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0527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

《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口腔生理汇编.docx

第四章口腔生理汇编

第四章口腔生理

口腔生理包括牙体解剖生理、上下颌牙的咬合关系、牙与颌骨的关系、下颌运动及咀嚼、吞咽、言语和感觉等功能。

在口腔的多种功能中,除感觉功能外,口腔的其他功能的实现均有赖于下颌运动的参与。

第一节牙体解剖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体形态和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而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一、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一)切缘及面形态的生理意义各牙的形态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牙冠切缘、面上的尖、嵴、窝、沟,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切牙的切缘具有切割食物的功能。

尖牙的牙尖有撕裂食物的功能。

后牙面有凸形结构:

牙尖、三角嵴、斜面和边缘嵴。

凹形结构:

窝和发育沟。

咀嚼时边缘嵴将食物局限在面的窝内。

而对的牙尖与窝相对,沟与嵴相合,起到杵臼的作用,以捣碎磨细食物;上下颌后牙的牙尖与窝相对,还可保持的稳定。

上颌磨牙的斜面有引导下颌牙进入牙尖交错位的作用。

面上的颊沟及舌沟则是经磨细后食物排向固有口腔的主要通道。

(二)牙冠轴面凸度的生理意义

1.牙冠唇(颊)、舌面凸度的生理意义(图4—1):

牙冠的唇(颊)舌面都有一定的生理凸度,前牙唇舌面的生理凸度都在颈1/3,后牙颊面生理凸度在颈1/3,舌面生理凸度在中1/3。

牙冠正常的凸度,可使咀嚼时从颊沟、舌沟等处排溢的食物顺着凸度滑至口腔,轻轻擦过牙龈的表面,对牙龈起到生理性按摩作用,促进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保证牙龈组织的健康;同时正常的凸度对牙颈部具有自洁作用,防止龈炎及龋齿的发生;若牙冠的凸度过小或无凸度,咀嚼过程中排溢的食物就会直接撞击在牙龈组织上,给予牙龈过大的压力,造成牙龈创伤,引起创伤性牙龈萎缩。

若牙冠的凸度过大,排溢的食物就直接滑至口腔内,则牙龈失去食物的生理性按摩作用,不利于牙龈健康;同时失去了牙颈部的自洁作用,可引起龈炎,或利于菌斑附着成为龋病发展的条件。

因此,在修复治疗中要注意恢复牙冠外形自然凸度。

2.牙冠邻面凸度的生理意义:

前牙及后牙邻面凸度分别在切1/3和1/3,两邻牙借外形高点相互紧密相邻,接触处为邻接点。

随着磨耗变大成为小面,称为接触区。

正常前牙接触区位于近切缘部位,呈的切龈径大于唇舌径的椭圆形;后牙的接触区位于近缘部位,近中者紧靠缘,远中者在缘稍下,为颊舌径大于切龈径的椭圆形。

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近中接触区,多在l/3偏颊侧,第一磨牙远中与第二、三磨牙的接触区多在1/3的中l/3附近。

在正常在接触区的四周有向外展开的楔状空隙,称为楔状隙或外展隙。

在接触区唇侧或颊侧者,称为唇楔状隙或颊楔状隙;在接触区舌侧者称为舌楔状隙;在接触区切方或方者称为切或楔状隙;在接触区龈方者称为龈楔状隙,又称邻间隙(图4—2)。

由牙龈乳头所充填,可保护牙槽骨和邻面,不使食物残渣存留。

正常的牙邻接,可以防止食物嵌塞,

使得邻牙能够互相支持,便于分散力,有利于牙齿的稳固,有利于咀嚼。

因此在进行修复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恢复牙冠正常的位置和良好的接触关系。

二、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根在牙槽窝的稳固是牙冠行使其生理功能的基础,牙根形态与该牙受力大小及稳固性密切相关,受力较小的牙,一般多为单根,例如切牙的牙根。

而尖牙因位于牙弓的转角处,是维持牙弓形状的主要支柱,起着支撑口角的作用,受力较强,因此,牙根为粗壮长大的单根。

受力较大的牙,一般为多根,例如上颌第一磨牙在咀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承受的咀嚼压力也非常大,因此,牙根为三根。

