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段站前工程JSLNTJ4标段隧道爆破设计与施工方案.docx
《新建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段站前工程JSLNTJ4标段隧道爆破设计与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段站前工程JSLNTJ4标段隧道爆破设计与施工方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建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段站前工程JSLNTJ4标段隧道爆破设计与施工方案
中铁九局京沈客专辽宁段TJ-4标
隧道爆破设计施工方案
中国中铁九局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七月七日
爆破设计施工方案
设计:
审核:
审批:
中铁九局集团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七月七日
第一部分设计施工
1编制依据
1、《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新建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河北、辽宁段站前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铁总办函〔2014〕477号);
2、《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
3、《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于亚伦主编;
4、《爆破工程施工与安全》顾毅成主编;
5、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
6、本单位具备的施工设备条件、施工人员状况、经济技术实力及我单位从事隧道施工积累的施工经验和应变能力;
7、其他与本工程有关的施工、设计及验收规范。
2工程概述
2.1地形、地貌
线路位于辽西低山丘陵区,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之间,山地、丘陵、平地、河川相间交错,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
西北有努鲁儿虎山脉,自西向北延伸,东南有松岭山脉,由南伸向东北。
形成西北和东南高、中间低的槽形地形。
2.2、工程地质特征
自密云至新民线路走行于燕山山脉、鲁努儿虎山脉及辽西丘陵区,该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丘陵及丘前缓坡覆盖层较薄,一般为0~5.0m,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一般埋深5~20.0m;丘间洼地及谷地覆盖层较厚,一般5.0~30.0m,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一般埋深大于5m。
下伏基岩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灰岩、白云岩、泥灰岩、板岩、石英岩、混合岩、安山岩、凝灰岩、流纹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各期侵入的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等。
桥梁基础部分采用桩基,部分采用明挖基础。
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部分路堑挖方断存在地下水的作用和影响,部分地段岩层走向与线路走向基本平行,需考虑顺层边坡的不稳定问题,路堑边坡需防护。
路基支挡工程一般采用明挖基础,路堤工程除了丘间洼地外基底稳固。
本段中、低山及丘陵区的部分沟谷中存在较厚层的第四系松散堆积,遇集中降水有形成泥石流或山洪突发等灾害。
2.3、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裂隙岩溶水三种类型。
