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1131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

《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副词模板.docx

古汉语副词模板

古汉语语法研究(四):

副词

一引论

副词的语法功能比较简单,根据现代汉语学者的界定,副词只能充任状语,“只”这个限定很重要,形容词也可以做状语,但形容词的功能不仅限于做状语,比如“刻苦”,可以说“刻苦学习”,但还可以说“很/不刻苦”,所以“刻苦”是形容词。

副词到底是实词还是虚词,学界是有争议的,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说副词是虚词,郭锐(1999)认为副词是实词,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如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仍然把副词看作虚词的一类。

二古汉语副词的范围和分类

古汉语副词包含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情状方式副词、重复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

(一)古汉语的程度副词

1.程度副词和量表达有关,典型的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等有量含义的成分。

如“最”:

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最善:

最喜欢)

(A1)表示程度达到极致,常用的有“最、至、极、绝”等。

例如:

(豫让)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史记·刺客列传)(我所选择做的这件事极端困难)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

(史记·匈奴列传)(极端背理叛逆)故农之用力[最苦],而嬴利少。

(商君书·外内)

罪[至]重而刑[至]轻(荀子·正论)

(A2)表示程度高,常见的有“丕”、“孔”、“甚”、“太”、“已”等。

例如:

“丕”见《古汉语教程》P178例(15),“孔”见P113例(7),“甚”见P113例(8)

“太”(大):

旱既[太]甚,则不可推。

(大雅·云汉)

“已”: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泰伯)

(A3)表示程度浅或者程度不高。

例如“稍”“少”“颇”:

A.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

(史记·孝武本纪)(泰山封禅如果你一定要上去,稍微登得高一点就没有风雨)“稍”在上古用得最多的是“渐渐”这个意思。

B.“少”例如P114例(25)“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稍微安定)定公曰:

“善,可得少进乎?

”(荀子·哀公)(定公让颜回略微进一步说说)

管仲曰:

『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

『少却,吾恶紫臭。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少却:

稍稍后退)(从先秦文献情况看,“少”主要搭配动作动词,而不是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C.颇: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我愿意略微用古代礼节,和秦朝礼仪杂糅起来制定新礼节)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

周使宰孔会。

诸侯颇有叛者。

(史记·齐太公世家)(秋天,再次和诸侯在葵丘会盟,齐桓公越发面有骄傲的神色。

周王派宰孔参加会,诸侯中有些人离心)(不是太多)

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史记·春申君列传)(有一些)

(A4)表示程度变化(进一步加深)。

可理解为“更加、越来越”,有“滋”、“弥”、“愈”、“益”等。

例如:

“滋”例如P114(34):

若获诸侯,其虐滋甚。

(左传·昭公元年)(如果他(楚国令尹)得到诸侯支持,暴虐会更加厉害)“弥”例(33)仰之弥高(越抬头看,就越觉得高)“愈”: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策·魏策四)(离楚国就越远)“益”: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史记·袁盎列传)(皇帝越来越威严,丞相越来越敬畏)

(二)古汉语的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总括副词,相当于“都”,一类是限止副词,相当于“仅只”。

(B1)总括副词常用的有“皆、尽、悉、俱、咸、毕”等。

例如:

皆:

P111例(7):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

这一例“皆”是指向宾语“小人之食”,“皆”还有指向主语的,例如: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

尽:

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吕氏春秋·谕大)

悉:

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韩非子·初见秦)(把听到的全都说出来)

俱:

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战国策·秦策一)(万端俱起:

各种情况都出现)

咸:

P111例(5):

关中民咸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事)

毕:

师毕入,众知之。

(左传·哀公二年)(军队全都开进去了,大家才知道)

注意:

现代汉语总括副词的语义指向其前的成分,比如“都”:

[大家]都去/我把[饭]都吃了。

“都”指向后的成分是有条件的,如“你都买了[什么]?