总之,多根牙比单根牙稳固,长根牙比短根牙稳固,粗根牙比细根牙稳固,扁根牙比圆根牙稳固,根分叉越多,根分叉越宽,则牙的支持力也越强,牙越稳固。

三、髓腔解剖的生理意义

(一)髓腔的增龄变化和病理变化髓腔的形态与相应牙体外形相一致,但髓腔的内表面不断有继发性牙本质的缓慢沉积,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的体积将逐渐减小。

乳牙的髓腔从相对比例来看较同名恒牙者大,青少年恒牙的髓腔又老年者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

特别是在继发性牙本质形成较多的髓室顶和髓室底更为突出。

同时,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变得窄小,严重的可以使得髓腔的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在病理性情况下,如外伤、龋病、酸蚀或磨损等导致牙本质暴露,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内壁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使髓腔缩小,可造成髓腔形态的不规则,髓腔形态与牙体外形有很大差异(图4—3)。

(二)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髓腔形态是进行牙体、牙髓及牙周疾病的依据,为了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必须熟悉每个牙的髓腔解剖特点,包括髓室的大小、位置、髓角的高低、根管口的位置、根管的数目、类型、根管弯曲方向和程度、根管与牙周组织的关系等,以便在进行牙体或牙髓病治疗时有所准备,以免出现意外。

第二节牙列

上下颌牙,其牙冠一定规律及顺序彼此邻接,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列(或牙弓),上颌者为上颌牙列(上颌牙弓),下颌者为下颌牙列(下颌牙弓)。

一、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

(一)牙列的外形

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牙列可以分为恒牙列、乳牙列和混合牙列(图4—4)。

1.恒牙列全部由恒牙组成的牙列。

由于上颌切牙较宽,尖牙至前磨牙段的曲度较大,而下颌切牙较窄,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牙,故尖至前磨牙段的曲度较小,使得恒牙列的上颌牙列较下牙列略显窄长。

2.乳牙列全部由乳牙组成的牙列。

乳牙列较恒牙列短小,外形短而宽,近似于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

此时期由于乳牙开始脱落,恒牙逐渐萌出,在,牙列间会出现间隙,便于恒牙的萌出。

按照构成牙列形态特征分型

对牙列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牙列的形态有一定的规律,但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图4—5)。

(1)方圆形上下牙列4个切牙的切缘连线较为平直,牙列从尖牙的远中开始转向后端;

(2)尖圆形牙列从侧切牙的切缘即明显转向后,牙列的前牙段弓形显得比较尖圆;

(3)椭圆形形态介于方圆形和尖圆形之间,牙列从侧切牙的远中向后端逐渐弯曲,使得前牙连成的弓形较圆突。

(二)牙列的生理意义

正常牙列外形规则、整齐,每个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冠紧密相连,牙与牙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使全牙列形成一个整体,在咀嚼过程中分散咀嚼压力,保持牙齿的稳固,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咀嚼效率;又可有效防止食物嵌塞,防止对牙周组织形成损伤。

同时牙列的牙弓形态,对唇颊部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得颌面部丰满美观,如果牙列有缺损或全部缺损,面部则因失去支撑而内陷使得面容苍老;再者,牙列呈弓形向前,使得口腔内有足够的空间,便于舌的运动,方便其运转食物及吞咽和发音的功能。

异常牙列,可以对面部美观,对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牙齿排列的倾斜情况

对牙列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牙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并不是正直的,而是按一定的倾斜规律排列的。

牙的倾斜度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近远中方向,一个是唇(颊)舌方向。

(一)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情况

从唇颊向观察,可发现前后牙的倾斜各不相同,这种倾斜称之为近远中倾斜。

以牙体长轴与牙体中线的交角,表示近远中倾斜程度的大小,角度小则牙的倾斜度小,角度大,则牙的倾斜度大(图4—6)。

各牙近远中倾斜度大致如下:

上颌中切牙:

牙冠向近中倾斜或较正。

上颌侧切牙:

牙冠向近中倾斜,根向远中倾斜,牙体长轴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在前牙中最大。

上颌尖牙:

牙冠亦向近中倾斜,但牙体长轴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小于侧切牙。

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

牙冠向近中倾斜,程度依次变小。

上颌第一磨牙:

牙冠平直,牙体长轴与中线几乎平行。

上颌第二、第三磨牙:

牙冠向近中倾斜,倾斜度依次变大。

下颌中切牙:

