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3207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docx

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

中国绿色时报编者按:

当前,中国正处在由后工业时代迈向新经济时代的关键时期,各地、各行业都在努力探索科学发展路径,着力在转型升级上寻求突破。

浙江作为改革开发的先发省份,也努力跟进这一进程,特别是浙江林业敢闯敢试,在若干方面形成了突出成果。

为与读者共同分享浙江经验,本报从今日起,特别推出“探秘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的系列报道。

敬请关注。

 

科学转型先发破局

——探秘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开放创新篇

本报记者梅青何晓玲张健康

走进浙江,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见到的一幕幕、看到的一处处,都散发着“创新”的力量。

作为市场经济先发之地,历史再次赋予了浙江率先探路的使命。

而浙江务林人当仁不让、不负重望,在迈向现代林业的历史进程中,勇于担当、大胆实践,走在了改革创新、科学转型的前沿。

浙江气魄,为什么云集如此多的第一

第一、领先、前列……

这些令人瞩目、饱含着让人敬意的并不普通的词汇,却在浙江不同层面的采访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及,成为让记者难忘的高频词。

我省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省级生态文化协会的省份;

浙江省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数量全国第一;

浙江在全省实现了林业法律援助全覆盖,成为全国“唯一”;

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实现林农“零税负”的省份;

全国首个地级市碳基金专项出现浙江温州;

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60.58%,名列全国前茅;全省林业社会总产值、林业产业总产值均居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是全国闻名的竹业大省、木业大省、花木大省、森林食品大省、森林旅游大省……

浙江省林改工作全国领先,围绕“资本进山”、“风险防控”、“数字管理”、“服务林农”等内容深化改革,被国家林业局誉为“浙江经验”……

零零总总,不胜枚举,但可以看出,不论是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建设,还是改革、民生、低碳等领域,浙江均有出色的答卷。

宏观层面好戏连台,各地“微观”的独创更是精彩不断。

始于2008年、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安吉“美丽乡村”实践,打造了中国式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标准。

临安首创的毛竹林砻糠覆盖技术,形成的产业冲击,可使竹林产值提高10倍以上,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

这项技术在全省的推广运用,每年产生19亿元的增值财富。

 丽水以林权IC卡的创新和“把活树变成了活钱、把叶子变成了票子、把青山变成了银行”的林权抵押贷款“丽水模式”,走向了全国。

杭州市在国内首创市县联动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为国家开展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提供了借鉴……

浙江林业“书写”的众多“领先”和“独创”,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之击节赞叹。

毕竟,浙江是个国土面积不大的省份,但创新的“基因”却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并折射出令人惊羡的激越光芒。

“以占全国2.18%的林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1.15%的林业总产值”,类似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挣脱思维的束缚,就有奋进的力量。

价值涤荡,寻找共同发力点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创造价值。

可能,没有哪个地方像浙江省那样,有那么多的地方主政者以富有哲理的林业口号“号令”一方。

或许,这正是浙江林业为什么会获得那么多第一的原由。

“造绿就是造福、增绿就是增富”,这句话出自绍兴市市委常委、绍兴县委书记何加顺之口。

有人诠释说,这种造福增富的理念,最易让百姓接受,最能撩动人的神经。

“绿化是城乡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绿化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

”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这句名言,可以解读为“即然是最高回报,说明投入多大的力量和资金都不为过”。

这与宁波市北仑区区长华伟提出的“像抓工业经济、抓招商引资一样抓绿化”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杭州市余杭区委书记徐立毅提出“绿化就是‘种’景观的美化工程、‘种’环境的健康工程、‘种’摇钱树的综合效益工程”的理念,温岭市委书记周先苗倡导的“绿化就是文化、造林就是造福、增绿就是增收”的理念,海盐县委副书记姚沈良提出的“建绿就是建民生、增绿就是增经济、添绿就是添文化”的工作理念,湖州市南浔区区长吴继平倡导树立的“植树造林就是传承文明,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经营绿色就是经营优势”理念,都影响带动了一方。

无疑,领导的重视就是号令,就会激发创新的活力。

省委书记赵洪祝在省委十二次全会上形象地说到,除了床上不能种树外,其它地方都可以种树;

“种树就是种黄金、种人民币,种树就是种发展、种环境,种树就是种健康、种民心,种树也是种文化、种历史。

”省长夏宝龙曾这样说。

以开放意识强而闻名的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说,高位的重视如春风化雨,促进林业发展的风起云涌。