”(疑问词)

但是古汉语“皆”“尽”等都有陈述句中指向后一成分的例子:

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左传·庄公二十五年)

(B2)限止副词。

“特、直、僅、止、但、徒、獨、唯(惟)、祗(秖)、适、才(纔、裁)”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非特以其……:

不仅仅是因为……)P112例(3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上)(P112例(30))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战国策·齐策四)(只不过能够免于死)(P112例(25))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哪里只是齐国百姓得太平)P112例(26)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史记·老子申韩列传)(你所说的礼,倡导礼的人和骨头都已腐烂,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和“耳”呼应,表限止语气。

P112例(33)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P112例(27)

欲之而言叛,祇见疏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想要卞地却又借口有人反叛,你这不过是疏远我)P112例(22)

疑臣者不适三人。

(战国策·秦策二)(不仅限于三个人)

限定副词的功能是限定,同时也是排除,比如“只”:

他只给我10元钱。

(没给我20、30、40)这是一种量级用法,排除的是量级更高的成分。

还有一种非量级用法:

我只认识他,不认识你(“他”和“你”没有高下之分,是平等关系)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史记·大宛列传)

国人皆喜,唯子良忧。

(左传·宣公九年)

君子曰:

“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

”(宣十三年)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说剑)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公孙丑下)

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

(战国策·赵策三)

“唯”大多是是非排除,“徒”大都是量级排除。

(三)古汉语的否定副词

1.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词主要是“不”和“弗”。

“不”是个最常用的副词,表示一般性的否定,可以修饰各种谓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助动词)。

留一个作业:

利用“汉籍电子文献”查,《左传》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里的“不”修饰的成分的词性,比如修饰动词的多少例,修饰形容词的多少例,修饰助动词的多少例,每种情况举5-7个例子,注明出处,最后做一张表,反映“不”修饰中心语词性的表。

A.“不”与两类动词搭配时呈现的意义差别

“不”最常用在叙述句里。

如果“不”修饰的动词是自主的行为动词,则“不V”常常就有“不肯”的意味,是对主语主观意愿的否定。

例如: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

(左传·隐公六年)

邓侯曰:

“人将不食吾余。

”(左传·庄公七年)(如果我听你们的杀了楚王,人们会唾弃我,不肯吃我祭祀剩下的东西)

如果“不”修饰的是非自主性的动词或形容词,否定的是一种事实,客观上不具有,或是没有出现。

例如: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孟子·梁惠王上)(不见:

看不到)

虢必亡矣。

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

(左传·僖公二年)(丢失下阳,没有出现畏惧)

B.“不”和“未”的区别

过去的说法都是“不”表示一般否定,“未”(没)所在的句子更强调时间性。

李佐丰(2004)给出了“未”和“不”的两个重要区别:

(一)“未”搭配“有、闻、见、知”的比例很高(12%),“不”搭配这四个动词的比例很低。

搭配“有”的时候“不有”和“未有”意思不同。

例如:

孔成子曰:

“是谓蹶其本,必不有其宗。

”(左传·襄19)(石共子死了,儿子不悲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荡)(双重强调否定)

不有居者,誰守社稷?

(僖28)(如果没有,假设否定)

再看“不”和“未”搭配“闻”的例子: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左传·襄31)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

(左传·隐4)

从这里看,似乎“不”和“未”的句子没什么意义上的区别。

那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不”和“未”的差别到底是什么?

留一个作业:

查《左传》《孟子》里“不”字句和“未”字句末的语气词,“不”和“未”都和什么样的语气词呼应?

(二)“不”基本不能单用,而“未”可以和“也”组成“未也”。

C.一般否定和存在否定

在普通话和很多现代方言里,“不”系否定词表示一般否定,“没”系否定词表存在否定,二者不能相混的,但是有些方言里“不”“没”可以用一个词表两个意思。

刘丹青(2005)引卢小群(2002)的例子说明湖南嘉禾土话中“没”也遵循“存在否定>一般否定”的引申规律,例如:

湖南嘉禾土话(卢小群2002:

144,151)

(a)□[tɕie24]里还有饭没啦?

(锅里还有饭没有?

)(存在否定)

(b)烟呀好,茶呀好,洒都没喜欢。

(烟也好,酒也好,我都不喜欢)(一般否定)

古汉语的“不”处在假设条件句中时,“不有”=“没有”。

例如:

不有居者,谁守社稷?

(左传·僖28)(如果没有留下来的,谁来守卫社稷?

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左传·文12)(如果没有君子,能够治理好国家吗?

