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3921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二学业水平达标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963年,在宁安县镜泊湖发掘的3000年前的莺歌岭下层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处半地穴式建筑,建筑内出土了碗、罐、盅、纺轮等陶器以及猪、狗等陶塑,还出土了用于除草、松土、砍伐、刨土播种的石锄、石斧、板状砍伐器及鹿角锄等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

这反映了当时农业(  )

A.刀耕火种的特点 B.领先世界的水平

C.男耕女织的方式D.有国家财政支撑

解析:

根据时间判断,当时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再根据材料中对石制农业生产工具的描述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男耕女织的模式出现于封建社会,C项错误;国家在那时尚未形成,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

2.“数声钟鼓报黄昏,瞻仰神工千古存。

玉垒照看川岁月,金堤抱负蜀乾坤。

重书禹贡追先圣,长遗尧封泽后昆。

约束岷江东逝水,休惊岸左二王魂。

”诗中捕写的是(  )

A.隋朝大运河B.汉代六辅渠

C.战国都江堰D.宋代高转筒车

解析:

由“川”“蜀”“岷江”等可以得出诗中描写的是都江堰。

答案:

C

3.(2015·南通一中高一期末考试)宋人诗云: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解析:

据题干中“小麦青青大麦黄”“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织绢”“明日西门卖丝去”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

“茧厚丝长”“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一定低下,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B项错误;题干“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说明农民家庭生活很忙碌,C项错误。

答案:

D

4.下面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基本状况统计表。

类别

工矿、纺织

铁路运输

数量

18个

364公里

投资额

1545.7万元

1250.9万元

下列对表中数据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其表明政府对民间设厂政策的变化

B.投资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民生

C.企业的性质为民族资本主义

D.投资主导者为洋务派

解析:

由“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工矿、纺织”“铁路运输”等可以判断,其反映的是洋务派对民用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选D项。

材料看不出政府政策的变化,A项错误;其直接目的是解决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所需的资金、原料以及运输等问题,B项错误;这些企业是官僚企业,C项错误。

答案:

D

5.下表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工业资本不同部分所占的比重(1894~1920年,单位:

万元),其中对民族资本所占比重的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有(  )

本国资本总额

%

官僚资本

%

民族资本

%

1894年

3519.1

100

2796.6

79.5

722.5

20.5

1913年

30386.2

100

14887.5

49

15498.7

51

1920年

70079.2

100

27091.8

38.7

42987.4

61.3

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③“实业救国”思潮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表格中变化从1894年开始,故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政策有关,①正确。

由“1913年”“1920年”这两个信息点可知,在中华民国成立和“一战”环境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

A

6.下表反映的是1913~1937年我国土布出口情况,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呈下降趋势,对这种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年份

数量指数

年份

数量指数

1913

100

1934

70.2

1931

94.4

1935

39.8

1932

43.3

1936

56.7

1933

107.4

1937

47.0

①受国内军阀混战和国共内战的影响 ②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的影响 ③日本侵华战争的摧残 ④受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③都是正确的解读。

“西方国家经济‘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④。

答案:

A

7.荣氏家族曾经“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到1947年底,其家族所属申新各厂开工共52万锭,不及1936年的57万锭,开工布机仅为战前的61.7%,而福新等面粉加工厂开工仅为战前的47.9%。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B.外国资本的侵蚀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D.家族经营不善

解析:

由“1947年”等信息可知,这一现象发生在抗战胜利后,此时对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所以选A项。

答案:

A

8.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上充斥着“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开展小麦双千斤县、三千斤社、五千斤大面积丰产田、万斤高额丰产田运动”“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等口号。

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

B.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C.经济建设违背客观规律

D.个人崇拜思想严重泛滥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历史现象,“大跃进”运动是“左”倾错误的体现,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规律。

“持续高涨”错误,A项错;B项不符合史实,D项和材料无关,“文革”中个人崇拜达到顶峰。

故选C项。

答案:

C

9.下表摘自《中国统计年鉴(1986)》,它揭示了建国后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

%),下列各项对表格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1952年

1957年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5年

农业

56.9

43.3

27.8

30.8

35.0

34.3

轻工业

27.8

31.2

31.1

32.6

30.8

30.7

重工业

15.3

25.5

41.1

36.6

34.2

35.0

A.1952年初步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重工业发展很快

C.计划经济思维致使1978年我国农轻重比例失调

D.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轻重协调发展

解析: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

故A项不符合史实。

其他各项均解读正确。

答案:

A

10.2008年1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期名为“潮涌东方”的特别报道: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其中“伟大的历史抉择”是指(  )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对外开放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历史抉择”应当发生在1978年。

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1978年的重大转折,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B项最合适。

答案:

B

11.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同年9月,中国银监会明确提出八项支持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以及“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

