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3603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docx

安徽省说明文议论文分类汇总

安徽省2014—2020年说明文、议论文试题汇编

2014年

[二](18分)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宗白华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

他们的态度就是:

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

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

“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

”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对方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

这种态度,你佩服不佩服?

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

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

他们的精神就是:

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或入狱的,很不鲜见。

他们那为真理而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觉得很不值得。

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

人类却因此进化了!

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正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生命。

小我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

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

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学者应具有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

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10.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11.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

(4分)

12.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

(6分)

13.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4分)

【知识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引出说明对象“高科技污染”,接着介绍了高科技污染的分类和分布,然后说明了高科技垃圾激增的原因,最后介绍高科技污染的巨大危害。

【解答过程】10.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议论文的结构特点,阅读全文,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高科技污染”,接着介绍了高科技污染的分类和分布,第六段说明了高科技垃圾激增的原因,最后介绍高科技污染的巨大危害。

故选:

B

11.本题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这种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看文中最能表达这句话的含义的句子。

即:

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的“常态”主要有:

在失败后常“作狡辩”,常“作遁词”,甚至出现“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等现象。

1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因为没有具体语句,所以可以根据自己对论证方法的熟练程度,选择能顺利分析的段落进行解答。

即:

通过对比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的精神”,也说明了中国学者缺失“真正的学者精神”;为文末中心论点的提出提供了论据。

13.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

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要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

(中国)学者应该具有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和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

答案:

10.B

11.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的“常态”主要有:

在失败后常“作狡辩”,常“作遁词”,甚至出现“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等现象。

12.通过对比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的精神”,也说明了中国学者缺失“真正的学者精神”;为文末中心论点的提出提供了论据。

13.(中国)学者应该具有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和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

【总结归纳】本阅读题是对论点论据的考查。

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要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

论据为论点服务,用来证明论点。

2015年

【一】(18分)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

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

原来这是一种①②螽斯的若虫,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

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

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

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

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

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

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

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

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

一种昆虫。

②若虫:

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5.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方面。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好处?

(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

7.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分)

8.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4分)

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

(6分)

【知识考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

根据说明文的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熟知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的定义及其作用;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把握说明文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方式的同时,仔细认真地阅读文章,结合掌握的说明文知识,就一定会得出答案。

【解答过程】5.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能力的考查。

在文章①-④段中,除了讲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颜色上的相同之处,如枯叶蝶落地时,其体色如同枯叶,螽斯其体色如同虎甲,很难辨认,故第一空应填“体色”;从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螽斯除了具有外形、体色和枯叶蝶相同外,还重点强调了“行为”,故第二空应为“行为”。

6.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并对其作用的分析。

就划线句来说,用螽斯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与虎甲进行比较,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突出二者特点的角度考虑,是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以螽斯为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结合说明对象“拟态”分析,是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

7.本题是对主要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

从第④段中“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可知拟态具有“相似性”;从“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可知其具有“普遍性”,可以看出拟态的主要特点是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

8.本题是对安排说明顺序原因的探究。

可根据第④段结尾的“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一句中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第⑤段先说明“拟态原因”后说明“拟态机制”的原因,可以看出。

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所以说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

9.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拟态的作用可由第④段中“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以及第⑥段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等语句概括出拟态的作用。

答案:

5.体色行为。

6.示例一:

举例子。

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

示例二:

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

7.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

8.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

9.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总结归纳】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准确掌握说明文知识是备考的基本策略,比如常出现的有找出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语言的准确性、对文章概括能力的考查、所说明知识的拓展应用等。

通过平时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积累,并能训练其灵活运用,只要长期坚持下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2016年

[二](17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

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0.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2分)

11.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

(5分)

1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知识考点】概括论据;议论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本篇文章围绕“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前半部分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后半部分是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从三个方面实现“有重量”的阅读:

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解答过程】10.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信息“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可知“这样说”就是指“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及归纳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列举“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的事例,和第三段的事例证明“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中心论点。

1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二、三段是论述阅读重量的“重”,五、六段论述阅读“无用之用”。

因而第四段的作用很明显: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的重点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里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二是要细嚼慢咽;“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其实是在建议我们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答案:

10.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1.“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12.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13.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总结归纳】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

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

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

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2017年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

梁建中

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这是河流污染的真实写照。

②根据我国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13l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

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和汞等。

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

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

③污染带来的就是灾难。

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和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锐减;这里著名的“万山渔汛”,已不成汛。

