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体阅读技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docx
《语文文体阅读技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文体阅读技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文体阅读技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
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的文章。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这就是说,其实,记叙文本身不是文体,而是文章类别,我们要谈的就是广义上的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不妨从记叙的要素入手,分析了解中心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清晰了,表达的主要内容也就明确了。
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时间跨度大,地点转换多,但只要把握作者行文的脉络,中心内容也就不难理解。
阅读记叙文要感悟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上,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持的对生活、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再次,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要找出关键性的词句,体味和推敲这些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理解和品味一些重点词句的含义,有助于对中心主旨的把握,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
最后,在整体阅读全文、理清线索脉络、理解内容主旨、品味关键词语、赏析情景和形象的基础上,还要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鲜明。
而有的文章,因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隐含在故事的记叙或细节的描绘中或形象的刻划中,所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难把握。
同学们在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语句,从字里行间揣摩体会。
在记叙文阅读考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散文和小说。
散文的阅读方法:
首先,能够明白一篇散文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借景抒情)还是把感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上(托物言志)。
其次,能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够体会作者选用的词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再次,能够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抒情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用优美含蓄的句子来表达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是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掌握文章的写作对象,因“象”悟“理”或因“象”悟“境”。
小说的阅读方法: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事由、结果。
这些,构成了一般小说的最基本框架,只有把握了这些,才可能理解、分析、鉴赏小说。
其次,要关注三要素,整体把握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小说分析的主要方法是以情节为突破口,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入手,再由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生活。
其中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人物应分清有关人物的情节结构,再理清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要认清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指向。
同时,要注意小说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为描写、动作描写等;还要关注人物的性格命运。
对人物评价要公平公正,不得带自己的成见,也不得随意拔高或降低人物的形象。
尽管新课标中有关于“个性化阅读”的导向,但一般地说,每篇文章都还是有基本的价值观取向的。
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褒贬。
再次,小说阅读要注意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比如:
象征、夸张、科幻、荒诞、写实、隐喻等。
从这些方面认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味。
最后,要注意品味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挖掘其潜台词,有助于准确把握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记叙文阅读的关键是:
人、事、物、景、情、理、思。
考查形式主要有:
1、文章题目的理解;2、词语的理解;3、句子的理解;4、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5、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把握;6、阅读中的写作。
一、 文章题目的理解
记叙文题目,在全文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题”本指人的额头,“目”是人的眼睛。
也就是说,题和目是人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就文章而言,题目,也就是极关键的部分了。
一般来说,记叙类文章的题目有这样一些作用:
①统领全文②点明线索③突现主要人物④彰显中心事件⑤彰显中心思想⑥双关隐喻⑦ 展示景物对象
基于记叙类文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考查中,应根据题目特点,作出必要的分析理解,这主要集中在题目结构类型、词语意义分析上。
并且,能够依据文章内容对题目的意蕴作出必要的分析,还可借助于文章内容拟写一个准确而表现力强的题目,从文章题目的题眼入手,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审读题目,既要观照题目的显性要素,还要关注题目的隐性要素,既要突出概括性,又能挖掘其内含。
因题入文,依文释题,阅读文本才能准确、精要。
二、正确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描写:
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具有特定意义。
A、人物描写:
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只要抓住人物描写的内容,即可概括出人物特有的性格品质以及心情。
(肖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
B、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交代时间、地点、背景、为下文的内容展开和表现中心作铺垫。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交代背景,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当时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
对人物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描写
2、抒情:
使记叙的事更生动、更感人,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具体,同时也使文章中心更突出,(从抒情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3、议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和提高读者的理解和认识),文章主旨的体现,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常常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4、说明: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给读者留下清晰具体的印象。
三、理清文章线索:
(作用:
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文章的线索是根据中心思想、题材和表达的需要而确定的。
记叙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1、物线:
以某一种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事线: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只要抓住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和结局就可理清)
3、人物线:
A:
以整个人物为线索/B:
以人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为线索/C:
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
4、情线: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时线: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6、地线:
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
怎样才能迅速找出文章的线索:
1:
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体裁: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抒情散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然后仔细阅读内容。
2、注意文章标题,有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或含有线索的因素。
3、注意文章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事物或某个词语。
4、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依恋、思念、热爱、赞颂、、、、、、”的抒情议论句,显示了文章的感情线索。
5、组织材料的明线/抒情的暗线。
如何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或是一个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总分总(掐头去尾)
四、准确把握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常用的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
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的先后、事情发展的过程、空间及地点有序的转换。
)
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事情的实际相反。
插叙的作用:
丰富叙述的内容;补充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内容上突出主要情节,对主要人物的性格起衬托作用。
倒叙的作用:
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先写当前,后写过去/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看到眼前,引起回忆)
五、正确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了解作者写文章的时代背景。
2、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语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
3、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中心联系起来思考,捕捉文中的关键语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所起的作用,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涵的观点以及喜怒、好恶等思想感情。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1、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的作用(中心思想、中心事件)
2、从分析文章的首段或尾段入手——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或升华中心,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3、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常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句子中,可直接看到作者的感情变化。
4、从分析段意和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当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5、联系作品的背景——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了解他的背景就能知道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出他的中心思想。
6、答题格式:
写人——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记叙了、、、、、、歌颂了(批评、揭露)、、、、、、表现了
写景——通过对、、、、、、的描写,赞扬了、、、、、(借助对、、、、、、的描写,赞扬了、、、、、、)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的感情
六、关键句子的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有哪些?
——1、点明题旨的句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相互照应的句子和承上启下的句子);5、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A:
结构(起承转合——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承上启下)/B:
人物形象(性格、品质)/C:
中心思想(鲜明深刻)
概括时会用到的词语大多有“伏笔、铺垫、照应、过渡、承上启下、烘托、衬托”
例子:
《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句的含义——A:
前后呼应,形成对比(盼—躲)B:
人物性格(自私贪婪)C:
中心(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七、怎样理解关键(重点)句子的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找出关键词语(A:
象征意义B:
比喻意义C:
不易让人理解的词D:
表达作者情感的词)。
2、结合句子、段落的意思理解,看有没有符合中心思想。
3、如果符合了就把意思整理作答出来
八、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
九、修辞手法(修辞方式)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动作、使()人格化,变得生动形象。
3、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4、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发阅读兴趣
5、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7、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鲜明的印象
8、反复——强调了、、、、、、富有感染力,强烈抒发了、、、、、、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4、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6、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2、对比:
作用是突出强调。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3、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4、伏笔、照应:
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情节发展自然、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5、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6、设置悬念:
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7、托物言志: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把要表达的意思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之上,这叫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8、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节奏感强。
(朴实、华丽两方面)
二、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的种类:
A:
事物说明文B:
事理说明文
二、正确把握说明文的对象及特征:
1、说明对象就是指文中说明的事物是什么,而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把握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其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
2、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A、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根据说明对象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B、要注意对问题的辨析。
有的题目已表明对象或特征。
一般事物性说明文可以从标题上进行辨析。
但事理说明文不仅要对标题进行辨析,更要通过阅读搞清弄清它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
C、抓住文章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
说明特征的句子一般放在显著的位置(即中心句),而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语句明确而简洁。
D、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事物的特征。
如篇文章有两个或以上段落,或一段文章有两个或以上层次,又没有过度句时,一定要将每一段落或每一层次中心句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组成句子,这样往往可看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正确理解说明顺序,领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1、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