牙冠向近中倾斜度极小,牙体长轴几乎与中线平行。

下颌侧切牙:

牙冠略向近中倾斜。

下颌尖牙:

牙冠向近中倾斜度大于下颌侧切牙。

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

牙冠正直,倾斜度小,牙体长轴较正。

下颌第二、三磨牙:

牙冠向近中倾斜,其倾斜程度依次变大。

牙体从远中向近中倾斜,使牙列向前突出,是支撑面部丰满的支柱。

(二)牙体唇(颊)舌方向的倾斜情况

从牙弓断面的近远中向观察,可发现前后牙有不相同的倾斜,这种倾斜称之为唇(颊)舌向倾斜。

各牙的唇(颊)舌向倾斜度是以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来表示。

各牙的倾斜情况如下(图4—7):

上颌切牙:

牙体长轴向唇侧倾斜的程度大。

上颌尖牙、上颌前磨牙、第一磨牙:

牙体长轴向唇(颊)侧倾斜度小较正。

上颌第二、第三磨牙:

牙体长轴向颊侧倾斜。

下颌切牙:

牙体长轴略向唇侧倾斜,但不如上颌明显。

下颌尖牙:

牙体长轴较端正。

下颌前磨牙:

牙体长轴略向舌侧倾斜。

下颌磨牙:

牙体长轴向舌侧倾斜。

上下颌前牙向唇颊侧的倾斜,有利于支撑唇颊部,使口腔内部变大,方便舌的活动,而上颌后牙向颊侧倾斜,下颌后牙向舌侧倾斜,使得接触广泛密切,有利于咀嚼,并且可以避免咬伤颊部粘膜。

牙齿正常倾斜排列时,牙的倾斜方向与咀嚼运动所产生的力的方向是相适应的,从而使力沿着牙长轴方向传导,有利于保护和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

同时,还有利于衬托唇颊部,对保持面下1/3的形态有重要的作用

三、纵、横曲线及平面

(一)曲线

由于牙排列向近远中向、唇(颊)舌向倾斜,每个牙的切嵴、牙尖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牙列的面形态是由牙列内所有牙的切缘及牙尖相连所构成的形态。

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用以表示牙列面形态的曲线称为曲线。

矢状方向的曲线称为纵曲线,冠状方向的曲线称为横曲线。

(1)纵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曲线(图4—8)。

它是连接下颌中切牙的切嵴、下颌侧切牙的切嵴、下颌尖牙的尖、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颊尖、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尖和远中颊尖连线,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为Spee首先提出,故称为Spee曲线或司比曲线。

此曲线在切牙段较平直,自尖牙起向后逐渐降低,至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尖处为最低,然后又逐渐升高。

2)上颌牙列的纵曲线又称为补偿曲线(图4—9)。

在上颌牙列中,纵曲线可

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由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切缘、上颌尖牙的牙尖、上颌前磨牙的

颊尖及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相连而成,此段连线较平直。

后段由各磨牙的近中、远中颊尖

相连而成,此段连线逐渐弯曲向上,是一条凸向下出的曲线,前后两段相连形成的曲线

称为上颌牙列的纵曲线,又称为补偿曲线。

形态与下颌的施佩曲线相吻合。

(2)横曲线

横曲线又称Wilson曲线(图4—10),为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尖、舌尖的连线。

在上颌由于磨牙向颊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此连线为凸向下的曲线。

在下颌由于磨牙向舌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此连线为凹向上的曲线。

上、下颌的横曲线形态相吻合。

上、下颌的曲线形态相吻合,使咀嚼运动过程中,上、下颌牙保持密切的接触关系,并与下颌运动的方式相协调。

这对稳定上、下颌牙的关系,非常有利。

同时曲线与牙槽突的曲线形态也基本一致,这对于咀嚼力的分散与传导,维持牙及牙周组织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平面

为了方便描述上下颌牙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情况,需要假设一个参考平面,描述各牙相对于该平面的垂直向位置关系,此平面即为平面(图4—11)。

定义为:

自然牙列中,以下颌牙列为基准,连接下颌中切牙切缘的近中切角与左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颊尖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从前面观,平面与两瞳孔连线相平行,与眶耳平面约成向前15°的角;从侧面观,它与鼻翼耳屏线(鼻翼中点至耳屏中点的连线)相平行,基本处于颌间距离的中点,为牙列面的解剖标志(图4—12)。

