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论文.docx
《骨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干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干论文
聋生数学教学实践
赤峰特校李艳敏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所谓“特殊教育”一直指对特殊教育对象的教育。
然而最近三十多年这一概念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特殊教育发展成为特殊需要教育,即“特殊教育”中的“特殊”不再把教育对象的特殊,而是指教育需要的特殊这一观念的转变.使特殊学校的教师认识到教育和教学上不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缺陷的补偿和残疾的矫正上而应放在学生特殊需要的满足和潜能的开发上。
把上述思想应用到聋校的数学教学研究上面所产生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强调聋生听觉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转变为强调如何满足聋生特殊的数学学习需要。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聋童有着与健听儿童相同的学习需要.这种共同的需要是主要的。
因此聋校的数学教学与普校有许多相同的原则、规律。
但失聪儿童与键听儿童比起来也有一些特殊的学习需要,这些需要尽管没有质的差异却有量的不同。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聋生的“隔离”的环境中失聪儿童不能“自然习得”有声语言,因此聋生的语言发展总处于一种迟缓的状态。
根据调查聋六年级学生的语言平均水平还不到普校三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
语言的发展滞后于思维的发展这是聋生普遍的现象。
然而思维的发展又依赖于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发展。
由于数学思维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不掌握相应的数学语言,那么他的数学思维就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聋童可以轻而易举地伸出三个指头再伸出两个指头,然后数一数共有五个指头。
然后如果不教会他掌握“三加上二等于五”及×加上×等于×这样的语言他以后的数学思维就很难达到心算的水平。
要给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语言环境就要为他们创造提供更多的看,听,说,写数学语句的机会。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语言的源泉,要引导聋生多教室布置。
可考虑经常出现一些配合数学学习的语句。
墙报要开辟数学园地专栏。
要给学生提供水平合适的数学课外读物。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精当。
务使聋生能够看懂。
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和完整地回答问题。
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培养聋生语言思维的习惯。
学生完成的作业让学生自己读几遍。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聋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语言。
二、补充基础的数理经验。
聋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需要补充基础的数理经验。
皮巫杰指出“经验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物理的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例。
如不管体积大小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
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
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旨在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例如五、六岁儿童从经验中发现一组物体的总和与它们空间排列的位置无关,与它们被计数的次序无关”。
儿童的数理——逻辑经验大部分是从游戏和玩耍中取得的。
聋童在学前期由于听觉及语言受到限制当进入一年级学习数学时他的数学经验不足,甚至连数数经验都缺乏—这是聋数学课本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帮助他们建立“多”和“少”两个概念的原因。
为了补足聋童的数学经验十分需要把游戏引进课堂,以及在课外更多的开展能够吸取和积累数学经验的游戏。
同时聋童学习数学时需要更多的学习用具包括实物、图形,模型等。
“逻辑—数理经验”是主体作用于外界物体而产生的构造性动作。
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学具让聋生摆弄,使他们在反复的摆弄动作中获得这类经验。
数学课本中的练习题无疑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经验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
例如,让学生做一道课本中的加减应用题,不如让学生判断学校食堂的座位够不够全校学生坐下。
为了完成这道作业学生必须亲自调查计算食堂共有多少个座位,全校有多少班,每班有多少人,全校共有多少人。
两者是否有一个数量差如果学校食堂座位的摆放是有规律的学生学过简便算法后可以让们实践一下计算学校食堂的座位数、有几种算法,哪种算法能最快得出结果。
在聋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强调实践的环节实践是补足聋童数学经验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创造真实的数学情景。
在小学数学中情景教学已有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情景教学在八十年代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流派。
在数学教学的研究中则较少涉及情景教学。
也许因为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情景的创设变得艰难,同时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但在聋生的数学教学中情景的创设仍是不可忽视的。
数学虽然是在对物质世界的不断抽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以抽象的形式一大堆符号及其规则存在,但它毕竟源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聋童因为语言发展的滞后及经验的不足往往够不上数学教材内容抽象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时创设接近真实的情景,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抽象过程的细节了解其内容掌握其方法理解其意义。