D.“弗”的用法

有几个问题值得一讲:

首先,“弗”后面接的成分,我们对《左传》做了一次调查:

许8(答应/听从)与(给)从7受临(临丧)得禁(禁止)纳3(使……入/接纳)戢(ji2)(藏[兵])及7(赶上)遇献克(战胜)强(勉强)福2(降福)宾2(回赠、回报)敬报畜(畜积)召3听17得与(参与)使(任用)处(居住)堪(承受)食赦胜敢图为(做)徇(顺服)忘宾(回赠)闻有(保有/占有)受专(独自占有)加(夸大)立致(送达)病(仇恨)

死报(酬谢)改

弗敢忘(忘记)寡人弗敢与闻己弗能有(占有/保有)知本之不枝,弗强(勉强为之)

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为此死)(为动)

我们调查了《左传》的隐公到文公,“弗”有95例,搭配的都是动作动词,而且无一例外这些动词后都不带宾语,据丁声树(1935)说,“弗”字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的宾语’的否定词,略与‘不之’二字相当;‘不’字则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词”。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弗”后的动词都不带宾语,但有人提出反对看法,说“弗”后的V也可以带宾语。

例如:

子曰: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礼记·中庸)(探求隐僻的道理,举动诡异,后世对此有称述,我不做这样的事)

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

奉阳君弗说之。

(史记·苏秦列传)(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

(礼记·礼器)(人们不信任他)

以上例句确实是“弗+O+V/弗+V+O”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的出处都很晚,都是汉代以后的文献。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春秋时期,“弗”后的V不带宾语很严格,但战国晚期和西汉以后,这种规则就松动了。

2.判断否定。

古汉语判断否定词是“非”,《诗经》里写作“匪”。

例如: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

以上几例的“非”(匪)后面都是名词,能不能说“非”是否定的名词性成分?

或名词谓语?

(向熹,1993),不能这样说,因为“非”也否定VP。

例如:

子曰: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将入门,策其马,曰: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

但是“非”后面的成分以名词居多,《论语》“非”共33次,20个是体词性的,包括光杆名词(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者”字结构(管仲非仁者与?

)“所”字结构(赐也,非尔所及也。

《诗经·国风》的“匪”18次出现在名词前,只有3-4次出现在动词性结构前。

(四)古汉语的时间副词

语言中的时间概念可以通过意义实在的词汇手段表示,如时间名词“昔,畴昔,昔者,曩者,向(者),日,他日,今,晚,久之,早,少选之间”等等,过去杨伯峻、何乐士把它们算作时间副词,其实这些成分是时间(名)词,至少不能算副词。

邹海清(2010)对现代汉语的时间副词做过一个分类,我们根据他的分类体系做了一个古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表:

过程义

方1(正在义)

i类

已既业(已经义)方2适属新初纔(刚刚)

ii类

卒终竟(最终)将且其(将要)方3当(即将)少旋(还)俄即立(不久、立即)

iii类

尝曾(曾经)

i类

姑且聊(暂且)素雅(一向)长(永远)

ii类

恒常(总是)时1时2数屡骤党(傥)或间再

“方1”例见: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

文伯曰:

“以歜(chu4)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国语·鲁语下》)

“已,既,业”例见P108

(1)—(5)。

“方,属,适,初,新,才”:

“适”的例子有点晚,先秦的如《吕氏春秋·悔过》: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

”(刚刚去世)其他例见P110(46)—(52)

“卒,终,竟”例见P111(60)(63)。

“竟”的例子如《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最终灭亡秦国),由涉首事也。

“将,且,其”P108(8)—(10)。

“方,当”例见P108(11),(13)。

“少,旋(还),俄,即,立”例见P109(29)(30)(32)(33)(35)(36)。

“尝”例如《论语·卫灵公》: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曾”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姑,且,聊”的例子如: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左传·成2)民劳,未可,且待之。

(史记·伍子胥列传)(百姓疲惫,还不行,暂且等一等)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左传·襄21)(姑且这样来渡过岁月)

“素”例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

“雅”例如:

高雅得幸于胡亥。

(史记·蒙恬列传)(赵高一向得到胡亥的宠爱)

“长”例见P109(21)

“恒,常,时1,时2,数,屡,骤,党(傥),或,间,再”

“恒”如P109(22),“常”例如:

常从人寄饮食,人多厌之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时1”: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史记·游侠列传)(紧急情况是人常常都有的)

“时2”例见P109(17)。

“骤”:

昔吾骤见王,王不听(国语·周语上)“数”(shuo4):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傥”P109(18)“间”P109(20)

“再”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

(庄子·外物)(一再想杀它,一再又想放它)

“屡”P109例(28)。

我们讲几个具体问题:

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于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

(战国策·赵策二)