第三节

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被称为或咬合,习惯上把这种接触关系被称为关系或咬合关系。

是一种牙与牙的关系。

随着下颌骨位置的不断变换,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也随之改变。

其中较为恒定和接触较多的有三种,即牙尖交错、前伸与侧方。

一、牙尖交错

牙尖交错(ICO)(图4-13)是指上下牙颌牙尖相互交错,面最广泛最密切的一种咬合接触关系,属于牙对牙的关系。

这种关系时的下颌位置,一般相对颅骨是位于正中,故过去多年来一直称其为正中。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牙尖交错时的下颌位置并不都一定居于正中,有的可能偏左,而有的可能偏右,因此已将正中改称为牙尖交错。

正常的牙尖交错,上、下颌牙最广泛、最紧密地接触,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因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

(一)牙尖交错的解剖标志

(1)上下牙的对位关系上下牙列的中线相一致.并与面部的中线、上唇唇系带和人中一致。

(2)一牙对二牙的对位关系除了下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三磨牙外,每个牙均与对颌的两个牙形成尖窝相对上下牙的这种对位关系,可使面广泛地接触而有利于咀嚼功能;又因为是一牙对二牙的牙交错咬合接触,可以分散力,又可以避免个别牙负担过重。

(3)上下尖牙的对位关系即上颌尖牙牙尖顶与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相接触,下颌尖牙牙尖顶与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相接触;

(4)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中性关系(图4-14)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侧)楔状隙。

第一磨牙是恒牙列中萌出最早的牙齿,并且不替换任何乳牙,而是在第二乳磨牙的远中萌出,同时牙冠较大,牙根一般2个~3个且粗壮,特别稳固,支持力明显加强。

因此,在临床多以第一磨牙的关系进行错分类:

1)安氏I类错——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而其余牙的关系有异常表现。

2)安氏Ⅱ类错——上下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应着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的近中,下牙列相对于上牙列偏向远中。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咬合异常表现。

该类错常伴有下颌后缩面型。

3)安氏Ⅲ类错——上下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的远中,下牙列相对于上牙列偏向近中。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咬合异常表现。

该类错常伴有下颌前伸面型。

(5)前、后牙的覆覆盖关系正常正常情况下,上牙列略大于下牙列,因而在牙尖交错时上牙列盖过下牙列,上颌牙列超出下颌牙列的水平距离,称为覆盖;上颌牙列覆盖下颌牙列的垂直距离,称为覆(图4-15);正常的覆覆盖,可以密切上下牙的接触关系,从而提高咀嚼食物的效能。

上牙列的切缘与颊尖覆盖着下牙列的切缘与颊尖,使唇颊软组织受到保护而不致咬伤;同样在牙列的舌侧,下后牙的舌尖覆盖着上后牙的舌尖,对舌缘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使之在咀嚼食物时不会被咬伤。

正常的覆盖,指的是上颌切牙切缘超过下颌切牙切缘水平距离3mm以内,大于3mm者,则为深覆盖。

I°深覆盖者水平距离在3-5mm之间;Ⅱ°深覆盖者在5~7mm之间。

Ⅲ°深覆盖者>7mm。

超过大影响下颌功能运动的范围,可造成前牙的切咬困难,过小可阻碍下颌的前伸运动及限制下颌的左右侧方运动。

正常的覆指的是上颌前牙盖过下颌前牙唇面的切1/3以内,超过者为深覆(图4-16);深覆的程度取决于下前牙咬在上前牙舌面的部位。

I°深覆咬在切1/3~中1/3之间;Ⅱ°深覆咬在中1/3~颈l/3之间;Ⅲ°深覆超过颈1/3达牙龈部位。

根据前牙的覆覆盖关系,可以将牙尖交错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4-16):

1)对刃:

指牙尖交错时,上下牙切缘接触,覆、覆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

该种型对切割功能及面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反:

牙尖交错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之前,覆盖为负值:

该型对切割功能、面型、唇齿音的发音等有较大的影响。

3)开:

牙尖交错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无接触.上下牙切缘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

开常因上颌牙槽骨发育不足所致,这种型使切割功能完全丧失.对发音和面型的影响也较大。

(6)切道与切道斜道切道是指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返回到牙尖交错的过程中,下颌切牙切缘所运行的轨迹。