这些有利于引进外资的措施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设立银行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不同点是(  )

A.性质不同B.方式不同

C.利息不同D.数额不同

解析:

近代列强资本输出的目的是攫取利益,是一种经济侵略;如今的招商引资则是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一种措施,其性质不同,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12.1931年10月22日,在林棨、林廷琛的天津律师事务所里,溥仪与皇妃文绣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引起了极大轰动。

这表明当时中国(  )

A.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B.遵纪守法成为全体国民共识

C.婚姻自由观念已经有所普及

D.传统婚姻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解析:

A项中“开始”有误。

B、D两项表述有些绝对化。

末代皇帝、皇妃在律师的见证下协议离婚是法制思想和婚姻自由观念的体现。

故选C项。

答案:

C

13.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有轨电车。

当时的上海人力车夫组织起来反对电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并运来大量石子泥块,放入轨道槽中,以阻止电车通行,电车公司派人与人力车夫调解,又被打伤。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有轨电车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西方近代科技被国人逐步接受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题干材料显示,有轨电车在上海的发展遭到人力车夫的极力反对,这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受到守旧势力的抵制,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

C

14.报纸newspaper(s)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右面是一篇题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报道,其全面介绍了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兰考县后带头改造风沙地的感人事迹,这则报道可能发表于(  )

A.《中央日报》B.《人民日报》

C.《民报》D.《万国公报》

解析:

题干中“县委书记”“1962年”是关键信息点,与之相符的报纸是《人民日报》。

《中央日报》是由国民党控制的;《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5.下面是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时某航海家的一封信的部分内容:

“最高贵和有权威的君主,国王与王后陛下:

从加第斯到加纳黎的航程共历四天,从加纳黎到西印度群岛(即我写信的地方)历时十六天。

我的目的是,当拥有这批好船、好船员和充足储备时,我要尽力加速航行。

”这位“国王”是(  )

A.葡萄牙国王B.意大利国王

C.西班牙国王D.英国国王

解析:

由题干中“西印度群岛”可以得出写信人是哥伦布,并由此得出支持他的是西班牙国王。

答案:

C

16.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下列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

A.西班牙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B.英、法、葡等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意大利的商业优势地位因此得以充分突显

D.西班牙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由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大量的金银等贵金属流入西班牙,导致其货币贬值,对于以收取地租为主的封建势力而言是沉重打击,A项正确。

B项中,葡萄牙是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资本主义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发展,排除。

新航路的开辟使地中海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意大利的商业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排除C项。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并没有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因为它本身也是落后的专制集权国家,排除D项。

答案:

A

17.(2015·济南一中高一期末考试)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其主要原因是(  )

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D.发达的贸易金融业和先进造船技术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7世纪”,结合时代背景和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相关史实来判断可知,D项正确。

B项中击败西班牙的是英国;C项事件的实施主体是英国,排除;A项“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的是葡萄牙与西班牙,排除。

答案:

D

18.钱乘旦教授在总结世界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时归纳出了“三个比例的变化”,即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城乡比例的变化。

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最根本的变化。

这个变化开始于(  )

A.新航路开辟以后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完成

解析: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答案:

B

19.丘吉尔曾说:

我们未能将布尔什维主义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

“萌芽状态中”的布尔什维主义为了抵制被“扼杀”而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

C.玉米运动D.市场调节

解析:

布尔什维主义的“萌芽状态”是指十月革命胜利不久,面对被“扼杀”的命运,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A

20.(2015·天津高一检测)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时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时,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

”维尔斯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经济建设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C.苏联和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D.从苏联建设中看到计划经济的力量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作家从苏联的建设中感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答案:

D

21.据美国人吉尔伯所著的《美国经济史》分析:

“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

……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这里“真实情况”的实质是(  )

A.消费能力受限制与工业急速增长的矛盾

B.新技术设备推广受到工人抵制

C.工资增长空间有限

D.经济危机并不严重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但不少工人失业,工资仅“略有提高”,工人消费能力相对不足。

题干要求分析“实质”,故选A项。

答案:

A

22.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福利国家制度可以被看作是资本家主动退让和工人阶级持续斗争的结果。

由此可见,福利政策的实施(  )

A.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D.有利于消除经济危机

解析:

由“资本家主动退让”“工人阶级持续斗争”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福利政策有利于调解劳资矛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选B项。

答案:

B

23.(2015·滨州高一检测)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

“(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B.欧洲一体化有利于美国对其加强控制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D.“冷战”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解析:

美国希望通过一体化壮大实力后的西欧能更好地服务于美国的对外战略,帮助美国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

