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2517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docx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

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二、1:

10000地质填图

(一)工作方法

1.1:

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

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20—40个/km2(其它比例尺工作要求见下表),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

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2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2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

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见附录

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

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

(1)概况

a.目的任务

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d.完成实物工作量

(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3)测区地质

a.地质

b.构造

c.岩浆岩

d.变质岩

e.围岩蚀变

f.矿床

(4)结语

a.主要成果

b.存在问题

c.进一步工作建议

(二)地质填图质量

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

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

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

2.野外手图质量

(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

(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

5.室内整理情况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三、应提交的地质资料

1、1:

10000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2、地质剖面记录本

3、实测地质剖面图

4、地质填图记录薄

5、1:

10000地质图(手图、清图)及实际材料图

6、岩矿样登记薄、送样单、鉴定成果

7、基岩光谱样登记薄、送样单、成果表

附录:

一、地质测量观测点、观察路线记录主要内容要求

(一)地质观察点和地质观察线路的原始地质编录

应包括时间(日起、星期、天气状况)、参加人员、观察线路、点号、位置、地质描述(包括露头描述)、路线地质情况及地质界线在空间的连接和取样、照相等。

(二)观察点记录内容与格式

地质观察点描述按以下基本内容及要求进行.

1、点号

指地质点编号。

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

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2、点位

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

一般的做法是:

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3、地质点性质

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或化石点等.

4、地质描述

首先记录观察点露头性质,如露头良好或不良等,同时还应写上特殊标志,如天然露头、采石场、水渠边、小陡坎等,若孤立露头应说明其范围。

由于观察点的性质不同,表现在地形地貌的特征上也有所区别,因此先要描述其宏观特征,如微地貌特征、风化特征、特殊的颜色等。

接下来描述具体岩性特征.对岩石的描述一般分为“基本描述”和“补充描述”两部分。

基本描述包括岩石的新鲜面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岩石名称。

如灰白色细粒薄层状石英砂岩、暗灰色中粒块状辉长岩。

补充描述的内容很广泛,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

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⑴岩性观察描述:

岩石颜色(新鲜面、风化);结晶程度;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岩石变质程度、蚀变、矿化。

⑵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岩相划分;岩性变化;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包体特征;化石产出情况(古生物及遗迹化石的种类、组合特征)。

⑶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接触带特征;侵入岩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接触带产状变化。

⑷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结构面的性质;破裂面内的充填物特征;构造产物;破裂面旁侧同序次或低序次构造面特征;压、张、扭配置构造的观察和综合考虑.

⑸矿化特征的观察描述:

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⑹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

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正确划分蚀变类型

5、路线地质

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1号地质点到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必须:

1)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2)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3)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4)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

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6、岩矿石标本、样品编号

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

7、地质界线勾绘

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

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二、地质观察记录格式

每一观察线路首先以下格式记录。

时间:

2013、4、25星期四天气阴

地点:

宁陕县**镇**村

路线编号:

QI

路线:

自沁城上尖山北面1848高地附近经过下尖山至下河村东柳树尔附近

图幅号:

K46F016038

航卫片号:

K-46-46-C-2

任务:

沁城地区地层分布区一般穿越路线地质调查

参加人员及分工:

XXX(记录)XXX(分层勾图)

路线方向:

195°

观察格式可按地质记录本格式或下述表格格式进行。

 

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一)

时间

2003、7、20

星期

天 气

地点

路线编号

QI

参加人员

掌图

记录

点号

D416

点位

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西600m左右

点位坐标

X=4745635; Y=1636006; Z=1829m;

点性

岩性控制点(即路线起点)

观察描述:

基岩天然露头,出露一般。

本点为路线起点,也是岩性控制点,地形上起伏不大,

第四系覆盖较多.