此例中的“已”是动词“止/结束”,“食”是“已”的宾语,“已食”是说“吃饭完了”。

因为“食”是一个延续性的动词,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件,需要完结动词“已”的参与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事件。

而下面的句子则不同。

“死”和“没”都是完结动词,“已”只起一个辅助的,标记完成体的作用,就是“已经”义。

例如: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庄子·胠箧)

圣王已没,天下无圣,则固莫足以擅天下矣。

(荀子·正论)

“属”“适”“方”在古代都有恰好义,这和它们的时间副词义有演变关系。

例如: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左传·成2)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战国策·赵三)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鄘风·定之方中)

(四)古汉语的谦敬副词

郭锡良(2007)《古汉语语法讲稿》说,古汉语里有一类表敬副词,例如:

a.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同上)

例(a)的“窃”是表自谦,“请”是动词‘请求’义;例(b)的“请”是表谦敬的副词,因为蔺相如只是陈述自己的行为,并未向任何人提要求。

古汉语里的“敢”“窃”“辱”“幸”“惠”等都是表敬副词,它们本来有实在的意思,但后来虚化了,只要知道它们表敬意就行了。

学术界以前不太关心谦敬副词这个小类,对它的讨论十分简略。

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

A.谦敬副词的范围

韩峥嵘(1984)

敢、窃、伏、辱、垂、请、敬、谨、幸

杨伯峻、何乐士(1992)

幸、辱、惠、蒙、试、垂、敢、请、窃、备、恭、谬、叨(tao1)、忝、伏猥、敬、谨

葛佳才(2005)

垂、承、伏、敢、敬、谨、蒙、乞、窃、请、辱、试、庶、庶几、忝、猥、枉、唯、幸、愿、亦、愿幸、愿请、幸哀

李佐丰(2004)

敢、窃、愚、伏、辱、惠、请、敬、谨、幸

殷国光(2008)

(惠)、辱、敬、窃、敢、(请)

董秀芳(2008)

敬、窃、伏、幸、敢、请

韩峥嵘(1984)、杨伯峻和何乐士(1992)、李佐丰(2004)、殷国光(2008)及董秀芳(2008)对谦敬副词的认识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只是对个别词条有不同的看法。

葛佳才(2005)的界定不仅包含了传统所谓的谦敬副词,还包括一些表希望、请求义的副词如“庶、庶几、唯、愿、愿请”,还有表委婉语气的“亦”。

本文不同意葛佳才的归纳,因为:

a.谦敬副词是语法化了的社交直指(socialdeictics)成分,社交直指的作用是标记一个言谈事件中听说双方的地位,即尊/卑(superiority/inferiority)、亲/疏(intimacy/non-intimacy)、圈内/圈外(in-group/out-group)(Traugott&Däsher,2002:

226),谦敬副词能够标示听说双方的尊卑,对人称有要求。

而委婉是一种话语策略,其作用是照顾听话者的面子,汉语里的某些句式及表推测的副词、语气词等都有委婉的语用效果,这些手段虽然有礼貌功能,但与人称没有固定的联系。

b.“庶几、愿、唯”等表希望、请求的词有礼貌功能,但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标记指令行为,言语行为总是与特定的句类挂钩,不能用于嵌套句(Lee,1975;Green,1976)。

谦敬副词只标记听说双方的地位,不与特定的言语行为挂钩,因此既可用于根句,也可用于嵌套句,对句类的选择也没有硬性要求。

先秦汉语的谦敬副词有:

A.表敬:

辱、惠、昭、幸(而)、不幸;B.表谦:

敢、窃、愚、敬、谨、请

B.谦敬副词怎么分类

胡安顺、郭芹纳(2007)《古代汉语》的分类是:

a.表敬:

敬、请、辱、惠、垂、幸b.表谦:

敢、窃、谨、忝、伏、猥

胡和郭的分类主要是按照词的意义。

胡、郭(2007)主要依据词义来区分一个副词表谦卑还是尊敬。

比如把“请”看成表敬,把“谨”看成表谦。

事实上,谦卑和尊敬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使用谦敬副词的句子一方面表现自谦,一方面表恭敬,比如“我们谨以此片献给广大武警官兵”,说“谨”表自谦,为什么不可以说是表示对武警官兵的敬?

仅凭词义和语感很难得到科学的分类结果。

我们认为区分谦敬副词的标准是主语人称:

表敬副词搭配第二人称,表谦副词搭配第一人称。

例如:

公子重耳对客曰:

“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父死之谓何?