④长江也不乐观,不断增加的、不经处理的废水污水在城市江段已形成明显污染带。

据调查,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600千米,占城市江段长度的70%.随着乡镇企业及农业发展,长江水体还受到农药和化肥污染。

另外,每年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达6亿吨,输沙量已达黄河的

,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3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

⑤母亲河﹣﹣黄河的情况更遭。

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1997年创纪录地达到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就损失30多亿元。

目前,黄河流域用水量已超过360亿立方米。

随着黄河流域用水量猛增,各地都对昔日流入黄河的雨水“围追堵截”。

大大减少了黄河的入水量。

甘肃、宁夏百姓大挖水窖,积蓄雨水,被广泛推广的所谓“旱作农业”,使干旱的土壤变成了一块块“海绵”。

地下水开采和生态耗水,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都直接影响到黄河的水量,使黄河再也无法形成昔日容纳百川的汪洋恣肆的壮观场面。

⑥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⑦拯救我们的水资源环境吧,不要让“人类最后见到的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变成现实!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2008年03期有删改)

(1)选文以“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为题,主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3)请以第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4)下面语句出自选文第⑤段,分析句中加点词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1997年创纪录地达到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就损失30多亿元。

(5)相关链接:

仔细观察下面“中国节水标志”图,回答①②题。

①请你探究“中国节水标志”图标的设计意图。

②“拯救我们的水资源环境吧,不要让人类最后见到的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变成现卖。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环境,你该怎么做?

【考点】科普阅读综合.

【分析】文章第①段用顺口溜引出说明对象:

我国的河流污染十分严重.第②段用数据说明我国河流污染的严重程度,第③段说明河流污染带来的灾难,第④⑤段说明我国的两大河长江和黄河的污染情况,第⑥⑦段说明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呼吁拯救我们水资源环境.

【解答】

(1)考查说明对象的把握.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即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对象为“我国的河流”,特征“污染十分严重”,所以说明对象为:

我国的河流污染十分严重.

(2)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方法:

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说明了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情况及主要污染物.

(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作比较:

把______和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③段“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和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我国的水污染已十分严重,很有说服力.

第④段“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600千米,占城市江段长度70%.”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的说明了“长江也不乐观,不断增加的、不经处理的废水污水在城市江段已形成明显污染带.”“每年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达6亿吨,输沙量已达黄河的1/3,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3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直观地告诉我们长江每年带入东海的泥沙之多,情况不容乐观.

(4)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

一般选取副词进行赏析,答题格式:

第一步,解释词语;第二步,说明句子的意思;第三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几乎”表明十分接近,说明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发生的年数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①考查了考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考察了考生的想象力,可谓一箭“数”雕.

做题方法:

1、全面解读.从图画的整体上去观察,观察时应注意:

一是画面本身,包括画面中一一切事物、图案形状、人物动作、神态等;二是画面中的人物语言,这些只言片语常揭示主题.三是图画中的补充性的文字,也是致关重要的.2、用心揣摩.特别是标识题、漫画题、宣传题,要理解图画和主题及暗含的寓义,要在全面的基础上用心去揣摩,发挥联想和想像.3、准确表述.语言要概括、精炼,准确无误地表现主题.

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人类关注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从生活中的节水、用水谈起即可.如:

不浪费水资源,洗手时手龙头不用开到最大;节约用水,洗菜水、洗衣服水可以二次利用,浇菜浇花或冲厕所等;不污染水源,不往河里请到垃圾、粪便等污染物.

参考答案:

(1)我国的河流污染十分严重.

(2)废水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农药化肥的污染;大挖水窖,对流入黄河的雨水“围追堵截”;无节制开采地下水.

(3)①句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我国的水污染已十分严重,很有说服力.②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直观地告诉我们长江每年带入东海的泥沙之多,情况不容乐观.

(4)“几乎”表明十分接近,用“几乎”说明断流现象出现的频率高.

(5)①国家节水标志的设计意图是:

“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能说出大意即可)

(2)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节水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治水.③鼓励开发使用节水的新科技,如节水龙头、节水马桶…围绕“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从我身边做起,不污染水源;参加公益活动,做义务宣传员.为拯救水资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来答即可.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打比方:

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⑥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018年

[一](19分)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

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

冰羽晶莹,克裳窈窕,欲舞高寒阙。

烟波照影,翩幅思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李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睛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