点北:

为灰绿色中层状变砂岩。

岩石风化面为灰黑、灰褐色,新鲜面为灰绿色,具变砂状结构,中层状构造,岩石抗风化能力差,风化破碎较为严重,节理较为发育,其产状为160°∠40°,沿其裂隙面贯入有细小的数条石英脉,宽约1-8cm左右,表面见有铁染和零星褐铁矿化。

岩石局部见有绿泥石化,岩层产状为30°∠50°。

点南;为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粗砂岩夹薄层状变质细砂岩和薄层状绢云母质岩.其夹比约为6:

1:

1.砂岩局部铁染现象强烈,裂隙面见有绿泥石化、片岩其断面上见有丝绢光泽,片理化较为发育,局部扭曲变形强烈(见素描图或照片).变质粗砂岩中见有少量的硅质结核,大小约2×5cm,具压扁拉长现象,(见素描图或照片)。

其岩层产状与点北基本相同.

点间描述:

本点向南沿途第四系冲洪积物较为发育,仅有零星露头出现,其岩性主要为绢云母片岩夹变细砂岩与变凝灰岩,岩石表面片理化,节理也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45°∠60°,沿其节理面侵入有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脉,未见矿化,在sw1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2-10m左右的酸性脉岩,脉体走向110°,具体延伸多远不详,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及零星褐铁矿化。

沿途还见有一些变凝灰岩与变砂岩,表面未见矿见矿化。

标本(或样品)

写明样品类型和样品编号

照相

照片编号及现象

编录

编录者姓名及日期

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二)

时间

星期

天 气

地点

参加人员

掌图

记录

点号

D417

点位

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400m左右

点位坐标

X=4745402;  Y=16636010; Z=1801m;

点性

断层控制点

观察描述:

基岩天然露头,出露较差.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平坦,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

断层点北;为灰白色绢云母夹变凝灰岩,其间还夹有变质细砂岩,绢云母片岩表面片理化,辟理化较为发育,绢云母化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多呈碎片状。

变凝灰岩表面铁染现象强烈,局部硅化强烈,其节理局部发育,节理产状为210°∠45°,沿节理面见有绿泥石、绿帘石化。

  断层点南:

为灰褐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岩石因风化作用表面形成灰黑色,新鲜面为灰褐色,节理局部发育,层理模糊不清,局部见有零星铁染和绿泥石化、硅化.

此断层存在证据:

1、航卫片上具有明显的线性影像特征.

2、宏观地貌上形成北高南低的负地形.

3、断层经过处岩石破碎强烈,片理化极为发育。

点间描述:

本点向南途中,其岩裸露较差,南行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5m左右的变酸性火山岩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不说,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和零星铁矿化。

继续南行,岩性由变凝灰岩变为变砂岩夹变粉砂岩,砂岩局部片理,节理较发育,变粉砂岩因挤压应力较强而局部变质变形强烈,破碎多呈碎片状,其间也见有数条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细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延伸不远,看上去像是以透镜体状态产出,未见矿化。

沿途行至下点,岩性变化不大,未见矿化显示。

标本(或样品)

写明样品类型和样品编号

照相

照片编号及现象

编录

编录者姓名及日期

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三)

时间

星期

天 气

地点

参加人员

掌图

记录

点号

D417

点位

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400m左右

点位坐标

X=4745402;  Y=16636010; Z=1801m;

点性

断层控制点

观察描述:

基岩天然露头,出露较差。

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平坦,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

断层点北;为灰白色绢云母夹变凝灰岩,其间还夹有变质细砂岩,绢云母片岩表面片理化,辟理化较为发育,绢云母化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多呈碎片状。

变凝灰岩表面铁染现象强烈,局部硅化强烈,其节理局部发育,节理产状为210°∠45°,沿节理面见有绿泥石、绿帘石化。

  断层点南:

为灰褐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岩石因风化作用表面形成灰黑色,新鲜面为灰褐色,节理局部发育,层理模糊不清,局部见有零星铁染和绿泥石化、硅化.

此断层存在证据:

1、航卫片上具有明显的线性影像特征.

2、宏观地貌上形成北高南低的负地形。

3、断层经过处岩石破碎强烈,片理化极为发育.