除此之外,雨季或冰雪融化时,在土、石界面以上,常存在暂时性上层滞水,软化了界面附近土层,直接影响堑坡稳定。
沿线河流密布,除辽河等较大河流常年有水外,其它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沿线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侵蚀性以硫酸盐侵蚀为主,环境作用等级H1~H2,局部地段地下水具有氯盐侵蚀性,环境作用等级L1。
2.4、地震
根据《北京至沈阳客运专线(京冀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结论及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段落划分见表:
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里程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基本烈度
备注
DK147+100~DK403+800
0.05g
Ⅵ
2.5、气象特征
线路所经地区属温带半干旱西辽河州向暖温带半湿润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
春季少雨多旱风,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委寒冷降雪稀。
年平均气温为8.7℃,境内南北气温相差1.5℃,年均降水量为491.5毫米左右,整个植物生长期(4-9份)的降水量为451.6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
平均日照时数为2807.8小时,平均无霜期144天。
沿线主要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如下表:
主要城市气象要素(1999-2008)
气象要素
喀左
历年年平均气温(℃)
9.34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42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29.9
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
-9.1
历年年平均降水量(mm)
5149
历年年平均蒸发量(mm)
1671.4
历年年平均风速(m/s)
1.8
历年最大风速(m/s)
13
主导风向
N
最大积雪深度(cm)
20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54.5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m)
1.35
2.6沿线隧道分布概况
本标段线路自刘家窝铺特大桥东侧桥台尾(DK334+433.87)引出,途径喀左站,于黄道营子特大桥东侧桥台尾(DK369+827.68)结束,共有隧道5座5.982km,占线路建筑长度16.9%。
其中2km≤L≤3km的隧道1座,2804延长米、1km≤L≤2km的隧道1座,1735延长米、L≤1km的隧道3座,1443延长米。
隧道沿线无名胜古迹,水库,堤坝等重点保护建构筑物。
JSLNTJ-4标段隧道主要工程数量
序号
中心里程
名称
长度(m)
作业面
备注
1
DK336+311.5
姜杖子隧道
149
出口
2
DK337+977.5
北地隧道
589
出口
3
DK340+577.5
打草沟隧道
705
进口
4
DK346+382.5
顾杖子隧道
1735
进出口
5
DK342+989
孙家沟隧道
2804
进出口
合计
5982
3爆破方案
3.1明洞开挖爆破方案
明洞即为隧道的进出口明挖段。
根据明洞开挖特点、地面高程以及开挖高度,采用机械配合浅眼爆破施工。
浅眼爆破:
直径小于75mm,深度小于5m的钻孔爆破。
台阶高度一般不超过5m。
3.2隧道开挖爆破方案
本标段隧道围岩为Ⅴ~Ⅱ级围岩,其中以Ⅳ级围岩为主。
根据工程特点,Ⅴ~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洞口段应尽量采用挖机配合人工(丁字镐、风镐)开挖,个别孤石和少量硬质岩段采取风钻打眼、微药量解体,风镐修凿轮廓,当确需爆破时采用减震控制爆破技术,严格控制装药量及进尺。
