白银短缺的状况。
这一史实可用来佐证
A.商业革命推动世界各地的货币流通
B.美洲已成为中国外贸的主要区域
C.价格革命加剧通货膨胀现象的扩展
D.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贸易往来进一步紧密的结果,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推动世界各地的货币流通。
故答案为A项。
材料中没有中国与其它地区的比较信息,不能得出美洲已成为中国外贸主要区域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排除C项;中国并非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西欧国家才是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排除D项。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重大变革,出现世界市场雏形、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一系列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等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具体表现在:
①商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②贸易规模的扩大。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产生,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特别是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传播到欧亚大陆。
像玉米这一美洲的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非洲和东南欧。
土豆、烟草、可可等也从美洲传到亚、欧、非各洲。
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贸易中心的变化。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衰落了,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发展起来。
19.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
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
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表明古代雅典
A.保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B.注重限制贵族特权
C.阶级对立已完全消除
D.注重调节财产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表明古代雅典注重调节财产关系。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是财产所有者对城邦的付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贵族拥有的特权,排除B项;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C项排除。
2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宗教题材的绘画一直占绝对优势,但世俗绘画的比例也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
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人们的宗教信仰已经发生变化
B.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
C.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一定的发展
D.绘画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世俗绘画的比例也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宗教题材的绘画一直占绝对优势”来看,说明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
故答案为C项。
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物质生活的变化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绘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考查对文艺复兴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动以神为中心;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福、追求自由和知识。
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这场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
21.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的一些情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
下表讲述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妇女外出活动增多
B.女性工作权利获得保障
C.传统社会观念变革
D.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新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来看,说明当时英国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们的传统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妇女外出活动“增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女性工作权利的保障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
22.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赢得了西方资本家的支持
B.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
C.全面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D.延缓了苏俄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1年,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说明新经济政策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不能说明西方资本家都支持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全面引进”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项。
【点睛】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23.观察漫画,图中斯大林正在防守,篮球上写着“马歇尔计划”,球框上写着“欧洲复苏”。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当时苏联的实力不足与美国抗衡
B.美国控制和利用西欧以遏制苏联
C.苏联着意维护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D.欧洲经济的复苏与美苏利益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是通过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来扶持和控制这些国家,以此对抗和遏制苏联。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美苏实力对比,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苏联对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态度,排除C项;欧洲经济复苏与美苏利益密切相关,排除D项。
24.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是否继续留在欧盟的全民公投,参加公投人数创英国登记选民人数最多的纪录。
2018年11月25日在欧盟特别峰会上27个成员国一致通过英国“脱欧”协议,这是英国与欧盟启动“脱欧”谈判一年多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表明
A.争夺欧盟领导权斗争白热化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之剑
C.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D.欧盟对各成员国没有约束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因此也遭到一些国家民众的反对。
故答案为B项。
英国“脱欧”与争夺欧盟领导权无关,排除A项;经济区域化促进了社会进步,排除C项;欧盟对各成员国有较大的约束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其中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国家对疾疫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只是有时会临时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
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他们请医生尽力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药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等
材料二清末,北京沿袭旧制,尚无专门的疾病防治机构。
后来,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
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