有按事物发展先后为顺序;有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B、空间顺序:
即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按一至顺序依次介绍。
C、逻辑顺序:
即按事物内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
有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简单到复杂,从概括到具体。
D、对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只要抓住较明显的表示时间或方位标志性词语便可决定,而逻辑顺序应从全文考虑,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进行。
E、说明顺序不同于结构顺序——结构顺序一般指“总分、分总、总分总”
2、说明方法:
A、常用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B、如何做答说明方法的作用。
a、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与这个段落的说明中心联系起来考虑。
b、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是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而表示特征的语句常出现在说明方法的前面。
c、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可以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中找出要说明的对象再加上特点即可。
3、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对象+特征)变得更加具体,使读者更容易明白。
打比方——使(对象+特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读者更容易理解。
分类别——使(对象+特征)变得更具体、明晰、准确,让读者更容易明白。
作比较——使(对象+特征)更加突出给读者的印象更具体、深刻。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揭示(对象+特征)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列数字——用数字使(对象+特征)给读者更准确、具体、鲜明的印象,更具说服力。
四、掌握说明语言的特点(说明方式):
说明文的语言按说明方式可分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不管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它们的语言都要求准确、简洁、明晰
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形容词、副词、叹词等。
如何作答“语言准确性的题目”:
1、体会关健词语的限制、区别作用——注意作者在说明事物或解说事理时,在范围大小、数量多少、时间长短、空间宽窄、程度深浅、次序先后等方面表达的分寸。
2、注意词语增删替改后的句意变化。
3、结合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回答。
五、说明文考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1、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作比较: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3、举例子:
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4、打比方:
可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6、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8、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9、引用(名言、资料等):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10、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三、议论文阅读
一、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
1立论文;2、驳论文(先写出对方错误的论点、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接着进行批驳树立自己的观点。
二、准确把握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作者对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肯定、判断性的陈述句)。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提出论点的理由或根据)。
3、论证: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寻找论点):
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或立驳相结合,每一篇议论文都应有作者明确的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中心,只有准确把握论点,才能准确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1、要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作者阐明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同时这些分论点也是该部分的论点。
2、要明确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论点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3、要把握论点的位置。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中间,但比较少),即使题目是论点,在开头或结尾也应找出来(不能说论点在题目提出)
寻找论点的方法——
A:
看题目,议论文的题目一般要不是论点就是论题(是论题就在文中找能回答这个问题的那句话那句话就是论点),它都能给你论点的线索。
B:
看开头或结尾(很少在中间),捕捉中心句,看全文都围绕哪句话来写,那句话就是论点。
C:
理清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总分、分总、总分总”论点就在“总”的里边。
(总分总的结构,论点一般在开头)
D:
最后寻找出来后要论证你寻找的正确性。
就是看论据,把文章的的论据都结合起来,看它证明什么这个“什么”就是论点,看有没有跟你刚才找的一致。
四、要正确理解论据类型及其作用:
1、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用:
证明论点)
A、事实论据是指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史实,它的特点是简洁概括,紧扣论点边叙边议,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甚至仅为现象(没有具体的人物,一般是讲“有的人、有人”)对这种事例不可忽视。
B、道理论据是指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为人们所熟悉的、所公认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自然科学道理、公式定理科学的统计数据及图表等。
2、名言的作用——A:
做论题,这句名言本身就是双向的不肯定的;B:
作论点,本身是肯定明确的观点;C:
作论据(道理论据——能直接证明论点,包含有论点的全部要素。
事实论据——不能直接证明论点,只能放在一定的事件中共同支撑论点)
总之,开头出现的名言如果只是为了引出后文的阐述,它不作道理论据(作论题),有时引用名言只是起到叙述作用,恰是事实论据,而不是道理论据。
3、当一篇议论文有分论点的时候,那么就要注意论据证明的是论点还是分论点。
有的论据证明的只是分论点或论述过程中的的某一观点,并不直接证明中心论点(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中心论点。
所以回答该论据的作用时,应回答它是要证明“分论点”的)。
有的名言是直接引用,有引号,有的是间接引用(用自己的话概括叙述),没有引号。
4、论据往往可以从不同朝代、国籍(古今中外)、领域、身份等方面去举例
五、正确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立论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直接引用时也可叫“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正反对比)、比喻论证、
作用:
举例论证——使论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
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或分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或答——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
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或答——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
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比喻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2、驳论文的反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点——被反驳的论点本身就是错误的,而直接确定被反驳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驳论据——通过确定对方论据的虚假来确定被反驳的论点不能成立。
驳论证——对方的论据也是存在的,但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因为这个论据不是证明这个论点的,因此论点不能成立。
六、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
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