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1865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

《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 模块1 第3单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docx

版模块1第3单元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1.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广西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3.起义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二、经过

1.兴起发展

(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并改称“天京”。

2.进入全盛

(1)军事上:

进行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达到全盛。

(2)政治上:

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由盛转衰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后期斗争

(1)军事:

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士气重新高涨。

(2)政治:

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5.走向失败

1864年7月,湘军轰破天京城墙,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三、意义

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从中国近代化的视角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①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的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政治派别,并由此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

此后,不仅有了早期现代化思想意识的萌生,而且为早期现代化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史料二 《资政新篇》从三个方面对传统社会提出了挑战:

②一是出现了敢于言利、鼓励致富,反对“重义轻利”的观点,这就挑战了传统的义利观。

二是倡导工商业,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就挑战了传统的“本末观”。

三是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近代工业,促使社会资金转向工商业生产,反对把货币当作储藏手段,③这就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

——王翔《资政新篇与洋务思想的文化学比较》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

在反封建的同时,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①反映出对清政府的打击。

②反映出对早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③反映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动摇了其反动统治,使得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对于传统的“价值观”提出挑战。

[素养3—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严重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素养4—历史解释]

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

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

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

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

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1.(2018·天津和平区二模)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

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

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A [A项是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没有的,体现出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恢复小农经济,与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相同,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使封建政权中央集权被削弱,与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相同,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相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2.罗尔纲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份纲领性文件,一份是《太平诏书》,一份是《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纲领”。

这一纲领(  )

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B.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标志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D.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诉求

C [材料主要评价了《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纲领”。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理想追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标志着中国农民运动达到了最高峰,故C项正确。

]

3.(2018·郑州一模)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B [A项,材料并未提及洋务运动的开展状况,此项无法看出,故A项错误;1860—1864年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

之所以出现多为湘军将领担任地方督抚的现象,是因为清政府必须依赖湘军镇压叛乱,湘军也在作战过程中逐渐壮大了自身的实力,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清朝的军政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职是地方督抚,而非中央官职,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说明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故D项错误。

]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近人治史,颇推洪、杨。

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

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

建设何在?

”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

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C [综合“近人治史,颇推洪、杨。

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

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

建设何在?

”可知,他既看到了其革命性,也指出其落后性,故C项正确。

]

5.(2018·河南驻马店质检)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

“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用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他认为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D [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并结合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没有找到与国民心理相适应的指导思想,即信仰出现危机而无法支撑其政权,D项符合题意。

]

考点2

辛亥革命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革命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二、酝酿准备

1.组织方面

(1)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2)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2.思想方面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

3.军事方面

革命党人发动了广州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三、武昌起义

1.概况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2)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政体为“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

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四、革命高潮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

1912年3月颁布。

(2)内容

①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

③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3)性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帝制终结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帝制终结。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五、意义

1.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辛亥革命“大事记”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3.1911年5月,保路运动爆发。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6.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7.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提出辞职。

8.1912年3月8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一 辛亥革命“不过①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②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史料二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

③“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④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的观点?

(2)根据史料二,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①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②未动摇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③从重儒家经典到突出共和国宗旨。

④提高国民素质。

(1)“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2)变化:

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

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素养3—历史解释]

1.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

(1)政治: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2)经济:

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3)法制: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4)思想: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教育:

培养具有民主共和精神的新国民。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①民主程序:

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②权利归属:

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③政体动作:

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局限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

1.(2018·日照二模)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

这表明(  )

A.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

B.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

A [根据材料“清末新政期间……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说明危机严重和改革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

]

2.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

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

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

省份

整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D [由材料“湖北:

民主共和制”“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出现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D项正确。

]

3.(2019·江淮十校联考)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B [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

]

4.(2019·豫北地区高三联考)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C [结合题目和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评价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问题在于“因人设法”,而选项中能体现“因人设法”的只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限袁倾向,即为防止袁世凯颠覆民主共和,立法者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对此作出诸多设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否排满、反帝、成为空文则并非得出“因人设法”这一结论的根据。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

5.(2018·泰安二模)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A [材料中“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说明清帝退位时没有发生重大流血事件,属于和平方式,故A项正确;“共和立宪国体”指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体制,故B项错误;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1月1日,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考点3

五四爱国运动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1.民族危机

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直接原因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导火线。

二、经过

1.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2.概况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三、初步胜利

1.北京政府于6月10日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四、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它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五四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一 沪埠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史料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②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史料三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③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④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

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影响也大得多。

——杨奎松《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

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

(2)根据史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3)史料三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五四运动超越了公车上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的原因,这反映出五四运动怎样的历史地位?

(1)史料一反映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①学生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史料二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影响。

②说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史料三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意义。

③运动的范围广;④运动参与阶层多。

(1)特点:

反帝反封建(革命性);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群众性);维护主权、反对侵略(爱国性)。

斗争目标基本实现(成功性)。

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2)知识分子开始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3)表现:

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

原因:

电讯、报刊业的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的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地位: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进一步崛起的契机。

[素养3—历史解释]

五四运动的特点

(1)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5)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素养4—家国情怀]

五四运动与国家责任意识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1.(2019·湖南五市模拟)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

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

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  )

A.自由精神B.平等精神

C.民主精神D.科学精神

A [材料“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批评了对不同言论有威压表示的现象,主要说明在学生的团体活动中推行民治思想,要使各方面的意见都可以自由发表,体现了一种言论自由的精神,故A项正确;平等精神主要是反对特权,反对阶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主精神主要是反对专制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科学精神主要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故D项错误。

]

2.(2018·河北衡水高三四调)“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

”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 [民主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