实际上,楼国华从2007年5月上任以来,就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传播生态文化上,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强调林业和绿化的重要性。

有人评价说,楼厅长的游说很独特,让人印象深刻,闻者深受启发,能使人很快行动。

他曾说,“树”这个字本身就是“种树是对”的意思,你看“树”字的左偏旁是木,就是“种树”的意思,而右偏旁是“对”字。

中国文字多是象形字,说明中国古人就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

他还说过,古树最是文明的象征,你看许多朝代和城市变迁了,但古树还留存并记录着历史,所以,我们种树就是种历史、种文化。

听者往往顿感自己种树的行为是伟大的,所以,愿意种树而且会大力倡导种树。

从上至下的社会价值涤荡,将社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林业场。

于是,浙江省出现了全国少见的高层领导频频出席各种林业活动的场面。

关注森林组委会每验收一个省级森林城市,都有省人大或省政协领导带队。

省生态文化协会近年来组织的十余项活动均可见到省政府、人大或政协的领导的身影。

林业在浙江省的地位、份量由此可见一斑。

旋转舞台,沉淀绿色的财富

熟悉浙江历史的人都知道,改革开放后,浙江之所以从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中游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处于前列的经济大省,就在于他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

浙江率先涌现了全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其中,市场的兴起是浙江创造奇迹的密钥之一。

今天的浙江林业传承了这种基因,通过建立市场,把浙江的产品、浙江林业的声名以及开放的思维传播了出去。

楼国华厅长任职前曾任义乌市委书记,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城在他任职期间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吸引全国各地20万经商大军、常驻外商上万人的盛景。

进了林家门,楼国华也立志建立林业大市场。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林业体制机制创新,聚拢资金、技术、人才,激活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据统计,2011年浙江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3154.8亿元,较上年度增加1190.7亿元,激增37.7%;今年林业产业产值预计仍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将达3500亿元左右。

“大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林产品的繁荣,也呼唤着“大市场”的建立。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搭建市场营销平台,连续举办了4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3届国家级和5届省级森林旅游节、8届中国(萧山)花木节、11届中国(金华)苗交会、1届中国(长兴)花木大会、4次笋竹产品省外推介会等活动,通过节庆展会等活动的举办,促进了以市场需求组织林业生产格局的形成。

一旦辐射全国的市场与林业生产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生命力,并成为助推浙江林业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再次出发,提质增量奏响新乐章

实现林业“双增”的刚性目标,是中国林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浙江林业该如何走?

2011年10月,浙江省政府启动实施“森林浙江行动”,标志着浙江选择以绿色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情,决定了浙江林业发展的重点在山区。

但经过全省灭荒、绿化浙江的大规模建设,山上已“无地可绿”,林业发展的潜力只能转移到平原。

2011年3月,一场新的战役打响,浙江省将“扩面增绿”的重点锁定在平原地区,启动了“1818工程”——到2015年在平原新造林180万亩,使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14.8%提升到18%。

平原地区扩面增绿不是件易事,人多地少、造林难度大、成本高。

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现实也到了平原地区该大力提升生态环境的历史节点。

浙江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正在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过渡。

但以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导致空气污染、水质下降、气温升高和城市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林业承担重要责任。

在省长的主导下,“1818工程”强势推进。

工程实施两年半,全省已造林11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

平原大地已初显绿色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量的增长点突飞猛进的同时,质的飞跃更令人欣慰,浙江林业“双增”将质与量的统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难看出,浙江省的“提质”之路是如此的坚定有力。

实施森林抚育工程。

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但总体质量不高,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5%。

怎么提“质”?

浙江省整合了3.99亿元资金大力实施森林抚育,促进“大树”形成。

两年来的大幅度投入取得突出成效,森林蓄积连年大幅度增长。

根据监测,浙江省森林总蓄积量从2010年以来每年增加1200万立方米。

而且有效地消除了火灾、病害的隐患,促进了森林健康,提高了碳储量。

开展千万珍贵树木发展行动。

珍贵木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特需的战略资源,在浙江呈现出利用范围广、资源消耗大、进口费用高等特点,为提升山林绿化、彩化、珍贵化,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一笔财富,省林业厅2008年启动“浙江省千万珍贵树木发展行动”,之后连续3年累计向全省11个市64个县(市、区)赠送南方红豆杉、浙江楠、浙江樟、红豆树等20余种优质珍贵树木容器苗1113万株,营造珍贵树木林14万亩。

