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0850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综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A

【解析】

B、C60为分子晶体;B、纤维素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而纤维素硝酸酯是人工合成的、D、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25NA

B.标准状况下,14g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5NA

C.标准状况下,22.4L任意比的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总数均为NA

D.标准状况下,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mol氢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

【答案】C

【解析】

A、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不是气体,无法计算5.6L四氯化碳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14g氮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含有7mol核外电子,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7NA,故B错误;

C、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所以22.4L任意比的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分子总数均为NA,故C正确;

D、生成1mol氢气,需要得到2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不是气体,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间关系.

3.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和e中,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周期数的二倍;b、d的最简单氢化物为A2B型,且b、d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a、c、e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c的+1价离子比e的-1价离子少8个电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的半径:

e>d>b>c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e>d>a

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b>d>c

D.简单离子的还原性:

b>e>d

【答案】B

【解析】

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周期数的二倍,a为C元素;c的+1价离子比e的-1价离子少8个电子,c为Na元素,e为Cl元素;b、d的简单氢化物为A2B型,b、d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a、c、e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b的原子序数小于d,b为O元素,d为S元素。

A项,根据“层多径大,序大径小”,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S2-

Cl-

O2-

Na+,A项错误;B项,非金属性:

Cl

S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HClO4

H2SO4

H2CO3,B项正确;C项,b、d、c的简单氢化物依次为H2O、H2S、NaH,NaH属于离子晶体,NaH的沸点最高,H2O分子间存在氢键,H2O的沸点高于H2S,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NaH

H2O

H2S,C项错误;D项,非金属性:

O

S、Cl

S,简单离子还原性最强的为S2-,D项错误;答案选B。

4.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稀NaOH溶液,将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4+

B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X中一定含有SO42-

C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I-

D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A.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干燥的试纸不能检验,故A错误;B.先滴加稀硝酸,硝酸有氧化性,可能会将溶液中的SO32-氧化为SO42-,故B错误;C.下层溶液显紫红色,可知氯水氧化碘离子,则原溶液中有I-,故C正确;D.观察K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由现象可知,原溶液中一定有Na+,不能确定是否含K+,故D错误;答案为C。

5.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棉花、羊毛、蚕丝均属于天然纤维素

B.石油的分馏和裂化均属于化学变化

C.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甲烷、乙醇、乙酸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羊毛、蚕丝属于天然纤维,但成分是蛋白质,错误;B、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错误;C、油脂的液态油中含有不饱和键,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褪色,错误;D、甲烷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乙醇与卤化氢可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考查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分类的判断

6.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为:

C4H10+26e-+13O2-===4CO2↑+5H2O

B.在熔融电解质中,O2-向负极定向移动

C.电池的总反应是:

2C4H10+13O2===8CO2+10H2O

D.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

O2+4e-===2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电极是负极,负极反应式为C4H10+13O2--26e-=4CO2↑+5H2O,选项A不正确;

B.在放电时,熔融电解质中O2-向负极定向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选项B正确;

C.电池总反应式和燃料燃烧方程式相同,为2C4H10+13O2=8CO2+10H2O,选项C正确;

D.燃料电池中通入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所以通入空气的电极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O2+4e-═2O2-,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电化学的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概率较高。

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电极是负极、通入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注意该电解质中自由移动的离子。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1)在酸性溶液中O2+4e-+H+==4H2O

(2)在碱性溶液中,O2+4e-+2H2O==4OH-;(3)在熔融碳酸盐中,氧离子与碳酸根离子不能结合,只能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根离子,O2+2CO2-+4e-==2CO32-;(4)在熔融氧化物介质中,氧气得到电子转化为氧离子,O2+4e-==2O2-。

7.常温下,分别用0.1mol·L-1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A.向NaHCO3溶液中通CO2至pH=7:

c(Na+)=c(HCO3-)+2c(CO32-)

B.向CH3COONa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

c(Na+)=c(Cl

C.向NaHSO4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Ba(OH)2溶液:

pH=13

D.向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

增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溶液呈电中性,根据电荷守恒c(Na+)+c(H+)=c(HCO

)+2c(CO

)+c(OH-),室温下溶液的pH=7为中性,c(H+)=c(OH-),所以c(Na+)=c(HCO3-)+2c(CO32-),A项正确;B.因为溶液等体积等浓度,则可推出混合溶液后的不水解的c(Na+)和c(Cl

)相等,B项正确;C.设体积为1L,则向0.1mol/L的NaHSO4溶液中加入0.1mol/L的Ba(OH)2溶液1L,反应后c(OH-)=(0.2-0.1)÷2=0.05mol/L,pH≠13,C项错误;D.氨水中存在NH3•H2O

NH4++OH-,加入少量NH4Cl固体相当于加入NH4+,平衡逆向移动,但移动是微弱的过程,则

增大,D项正确;答案选C。

考点:

考查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

8.碱式硫酸铁[Fe(OH)SO4]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新型高效絮凝剂。

工业上利用废铁屑(含少量氧化铝、氧化铁等)生产碱式硫酸铁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Fe(OH)2

Al(OH)3

开始沉淀

2.3

7.5

3.4

完全沉淀

3.2

9.7

4.4

 

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少量NaHCO3的目的是调节pH在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围内。

(2)反应Ⅱ中加入NaNO2的目的是氧化亚铁离子,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碱式硫酸铁溶于水后生成的Fe(OH)2+离子可部分水解生成Fe2(OH)42+聚合离子,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医药上常用硫酸亚铁与硫酸、硝酸的混合液反应制备碱式硫酸铁。

根据我国质量标准,产品中不得含有Fe2+及NO3-。

为检验所得产品中是否含有Fe2+,应使用的试剂为_________。

A.氯水B.KSCN溶液C.NaOH溶液D.酸性KMnO4溶液

(5)为测定含Fe2+和Fe3+溶液中铁元素的总含量,实验操作如下:

准确量取20.00mL溶液于带塞锥形瓶中,加入足量H2O2,调节pH<2,加热除去过量H2O2;加入过量KI充分反应后,再用0.100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20.00mL。

已知:

2Fe3++2I-=2Fe2++I22S2O32-+I2=2I-+S4O62-

则溶液中铁元素的总含量为_________g·L-1。

若滴定前溶液中H2O2没有除尽,所测定的铁元素的含量将会_______(填“偏高”“偏低”“不变”)

【答案】

(1).4.4~7.5

(2).2H++Fe2++NO2-=Fe3++NO↑+H2O(3).2Fe(OH)2++2H2O

Fe2(OH)42++2H+(4).D(5).5.6(6).偏高

【解析】

【详解】

(1)制备硫酸亚铁,应与硫酸铝分离,应调节溶液pH生成Al(OH)3,要避免生成应Fe(OH)2沉淀,控制pH在4.4~7.5之间;

(2)NaNO2可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本身变为NO,故反应方程式为2H++Fe2++NO2-=Fe3++NO↑+H2O;

(3)[Fe(OH)]2+离子,可部分水解生成[Fe2(OH)4]2+聚合离子,根据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可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2++2H2O

[Fe2(OH)4]2++2H+;

(5)检验所得产品中是否含有Fe2+,可使用酸性KMnO4溶液;

(6)根据所给反应可得关系式Fe3+~S2O32-,所以n(Fe3+)=n(Na2S2O3)=0.1000mol/L×0.020L=0.0020mol,溶液中铁元素的总含量为0.0020mol×56g/mol÷0.020L=5.6g/L;若滴定前溶液中H2O2没有除尽,则H2O2也可氧化I-得到I2,消耗的Na2S2O3将偏多,导致所测定的铁元素的含量偏高。

9.无水MgBr2可用作催化剂.实验室采用镁屑与液溴为原料制备无水MgBr2,装置如图1,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三颈瓶中装入10g镁屑和150mL无水乙醚;装置B中加入15mL液溴.

步骤2缓慢通入干燥的氮气,直至溴完全导入三颈瓶中.

步骤3反应完毕后恢复至常温,过滤,滤液转移至另一干燥的烧瓶中,冷却至0℃,析出晶体,再过滤得三乙醚溴化镁粗品.

步骤4室温下用苯溶解粗品,冷却至0℃,析出晶体,过滤,洗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加热至160℃分解得无水MgBr2产品.

已知:

①Mg与Br2反应剧烈放热;MgBr2具有强吸水性.

②MgBr2+3C2H5OC2H5⇌MgBr2•3C2H5OC2H5

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实验中不能用干燥空气代替干燥N2,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如将装置B改为装置C(图2),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3中,第一次过滤除去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步骤4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可用95%的乙醇代替苯溶解粗品

B、洗涤晶体可选用0℃的苯

C、加热至160℃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苯

D、该步骤的目的是除去乙醚和可能残留的溴

(5)为测定产品的纯度,可用EDTA(简写为Y)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g2++Y4﹣═MgY2﹣①滴定管洗涤前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测定时,先称取0.2500g无水MgBr2产品,溶解后,用0.0500mol•L﹣1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EDTA标准溶液25.00mL,则测得无水MgBr2产品的纯度是__________________(以质量分数表示).

