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1246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docx

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

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2013-GHxx-07

单位:

某某县教师进修学校

主持人:

某某某

主要研究人员: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二零一四年八月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

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2013-GH2D-07

署名:

单位:

某某县教师进修学校

主持人:

某某某

主要研究人员: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内容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内容系统和保障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背景下,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洪流中,中小学教师培训只有也必须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起符合县域内发展实情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

通过探索,构建了“2+4”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培训模式(即:

“2”个培训阶段;“2”个阶段跟进的“4”个模块)。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推动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探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及实施策略,不断探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模式。

探讨农村基层县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是落实国家“教育行动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进程的有力措施;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我们认为同时也是丰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理论的需要;是总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模式,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的需要。

如何改革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走出培训的困境,是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因。

因此,从本地的教师实际出发,“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创生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

还存在哪些问题?

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

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2013年10月在杨庄镇、肖旗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或个别座谈。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继续教育需求问题,即基本情况,对继续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对继续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需求,培训中遇到的困难、实际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我们归纳出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六大困惑和问题:

1.培训层次不分,缺乏针对性;2.培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3.培训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4.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启发性;5.施训教师数量少,质量有待提高;6.集中培训结束后,教师在工作中往往不主动应用和研究,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克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创新培训模式,以满足广大教师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了解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克服过去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增强教育实践改进意识,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

2、通过研究,探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为我县优质高效地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供经验。

(二)、研究内容

1、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深度调研,全面了解研究分析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业务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这是开展新一轮培训的基础。

2、对现行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特点、优势与不足,以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3、对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方式、培训之后的研修方式等方面,系统进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2+4”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培训模式(即:

“2”个培训阶段;“2”个阶段跟进的“4”个模块:

改进实践、专题深化、培研一体、联片研修),开始显现出“教师专业成长明显”的实际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了与课题相关的大量文献,了解了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边总结,边实践,并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情况对研究过程作出了做必要的修正。

课题组组成课题调研小组,运用调查分析法在杨庄镇、肖旗乡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研,调研方式包括走访、座谈、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选点学校的中小学在职教师。

课题组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培训的模式进行了反思、总结,不断优化了培训模式。

一年来,我们按照课题“方案”、“计划”所做的工作,可以用以下几个过程概括:

1、调查研究

为探寻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模式,我们面对教师教育新的形势,组成调查小组,于2013年10月在杨庄镇、肖旗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进行了以教师需求为重点问题的问卷调查或个别座谈。

通过调查,我们归纳出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困惑,并分析了由这些困惑所带来的影响。

2、学习研讨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每个月都安排专题业务学习活动,且做到:

有记录、有心得。

全面了解国内外教师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动态。

主要学习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继续教育》、《河南教育》、《现代教师》等期刊杂志。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引入,多元智能的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提出,教师角色发生的巨大转变,都使得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而对教师培训模式不断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的迫切需要。

3、确立步骤

在学习调查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研究分析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业务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获析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困惑和需求。

对现行的中小学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特点、优势与不足,对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方式、培训之后的研修方式等方面,系统进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2+4”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培训模式(即:

“2”个培训阶段;“2”个阶段跟进的“4”个模块:

改进实践、专题深化、培研一体、联片研修),为了实现这一构想,我们共分三个阶段来设计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课题启动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确立课题,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草拟课题研究计划,填写课题申请表。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开题会。

开展课堂教育理论及相关教育理论学习、宣传、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研究,收集编纂理论学习及经验总结参考资料集。

第二阶段: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组织调研,制定调查问卷,并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乡镇各中小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并完成调研报告。

形成课题研究协作体,组织不同专题、不同层次的研讨会、推进会、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积累材料并随时做好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

课题结题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有关单位和部门申请本课题的结题验收。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课题组研究人员一年的共同努力,换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调查、学习、实践中形成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2+4”总体模式构想。