切道斜度是指切道与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

切道斜度的大小受上下颌切牙间存在的覆与覆盖程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覆盖越大切道斜度反而变小,覆越深则切道斜度越大。

所以,切道斜度与覆盖呈反变关系,与覆呈正变关系(图4—17)。

如果覆过深,则切道斜度太大,对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会产生损害。

因而,深覆是一种不良型在全口义齿排牙中要特别注意前、后牙的覆、覆盖关系。

(二)乳牙期牙尖交错的特征

完整的乳牙约在2岁半时建成,到6岁左右第一颗恒牙萌出之前,由于4岁以后颌骨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牙槽骨迅速增大,而乳牙大小仍保持原样,因此牙量显得不足。

所以4岁以前和4岁以后,乳牙特征略有不同。

1.4岁以前乳牙特征

I)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正,没有明显的近远中向或唇(颊)舌向倾斜。

2)曲线不明显。

3)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称为齐平末端(图4—18)。

4)由于乳切牙的牙轴接近垂直,无明显唇舌向倾斜,使乳牙的覆较深,覆盖较小。

5)牙齿排列紧密无间隙。

2.4-6岁期问乳牙特征

1)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列逐渐不紧密,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和下颌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类间隙(图4—19)。

2)牙的切缘及面产生显著的磨耗。

3)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

4)随着下颌骨的发育,暂时性深覆逐渐减少。

5)下尖牙的远中和上尖牙的近中存在明显间隙,此间隙称之为灵长类间隙。

在乳牙列中产生的生理性间隙,表明颌骨在增大,恒牙中牙的大小和数量均大于乳牙,这种间隙的出现有利于恒牙的正常萌出和排列,但乳牙间隙的出现,并不表示将来的恒牙都能正常排列。

在临床观察发现,有时乳牙列自然间隙并不明显,但到恒牙萌出时只要颌骨能及时增长,恒牙仍能正常排列。

(三)替牙期牙尖交错的特征

在6岁左右,第一恒磨牙的萌出为替牙期的开始,约至12岁左右,乳牙全部为恒牙所替换,即为替牙期的结束。

而6到12岁之间,则属替牙期。

在此期间,常有暂时性的错出现,这些错在发育过程中可自行调整至正常,因此无需矫正。

替牙时期有以下特点(图4—20):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在乳牙初萌时,上唇系带常位于两中切牙之间,此为暂时现象,随着面部和颌骨的发育,上唇系带可逐渐退缩到正常位置。

因此,替牙期的上唇系带位置低不一定是异常。

(2)上中切牙间隙:

上颌的左右中切牙牙冠偏向远中,在二者之间形成一明显的间隙。

这多是因为上颌侧切牙尚未萌出,在牙槽骨内挤压了中切牙的牙根,迫使之向近中移动所造成的待侧切牙萌出后,一方面其对中切牙牙根的挤压作用减弱或消失,另一方面侧切牙萌出过程中对中切牙的牙冠产生挤压作用,迫使之向近中移动,间隙便会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

(3)上切牙牙冠偏远中:

因颌弓增长尚不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分别受到来自未萌出的侧切牙、尖牙牙冠向近中的挤压力,使得牙冠向远中偏斜。

待侧切牙、尖牙相继萌出,同时牙槽骨又有所增长之后,各切牙的牙体长轻可以恢复正常。

(4)乳恒牙混合期,由于恒切牙的宽度大于乳切牙,使恒前牙萌出的常伴有前牙的

拥挤现象,虽然有发育间隙可起缓冲作用,但不能保证前牙排列正常。

随着颌骨的长

大,恒牙逐渐排列整齐,牙列规则,如果颌骨发育完成之后,牙列仍然拥挤,则为异

常。

(5)乳磨牙比较前磨牙大,牙替换后,前磨牙区所出现剩余间隙,此间隙可使暂时

拥挤的前牙排列整齐。

(6)有时上颌切牙萌出较早,与下颌切牙形成暂时的深覆现象。

以后随着恒牙萌

出高度增加,以及颌骨的发育长大,前牙的这种深覆关系可以变成正常覆。

(7)建牙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远中,到第二乳磨牙脱落后,下颌第一

磨牙逐渐向近中移动,成为中性。

二、前伸

是指下颌在保持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前伸至前牙切缘相对接触的咬合状态。

这种状态一般只发生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用切牙咬断细线或薄纸时;二是非进食时,下颌故意前伸,至上下切牙的切刃相对应,三是人在发怒时,咬牙切齿,上下前牙切刃相对。