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一开始教“多”、“少”、“同样多”几个概念时,就可以创设如下的情景教师预先准备给每个学生一套精美的学具但故意留下几套放在办公室。
上课时教师问谁愿意出来把学具分给同学。
此时一定会有许多学生举手教师表扬这些同学后指定一名出来分派。
最后没有分到学具的同学一定很沮丧。
教师问为什么这样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
但很自然的会得出“因为同学多学具少所以不够分”的答案。
这样“多”、“少”的概念就会深深刻在学生脑海中。
教师接着问同学多,学具少不够分怎么办。
学生会说,再拿些学具来。
教师叫另一名学生到办公室把留在哪里的学具统统拿来,再分给没有拿到学具的学生。
此时每一个学生都分到了学具。
人人都很高兴。
教师问,为什么人人都能分到学具引出“因为同学和学具同样多,所以人人都分到学具的答案。
经过以上情景再教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效果会更好。
教材其他内容教学情景创设与此类似我们可以大胆创造。
四、完成抽象的实用过程。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抽象性。
唯其抽象所以以视觉形象为主要信息来源的聋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为使聋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聋生教师采用的特殊的教学方法大都建立在加强直观性上面。
无疑直观教学在聋校比普校作用大得多。
但直观教学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从直观到直观则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获得好的发展,而提象思维能力差的聋生就很难学好数学。
所以对于聋童的数学学习需要来说一方面要直观以便理解数学的内容和意义懂得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另一方面要过渡到抽象了解数学抽象化的过程掌握数学的方法和技能。
这是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研究得较多课堂上有很多运用直观教具讲解新知识的成功的生动的例子即使用“满堂灌”的办法,有时也能达到目的。
因为这种直观性的教学只需要聋生运用思维发展的“具体操作期”阶段所积累发展起来的经验和能力。
而我们知道聋生是比较擅长于具体的外部操作的。
第二个环节,即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则还很不够。
在教学中碰到的困难比较大,原因是这种手势语的影响,以及对有声语言掌握的困难他们在“形式操作期”阶段思维发展比较缓慢。
举例来说我在上一年级数学时给学生讲解“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树上一共有几只鸟”或者“树上原来有5只鸟飞走2只树上还有几只小鸟”这样的问题,运用直观教具讲解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聋生一般都会用自己的指头和小鸟的模型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算出正确的结果。
聋生的数学教师不应当满足于此,这样培养起来的能力还仅仅是外部的操作能力尚属形象思维性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下一步更加重要训练聋童把数从具体的事物中从小棒和指头抽象出来。
从指点着小鸟扳着指头的运算,过渡到完全脱离任何具体事物内容的头脑中的纯粹形式的运算。
使外部的操作转变为内部的操作。
这种训练要从低年级开始,为聋生今后抽象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有些聋生到中高年级心算能力还很差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离不开指头的帮助,对大的数感到惘然。
其原因之一就是在低年级时抽象化能力的训练不足。
我在特校工作中对聋童的数学教学已试探过多项改革但效果都不明显。
我希望通过对“聋童学习数学的特殊需要”的探索,在更高层面上审视聋生数学存在的问题。
从满足聋童的特殊需要的角度,寻找改革数学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把数学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我相信,在教学上如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如何让聋生对数学感兴趣
聋生由于听力残疾,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既困难又缓慢,从而在感知觉、注意、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不及正常儿童。
所以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聋生的学习兴趣,兴其利,抑其弊,达到缺陷补偿的作用。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培养聋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探索规律,发现奥秘
数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诱人的奥秘。
聋生学习数学,是从一次次了解和熟悉它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的方法。
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才会对它产生兴趣。
所以,要培养聋生对数学科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挖掘数学科的魅力,设计出让聋生置身其中的教学程序,引导聋生参与到展示规律的活动之中,积极思维,发现其中的奥秘。
二、设疑释疑,质疑问难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说明“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
而聋生学习数学,开始往往只满足于“知其然”,而不追求“知其所以然”。
要使聋生走出这一境界,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用一次次的“为什么”去开启聋生心中的疑问,使聋生从单纯的“好奇”转为认识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把聋生引进趣味盎然的探索之中。
教师在课堂上设疑必须新奇,出人意料,多设开放式、探索式的疑问。
在引导聋生进行探索的活动中,要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这样才能激起聋生的兴趣。
教师还要善于培养聋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并利用聋生的反馈信息设疑,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生动有效。
这样不仅使聋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在探索中获得满足,大大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带着疑问下课,给聋生留下一个“悬念”,自己去探索,聋生将回味无穷。
例如“认识年、月、日”这节课下课时,教师指出:
“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但遇到年份是整百的,必须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为什么?