“2”是指两个阶段,即“集中培训阶段”、“校本研修阶段”。

一个是“集中培训阶段”,学员在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另一个是“校本研修阶段”,学员集中培训结束后,回到所在学校参加规定课时的校本培训,完成相应的作业。

只有两个阶段培训均合格,才能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

这样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落实。

“4”是指在两个阶段跟进的四个模块。

即“改进实践、专题深化、培研一体、联片研修”。

“2+4”培训模式,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练习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较符合教师县级培训的实际。

我们认为:

中小学教师各类各层次培训,在“2+4”培训模式大框架内都适用。

“改进实践、专题深化”主要在“集中培训阶段”进行。

 在“提高素质”培训理念指导下的培训实践中,我们以理想化的教师素质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追求整体性综合化,内容就要涉及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教材教法、教育技术等诸多方面。

这种培训时间有限、内容庞杂、方式单一,既难以帮助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也难以在提高教师素质中产生实际效果,更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而造成培训工作与教师履职两张皮现象,结果是培训工作效率低下,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日益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放弃“提高素质”的培训理念,转而确立“改进实践”的培训理念。

因为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是引领和帮助教师改进教育实践,教师只有不停地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专业成长、提升素质,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使命,所以,“改进实践”理应成为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也是教师培训的永恒目标追求。

“改进实践”,首先要弄清当下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实践现状,分析实践的性质与水平,明确哪些实践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然后,据此设计系统化的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组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培训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到培训组织、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实质是教师培训模式的重建。

 课题组秉持“改进实践”的理念,依据培训对象,设计实施系统化的针对性强的“板块化”课程,使培训内容转向“专题深化”。

某某县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就按专题设计实施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板块课程。

  “专题深化”式的“板块化”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源于对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实践现状的调研分析和理论概括,同时还要吃透国家对于教师培训的新要求。

在深化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新时期,国家提出教师培训的内容为“三新一德”,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师德教育,我们还为学校管理者培训增加了一项“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在我们的培训课程内容设计中,国家要求的内容与当地实践改进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培研一体、联片研修”主要是在“校本研修阶段”进行。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确立了“改进实践”的教师培训理念,让教师培训人员与教研人员紧密结合,一起走进课改、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课堂,在实践中提炼培训专题,深入研究之后实施培训,培训之后再深入课堂指导教师通过教研改进实践。

这样,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教师培训与教研一肩挑,培训者先研后培、培后再研,“培研一体”;参训者也要培训之后做研究,在不断的研究中持续改进实践,从而增强改进实践的意识,真正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这也表现为“培研一体”。

我们组织的“课程改革”培训,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部分,其组织方式就是“培研一体”。

实施这样的培训,既不能照本宣科(无本可照),也不能满堂灌,必须深入研究,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才能走上培训讲台,而且必须与参训者互动共享。

可见,研究是培训的基础,培训是研究的深化。

“培研一体”的组织形式,不仅是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力量的有效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培训目标的确定和培训内容的选择,因为教师培训和教研的工作对象同一,都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其研究能力。

只有持续“研究”才能持续“改进”,研究水平决定改进水平,实践改进需要的研究能力,既是培训应确定的目标,也是培训内容选择的依据。

实践证明,“培研一体”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指导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有效的教师培训组织形式。

采用“联片研修”的培训方式,实施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受到教师、校长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教师专业成长显著的实际效果。

这种培训方式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联片设点,送教下乡。

在全县13个乡镇相对集中分设6个培训基地,从教学一线选拔学科骨干,与教师培训和教研人员一起,组成师资培训讲师团,送教下乡,在乡镇的培训基地轮流实施培训。

内容包括:

解读课标,建新理念;教研指导,互动备课;业务辅导,专题讲座;送课下乡,教学研讨;问题探究,信息交流。

这是为加强培训的实效性,采取“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的重要举措,送教下乡,实行“三全”、“三进”、“三同”式培训。

“三全”,即:

全面展开培训,帮助教师解答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采取全程跟踪式指导,包括备课——上课——反思;面向所在学校的全体教师。