Ⅴ级围岩断面开挖进尺控制在0.6~1.2m。
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爆破开挖,断面开挖进尺控制在2.5m。
Ⅲ~Ⅱ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爆破开挖。
为保证隧道开挖边界平整,所有周边孔均采用光面爆破。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修正设计和采取应急措施,保证隧道开挖顺利进行。
4爆破设计
4.1明洞爆破设计
4.1.1钻孔机具
根据明洞口的开挖高度以及现有机械设备,明洞口钻孔机具为YT—28型凿岩机,钻头直径为38~40mm。
4.1.2浅眼爆破参数设计
(1)钻孔直径:
d=40mm。
(2)台阶高度:
H≤5m。
(3)钻孔倾角:
0°~90°。
(4)炮眼深度L
L=(1.1~1.15)H(坚硬岩石)
L=1.0H(中等坚硬岩石)
L=(0.85~0.95)H(松软岩石)
(5)最小抵抗线:
式1W=d·(7.85Δτ/qm)1/2=1.25m
式中:
d——钻孔直径,dm;0.4dm
Δ——装药密度,g/mL;1
τ——深孔装药系数。
τ=0.7~0.8取0.7
q——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
m——炮孔密集系数(即孔距与排距之比),一般m=1.2~1.5。
式2W=(0.5~0.9)H
在坚硬难爆的岩体中,或台阶高度H较高时,计算时应取较小的系数。
(6)孔间距:
a=(1.0~2.0)W
a=(0.5~1.0)L
(7)排距:
b=(0.8~1.2)W
(8)单位炸药消耗量q
q=(0.2~0.6)kg/m3
单位炸药消耗量要根据试爆后调整,试爆时取小值。
(9)单孔药量:
式1Q=eqW3
式2Q=eqv=eqHWa
e—换算系数,若采用乳化炸药e=1.08
(10)超钻视实际情况而定,h=(0.1~0.15)H
(11)堵塞长度
L堵=L-L药
但同时应满足L堵≥W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爆破不在炮口方向产生飞石。
堵塞材料用砂子、粘土、岩粉等。
(12)浅孔爆破主要参数
表4.1浅孔爆破主要参数
孔径d
mm
台阶高H
m
孔深L
m
抵抗线W
m
孔间距a
m
排间距b
m
堵塞L堵
m
装药量Q
kg
单耗q
kg/m3
40
1
1.1
0.8
1.2
0.8
0.8
0.52
0.5
40
1.5
1.65
1
1.4
1
1
0.91
0.4
40
2
2.2
1.2
1.8
1.2
1.2
1.40
0.3
40
2.5
2.75
1.3
2
1.3
1.3
1.76
0.25
40
3
3.3
1.3
2
1.3
1.3
2.11
0.25
40
3.5
3.85
1.3
2
1.3
1.3
2.46
0.25
40
4
4.4
1.5
2.2
1.5
1.5
3.14
0.22
40
4.5
4.95
1.5
2.2
1.5
1.5
3.53
0.22
40
5
5.5
1.5
2.2
1.5
1.5
3.92
0.22
4.2隧道爆破设计
4.2.1钻孔机具
隧道钻孔设备采用YT-28型气腿式凿岩机。
钻头直径为38~40mm。
4.2.2爆破参数设计
4.2.2.1炮孔布置
(一)掏槽眼
(1)布置掏槽眼原则:
掏槽眼位置一般应布置在开挖断面的中部或中下部;
炮眼方向,在岩层层理明显时,应尽量垂直于岩层的层理面;
小型断面的掏槽眼数一般为4~6个,大型断面要根据开挖方式的不同确定掏槽眼的部位和数量。
(2)掏槽方式
Ⅳ级围岩采用斜眼掏槽,Ⅲ级围岩采用垂直、斜眼或混合式掏槽,掏槽眼比其它眼深20cm。
①垂直眼掏槽
掏槽眼方向均垂直于隧道开挖工作面,而且互相保持平行。
垂直眼掏槽适用范围较广,炮眼布置或眼数可根据岩石性质的变化进行调整,钻眼深度不受断面尺寸的限制,与各类倾斜眼掏槽比较易于取得较深的循环进尺。
钻眼工作互相干扰少,有利于多台凿岩机平行作业。
但垂直眼掏槽需要布置一至数个不装药的空眼(图4.1),作为装药浅眼爆破时的自由面,使掏槽眼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对钻眼质量要求较高,各钻眼应保持平行,眼底落在同一平面上。
