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4219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年安徽省“江南十校”综合素质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

故答案为D项。

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

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

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

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

故答案为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

3.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

这表明

A.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

B.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

C.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

D.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等是需要进行较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的经济部门,联系材料中“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可知,宋朝时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反而为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有限,并不能表明其失去了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朝统治基础是否动摇,排除;D项,由于宋朝对一些新兴行业“管理宽松”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能反映其冲击了自然经济的传统地位,而且在宋朝自然经济仍占据传统地位,排除。

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上述思想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意在抨击古代君主视天下为己有,旨在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意在主张民主,反对专制,二者的思想都具有启蒙特质,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

故答案为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启蒙运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几乎忽略不计,真正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时间主要是中国开启近代化历史阶段之后,排除;C项,反对君主专制实际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排除;D项,黄宗羲属于地主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排除。

5.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

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

这说明

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可知,19世纪80年代洋务企业的发展已经面临困难,根据材料中“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可知,洋务企业的办理权限回到了政府手里,反映了洋务企业发展艰难,洋务企业封建的局限性无法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D项。

A项,洋务企业不等同于中国近代企业,且政策不是决定近代企业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的为清政府,排除;C项,官员督办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6.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

这表明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说明国民党已无力承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故答案为B项。

A项,国民党并不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排除;C项,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排除;D项,国民党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未改变,排除。

7.下图是抗战时期叶浅予创作的一幅漫画《绅士与强盗》,描绘了一个中国人手持长剑戳穿两顶帽子的场景。

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A.列强操控东亚政治局势

B.反法西斯同盟内部斗争激烈

C.绥靖政策引发国人不满

D.欧洲列强勾结日本谋取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人戳穿标有英美两国旗帜的帽子,表明国人对英美纵容日本侵华政策的不满。

故答案为C项。

A项,此时列强无法操控东亚政治局势,且与漫画主旨无关,排除;B项,“反法西斯同盟内部斗争激烈”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中的“欧洲列强”与材料中英美信息不符,排除。

【点睛】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

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其要领如下:

a.分解标题中的文字信息,对应漫画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漫画的主题;

b.看图中有无明显表现出夸张、讽刺等意味的信息,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点(或其他提示时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8.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

“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表明

A.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的突破

B.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这一认识打破了传统认识。

故答案为A项。

B项,该项所论述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于21世纪初初步确立,排除。

9.雅典决策机制中,公民不分能力一律按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决定事物。

苏格拉底认为,这一做法是用单纯的数量平等取代了真正的比例平等,人民大众的统治,在雅典演变成为不讲法治、抛弃道德、剥削富人的暴政。

这一观点

A.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雅典民主的现实

B.有助于后世间接民主从中吸取教训

C.是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的佐证

D.代表了全体居民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是对雅典直接民主弊端的批判,近现代的间接民主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仅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排除;C项,雅典民主不是奴隶主独享的民主,排除;D项,材料是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而不是雅典居民对政治现实的态度,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0.文艺复兴的支持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士。

他们宣扬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不包括劳动者在内,在他们看来,劳动者不过是“愚蠢无知的群氓”。

由此可知

A.文艺复兴不能代表劳动者的诉求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

C.人文主义思想并未产生实际影响

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艺复兴的参加者和支持者”排除了劳动者,说明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故答案为D项。

A项,文艺复兴的主导者排斥劳动者,但不代表劳动者不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B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排除。

11.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

该协议表明

A.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材料中“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体现了原规定都已取消,表明原有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故答案为C项。

A项,20世纪70年代仍处于滞胀时期,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贸易保护政策,排除。

12.下图为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投票情况,这反映了

A.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分化

B.欧洲一体化进程失去了社会基础

C.欧盟内部各国利益矛盾不可调和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选取了不同地区、年龄、阶层对“英国公投脱欧”的态度,体现了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分化。

故答案为A项。

B项,“失去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脱欧的投票,不能反映欧盟各国的状况,而且“不可调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英国公投脱欧反映的是一体化的问题,和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

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

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20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

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

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

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

——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答案】

(1)因素:

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

特点:

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表现:

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制度的异化;国际公信力下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背景:

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中“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有:

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制度因素、势力范围等。

第二小问“特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中“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可得出:

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材料中“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可得出:

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根据材料中“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逐条进行概括归纳即可得出表现。

(3)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1世纪”,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大作用、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表

——据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等

表为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表。

任选表中两个时段,指出对武则天评价的差异并分行形成差异的原因。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评价差异:

南宋朱熹认为武则天是一位篡权的暴君;民国时期振之认为武则天是一位突破传统束缚的伟大女性。

原因:

南宋时期,理学盛行,三纲五常成为主流价值观。

武则天作为女性登上皇位,与南宋时期的伦理纲常相冲突,因此朱熹对其持否定态度。

民国时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洗礼,女权运动蓬勃兴起,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明显的提升和改善,武则天称帝的行为符合当时进步女性要求平等的诉求,所以振之对其持肯定态度。

【解析】

【详解】根据设问要求“任选表中两个时段”,选取后分别就每个时段中的人物对武则天的评价进行概括总结。

分析原因时一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应时段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女性权利或地位有没有特殊的规定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

1921年《关于经济政策的提纲》中指出:

“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赢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

《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

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

至此,在列宁的指示下,货币改革4234开。

1922年货币改革全面展开,苏联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14234克)等多币并行的局面。

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

1925年货币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

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指出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的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

【答案】

(1)目标:

建立稳定有效的货币体制;消除通货膨胀;保障经济恢复发展。

(2)原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方面的正确认识(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执行意志坚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准备了条件;改革措施得当(或有序合理的渐进过渡式的改革)。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盈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逐条归纳概括即可得出。

(2)根据材料中“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得出:

执行意志坚决;根据材料中“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得出:

改革措施得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陷入困境后执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世纪初到一战结束为止,共建立了500多个国际组织,但这些组织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

一战的恶果让大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8年要求建立某种国际组织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随后表示赞同并倡议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1920年,国联正式成立,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

作为国联的发起国,美国却拒绝加入国联,对国联采取孤立态度,认为美国如果加入了国联,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随美国联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中开始处于被动地位。

一些美国人和非官方组织不断主动参与到国联的各种委员会之中。

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兴起,一些人士不断游说政府加强与国联的合作,美国政府开始逐渐承认国联的地位并派出官方代表参与国联事务。

——据吴于廑、齐世荣等《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说明国联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述美国对国联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1)背景:

国际组织建立的经验与局限性;一战的教训;大国的倡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2)原因:

国联影响力的增强;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平主义运动的兴起。

【解析】

【详解】

(1)仔细阅读材料,划分层次,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根据材料中“19世纪初到一战结束为止,共建立了500多个国际组织,但这些组织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

一战的恶果让大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8年要求建立某种国际组织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随后表示赞同并倡议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练。

(2)根据材料中“国联正式成立,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一些美国人和非官方组织不断主动参与到国联的各种委员会之中”“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兴起”归纳概括即可。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寇准,北宋政治家。

1004年辽军南下入侵,北宋大多数官员主张妥协避战,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直言:

“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为消除妥协派对真宗的影响,寇准将妥协派调到前线作战。

为击退辽军,寇准派人前往前线侦察情况,并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

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

并规定:

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

寇准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

在寇准的督促和陪同下,真宗前往澶州视察军情,鼓舞了军民士气。

然宋真宗始终有议和之心,寇准虽始终反对,但最终被迫放弃主战的主张。

后来宋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据郭玮《寇准与澶渊之役》等

(1)根据材料,简述寇准在澶州之战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澶渊之盟的影响。

【答案】

(1)贡献:

积极主战并抵制妥协派;力促真宗前往前线鼓舞军心;制定合理有效的抗敌方略;出资慰问驻军,充实军资。

(2)影响:

使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和平导致宋、辽兵备松弛。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北宋大多数官员主张妥协避战,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在寇准的督促和陪同下,真宗前往澶州视察军情,鼓舞了军民士气”“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简练。

(2)根据材料中“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积极影响,从维持了长久的和平角度分析出缺乏战备的消极影响。

【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

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