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0676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2005年12月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结合的大学。

自1954年成为国家首批确定的重点院校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院校。

建国以来,培养了大批各类优秀人才,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海外校友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政界名流与知名学者,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校荟萃着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其中双院士1人),教授737人,博士生导师607人。

学校已形成完整的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目前具有本科专业6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1个,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18个,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27个,国家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达38,252人,其中博士生4,027人,硕士生8,345人,本科生24,881人,外国留学生610人。

学校在科学研究上瞄准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激励创新,具有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并以理论联系实际、完成重大尖端工程项目的能力强而见长,一批尖端科学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多项科研项目填补国家空白,一大批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尤其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仅“十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29.18亿元,被EI收录论文3,618篇,被SCI收录论文1,978篇,被ISTP收录论文2,122篇。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研究生院评估、科研综合实力评估及有关重大评估中,均进入前十名。

学校与美、英、法、德、日、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

我校已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首先建设一批代表现代科技发展方向、站在同类学科前沿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同时也要建设实力雄厚的、能够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在研究方向及内容上与学校建设发展需要相对应的一批骨干学科和支撑学科。

经过“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未来5年将是全国高等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学科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加快提升学术地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期。

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是学校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实现高速全面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措施。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决心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的领导及支持下,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扎扎实实地迈进。

学校制定“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以引导全校学科建设工作科学、系统、扎实、高效地进行。

一、“十五”学科建设回顾

(一)建设工作

1、学位授权点建设

学位授权点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十五”期间,经过国家第九次、第十次学位授权点审核,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学科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五年间,我校增加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其中工科3个,管理学科1个;增加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包括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的11个),其中工科20个,管理学科5个;增加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其中工科2个,理科3个,管理学科1个,人文与社会学科3个;增加二级学科硕士点53个,其中工科11个,理科11个,管理学科4个,人文与社会学科27个。

目前我校的学位授权点结构详见附件一,其分布见表一。

表一:

目前我校学位授权点分布

学科门类

博士一级学科

博士二级学科

硕士一级学科

硕士点

哲学

1

8

(续表一)

经济学

1

12

法学

1

7

教育学

1

文学

6

历史学

1

理学

2

3

20

工学

16

72

18

77

管理学

2

7

3

11

合计

18

81

27

143

2、“985工程”一期学科建设

我校“985工程”一期重点共建工作的学科建设项目自1999年底全面启动,至2002年12月基本完成。

在“985工程”一期建设中,学校一直将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和龙头,根据明确层次、突出重点;加强基础、鼓励交叉;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原则,按照带头领域、重点学科、支撑学科等三个层次,进行学科建设的规划和落实工作。

当时确定的带头领域为:

空间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在重点学科层面上,除7个国家重点学科外,还明确地重点支持和建设飞行器设计等10余个校内重点学科;支撑学科则为当时重点学科之外的所有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52个学科。

同时,为重点支持国防应用科研,还通过专项论证支持和建设了7个国防应用基础研究中心。

“985工程”一期建设启动前,我校多数学科处于长期没有得到建设投入,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基本条件较差,难以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状况。

因此,当时学校确定“985工程”一期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学科基础建设,重点集中在学术方向、学术队伍和教学科研基本条件的建设上。

在“985工程”一期的学科建设工作中,全校18个重点学科共论证、落实了116项学科建设项目,共计建设经费11,325余万元;52个支撑学科共论证、落实了64项学科建设项目,共计建设经费6,039余万元;7个国防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共论证、落实了19项学科建设项目,共计经费6,215余万元。

在学校的规划和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985工程”一期学科建设工作基本按计划全面推进和落实。

2002年11月至12月,由校内各学科专家和学校党政一把手及主要领导组成的学校评估验收组在对各学院、各重点学科的建设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现场考查和评估,并对各学科自评报告及研究生院所做的学校总体工作自评报告进行审查后,一致认为我校已经圆满地完成了“985工程”一期的学科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

我校“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于2002年9月至10月进行规划论证,2003年底国拨经费到位,2004年初建设启动。

根据教育部关于“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应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十五”期间,取得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的要求,经反复规划并经国内同领域著名专家论证、评审,确定了微小型航天器系统技术及相关科学问题等13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见表二),含44个子项目。

建设经费共计1.2亿,其中国拨经费1.0亿,自筹经费0.2亿。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发挥工科优势,突出国防航天特色,坚持以人为本,以取得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涵盖了我校26个国家及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对重点学科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突出特色和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教育部要求,2004年11月学校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和评估,项目进展情况良好。

目前正在进行建设项目的校内验收工作,并将于2006年上半年接受国家组织的整体验收。

表二: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项目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1