在隧道掘进中,爆破时采用眼底起爆并使用毫秒雷管引爆,能够获得良好的爆破效果。
②复式楔形掏槽
在大断面隧道掘进中,为了加大掏槽深度,可以采用双层、三层或四层楔形掏槽眼,称为复式(或多层)楔形掏槽。
每对掏槽眼呈完全对称形(如图4.2所示)或近似对称形(如图4.3所示)。
每对掏槽眼由浅变深,与工作面的夹角则由小变大。
掏槽眼与工作面的夹角称为爆破角。
爆破角和掏槽眼深度的互相关系,应使以每个孔底所作的垂线,恰好落在巷道两壁与工作面相交的自由面上。
深掏槽眼孔底的垂直线也必须落在平巷或隧道内,与已爆出来的工作面相交。
如图4.2所示,在每一掏槽眼孔底所作的垂直线h必须与巷道断面LR相交(前一个掏槽的眼底在该面上)。
就是说,h0与L0R0相交,h1与L1R1相交,h2与L2R2相交。
为保证复式楔形掏槽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应尽量减小钻眼的偏差并采用毫秒延期雷管爆破。
如果各楔形炮眼作为一个整体逐个起爆,那么每个楔形掏槽眼的延期时间以50ms为合理。
如果按图4.2所示的对称方式爆破,那么爆下的岩石不是从掏槽中直接崩出,而是抛向垂直于炮眼的方向,该处爆轰气体正在起着作用。
若各段间隔时间过短,则后爆炮眼没有足够空间膨胀。
实践表明,对一般楔形掏槽,内部各对楔形掏槽眼之间延期时间应为100ms左右。
4.2三层楔形掏槽眼示意图
(图中h0、h1、h2均为炮孔底至自由面的垂直线)
4.3四层楔形掏槽眼示意图
(图中0~12表示起爆顺序)
(二)周边眼和辅助眼
周边眼通常布置在距开挖断面边缘0.2m左右处,周边眼的眼底要朝隧道轮廓线方向倾斜,当隧道穿过的岩体坚硬时,眼底可达到或稍稍超出轮廓线位置;岩体中等坚固时,眼底距轮廓线约0.1m,在松软岩体中,炮眼不必倾斜,眼底距轮廓线的距离与眼口处相同。
周边眼之间的距离约为0.6~1m,拱形隧道的转角处,炮眼要密一些,眼间距取小值。
周边孔采用光面爆破时,光爆孔(周边孔)的布置要形成平整光滑的轮廓面,光爆孔间距a光一般都选取的较小,考虑到围岩为IV、V级围岩,取a光=0.4m,光爆孔的最小抵抗线w光=0.6m。
考虑到围岩为Ⅳ级围岩时光面爆破选用周边眼间距为0.6m左右,最小抵抗线为0.8~0.9,此时炮孔密集系数为m≤0.8。
辅助眼要根据设计的炮眼数目,均匀地布置在掏槽眼与周边眼之间的范围内,钻眼方向则垂直于隧道开挖面。
4.2.2.1炮眼数量、深度
(一)工作面炮眼数目N
N=3.3(f·S2)1/3
式中:
N—炮眼数目,个;
f—岩石坚固性系数;
S—隧道掘进断面,m2;
在实际施工中,布置工作面炮眼数时,还应考虑炸药性能、药卷直径和炮眼深度的影响。
(二)炮眼深度
炮眼深度由掘进循环时间,施工技术水平及设备能力来决定。
掏槽眼比周边眼或辅助眼要深10%~20%,这样能提高爆破效果并保持新工作面平整。
4.2.2.3炮孔的装药量设计
(一)炮眼的装药量
每个炮眼的装药量可按下式计算,即:
Q单=η·L·γ
式中:
Q单—炮眼的装药量,kg;
L—眼深,m;
η—炮眼装药系数,见表4.2;
γ—每米长度炸药量,kg/m。
表4.2装药系数
炮眼名称
岩石f系数
10~20
10
8
5~6
3~4
1~2
掏槽眼
0.8
0.7
0.65
0.6
0.55
0.5
辅助眼
0.7
0.6
0.55
0.5
0.45
0.4
周边眼
0.75
0.65
0.6
0.55
0.45
0.4
(二)单位炸药消耗量q
隧道开挖每立方米岩石的炸药消耗量q与岩石性质和隧道面积有关,大约在0.8~2.4kg/m3范围内。
本设计取0.9kg/m3。
(三)每循环炸药量Q
Q=q·V=q·S·L·η
式中:
Q—每一循环炸药量,kg;
q—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
S—隧道掘进面积,m2
L—炮眼深度m;
η—炮眼利用率,一般取0.8~0.95。
1、掏槽孔装药
掏槽孔为直眼掏槽时,中间孔为空孔,一般不装药,为确保掏槽抛碴,可在底部少量装药,最后起爆抛槽渣。
2、掘进及底板孔装药
掘进眼、内圈眼及底板眼的装药量按下式计算:
q=K×a×W×L×λ (Kg)
式中q—单眼装药量,kg;
K—单位炸药消耗量,参考其它类似工程统计数据,这里选取0.47~1.2kg/m3之间;
a—炮眼间距,m;
W—炮眼爆破方向的抵抗线,m;
L—炮眼深度,m;
λ—炮眼所在部位系数,参考表4.3选取。
表4.3炮眼所在部位λ值