(一)前伸特征:

对于自然牙列,正常情况下,应当是前牙接触,后牙无接触。

其原因在于:

自然牙列前牙的覆均较深,故当下颌前伸至前牙切刃相对时,上下牙列的后端自然分开的距离较大,相接触的可能性非常小。

(二)前伸的生理意义:

一是后牙无接触时,对后牙可起到不受力的干扰,有利于后牙的保护;二是后牙无接触,无干扰,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三是食物被咬在上下切牙的切缘间,食物在咀嚼肌的作用下逐渐被切断,同时,下颌逐步在后退,当食物被完全切断时,下颌已经退后进人牙尖交错,有利于颌的稳定。

当前牙前伸至上下切牙切嵴相对刃时,自然牙列中后牙也有保持接触的。

依后牙间

接触数目的多少.分为三点接触,多点接触与完善的接触平衡。

1.三点接触平衡:

是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切牙切缘相对接触的过程中,上下

颌牙列两侧后牙区保持着一个牙齿接触的关系。

2.多点接触平衡:

是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前牙切缘相对接触的过程中,上下

颌牙列两侧后牙区保持着多于一个牙齿的接触关系。

3.完善的接触平衡:

是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前牙切缘相对接触的过程中,上

下颌牙列相对牙齿都保持着接触。

后牙有接触的前伸较之后牙无接触的前伸而言,可以减轻前牙负担过重的现象,分散咀嚼时的力量,同时可以平衡前后牙的关系。

在全口义齿修复时,为了义齿的稳固和平衡;排牙时,前伸时,使后牙有完善的接触平衡,而部分义齿的修复由于有自然牙的存在.因此可以与自然牙牙列相同,排牙无需后牙接触以增加固位。

三、侧方

下颌向左侧或右侧作咬合运动时,下颌向一侧运动时,通常将下颌移向侧称为工作侧,对侧称非工作侧,例如下颌向右侧运动,右侧被称为工作侧,左侧被称为非工作侧。

正常情况下,工作侧的咬合接触可以有两种表现,一种为尖牙保护,简称尖牙;另一种组牙功能,简称组牙。

这两种咬合形态在自然牙列中均存在。

(一)尖牙保护

下颌向一侧运动时,自然牙列中工作侧仅尖牙接触,后牙不接触,称为尖牙保护.

1.特点侧方咬合时,自然牙列中常出现只有工作侧尖牙接触而其余牙不接触。

2.优点这种是以尖牙作支撑,对其他牙起到保护作用。

下颌行使侧方咀嚼运动过程中,由下颌尖牙的唇面沿着上颌尖牙的舌面运动,并对下颌的运动起制导作用,此时全部后牙脱离接触,当下颌回到牙尖交错位时,全部后牙才发生一致性的接触,食物才被压碎及磨细。

尖牙行使侧方咬合之初为非轴向的力,而后牙承受的是接近轴向的力。

3.尖牙的优势尖牙具有承受非轴向的力而不使牙周组织遭受损伤的能力是因为尖牙具以下优势:

(1)尖牙位于牙列转弯处,在咀嚼运动中构成第Ⅲ类杠杆,重臂长,故尖牙处力已明显减弱,同时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

(2)尖牙有粗壮而长大的牙根,因此支持力的牙周膜面积大。

(3)尖牙有比任何牙都占优势的冠根比例。

(4)尖牙具有适合作为制导的舌面窝,可导致力趋于轴向。

(5)尖牙的牙固膜有丰富的感受器,对刺激感受敏感,能不断地及时作出调整反应。

这种侧方运动中.只有尖牙接触的自然现象是非常有利的,可使其余牙免受力负担,而尖牙牙体长大.能承受较大力。

因此,称为尖牙保护但在全口义齿排牙时这种类型不利于义齿的稳固。

(二)组牙功能

咀嚼运动过程中,下颌侧方运动工作侧有2对以上后牙接触,或l对后牙(通常为第一前磨牙)以及尖牙有咬合接触,工作侧其他后牙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明显咬合接触,称为组牙功能简称组牙。

1.特点在侧方咬合时,工作侧上下后牙均保持接触,而非工作侧上下后牙不接触;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