今年又启动了“全省珍贵树种进万村行动”,用4年时间,在全省2万个以上的行政村种植珍贵树种2000万株以上,加快推进林业经济转型升级。

梳理浙江林业发展的态势,能够探寻其开放进取的内在逻辑,那就是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或许这种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就是浙江林业实力、活力、竞争力爆发的谜底。

 

生态资本崛起,后工业时代浙江的新目标

——探秘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生态资本拓展篇

本报记者吴兆喆何晓玲张健康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压力,浙江工业、渔业、小商品业的经济优势逐渐削弱。

在十字路口前,浙江经济是继续领跑,还是徘徊不前?

如果能够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发展方式等方面领先,即使传统的GDP指标优势不再,浙江照样可以在新的路段上领跑。

对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树立了新目标——建设森林浙江。

这就意味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喧嚣街巷建设为宜居之都,使生态资本的崛起成为浙江转型发展的试金石。

万名干部下乡驻村,绿色发展始于矛盾破解

“生态浙江是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也是浙江未来的发展方向。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多次会议中都会把发展落脚点放在“生态”上。

就浙江经济转型而言,不管是推进山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还是推进绿色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其根本要素都是生态资源攀升,并实现生态资源到生态资本的转变。

然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浙江面临着和其他省份同样的问题,山林分到了一家一户,在分散而广阔的资源格局中,如何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下乡驻村,让干部深入山区林区解决存在的山林矛盾,解决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为森林资源‘扩面提质’扎实基础,为林区可持续发展探索方法。

”浙江省林业厅副巡视员王章明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永嘉县柴皮村和青田县平溪村争抢了50年之久的“野坑山”山林权属纠纷,就是在干部下乡驻村后解决的。

“野坑山”的争议面积为1308亩,由于历史原因,上述两村经常为林木的归属发生械斗。

2002年,这一山林纠纷案被列为全省十大热点、难点纠纷案例之一。

为彻底解决这起纠纷,仅2007年这一年中,省里就两次,两县4次召开协调会,县林业局领导、山林办的干部20多次蹲点入村进行调解,最终使长达50年之久的山林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所有山林纠纷中,浙江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吴晓平认为,“最难解决的要数‘插花山’纠纷”。

金华市与丽水市接壤,金华农民王某一直在外做生意,林改后,他发现临近城市丽水市农民张某的林地在他的自留山上,于是找村委会讨说法。

由于缺乏原始凭证,省林业厅、省司法厅,金华市林业局、丽水市林业局,以及两位村民所在的县、乡、村三级干部,先后6次会谈,对王某和张某进行调解,并走访农户、分析自留山证及现场踏勘,才妥善解决了纠纷。

“让‘插花山’告别历史,是林业部门跨区域‘作战’的重要战术,省林业厅出面协调跨区域的插花山的交换,不仅稳定了林农情绪、稳定了社会秩序,对于激发林农营林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吴晓平说。

据省林业厅统计,林改以来,浙江全省共调处解决各类山林纠纷9878起、涉及争议面积258万亩。

山林纠纷的有效化解,加强了林农间的沟通、合作与自律,促进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7亿带来1855亿,公益林创造的价值陡增50倍

10年是一个节点,10年是一次跨越。

为提升森林资源,夯实生态资本,浙江走过了许多省份不曾走过的关于公益林发展艰难探索的10年。

全省40%的山林建成生态公益林、中央财政和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偿资金37亿元、全省为公益林配备2.1万名专职护林员、28个县建立了护林员野外巡查GPS考勤系统……

浙江省政府有关领导表示,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深化“森林浙江”的实践,已成为浙江林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惠农最广、生态功能最强的生态工程、德政工程、民生工程。

从省政府批准《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纲要》,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省政府颁布《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到省级公益林扩面工作拉开帷幕,10年间,浙江省公益林范围增至4000万亩,省财政用于公益林建设的投资超过5亿元,省级以上公益林的最低补偿标准也由最初每亩10元增至19元。

浙江全省各地纷涌的公益林造林办法、措施和经验,也令社会各界目不暇接。

浙江省林业厅生态中心主任李土生告诉记者,长兴县为解决通道绿化中地、钱、苗从哪里来的问题,对重要道路和水域采取了租地建绿的办法,政府每年支付土地租金560万元,建成了7000多亩的森林屏障。

