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1237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专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言文专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言文专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文言文专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文言文专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专训.docx

《文言文专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训.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专训.docx

文言文专训

2010年高考模拟题——文言文专题

(西城抽测)、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①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

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

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

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

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

“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

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

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

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

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

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遂击登闻鼓②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

达遂以闻会三法司③,鞫④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

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

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

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

父为漆工。

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

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

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

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取材于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

注:

①觇(chān)卒:

密探。

觇,窥视。

②登闻鼓:

古代帝王为臣民提出谏议或申述冤情,在朝堂外设置的鼓。

③三法司:

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④鞫(jū):

审讯。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怙:

依仗

B.遂击登闻鼓以进进:

举荐

C.而往往造妙造:

达到

D.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就:

就职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达遂以闻会三法司

A.B.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

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于书法诗格不甚习

C.D.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

凡是违逆门达的人,门达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他们的罪名

B.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

等到皇上回朝重新称帝,授予其官职酬谢他的辛劳,大家都称赞

C.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杨埙竟然照直陈述,所说的都出于自己的想法,这在李贤没有料想到

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

人们也不敢只把他当作一个有才艺的人看待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门达怙宠骄横,为打击异己网罗他们的罪名,造成许多冤狱,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

B.杨埙有勇有谋,袁彬蒙冤之际他挺身而出,又运用策略揭穿了门达企图陷害李贤的阴谋。

C.明英宗去世之后,杨埙揭发检举了门达的罪行,使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袁彬也官复旧职。

D.杨埙天资聪颖,跟随父亲学习泥金画漆的技艺,在继承中有创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西城一模)、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竟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

“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④,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

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

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

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丁艰:

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

迫近。

B.体仁衔之衔:

怀恨。

C.道周不与焉与:

参与。

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

约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B.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D.天下神器,为之有道/视为止,行为迟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9.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西城二模)、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①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②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④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⑤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晚岁诗文益奇,然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岁而下,自有定论。

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

“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

悲夫!

【注】①校越:

主持越地的考试。

②永陵:

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宋元明人都用陵名来称呼已故的皇帝。

③曲蘖:

指酒。

④韩、曾:

韩愈和曾巩。

⑤骚坛:

文坛。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籍:

狼籍。

B.然数奇,屡试辄蹶数:

命数。

C.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当:

合乎。

D.韩、曾之流亚也亚:

比不上。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诚既勇兮又以武

C.其所见山崩海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一一皆达之于诗/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正好捕得一只白鹿,委托文长撰写贺表,贺表上呈,皇帝很高兴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过于高明,喜好奇招妙计,但议论军事大多只有中等水平

C.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

那时称为文坛主盟的人,徐渭都怒斥他们,拿他们当奴仆一样看待

D.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经常带上钱去酒馆,召唤底层的仆役与自己一同喝酒

9.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蕙主持越地考试时发现了徐渭,并认为他是当时国家杰出的人才,但是此后徐渭屡次应试却均未能考中。

B.威震东南、一些武将也不敢抬头面对的胡宗宪,非常看重徐渭的个人才干,曾将一切疏记都交由徐渭办理。

C.徐渭身体虚弱,但由于他曾游历齐、鲁、燕、赵各地,见识广博,胸有豪情,因此诗作中流露出王者气概。

D.徐渭诗文成就突出,应是有用之才,却不为当世所重用,以致于最终怀抱悲愤离开人世,作者为此而叹惜。

(朝阳一模)、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

其先自晋昌徙焉。

邕少明敏,有材干。

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

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

帝甚重之。

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

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

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

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

事毕,仍监宴射之礼。

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

启太后云:

“邕一人当千。

”仍别赐钱采。

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

帝尝白太后云:

“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

”一日中六度赐物。

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

“朕意在与卿共弊。

”后谓邕云:

“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

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

”文宣或切责侍臣云:

“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

”其爱遇如此。

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

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

洪因得免死。

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

帝从之。

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

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

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

隋开皇初,卒。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部分:

指挥,分派

B.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了:

完结,停当

C.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田:

田地,农田

D.武平初,坐断事阿曲阿:

偏袒,庇护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其先自晋昌徙焉令邕总为诸军节度

A.置杯焉则胶B.为御史所劾

朕已杀之不中与唐邕作奴

C.久之,以旧恩,……D.失其所与,不知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

从军吏以上,对他们的功绩缘由,(唐邕)无不熟悉

B.启太后云:

“邕一人当千。

(文宣帝)对太后说:

“唐邕一人就应当赏赐千金。

C.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

(唐邕)后来被封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达晋阳

D.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

唐邕施政颇为严酷,但敢于(压制)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邕聪明能干,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因而颇得器重

