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2295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docx

福建专用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文言文

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必修六文言文复习

一、《阿房宫赋》

一、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也作勾心斗角

2.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

筹划并管理;泛指计划和组织

3.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

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二、一词多义

1.出蜀山兀,阿房出()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量入为出()

2.齐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3.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4.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鸿门宴》)()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4)族秦者秦也 (      )

2.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3)辇来于秦 (      )

(4)廊腰缦回 (      )

(5)日益骄固 (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

(三)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翻译: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

翻译:

 

3.戍卒叫,函谷举。

 (    )

翻译: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翻译: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

 

 

3.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

1.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指金玉珠宝等物3.指金玉珠宝等物

二、答案:

1.出现,意思是建成/离开(朝廷)/出产/超出,超过/支出,开支 2.相同,一样/整顿,治理/一齐,同时/通“剂”,药剂 3.灭族/宗族;家族/类/众/(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4.掠夺/提取,取得/拿/助词,着/通“娶”,娶妻/择取

三、答案:

(一)1.

(1)出现虹 

(2)出现龙 (3)唱歌;弹琴 (4)灭族 2.

(1)从北边;向西 

(2)在早晨;在夜晚 (3)坐辇车 (4)像人腰一样 (5)一天比一天 3.以……为鉴 

(二)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三)统一

四、答案:

1、2.判断句 1.灭掉六国的人,其实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人是秦统治者本身,并不是天下的人民。

2.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

3.被动句 戍边的士兵首先起义,(接着)函谷关被攻占。

4.状语后置句 使承担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野里劳作的农夫还多。

五、答案:

1.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蛟龙?

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出现了彩虹?

(采分点:

龙、虹)

2.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聚敛的金玉,齐楚保存的瑰宝,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大肆搜刮民膏而来,堆积如山。

(采分点:

收藏、经营、精英)

3.唉!

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它们的百姓,那么(六国)足以抵抗秦国;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秦)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了它呢?

(采分点:

使、爱、族灭)

二、《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古义: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

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一词多义

1.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学不可以已(《劝学》)()

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捕蛇者说》)()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

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

记》)()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3.暴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暴秦之欲无厌()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4.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2.名词作状语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2.形容词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

翻译: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翻译:

 

3.赵尝五战于秦。

 (    )

翻译:

 

4.后秦击赵者再。

 (    )

翻译: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

翻译:

 

6.举以予人。

 (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翻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翻译: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

1.(它的)实际数目 2.泛指祖辈和父辈 3.这样以后 4.智谋和力量

二、答案:

1.已经/停止/完毕,完了/治愈/已而,然后 2.获得,得到,取得/适宜、得当/心得,收获/得意,满足/能够/应该,应当/助词,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 3.暴露,冒着/强暴的/突然/急躁,暴躁/晒 4.侍奉/事物/特指战事

三、答案:

(一)1.

(1)坚持正义 

(2)侍奉;礼待

2.

(1)按道理,从道理上讲 

(2)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3)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二)使……退却,击退 (三)1.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2.保全

四、答案:

1.判断句 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被动句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3~5.状语后置句 3.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

4.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5.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6.省略句 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五、答案:

1.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采分点:

以、盖、完)

2.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采分点:

亡、其实)

3.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采分点:

先、暴、以)

4.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采分点:

为;被动句)

5.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采分点:

至、始、祸)

三、《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古今异义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①相发挥②

①古义:

        

今义:

江河和山岭,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②古义:

        

今义:

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二、一词多义

1.起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比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

3.特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      )

2.名词作状语

(1)如宝装屏风 (      )

(2)掠江东南去 (      )

(3)岸土赤而壁立 (      )

(4)上干云霄 (      )

(5)晚泊沙夹 (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此山当是其一也。

 (    )

翻译:

 

2.信造化之尤物也。

 (    )

翻译:

 

3.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

”者也。

 (    )

翻译:

 

 

4.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翻译:

 

 

2.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翻译:

 

 

3.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翻译:

 

 

4.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翻译:

 

 

5.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

①水光山色,文中指长江与小孤山 ②衬托,辉映

二、答案:

1.凸起,耸立/起立,站起/起事,发动/动身,出发 2.比较/靠近/等到,及/比起……来/比拟,认为和……一样/近来 3.突出地/只,不过/特别,特地

三、答案:

1.下雨 2.