“三进”,即:

走进农村学校,了解农村学校资源条件、办学特点;走进农村学校课堂,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走进农村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同”,即:

在研训一周时间里,与农村学校教师同吃、同住、同备课。

此种培训模式,受到了当地教师和领导的高度赞许:

这种培训,形式最直接、最经济、最实效。

  二是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结合,延伸后效。

送教下乡活动结束后,各乡镇校先在校内再在片区(相邻的几个乡镇联成片区,教师培训、教育研究人员联系片区指导培训与研究,是为“联片研修”),开展“一课两上”(集体备课、一人主上、同伴评课、研讨改进、二次上课、再次研讨、撰写课例)主题研修活动,进行课例研究,延伸、辐射培训功效。

校本研修是基础,帮助参训教师完成“课例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两项研究性书面作业。

联片研修是为了解决校本研修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增加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以开阔思维,加之有师训教研人员的指导,避免了“萝卜炒萝卜”的现象。

从校内到片区不仅仅是地点的不同,也不仅是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而是要研究解决难度更大、层次更深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反响

(一)、通过研究,我们在理论上获得了如下认识:

1、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构建,丰富了“终身教育”理念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巴黎召开的国家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这一思想迅速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教师成为最先感受终身教育必要性的社会职业之一,发达国家都普遍拓宽了师范教育的范围,引进了“教师教育”的理念,将“终身教育”的概念引入教师教育领域,将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终身化有机结合,使教师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

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构建,是融合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充分认识到:

各国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普遍重视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教育上的反映。

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专业化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已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自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不关注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其焦点就是教师教育问题。

2、新一轮继续教育模式构建,体现了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价值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模式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便于较好的解决问题。

建立教育模式就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可以把模式方法表示为:

“问题—模式—求解”,这表明:

要从问题出发建立模式,使之有针对性。

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是检验模式是否恰当的标准。

教育模式,推上,有理论基础;推下,有操作程序。

模式处于理论与应用的中介。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模式能够承上启下,所以意义重大。

我们也可以把模式方法表示为:

“理论—模式—实践”,这说明:

既有从理论到模式再到实践这一程序,也与有从实践到理论这一程序。

以“2+4”中小学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既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又是教育经验的有力提升,典型的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成果。

(二)、通过研究,我们获得了如下实践效果: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构建,落实了河南省《2009—201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的新目标。

河南省《2009年—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指出新一轮培训要“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核心”,要“分层分类优质高效地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探讨农村基层县市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是落实国家“教育行动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进程的有力措施。

2、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缩小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专业能力提高了。

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4”总体培训模式。

通过教师岗位的自我修炼、联片研修、专家解读,教师们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专业能力提高了,优质教学、有效课堂逐步成为现实。

3、教师校本研修的形式丰富了。

一是以江湾小学为代表的“一课三摩”。

“一课三摩”通过组内观摩常态教学,基于问题,形成研修主题;通过研磨寻求解决问题对策,优化教学策略,追求有效教学;通过建模形成优化的教与学的理论模式,经过教师“同课异构”的反思实践,最终形成个性化设计,打磨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经典。

该校参与研修的李金芳老师及所在班学生是最终的受益者,在2014年第一学期县调研考试中,李金芳老师获得了乡镇第一的好成绩,所带班级总成绩也获得了乡镇第一的好成绩。

二是以杨庄小学为代表的“教材梳理”。

学校开展了所有学科、全员参与的教材研讨活动,有效解决了教师孤立使用教材和专业成长周期过长的问题。

三是以杨庄镇为代表的“联片教研”。

该镇在校本研修的深度开发中,把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薄弱学科教师按照地域差异、技能水平和年龄结构等特点进行有机组合,打造联片研修团队,共享智慧,实现学科教师专业水平的区域性提升。

4、工学矛盾解决了,教师负担减轻了。

一年来,我县一直坚持培研一体化策略,避免了培研分离,“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教师的双重劳动和不必要的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