”请聋生回家研究,个个都跃跃欲试。
三、创造情境,生动有趣
数学科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学具有设疑的优势,但毕竟缺乏动人的情节,容易使聋生感到枯燥无味。
且聋生不可能通过听觉接受由语言传来的信息,只能靠眼睛来注视要注意的对象。
所以注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正常儿童差得多。
为此适当地使数学内容含有情感因素,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起聋生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数学教师要经常将学习的问题连串起来,编成一个故事,使整节课的学习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展开。
故事中的主人翁要选择孩子们心中最喜欢的小动物或最崇敬的伙伴,比如阿童木、一休哥、知识老爷爷、时光老人等,容易产生亲切感。
另外经常在课间插入紧扣教材的数学游戏。
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技能训练,能调动聋生高度的学习热情,是一种增趣的好形式。
在中高年级则更多的是课堂上插入智力游戏,训练聋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创造性。
另外,教师要在反馈中,根据聋生的回答进行“巧妙”“幽默”的启发,调节出“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上课时,有聋生误把20分钟答成20时间,我是这样处理的:
问用多少时间,答用20时间;那么如果问教室有多大,则答30大;问你有多重,则答80重;问今天午饭吃多少饭,则答吃了3饭。
聋生轰堂大笑。
我又问:
“这样回答对不对?
错在哪里?
”
四、手脑并用,全面参与
数学科还具有“动手操作”的优势,因为聋生从认识1、2、3……这些数字开始,就离不开实物、学具的摆弄,而且由于缺乏语言的帮助,聋生在思维过程中分析事物时缺乏条理性和全面性,抽象思维发展缓慢。
所以,在课堂上要注意让聋生多动手操作,聋生在实践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发展开思维,把枯燥的数学变成活生生的事实,把抽象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游戏,这样做符合聋生“好动”的心理,能调动起全体聋生的参与热情。
全面的参与带来了全体聋生思维的发展,也为教师带来了全面、及时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调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它是培养聋生学习兴趣的好途径。
五、愉快的体验,成功的激励
教学实践表明:
成功的愉悦感是维持努力的保证,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
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答案的正确,成绩的优异,教师的赞扬,奖品的获得等等,都能使聋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经常体验这种愉悦感,将刺激聋生对它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处理这种时刻。
例如,一年级聋生在学习“拼组图形”这节课时,聋生拼完后,我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看□、△、○,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实物,然后让聋生用吹塑学具自己设计图案,进行拼图,并粘贴在自己的小黑板上。
聋生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中,积极性发挥到极点。
这种成功的体验,将永远留在聋生的记忆中,成为激励他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动力
让聋生体验数学化过程
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 李艳敏
[摘要]数学教育在聋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清晰思维、清楚地表达,使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 聋生 体验 数学化 过程
数学教育在聋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清晰思维、清楚地表达,使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沟通交往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提倡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因此在聋校数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化过程对因听觉障碍而缺乏生活经历与体验的聋生尤显重要,让聋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聋生生命活力,促进聋生成长的需要。
一、灵活运用教材,关注聋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教与学的蓝本,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联系生活紧密的、真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那么如何将物化在课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呢?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要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应用题编到例题和习题里,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可以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表格、文字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教材的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
同时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小了学生和数学理论的距离,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如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时,要充分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形成的基本过程:
用不同物品去量──用同一物品作单位去量──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去量。
要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同时,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聋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数学形成过程
学生的操作活动在直观与抽象之间搭建了桥梁,实物操作,有多种感官参与,能持续兴奋地在操作中主动探索求知。
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给予聋生实践的机会,让聋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聋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体验数学形成过程,同时有助于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聋生求知欲。
特别是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相关内容时,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物、模型,教具演示,学生操作学具,进行实验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以及图形的变换,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基本性质,掌握图形转换的规律,自主探求简单几何体的面积、体积等计算公式,同时注重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学具、设计图案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如在教学“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10厘米,里面盛了4厘米高度的水,将一个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6.2厘米,求这个石块的体积”?