【答案】

(1).干燥管

(2).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MgO阻碍Mg和Br2的反应(3).会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而存在安全隐患(4).镁屑(5).BD(6).检漏(7).92%

【解析】

【详解】

(1)仪器A为干燥管,本实验要用镁屑和液溴反应生成溴化镁,所以装置中不能有能与镁反应的气体,例如氧气,所以不能用干燥的空气代替干燥的氮气,故答案为:

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阻碍Mg和Br2的反应,

故答案为:

干燥管;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MgO阻碍Mg和Br2的反应;

(2)将装置B改为C装置,当干燥的氮气通入,会使气压变大,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存在安全隐患,装置B是利用干燥的氮气将溴蒸气带入三颈瓶中,反应可以容易控制防止反应过快,故答案为:

会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而存在安全隐患;

(3)步骤3过滤出去的是不溶于水的镁屑;

(4)A.95%的乙醇中含有水,溴化镁有强烈的吸水性,选项A错误;

B.加入苯的目的是除去乙醚和溴,洗涤晶体用0°C的苯,可以减少产品的溶解,选项B正确;

C.加热至160°C的主要目的是分解三乙醚合溴化镁得到溴化镁,不是为了除去苯,选项C错误;

D.该步骤是为了除去乙醚和溴,选项D正确;

答案选BD;

(5)①①滴定管洗涤前的操作是检漏;

②依据方程式Mg2++Y4-═MgY2-分析,溴化镁的物质的量=0.0500mol/L×0.0250L=0.00125mol,则溴化镁的质量为0.00125mol×184g/mol=0.23g,溴化镁的产品的纯度=

×100%=92%。

10.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不仅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重新获得燃料或重要工业产品。

(1)有科学家提出可利用FeO吸收和利用CO2,相关热化学方程式:

6FeO(s)+CO2(g)=2Fe3O4(s)+C(s) △H=-76.0kJ·mol一1

①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molFe3O4,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②已知:

C(s)+2H2O(g)=CO2(g)+2H2(g) △H=+113.4kJ·mol一1,则反应:

3FeO(s)+H2O(g)=Fe3O4(s)+H2(g)的△H=__________。

(2)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反应如下:

CO2(g)+4H2(g)

CH4(g)+2H2O(g);向一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人一定量的CO2和H2,在300℃时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O20.2mol·L一1,H20.8mol·L一1,CH40.8mol·L一1,H2O1.6mol·L一1。

则300℃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

2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64.8,则该反应的△H_____(填“>’’或“<”)0。

(3)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方法,可实现水泥生产时CO2零排放,其基本原理如图所示:

①上述生产过程的能量转化方式是_____________。

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上述电解反应在温度小于900℃时进行,碳酸钙先分解为CaO和CO2,电解质为熔融碳酸钠,阴极反应式为3CO2+4e-=C+2CO32-,则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共14分)

(1)①2(2分)

②+18.7kJ·mol-1(2分)

(2)25(2分);<(2分)

(3)①a、c(3分,少一个得1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②2CO2-3-4e-===2CO2↑+O2↑(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①反应中转移4个电子,所以当有1摩尔四氧化三铁生成时转移电子为2摩尔。

②用盖斯定律分析,根据(反应①+反应②)/2,反应热=(-76+113.4)/2=+18.7kJ·mol-1。

(2)平衡常数=0.8×1.62/0.2×0.84=25;因为温度降低,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放热。

(3)①a装置为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b太阳能没有转化为电能,错误;c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d是电解池,不是原电池,错误。

所以选ac。

②从图上分析,阳极附近产生氧气,说明阳极是碳酸根离子失去电子变成了氧气,电极反应为:

2CO32--4e-===2CO2↑+O2↑。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移动,电解池的原理应用

11.尼龙66广泛用于制造机械、汽车、化学与电气装置的零件,亦可制成薄膜用作包装材料,其合成路线如图所示(中间产物E给出了两条合成路线)。

已知:

R—Cl

R—CN

R—CH2NH2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反应类型:

反应②________;反应③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种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化合物中能与E发生化学反应的是________。

a.NaOHB.Na2CO3

c.NaClD.HCl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B的另一种制备方法(原料任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氧化反应 缩聚反应

(2)H4NOOC(CH2)4COONH4

(5)d

【解析】

【分析】

此题可采用逆推的方式来解。

根据尼龙66的结构简式可推出C、E分别是HOOC(CH2)4COOH、H2N(CH2)6NH2。

根据题给信息可知A为

,由CH2===CH—CH===CH2与Cl2的1,4加成可得。

B是环己醇,由

应属于醇的氧化。

据此分析可得结论。

【详解】

(1)反应②③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氧化反应、缩聚反应;

(2)化合物D为HOOC(CH2)4COOH与氨气反应而得,其结构简式为:

H4NOOC(CH2)4COONH4;(3)关于C的同分异构体,符合题意的有很多,常见的有两类:

一类是将—COOH拆成—CHO和—OH,另一类是将—COOH改成HCOO—(既甲酸酯类)。

故答案为:

等;(4)反应①的方程式为:

CH2===CH—CH===CH2+Cl2―→

;(5)E为H2N(CH2)6NH2有碱性,能与HCl发生反应,故答案为D;(6)B为B是环己醇,引入一个羟基可以是卤代烃的水解,或烯烃与水的加成反应,故答案为:

+H2O

OH。

【点睛】该类试题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该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1,4-加成反应、缩聚反应等反应的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