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3629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docx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答案

【篇一: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附答案】

pclass=txt>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支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

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

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

“响遏行云”这这个成语出自《列子?

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

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

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

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

“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

汤问》篇。

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

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

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

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

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

“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者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

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

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

相传为泰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

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乎。

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

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

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

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

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

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

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

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

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

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

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有删改)1.本文谈到了与音乐相关的许多成语,下面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c.小惠在毕业纪念册上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下这一样一句临别赠言:

“世人皆言人生知音难觅,你我相逢共谱高山流水。

”d.小明在日记里写下与同学们到东湖郊游的经历:

“走在回荡着编钟音乐的小路上,我们都觉得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参考答案:

1.d2.c3.d

【篇二:

2013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

成语里的歌声】

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⑤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

“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

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

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

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9.第⑤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读音是意思是(2分)

20.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2分)

21.以下从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来源:

学科网zxxk]

b.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c.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分)

不能去掉。

(1分)示例:

如果去掉“相传”,就肯定《阳春》和《白雪》是师旷所作,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意思对即可)

23.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把第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度赞赏的两个句子,认真地抄在下面的方格里。

(2分)

24.a.详细介绍“晌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改正:

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3分)

25.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4分)

知识一:

[来源:

学科网][来源:

学科网][来源:

学#科#网z#x#x#k]22.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

为什么?

(3c.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知识二:

20.举例子(2分)

21.b(2分)[来源:

学科网zxxk]

22.不能去掉。

(1分)示例:

如果去掉“相传”,就肯定《阳春》和《白雪》是师旷所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意思对即可)(3分)

23.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分)

24.c改正:

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3分)

26.知识一:

了解了成语词典中有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许多成语里飞扬着歌声。

知识二:

了解了成语里的歌声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迷人的风采。

知识三:

从歌唱的成语里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

知识四:

从歌唱的成语里能够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只要和以上任意两个知识点相近即可得4分)

【篇三:

2011中考说明文语段阅读以及答案】

>成语里的歌声(山西省)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

于是,便有人用“引

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

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

习歌唱。

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

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

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

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

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

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

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唱歌既要

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

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

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

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

她的歌声哀

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

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

她那

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

周围回旋荡漾。

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

眼”这三条成语即是。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

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

“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

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

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

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

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

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

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

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成语“高山流水”

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

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

“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

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

曲,意境表现流水。

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十分吃惊,

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

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

子期死后,伯牙

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

《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

成语“四

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

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

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

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

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9.第⑤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读音是意思是(2分)

20.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2分)

21.以下从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

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b.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c.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22.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23.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把第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

度赞赏的两个句子,认真地抄在下面的方格里。

(2分)

24.a.详细介绍“晌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3分)

25.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4分)

知识一:

知识二:

二、阅读(55分)(安徽省)

[一](15分)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

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

物能源。

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

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

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

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

尴尬结果。

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

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

成大量油脂。

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

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

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

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微藻还不会占用耕

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

“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

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此外,微藻在光

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

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

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

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

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

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5.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4分)

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好处?

(4分)

7.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

(3分)

8.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山东聊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20题。

(一)

神奇的人体“天网”

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

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

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

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

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

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

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

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

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

..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

占了55%-70%。

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

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

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

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

“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

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

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

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

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

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

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NA的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

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

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11.读①②段,概括什么是人体“天网”?

人体“天网”的作用如何?

(4分)

12.人体“天网”是怎样形成的?

(3分)

13.第⑤段中,“比较”“大约”“勇士”各自的作用如何?

(3分)

14.人体“天网”有哪些“神奇”之处?

(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15分)

追随春天的脚步

韩吉辰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春天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

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