A

24.下面是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表。

这表明(  )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1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①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作用 ②发达国家全凭科学技术水平而占据主导地位 ③全球范围内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 ④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日趋严重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由“1970年”“1992年”及表格中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数额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旧的经济秩序没有被彻底打破,①正确;发达国家凭借技术、资金、经济管理的优势,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②错误;全球化过程中,经济联系紧密,全球经济总量增加,③正确;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各种优势,制定并利用规则,从而使全球利益失衡,南北方国家差距拉大,④正确。

答案:

B

25.(2015·龙岩高一检测)下表反映了美国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的生产情况,分析该表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  )

厂商/合作者

产品/服务

成本

苹果(美)

设计

——

东芝(日)

闪存、触摸屏

$40.00

三星(韩)

应用处理器

$14.46

英飞凌(德)

相机组件、GPS接收器

$11.80

富士康(中)

组装

≤$6.50

①生产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跨国公司的追求方向

②商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国际投资收益的回报率高低

③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商品生产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一部手机由不同国家共同完成生产组装,①③④体现最明显,再结合成本分析,美国凭借高科技,收益有绝对的优势。

故②也正确。

答案: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3分,第28小题17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元朝政府起初在南方一些主要港口先后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广州三处。

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

对中国出洋商船的货物一律实行抽分,粗货十五分取一,细货十分取一,另纳舶税三十分取一。

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也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

材料二 1684年,清朝开海贸易,设置江、浙、闽、粤四海关,至此,市舶司被海关取代……185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即联合美国领事以“海关行政陷入停顿”为由,宣布实行“领事代征制”。

1854年6月,英、美、法三国领事与苏松太道道台吴健彰签订了一个改组海关的协定,成立了由三国代表组成的“关税管理委员会”履行海关行政事务,中国海关管理权开始落入外人之手。

此后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正式规定“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并且“各口划一办理”。

这就将外人管理中国海关行政以条约形式确定下来,并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其他通商口岸。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49年夏季,随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进展,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紧张地、有秩序地进行着……在海关处建立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曾指示:

“海关工作性质要求全国统一,要求具有一致对外的统一性,新中国海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海关。

这一点是同政府其他一些政治经济部门有所不同的。

”“新中国必须把被帝国主义把持的旧中国海关加以彻底改造,把它改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民海关。

——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领事代征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8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国在海关建设方面是怎样体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4分)

(4)结合三则材料,说明海关自主权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2分)

解析:

(1)问,“特点”主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即可;分析原因则要结合影响商业发展的各项因素,如国家统一、安定,农业,手工业,交通等展开,还要注意航运的条件、政府的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归纳。

(2)问,“原因”答出清末国力的衰落导致海关自主权的丧失即可;“影响”则要从海关的角度看到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干涉。

第(3)问,结合扫除列强在华特权等相关知识作答。

第(4)问,综合以上三问作答,要言之成理。

答案:

(1)特点:

海外贸易规模宏大;政府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实行分货抽税;用法律形式将管理模式加以固定和系统化;对来华外商进行有效管理。

(3分)原因:

元灭南宋后,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民族之间交往增多;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发展,统一的货币在全国流通,商业活跃;灵活的对外开放政策;北方战乱,殃及丝绸之路,为南方从事海上贸易提供了条件等。

(3分)

(2)原因: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实力增强,而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鸦片战争战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开始丧失;为便于对华的经济掠夺,列强强迫清政府任用洋人进行管理;闭关锁国的中国严重缺乏懂得近代海关管理的人才。

(4分)影响:

导致中国海关管理的腐败、混乱,最终丧失海关自主权;列强维护外商在华贸易利益,利用关税操纵中国财政,扩大列强在华势力;关税主权的丧失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但也引进了比较先进的组织、人事、财务管理制度。

(4分)

(3)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彻底改造了被帝国主义把持的旧中国海关,体现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2分)新中国扫除列强在华特权,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完全自主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海关,这是根本性的大变革。

(2分)

(4)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现代,综合国力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海关自主权的掌控与否;民族独立是海关权力自主的前提。

(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1850至1913年英国和法国工人的实际工资。

(以1900年为100)

大不列颠

法国

1850年

57

59.5

1860年

64

68

1870年

70

69

1880年

81

74.5

1890年

90

89.5

1900年

100

100

材料二 在大不列颠,1911~1913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

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比,在1960年约为美国的9%,1970年约为20%,而1979年则约为43%,两者的差距已大大缩小。

随着这个变化的发生,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也大为缩小,例如1978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约为美国的78%。

这些数字表明,在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在国际间的地位显著上升,日美两国经济规模的差距也在明显地缩小。

日本经济除增长率较高以外,在失业率方面也较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低(1980年日本平均失业率为2%,西德为3.8%,美国为7.1%)。

——摘编自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法两国实际工资的变化情况和变化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3)“近二十年”日本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5分)

解析:

(1)问,“变化情况”可由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得出;“原因”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此时期工业革命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综合比较材料一、二可得出,两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均,据此作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提取归纳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