点间描述:

本点向南途中,其岩裸露较差,南行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5m左右的变酸性火山岩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不说,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和零星铁矿化。

继续南行,岩性由变凝灰岩变为变砂岩夹变粉砂岩,砂岩局部片理,节理较发育,变粉砂岩因挤压应力较强而局部变质变形强烈,破碎多呈碎片状,其间也见有数条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细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延伸不远,看上去像是以透镜体状态产出,未见矿化。

沿途行至下点,岩性变化不大,未见矿化显示。

标本(或样品)

写明样品类型和样品编号

照相

照片编号及现象

编录

编录者姓名及日期

 

时间:

2003、7、20星期四天气阴

地点:

路线编号:

QI

路线:

自沁城上尖山北面1848高地附近经过下尖山至下河村东柳树尔附近

图幅号:

K46F016038

航卫体号:

K-46-46-C-2

任务:

沁城地区地层分布区一般穿越路线地质调查

参加人员及分工:

×××(记录)

×××(分层勾图)

路线方向:

195°

点号:

Q416

GPS:

X:

4745635Y:

1636006

H:

1829m

位置:

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西600m左右

露头:

天然,一般

点性:

岩性控制点即路线起点

描述:

本点为路线起点,也是岩性控制点,地形上起伏不大,第四系覆盖较为严重。

点北︰为灰绿色中层状变砂岩,岩石风化面为灰黑、灰褐色,新鲜面为灰绿色,具变砂状结构,中层状构造,岩石抗风化能力差,风化破碎较为严重,节理较为发育,其产状为160°∠40°,沿其裂隙面贯入有细小的数条石英脉,宽约1-8cm左右,表面见有铁染和零星褐铁矿化。

岩石局部见有绿泥石化,岩层产状为30°∠50°。

点南︰为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粗砂岩夹薄层状变质细砂岩和薄层状绢云母质岩,其夹比约为6:

1:

1。

砂岩局部铁染现象强烈,裂隙面见有绿泥石化、片岩其断面上见有丝绢光泽,片理化较为发育,局部扭曲变形强烈(见素描图).变质粗砂岩中见有少量的硅质结核,大小约2×5cm,具压扁拉长现象,(见素描图)。

其岩层产状与点北基本相同。

点间描述:

本点向南沿途第四系冲洪积物较为发育,仅有零星露头出现,其岩性主要为绢云母片岩夹变细砂岩与变凝灰岩,岩石表面片理化,节理也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45°∠60°,沿其节理面侵入有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脉,未见矿化特征,在sw1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2-10m左右的酸性脉岩,脉体走向110°,具体延伸多远不详,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及零星褐铁矿化。

沿途还见有一些变凝灰岩与变砂岩,表面未见矿化特征。

 

点号:

Q417

点位坐标:

X:

4745402Y:

16636010

H:

1801m

位置:

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400m左右

露头:

天然,较差

点性:

断层控制点

描述:

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

  基岩天然露头,出露较差。

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

12°∠60°,地形上平坦,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

断层点北;为灰白色绢云母夹变凝灰岩,其间还夹有变质细砂岩,绢云母片岩表面片理化,辟理化较为发育,绢云母化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多呈碎片状。

变凝

灰岩表面铁染现象强烈,局部硅化强烈,其节理局部发育,节理产状为210°∠45°,沿节理面见有绿泥石、绿帘石化.

  断层点以南:

为灰褐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岩石因风化作用表面形成灰黑色,新鲜面为灰褐色,节理局部发育,层理模糊不清,局部见有零星铁染和绿泥石化、硅

化.

此断层存在证据:

<1〉航卫片上具有明显的线性影像特征。

<2〉宏观地貌上形成北高南低的负地形。

〈4>断支两侧的岩层产状有一定的交角具明显的错动。

<3〉断层经过处岩石破碎强烈,片理化极为发育.