微小型航天器系统技术及相关科学问题

曹喜滨

2

航天雷达与通信系统新技术

顾学迈

3

航天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

王常虹

4

网络化智能计算机及应用技术

徐晓飞

5

机电系统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

王树国

(续表二)

6

新材料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一体化

雷廷权

杜善义

7

热成形与连接技术

吴林

8

极端条件下的热物理及先进动力技术

谈和平

9

自动化测试驱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

徐殿国

10

军用光电子学、光子学技术

王骐

11

重大工程结构抗风抗震与安全防护

张素梅

12

水污染防治技术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任南琪

13

网络环境下先进管理方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一军

4、国家重点学科评估

在2001年进行的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18个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工科16个,理科1个,管理学科1个,详见表三。

在2003年进行的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23个学科被评定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其中工科21个,理科2个,详见附件二。

表三: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名单

学科代码学科名称

070207光学

080101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080420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502材料学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

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801电机与电器

080901物理电子学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105导航、制导与控制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402结构工程

081403市政工程

082501飞行器设计

083002环境工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十五”期间,我校新增国家重点学科11个,奠定了学校在全国理工类高校中的领先地位;特别重要的是在航天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为我校直接服务于国家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必要的学科基础;获得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3个,使我校的国防航天特色进一步突出。

5、全国一级学科排序评估

在2002-2003年度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实力排序评估中,我校共有22个学科(已获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14个)参加。

评估总体情况为:

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二;力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三;排名在前五位的学科8个,前十位的学科15个,详见表四。

表四:

全国一级学科排序评估结果

学科

代码

学科

名称

参评单位数(一级学科数)

整体水平

分项指标

学术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声誉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0801

力学

29(15)

3

81.88

1

92.36

4

79.58

6

70.26

6

89.35

0802

机械工程

37(22)

2

92.9

3

93.86

2

94.59

4

85.12

4

97.71

0803

光学工程

19(17)

10

71.01

14

72.52

11

69.64

15

63.57

9

82.3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29(11)

2

82.49

10

82.52

4

75.18

1

85.1

4

93.5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49(26)

5

81.79

3

86.52

5

78.25

8

70.49

4

95.03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5(9)

6

75.9

5

82.55

6

70.14

10

68.71

5

90.9

0808

电气工程

25(12)

6

77.53

7

86.68

10

71

6

70.4

5

89.8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22(12)

11

75.73

9

83.18

16

72.01

12

68.51

6

83.69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22(16)

9

79.44

6

87.01

6

80.07

14

68.96

7

84.48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29(13)

7

81.12

5

89.61

7

78.69

13

72.05

8

88.4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1(15)

5

83.38

10

72.39

3

86.53

6

78.41

8

90.53

0814

土木工程

26(12)

3

78.8

3

82.13

4

75.7

4

68.45

3

94.44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7(3)

4

75.87

4

75.3

4

73.93

3

69.06

3

89.21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32(9)

6

76.53

7

83.18

8

70.02

6

68.86

7

91.28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34(29)

3

89.77

15

78.25

4

93.98

6

86.65

7

93.91

0701

数学

32

16

71.61

20

67.58

19

68.12

5

76.04

15

74.46

(续表四)

0702

物理学

35

19

69.24

16

80.96

29

61.54

20

64.73

18

77.49

0101

哲学

21

20

64.12

20

68.42

19

62.43

21

62.74

19

63.73

0813

建筑学

11

7

67.15

7

68.04

9

62.35

7

65.91

7

75.73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25

15

69.24

16

74.3

16

64.51

11

67.28

13

75.82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15

12

66.52

11

65.98

11

63.17

13

61.98

8

81

1202

工商管理

35

12

73.54

3

84.99

10

69.89

23

63.06

16

82.86

在这次一级学科整体实力排序评估中,我校的总体情况处于全国理工科类高校前列。

(二)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主要成效

“十五”期间,学校对学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在“985工程”一期、二期和“十五”“211工程”等专项建设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十五”期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1)学科整体实力大幅度提高

经过“985工程”一期及“十五”“211工程”建设,我校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在研究方向上,学科已有的优势得到了加强和拓宽,同时又产生和发展了一批前沿性、学科交叉型的新兴研究方向和一批有明显国防应用背景的特色研究方向;在学术梯队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实力得到明显提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建设内容上,既重点扶持和建设了一批优势方向,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学科建设平台,出现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又在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发表学术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在经费使用上,既完成了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任务,又注重了学术梯队、教学条件、国内外学术交流等软件环境建设。

仅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例,五年中博士生导师队伍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见表五,授予学位的数量及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发展分别见表六、表七。

表五:

博导年龄结构分布

博导人数

年度

30-40岁

40-50岁

50-60岁

60岁以上

总计

2000年

66

53

62

130

311

2005年

98

271

67

171

607

表六:

“九五”“十五”期间授予学位数

授予学位人数

年度

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

“九五”期间

869

3240

“十五”期间

1504

8002

表七:

在校研究生人数

在校研究生人数

年度

博士生

硕士生

2000年

1916

3347

2005年

4027

8345

(2)形成了优势学科群体

初步构建了由空间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4个带头领域、26个国家及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整体实力较强的优势学科群体,形成了若干个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学科,具有一批在同学科领域内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并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科工委重点学科评估和全国一级学科排序评估中都显示了较强的实力。

(3)学科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十五”期间,我校通过国家学位授权审核增加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14个,同时在已有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了新兴前沿领域的生物医学仪器与工程(080421)、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081220)、信息安全(081221)、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081222)、城市水资源(081420)、环境微生物学(083020)、社会工程与管理(120120)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航天、国防领域的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080220)、空间材料与加工(080520)、空天飞行器结构与防护(082520)、宇航光电信息技术(082521)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使我校学科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并推动了学科之间的合作和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

根据学科布局的需要,通过学位授权自评增加了较大数量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的覆盖层面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在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形成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学科体系。

“十五”末期,学校已形成工学学科比较齐全,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相应发展的具有特色的学科体系,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高水平的国内顶尖学科

从全国一级学科排序评估的结果看,我校虽然有一批学科处于前列,但是没有排序为第一名的国内顶尖学科。

这反映了我校学科的总体状况,即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高原,但高峰不突出。

(2)应用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工科是我校的优势领域,多年来形成了为航天、国防服务,科研中善于团体攻关,工程能力强的特色和优势。

但是在许多工科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长期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是工科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体现为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量不占优势、学科面较窄;具有较高他引率的高水平学术文章较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少等。

(3)理科建设迫在眉睫

理科是工科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我校理科学科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较早建成了博士学位授权点,但是多年来没有得到明显发展。

随着我校学科整体实力的大幅度提高,理科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总体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国内其它高水平理工类院校的理科建设发展迅速,使我校的理科学科建设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4)航天优势有待进一步集成和突出

国家在“十五”期间提出“大航天”的概念,“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研究。

我校的航天特色已初步在国内外得到认可,很多相关学科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还有待围绕“大航天”需求这一主线形成系统、鲜明的学科特色。

因此,有必要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建设和加强一批具有“大航天”特色的学科,以保证我校在国家“大航天”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5)学科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

“十五”期间,我校在加强理工科建设的同时,还重点支持了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了一批人文社会学科,使学科结构得到很大调整。

但目前人文社会学科的力量还比较薄弱,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待拓展,新兴、交叉学科还需要大力发展。

(6)顶层规划和建设管理有待加强

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学校和各院系的顶层规划和建设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尤其在推动理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中,顶层规划和建设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总体思路、建设目标、规划及建设原则

(一)总体思路

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国防现代化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具有明显特色、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知名度,全面推进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我校要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工科是优势和强势所在。

尽快在工科领域中形成若干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术高峰,形成一批在国内同领域稳居前列的、实力雄厚的国家重点学科群,是“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工科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突出特色,强化队伍,形成高峰。

一流工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实力雄厚的理科为后盾。

目前我校理科的实际情况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总体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理科学科建设应以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理工结合为特色,其整体实力必须上一个大的台阶。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瞄准高端,突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目标,努力建成重交叉、有特色、入主流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群。

学科结构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实现学校发展建设的长远目标,学校应结合发展历史和学科特色,结合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经验,结合国家及国防建设的需求,进一步论证并逐渐明确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结构。

学术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

由于我校地处北方边远地区,给学术队伍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十一五”期间,学校应在队伍建设的机制和措施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保证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建设效益是“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中应特别注意的重要问题。

学科建设需要国家和学校在人力及资金方面的大量投入,有关学科也应在经过一定的建设阶段后体现出与投入相对应的建设成果。

建设效益将作为国家和学校今后各类评估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985工程”二期建设是跨“十五”、“十一五”的重大建设项目,也是这一时期国家专项建设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学校和各学院在建设工作中应将“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使“985工程”二期建设成为推动“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

(二)建设目标

进一步发扬工科优势,大力加强理科和生命学科建设,提高人文社会学科的实力和水平,明确学科建设层次,完善学科建设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研究领域和高水平学科,形成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结构,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更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规划及建设原则

明确层次、突出重点;强调特色、优化结构;加强基础、鼓励交叉;注重效益,完善机制。

三、建设内容

(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是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中心任务。

根据明确层次、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及评估思路,我校优势学科建设将在重点学科(I)类、重点学科(II)类两个层面上进行。

重点学科(I)类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国家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中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重点学科(II)类将进一步突出特色和优势,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为航天和国防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