(1)用宝石 

(2)向东南方 (3)像墙壁一样 (4)向上

(5)在夜晚

四、答案:

1~3.判断句 1.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2.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

”,说的就是这个。

4.状语后置句 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

五、答案:

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

(采分点:

附、宝)

2.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矫健的鹘用利爪抓住水禽,掠过江面向东南方飞去,非常壮观。

(采分点:

方、东南)

3.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采分点:

虽、盖)

4.(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采分点:

以、乃)

5.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采分点:

则、引绳)

四、《项脊轩志》

一、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

         今义:

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

        

今义:

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三、一词多义

1.是往往而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并序》)()

2.变凡再变矣()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3.束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号令人长号不自禁()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垣墙周庭 (      )

(2)客逾庖而宴 (      )

(3)乳二世 (      )

2.名词作状语

(1)雨泽下注 (      )

(2)使不上漏 (      )

(3)又北向 (      )

(4)东犬西吠 (      )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

(二)形容词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      )

(三)数词用作名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

翻译: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

翻译: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

翻译:

 

 

4.鸡栖于厅。

 (    )

翻译:

 

 

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翻译: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翻译:

 

 

3.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翻译:

 

 

 

4.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

而 尔 你

二、答案:

1.一丈见方 2.到处

三、答案:

1.这样/对,正确/表判断 2.变化/变故 3.拴,系/捆绑/约束,拘束 4.大哭/呼啸/宣称/别号/传布命令

四、答案:

(一)1.

(1)砌上垣墙 

(2)吃饭 (3)用乳汁喂养 2.

(1)朝下 

(2)从上面 (3)朝北 (4)朝西 (5)亲手,亲自 

(二)许多事 (三)一体,整体

五、答案:

1、2.判断句 1.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上朝用的。

3.被动句 项脊轩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吧!

4、5.状语后置句 4.鸡在厅堂里栖息。

5.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六、答案:

1.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采分点:

胜;状语后置句)

2.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采分点:

已、再)

3.祖母来看我,她说:

“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

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采分点:

过、若、类)

4.等到去的时候,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

“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

”(采分点:

比、效)

五、《伶官传序》

一、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今义:

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今义:

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志趣和性格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

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方法)处理

二、一词多义

1.兴忧劳可以兴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2.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3.归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下同归而殊涂()

4.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      )

(2)抑本其成败之迹 (      )

2.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      )

(2)仓皇东出 (      )

(3)一夫夜呼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    )

翻译: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

翻译: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

翻译: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

翻译: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

 

 

2.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翻译: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

1.与,介词,和;其,代词,他。

与其,和他 2.气势 3.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二、答案:

1.兴盛/起/发生,引起/兴办,兴建/振兴 2.祭告/告诉,报告/告发

3.归顺/女子出嫁/使……返回/送回,归还/结局,归宿 4.容易/交换/替代

三、答案:

(一)1.

(1)用木匣子装 

(2)推究 2.

(1)向前 

(2)向东 (3)在夜里 

(二)使……兴;使……亡 (三)1.

(1)有勇有谋的人物 

(2)微小的事情 2.作乱

四、答案:

1、2判断句 1.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3.被动句 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4、5状语后置句 4.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5.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答案:

1.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采分点:

原、所以)

2.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采分点:

恨、与、其、乃)

3.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采分点:

以、告、及;状语后置句)

4.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

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采分点:

岂、抑、本、迹)

六、《种树郭橐驼传》

一、通假字

1.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   ”通“   ”,   )

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既然已,勿动勿虑

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2.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

        

今义:

连词,表转折,跟“只是”相同

3.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古义:

        

今义:

连词,多表不好的结果

三、一词多义

1.本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2.长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3.召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病偻,隆然伏行 (      )

(2)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      )

(3)名我固当 (      )

(4)且硕茂,早实以蕃 (      )

(5)其筑欲密 (      )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

(7)驼业种树 (      )

2.名词作状语

(1)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

(2)旦视而暮抚 (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鸣鼓而聚之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非有能硕茂之也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    )

翻译:

 

2.故不我若也。

 (    )

翻译:

 

3.吾又何能为哉?

 (    )

翻译:

 

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

翻译:

 

5.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