解决了地的问题,迎面而来的便是如何让管护到位。

毕竟公益林建设的关键点在此,只有严管、慎管才能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为此,浙江在成立三级公益林管护机构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2.1万民护专职护林员。

李土生说,护林员的选拔异常严格,“通过村民自荐和村两委推荐,乡镇(街道)审核,笔试、面试,林业局确认,体检、公示等环节才最终确定”。

同时,浙江专门研发了护林员GPS巡查考勤系统,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护林员的出勤信息和野外巡山线路,出勤结果直接与护林员工资待遇和年终评优挂钩。

“带上GPS巡山,感觉就像电影里的特工一样,不管去了哪里,上级的监控系统都能对你准确定位,谁还敢缺勤、偷懒?

”长兴县护林员刘宝胜打趣地说。

GPS系统也增强了山林地块间巡护人员的联系,一旦发生警情,能够迅速集结队伍增援前方。

高度的重视换来了高速的发展,全心的付出换来了全面的提升。

10年间,生态公益林区每万亩平均发生森林火灾次数仅为0.016起、发生面积3.579亩、在灾面积1.965亩,且逐年呈下降趋势,分别比非公益林区减少了351.8%、308.7%和299.3%。

据省林业厅在全省分布的11个生态定位站检测系统分析,2011年省级以上公益林在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净化大气、减轻灾害等方面,发挥的生态效益高达1855.52亿元。

目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已将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省”建设、新农村建设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叶子”变“票子”,林地实现资源到资产的嬗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山林被人们称为“绿色银行”,然而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这只是自己的固定资产,如何让活树变现钱、资源变资本、林权证变股权证成了新的焦点。

浙江省于2012年5月1日实施的《浙江省林权出资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打破了这一桎梏,林农手中的林权也可以像现金、房产一样作价投资开办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林权出资赋予了山区农户‘靠山吃山’的新含义。

”吴晓平认为,这项政策进一步盘活林业资本,促进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为林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记者从安吉县林业局了解到,安吉以林权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合作社、公司注册成功,激活了林地、林权这些“沉睡”多年的资本。

林权作价出资入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推进了林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林地产出率,作价出资入股的林地每亩产出已平均高出原来的200元以上。

“安吉已有6家以林权作价出资的公司注册成功,其中林权作价出资总额1.488亿元,占注册资本的69%,出资林地面积19947亩,实现了‘叶子’向‘票子’的转变,使传统林地承包经营获得了更高层次的运转平台和空间。

”安吉县林业局局长杨国荣说,随着这些公司的不断壮大,人才、信息、技术、产能等诸多生产要素向林地流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林权作价出资为释放林地潜能搭建了广阔平台。

像迎来了新的朝阳,浙江省各地的林农纷纷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把分散的小农经营组团为市场主体,通过以合作社为融资主体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申请,增强了融资的可操作性。

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已登记土(林)地出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88户,汇集土(林)地12.3万亩,土(林)地出资金额4.2亿元;登记林权出资的公司8户,已出资林地2.5万亩,作价金额1.58亿元。

浙江绿色经济崛起的实践给人启示:

只有把生态资源作为资本要素去实现保值增值,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合一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从而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以小搏大”,浙江创造林业产业发展奇迹

——探秘浙江现代林业发展路径●产业升级优化篇

本报记者李松龄何晓玲张健康

年产值突破3000亿大关,林产品及木材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以占全国2.18%的林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1.15%的林业总产值。

何等魄力,让浙江“逆势高飞”,从一个林业资源小省转身成为林业产业大省?

浙江林业厅厅长楼国华一语道破:

“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根竹木、每一点资源,激活各类林业生产要素,就能实现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奇迹”。

传承先发优势激活后发潜力

楼国华接受采访时曾说,浙江林业产业发展和浙江的经济发展一样,先发优势极其明显。

坐拥全省70%的山地面积,浙江人敢想、敢干,早早打起山林的算盘。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利用资源,研究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林产品。

全国未动,浙江先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统产业打下的厚底子,让浙江林业产业赢在了“起跑线”上。