炮眼
部位
掏槽
炮眼
扩槽
炮眼
掘进
槽下
掘进
槽侧
掘进
槽上
内圈
炮眼
二台
炮眼
底板
炮眼
λ值
2~3
1.5~2
1.0~1.2
1
0.8~1.0
0.5~0.8
1.2~1.5
1.5~2.0
3、周边孔装药
周边孔采用不耦合间隔装药,为实现间隔装药,使药卷居中在孔内,采取预先加工周边孔药串的办法,按设计将药卷用传爆线串联在竹片上,让药串架空居中于钻孔中心。
周边眼孔数经验计算式如下:
间距:
E=(8~12)d (d为炮眼直径),cm;
抵抗线:
W=(0.5~1.5)E,cm;
线装药密度:
q=0.04~0.19Kg/m。
4.2.2.4炮孔填塞
隧道爆破采用有堵塞爆破,填塞物采用炮泥,其材料为黄泥加沙比例为3:
1,用木质炮棍把炮泥将所有装药孔填塞紧实,堵塞长度不小于30cm。
5爆破器材选择
5.1明洞开挖爆破器材选择
5.1.1炸药品种
使用乳化炸药,该炸药具有防水功能,但价格昂贵,主要在中深孔爆破及浅眼爆破炮孔有水时使用。
5.1.2起爆器材
(1)非电导爆管雷管
明洞掘进时使用,安全方便,操作简单,本工程使用数量最大,也是国家推广使用的爆破器材。
(2)导爆索
主要在光面爆破时使用。
(3)非电毫秒导爆管雷管
激发爆破网络时使用。
一般采用即发MS1-MS15。
5.2隧道开挖爆破器材选择
掏槽眼、掘进眼选用32mm乳化炸药;周边眼选用小直径25mm乳化炸药。
起爆雷管采用相邻两段间爆破间隔时间大于50ms的微差非电毫秒雷管,以减少振动波的叠加而不产生较大的振动。
根据施工中常用的爆破器材,本工程隧道选用表5.1中爆破器材。
表5.1本工程隧道爆破器材使用情况表
爆破器材名称
规格
用途
雷管
1~15段非电毫秒雷管
掘进和传爆
炸药
乳化炸药爆速3800~4000m/s直径φ32mm
掘进
2#岩石小药卷,直径25mm
起爆、光爆
传爆线
6500m/s导爆索
传爆、光爆
6爆破器材使用
6.1单次爆破总炸药量
本工程明洞、隧道爆破开挖工程周围环境不复杂,在现场条件具备时应尽量减少爆破次数,同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每次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爆破规模和对环境影响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以往工程施工经验,单次总爆破药量明洞及隧道爆破开挖控制在0.5t以内。
6.2工程爆破总药量
明洞及隧道开挖爆破需要炸要量按下式计算:
Q=q×V
式中Q—隧道开挖炸药总需要量,Kg;
q—隧道开挖爆破单位体积岩石的炸药消耗量,Kg/m3,本工程q取值为0.9Kg/m
;
V—隧道开挖体积,m3。
则Q=q×V=1.1×835800=919380Kg=919.38t
本工程总炸药需要量约为919.38t。
7爆破网络设计
7.1明洞爆破网络设计
7.1.1炮孔布置
明洞爆破采用浅眼爆破的爆破方法,可采用水平或垂直炮孔,图7.1所示为垂直台阶要素,炮孔布置如图7.2所示。
7.1.2爆破网络
本工程明洞口爆破量小,爆区采用毫秒非电导爆雷管。
孔内分段、孔外一把抓的方法,孔外每20个孔抓为一把。
7.2隧道掘进爆破网络设计
隧道掘进对于Ⅱ—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爆破施工;对于Ⅳ—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爆破施工。
隧道爆破采用塑料导爆管非电毫秒起爆网络。
为确保网络安全、准爆,多采用孔内外微差的复合式起爆网络。
本隧道起爆网络设计采用孔内毫秒起爆网络和孔外接力网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设计。
1、根据孔内起爆顺序将导爆管雷管的不同段别按照顺序装入各炮孔内,进行爆破。
2、当炮孔同一段数量太多,单发雷管无法连接时,可通过孔外传爆雷管的串、并联及搭接,组成孔外接力起爆网络。
起爆顺序为:
掏槽眼→掘进眼→内圈眼→周边眼→底板眼。
7.2.1全断面掘进爆破网络设计
Ⅱ—Ⅲ级围岩全断面掘进爆破网络设计如下图所示:
Ⅱ—Ⅲ级围岩光面爆破炮眼布置图
Ⅱ—Ⅲ级围岩光面爆破起爆网络图
7.2.1台阶法掘进爆破网络设计
Ⅳ—Ⅴ级围岩台阶法掘进爆破网络设计如下图所示:
8爆破安全校核
8.1爆破飞石安全校核