B.太后多次赏赐唐邕,高德正诋毁唐邕,被皇帝处死

C.武成帝要处死范洪,唐邕据理力谏,范洪得以幸免

D.唐邕被几代帝王恩宠,后被封王,一直活到隋朝初年

(朝阳二模)、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

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

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

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

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

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

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

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

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

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

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

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

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

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

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

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

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取材于宋·苏辙《三国论》)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暗:

黯淡,黑暗

B.此譬如两虎相捽捽:

冲突,争斗

C.以自辅其所不逮逮:

及,达到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椎鲁:

迟钝,愚笨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D.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吾尝终日而思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

聪明的人如果碰到聪明的人,那么智慧也不足以依靠

B.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可惜啊,没有人用汉高祖的方法来克制自己

C.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

因此所做的事无法成功,要达到的愿望不能实现

D.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亲自率兵去攻打别人,那么这种任性使气的行为是不值得称道的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D.刘备策略不当,不善用人,意气用事,才能远不如刘邦

(东城一模)、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

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李谟①,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

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

时州客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相约各召一客。

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

其邻居有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

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

其声始发之后,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②不如也。

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

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

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

独孤生又无言。

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

“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

音乐之类,率所不通。

”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

李生曰:

“公如是,是轻薄为?

复是好手?

”独孤生乃徐曰:

“公安知仆不会也?

”李生改容,坐客皆谢之。

独孤曰:

“公试吹《凉州》。

”至曲终,独孤生曰:

“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

”李生大骇,起拜曰:

“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之人也。

”又曰:

“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

”李生曰:

“某顽蒙,不觉。

”独孤生乃取吹之。

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

独孤视之曰:

“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

”乃换之,曰:

“此至入破③,必裂,得无吝惜否?

”李生曰:

“不敢。

”遂吹。

声发入云,四座震況,李生蹙踖④不敢动。

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

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

李生再拜,众皆帖息⑤,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

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取材于《太平广记》)

注:

①李谟(mó):

唐玄宗时的乐工。

②钧天之乐:

天上的仙乐。

③入破:

唐代指乐曲演奏进入的某一阶段。

④蹙踖(cùjí):

恭敬。

⑤帖息:

平服,驯服。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私更宴更:

轮流B.李生拂笛拂:

擦拭

C.得无有龟兹之侣乎侣:

朋友D.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候:

等待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渐移舟于湖心

邻居召至者甚惭悔

A.B.

托遗响于悲风古之学者必有师

独孤生乃取吹之至则唯茅舍尚存

C.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金就砺则利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州客会镜湖

当时越州的宾客在镜湖和李谟聚会

B.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

李谟认为他轻视自己,心里非常怨恨他

C.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

老先生是神奇少有的人,我自己都没有察觉

D.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

这些笛子都不能用,拿着的人只是粗通音乐罢了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孤生本来就不在被邀请参加聚会之列,是临时被人带来参加聚会的。

B.带独孤生来的人认为独孤生没为李谟喝彩很没有礼貌,连忙替他解释。

C.众宾客看见李谟变了脸色,怕破坏了聚会气氛,于是纷纷向李谟道歉。

D.独孤生只凭着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就已经让李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东城二模)、本大题共4小题,6—9题每小题3分。

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

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

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

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

“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

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言极愤切。

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

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

“在廷之臣,奋勇不顾,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

”军民从者数万。

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

有中人①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

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

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

不报。

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

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庾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

“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

”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

“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

”吏曰:

“吾亦知公,安敢相迫?

”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

四明李猷瘗②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

时年四十有二。

(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

①中人:

这里指宦官。

②瘗(yì):

埋葬。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开边隙边:

边境B.传首四方首:

首先

C.不恤国计者恤:

担忧D.于是亟诏纲入亟:

急忙

7.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众脔而磔之B.顷之,东具冠带出

C.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D.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8.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

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

C.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

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

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海淀一模)、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

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

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

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侘傺。

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

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或横逆之来,人大不堪者,公受之怡然,旋即忘之,不复省忆也。

为诸生,屡试皆高第,而连踬场屋①。

凡应试者,多先榜归。

公独徐徐候榜出,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

失意者或藏匿避人,公独与得意人无异。

岁以为常。

至四十余,始举于乡。

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曰:

“公即当谒《广文选》,迁一老别驾②足矣,何得同我辈上春官③乎!

”公笑而谢之。

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

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

嗣后佐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臬,为河南布政使。

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

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

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

长令素重其人,悉听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

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

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

一日,公之子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以公老,难于往来,弗约。

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

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舟已近,公于舟中大呼曰:

“何为遂弃老子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