如今,竹产业为浙江带了300多亿元的年产值,总产值和出口创汇均位列全国前茅;木材加工业已在浙江发展了2万多家企业,年产值600多亿元,形成了人造板、地板、木门、家具、木竹玩具工艺品等特色产业集群;森林食品成为浙江最具潜力的资源,全省山核桃总产值现以超过25亿元,香榧总产值达7亿元,油茶总产值实现12亿-13亿元;花卉苗木产业同样每年能为浙江创造406亿元的财富。

传统产业的蓬勃发展激活了后发潜力产业的无穷活力。

浙江省林业厅产业办主任康志雄表示,近几年,浙江省森林旅游和野生动植物驯养与繁殖等产业发展势头尤为迅猛,逐渐成为浙江林业产业新的增长点。

2010年,浙江提出像抓毛竹、油茶等产业一样抓野生动植物产业,率先出台了驯养繁育利用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和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产业发展规划。

据浙江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余根连科长介绍,浙江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加速推进产业发展。

在“十二五”规划中,浙江野生动植物驯养与繁殖产业的目标是产值达到100亿元。

然而,正当“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一产值就已达到了93.8亿元。

1年的时间离5年目标仅一步之遥。

被视为朝阳产业的森林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同样不可小觑。

2011年,浙江省森林旅游人数突破1亿大关,森林旅游收入达288.7亿元;10年增加了13.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30.9%。

从木业、竹业、花卉苗木、森林食品再到野生动植物驯养与繁殖、森林旅游、造纸,浙江林业形成了七大优势产业,一、二、三产齐头并进,涌现出了一批林业经济强县。

目前,浙江全省有83%的县(市、区)林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其中8个县超过100亿元。

政策扶持给力金融服务助力

发展林业产业,最重要的是让山区的农民富裕起来。

而靠林吃饭的浙江农民,腰包似乎特别“鼓”。

2011年,浙江农民年收入中有1/4来自林业,在9个重点林区县,这一比例也随之扩大到60%。

富民,再一次叫响浙江林业产业的名声。

联手致富强于“单打独斗”,山林分家到户,浙江鼓励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吸引民间资本,引导社会各界、工商业主投资林业。

2005年,浙江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省级林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的认定工作。

以典型带动,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高产出需要高投入,想发展,钱从何而来?

在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和林业企业需要金融扶持的关键环节,浙江总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2004年,为缓解林业中小型企业融资担保难,成立了全国林业行业第一家担保机构——浙江信林担保有限公司;

2005年,成立杭州信林评估咨询有限公司,破解了金融机构与林业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

2007年,为推进全省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顺利开展,全国第一家具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质的省级专业评估机构——浙江信林资产评估事务所成立;

2010年,通过整合这3个金融服务平台,成立了省内唯一的全省性林权交易平台——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

2011年,为有效解决林业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全国首家林业行业性小额贷款公司;

今年5月,浙江率先在全国出台允许林权作价出资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登记政策,林农手中的林权像现金、房产一样也可以作价投资。

通过担保、小贷、银行推荐贷款等多种模式,浙江已为2500多家林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绿色融资产业服务95亿元。

如今,浙江已有45个县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贷款银行增至12家,累计发放贷款102.88亿元。

农民都高兴地把林权证比喻成“信用卡”,更高兴的应该是丽水的林农。

丽水通过建立“林权IC卡”档案,将林权信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数据与金融系统对接。

40多万丽水林农,拿着IC卡就能直接到银行贷款,免去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评估难、耗时长等问题。

政策扶持给力,金融服务助力,浙江林业产业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林农将青山变“金山”,叶子变“票子”,资源变“资本”,腰包怎能不鼓。

搭平台“引进来”抢市场“走出去”

产值高,因为销路畅。

销路畅,因为平台大、策略好。

从搭建平台吸引买家走进来,到抢占市场带着产品走出去,浙江“内外结合”,既扩大了浙江林业知名度,又加速推动了浙江林业产业的飞速发展。

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浙江为林产品搭建了各类平台。

特别是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中国森林旅游节、中国(萧山)花木节已经成为全国林业的品牌盛会,更成为浙江林产品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

借助义乌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的优势,浙江打造了我国规格最高、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林产品贸易盛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

每年11月,全国各省(区、市)和境外30多个国家的企业来到浙江进行交流与合作,成为浙江林产品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的重点跳板。

目前,浙江举办了4届义乌森博会、10届森林旅游节和8届中国(萧山)花木节,都取得巨大成效。

只“静”不“动”并不符合浙江人的性格。

今年3月,天津市胜利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