聋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聋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正好是石块的体积,相信大部分聋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会掌握得很牢固,这是教师口头讲解多遍也无法相比的。
三、在解决问题中让聋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聋校教学中注意从聋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依靠聋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是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问聋生: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聋生会说出硬币、圆桌面、车轱辘、方向盘、钮扣、杯口、喇叭口等都是圆形的。
也可能有聋生说球也是圆形的时候,对此教师可让大家都想一想,球是圆形的这个说法对不对?
并随即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球(模型)出示在聋生面前说:
“这是圆球,但不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那种圆。
你们看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
”教师把球掰成两半(事先有准备),让聋生清楚地看到球的截面是圆形。
聋生对圆的直观认识经过了这样一个程序:
从生活中的圆形实物到圆的模型,再从圆的模型到平面图形中的圆,这是符合聋生对几何形体从具体形象到建立表象,再逐步抽象的认识过程。
接着让聋生自己用圆规在纸上画几个圆,体会圆是怎么画出来的?
为什么画的这条线的首尾能够相接呢?
这样引导聋生从数学角度对于圆的认识由聋生自己动手画圆开始,让聋生经历了数学化过程,主动获取了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聋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实际上有三个世界:
1、学习课本的世界;2、过去的经验世界;3、生活的现实世界。
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远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又脱离了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
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他们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如在学习“比和比例”后,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计算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水杉的高度;再如:
“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到公路边数一数路程标牌;“千克和吨的认识”,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一辆拖拉机装的砖块,每块砖约2千克,一辆拖拉机限载1.5吨,大家数一数,估算一下这辆拖拉机有没有超载。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同学们赛跑时,为什么要沿直线跑,不能弯弯曲曲的跑?
通过以上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加深了印象,还提高了能力。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活,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浅谈新课程中聋生数学教学
[内容摘要]:
聋生喜欢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身边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
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注重从聋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依靠聋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努力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聋生运用生活经验学好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化生活。
这样,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让聋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
新课程;聋生;数学;教学;
聋生由于先天的失聪,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明显薄弱,对数学中的数量关系较难理解,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聋生喜欢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它有关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实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呢?
一、来源生活,整合教学内容
聋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聋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聋生提供感性认识。
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联系生活紧密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要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应用题编到例题和习题里,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如,在教聋生认识钟面时,给聋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钟面”,聋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感知了很多知识,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原本很难讲的知识,正是聋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思路打开了,并且会非常投入,热情也会很高,学习起来将会特别轻松。
二、摄取生活,体悟数学数学形成过程
尽管教师在课堂中会为聋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学习素材,但总有一些聋生由于种种因素没有好好体验或体验不够深入,那么我们可把这些素材留放在教室里,让聋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触摸感受,这样有助于聋生更感性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
如认识了“千克、克”后,把1千克一袋的沙、500克一袋的盐等材料放在教室的知识角,让聋生课后有时间去反复掂量、体验;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毫米”后,把实际长度为1米、1分米、1厘米的彩纸条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聋生可以天天看见,反复观察、比划,并且经常用这些长度作为标准估量常见物体的长度,在多次的体验中聋生便能把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的印象深深烙在脑海里。
三、凭籍生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显现出其真正价值,所以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聋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人的生活时间离不开数学。
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给予聋生实践的机会,让聋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聋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聋生求知欲。
如在学习了“比例的应用”后,让聋生运用“竿高与影子成正比例”的知识,测算学校旗杆的高度,测算教学楼的高度。
这样的活动可使聋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体验到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愉悦与成功感,培养了聋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把一块棱长是0.5米的正方体钢坯,锻成横截面面积是0.05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
锻成的钢材有多长”?
为了让聋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在捏的过程中,聋生体会到了形状虽然变了,但体积是不变的。
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聋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聋生体验。
四、融入生活,在活动中感受数学魅力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
数学源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反映;数学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不等于生活的摹本,是对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数学更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