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礼记·檀弓上》)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C.谦敬副词的礼貌性

大家都学过日语,日语里有敬语表达,如果用敬语动词、助词或词缀时,人称也要使用敬称,如果对对方使用敬语,对自己要相应地使用谦语(杨树曾,2008:

435)。

它是一整套形式配合的。

我们以“辱”为例:

“辱”搭配的主语是“君”“吾子”“夫子”“子”等敬称形式:

君若辱有寡君,在楚何害,修宋盟也。

君苟思盟,寡君乃知免于戾矣。

(《左传·昭公三年》)(国君您如果心里有寡君(谦称))

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

“向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

”(《仪礼·士相见礼》)

定语位置上的“玉”、“敝”和“辱”同现(“玉”是表敬,“敝”是表谦):

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现在您如果移动您尊贵的脚,屈尊和寡君相见)宠灵楚国,以信蜀之役,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贶矣。

何蜀之敢望?

(《左传·昭公七年》)

寡人无良,边垂之臣,(我对您边境的守臣有过错)以干天祸,(得罪上天),是以使君王沛焉,(所以让您余怒未消)辱到敝邑。

(屈尊到我们小国来)。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楚国攻入郑国都城,郑君对楚君说的话)

“辱”在一段话里和“敢”、“惠”等呼应:

君若惠顾社稷(国君如果施惠照看我们国家),不忘先君之好(不忘记先君结下的友好关系),辱收其逋迁裔胄而建立之(收留那些奔逃迁徙的后人立他为君),以主其祭祀主持祭祀),且镇抚其国家及其民人,虽四邻诸侯之闻之也,其谁不儆惧于君之威,而欣喜于君之德?

(《国语·晋语二》)

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吊群臣,(您屈尊慰问我们臣下)又重恤之,(并再加哀怜)敢拜君命之辱,(我们冒昧地拜谢君主的命令)重拜大贶(kuang4)。

(《左传·襄公十四年》)

汉代以后新生的副词只有“忝、叨、伏、猥、谨、謬、恭”等,中古以后,谦敬副词逐渐从语言系统中退出,此类副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保留在现代书面语中,如“敬(赠、请)、惠(寄)、雅(正)、光(临)、恭(候)”等。

此外,古汉语里的谦敬定语也只有少数几个保留至今,只在典雅书面语中使用,如“贵刊、大作、拙文”(董秀芳,2008)。

我们认为谦敬副词消失的原因是:

1.谦敬副词在人类语言中十分罕见,与之配套的其他谦敬成分在人类语言中也并非常例。

人称代词区分在场与否、格、数、性是人类语言的常例(Siewierska,2004),区分尊卑亲疏在类型学上不是常例,只有日语、朝鲜语、藏语、版纳傣语等少数东亚语言如此(喻翠容、罗美珍,1980;金鹏,1983;Enfield,2005;李子玲,2006),谦敬定语只见于藏语和日语(瞿蔼堂,2007;杨树增,2008)。

有标记的语言项目不易稳定存在,因此先秦汉语谦称形式不会长久留存,与之配套的谦敬副词的消失也是大势所趋。

2.谦敬副词的使用受限制,只存在于特定场合与言语社区中。

先秦的谦敬副词多用于祭祀、外交、游说、进谏、师生问答等场合,贵族或有知识的人在场时用谦敬副词。

与之类似的是藏语,敬语大量见于旧社会官吏或喇嘛的谈话中,下对上必须使用敬语,某些敬语词还有不同的等级,解放后许多敬语已不再使用(Jaschke,1984:

144;格桑居冕、格桑央京,2002:

13)。

(五)古汉语的语气/情态副词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是语言具有“主观性”(subjectivity)的表现。

语句中表现言说主观性的部分就是情态(modality)或语气(mood),情态就是说话者对命题所持的主观态度。

比如“他居然会讲日语”,“他讲日语”是个命题,“居然”是表示对这个命题的态度:

与说话者的预料相反。

情态/语气范畴在汉语中主要靠句类、语气词、助动词、语气副词实现,语气副词例如现代汉语的“毕竟、幸亏、也许、其实、反正、偏偏”等。

上古汉语的语气副词主要包括:

认识类副词a)断定类:

必、固、断、决、要……(表必然)

b)揣测类:

其1、将、且、殆、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