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诗歌鉴赏教材.docx
《初二诗歌鉴赏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诗歌鉴赏教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诗歌鉴赏教材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3.这首诗颔联(第三、四句)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用“割”字好在何处。
(2分)
34.这首诗尾联(第七、八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广安答案】
33.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分)
34.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答案:
C
一、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
远、近 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答案:
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
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答案: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春望》—杜甫(八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想内容】忧国伤时、念家悲已
【名句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移情于物,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炼字炼词】
“草木深”:
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了忧国之情。
“白头搔”:
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
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苍老之态,以及痛苦的内心世界。
说说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的理解。
答:
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
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6.“家书”指什么?
如何理解“家书抵万金”这句诗的意思?
答:
“家书”指的是写给亲人的信。
由于和亲人离别已久,看到一封亲人发来的信,就觉得它能抵过万两黄金般贵重。
7.首联写什么?
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
《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
⑴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1分)
⑵“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1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思想内容】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心情,以及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作者的“愿”更蕴含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名句赏析】“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是表现劳动艰辛的名句。
1.“盛”和“稀”是两个形容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句中表明时间的词是什么?
诗人为何要点出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表明作者不擅长农事,他要表达的是归隐的乐趣。
2.晨、月。
表明劳动很辛苦,但并不抱怨,后文“带月荷锄归”这一月夜归耕图就表明了这一点。
3.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意对即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
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3分)"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1分)(意思对即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2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2分)
22.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分)
23.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答案:
怜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
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
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
“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1、记叙。
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
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① 诗歌写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3分
② 这些的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①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深情。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29.诗中描写“水中映月图”的诗句是:
__________(1分)
30.“大荒”一词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31.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2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0、广阔的荒原 31、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32、示例: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分)
14、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择其中一个字作简要分析。
(2分)
13、(2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每空1分,共2分)
14、(2分)“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
(2分)
【答案】
(1)(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
①绘意境: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参考答案:
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13、示例: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0.(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
14.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
请说说理由。
(4分)
14.李杜(1分)
15.要点:
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分)
16.要点:
(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4分)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以上是2005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
(以下是2005年四川中考题)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
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08年乌鲁木齐)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以下是06年盐城中考题)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
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下为07年潜江、仙桃中考题)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
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1.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 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6.C
7.“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怜
10.A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思想内容】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2分)
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2分)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
(2)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2分)
(1)(2分)夕阳迟欲暮时
(2)(2分)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