明洞洞口爆破开挖个别飞石最小安全距离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Rf—个别飞石最小距离,m;
D—炮孔直径,cm。
本工程D=4cm,所以Rf=63m。
国家爆破安全规程要求,浅眼爆破安全警戒距离不小于300m。
爆破警戒距离按300m设置。
出口及进洞20m以内部分按照露天岩土爆破中浅孔爆破法中对个别飞散物的最小安全允许距离300m控制。
进洞20m以上至100m做好洞口方向300m安全警戒。
在开挖隧道洞口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个别飞石对附近人员、建筑物造成损害。
8.2爆破地振波安全校核
爆破地振波安全校核按下式进行:
R=(K/V)1/a×Q1/3
式中:
R—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m;
Q—炸药量,齐发爆破为总药量,延时爆破为最大一段药量,kg;
V—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安全允许速度,cm/s;
K、
—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可按照表8.1选取。
本工程开挖岩体以中硬岩石为主,取K为200,
为1.65。
表8.1爆区不同岩性的K、
值
岩性
K
坚硬岩石
50~150
1.3~1.5
中硬岩石
150~250
1.5~1.8
软岩石
250~300
1.8~2.0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及爆破区周围建(构)筑物的实际情况,取民房的允许安全振动速度为2cm/s。
爆破点距建(构)筑物不同距离时,按表8.2控制最大单段药量。
表8.2爆破点距建(构)筑物不同距离时最大单段药量表
10
20
30
50
70
100
120
150
民房
0.24
1.9
8.5
30.0
82.3
240
414
809
本标段隧道工程300米以内无临近建(构)筑物及民房。
第二部分施工组织
一、工程概况及施工方法
1.1工程概况
本标段线路自刘家窝铺特大桥东侧桥台尾(DK334+433.87)引出,途径喀左站,于黄道营子特大桥东侧桥台尾(DK369+827.68)结束,共有隧道5座5.982km,占线路建筑长度16.9%。
其中2km≤L≤3km的隧道1座,2804延长米、1km≤L≤2km的隧道1座,1735延长米、L≤1km的隧道3座,1443延长米。
隧道沿线无名胜古迹,水库,堤坝等重点保护建构筑物。
JSLNTJ-4标段隧道主要工程数量
序号
中心里程
名称
长度(m)
作业面
备注
1
DK336+311.5
姜杖子隧道
149
出口
2
DK337+977.5
北地隧道
589
出口
3
DK340+577.5
打草沟隧道
705
进口
4
DK346+382.5
顾杖子隧道
1735
进出口
5
DK342+989
孙家沟隧道
2804
进出口
合计
5982
1.2施工方法
根据现场勘察及设计图纸,确定如下施工方法:
隧道进出口段明洞采用浅孔爆破;其余部分采用隧道爆破,Ⅱ~Ⅲ类围岩采用全断面爆破,Ⅵ~Ⅴ类围岩采用台阶爆破。
二、施工部署
2.1施工目标
2.1.1工期总体筹划
我项目爆破施工工期根据主体施工单位要求确定,计划爆破施工开工工期为2014年8月1日,在此之间局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场完成爆破器材审批进库事宜。
2.1.2质量目标:
工程质量合格。
2.1.3安全目标:
杜绝重伤以上(含重伤)伤亡事故,轻伤率控制在5‰以内。
2.1.4文明施工目标:
争创安全文明工地。
2.1.5环境保护目标:
噪音、粉尘不超过国家规定的三级标准,爆破振动控制在行业及朝阳市公安局有关规定处理。
2.2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为安全、优质、按时完成本爆破施工任务,我公司选派有类似工程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成立爆破施工组织机构。
序号
姓名
项目职务
任务划分
1
王海峰
项目经理
负责全面工作
2
田甜
项目书记
负责行政、党务管理,主抓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