点间描述:

本点向南途中,其岩裸露较差,南行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5m左右的变酸性火山岩脉。

脉体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不说,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和零星铁矿化。

继续南行,岩性由变凝灰岩变为变砂岩夹变粉砂岩,砂岩局部片理,节理较发育,变粉砂岩因挤压应力较强而局部变质变形强烈,破碎多呈碎片状,其间也见有数条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细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延伸不远,看上去像是以透镜体状态产出,表现未见矿化特征。

沿途行至下点,岩性变化不大,未见矿化特征显示。

 

点号:

Q420

点位坐标:

X:

4743606Y:

16636054H:

1778m

位置:

下尖山北东10°600m处

露头:

天然,一般

点性:

岩性界线点

描述:

本点为岩性界线点。

点北︰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地形上平坦,植被较为发育.其组成主要由砂砾石和粘土组成,砾石成分复杂,大小不一,由凝灰质,硅质花岗岩等组成,分选差,磨圆度为次棱角状-次圆状。

点南︰为灰绿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夹变质细砂岩,地形上形成弧山包,岩石风化面为褐黑色,新鲜面为灰绿色,岩石抗风化能力一般,具变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节理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75°∠60°.局部硅化、铁染现象,绿泥石化发育。

变砂岩风化破碎强烈,节理也较为发育,片理化也较为发育,变砂岩局部硅化强烈.

点间描述:

由本点向南行进途中,S→100m左右,岩性以变砂岩夹变粉砂岩为主,其夹比约3:

1,粉砂岩因受挤压变形强烈,破碎多呈碎片状形或坡积物,其间见有一条宽约1cm左右的石英细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向,未见矿化特征,S→150m,岩性以变凝灰岩为主,基间夹有成层性较好的变细砂岩,其硅化强烈,裂隙面发育绿帘石化。

其产状为35°∠48°,沿途向南进行中,岩性无太大变化,其岩石表面未见矿化。

点南点北为整合接触关系。

点号:

Q422

点位坐标:

X:

4741731Y:

16636285H:

1718m

位置:

下尖山以南1.25Km左右

露头:

人工挖掘,较好

点性:

岩性界线点(石墨矿点)

描述:

本点为一岩性界线点,也是-石墨矿点,本点地形上较为平坦,基岩裸露较差,植被也较发稀少,有前人掘的遗迹,故基岩被剥露出来。

点北︰为灰黄色薄层状超糜棱岩,岩石破碎严重,糜棱岩化片理化严重,具变晶结构,糜棱构造.岩层由于受挤压应力作用变质变形强烈,局部扭曲变形强烈。

点南︰为灰黑色薄层状石墨片岩,其风化面为灰褐色,新鲜面为灰黑色其抗风化能力差,破碎严重,多碎片状,用手摸其新鲜面,污手有滑感。

其地表出露宽度约为30m左右,当地牧民说将其当煤层来开采,因而剥露较好。

点间描述:

由本点南行20m左右,见灰绿色薄层状糜棱岩化变砂岩,岩石表面糜棱化,片理化发育,其间见有数条宽约5-10cm左右的石英脉,脉体走向115°表面未见矿化。

S→80m左右,见有变酸性火山岩夹变砂岩和变粉砂岩,其宽度不大,走向近东西向,表面未见矿化特征。

在其南(X:

4741559;Y:

16636208)处见一条宽红10m左右的石英脉,脉体走向215°,表面见有零星褐铁矿化,具体延伸长度不详。

向南途中(X:

4741496;Y:

16636218)见有灰绿色薄层状堇青石、石榴子石片岩,其地表出露宽度约10m左右,片理化发育,堇青石、石榴子石含量不高,晶形较为完整,粒径大约1mm左右。

由北向行约10m左右,见变凝岩,岩石表面节理发育,其产状130°∠50°,其间发育两条宽约50cm左右的石英脉,脉表面呈烟灰色,脉体走向210°,表面见有零星褐铁矿化,其间还见有细小石英脉小揉皱,变凝灰岩表面未见矿化.

沿途南行至下点,岩性再无太大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