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docx
《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
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的党员干部,发生问题的单位的情况加以综合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
以下是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欢迎阅读参考。
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 家住昌吉市的维吾尔居民库尔班先前因为文化低、无技术,先后从事过保安、煤矿普工等工作,快奔三了也无钱成家。
XX年,他经过兖矿技能培训,成为兖矿新疆能化公司辅助材料厂编网车间的一名职工。
由于,他为人忠厚、工作勤奋,没多长时间就当上班长、入了党,告别了“干打垒”,住上了新楼房。
像库尔班这样的少数民族员工,目前公司里有126人。
兖矿新疆能化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岳本祥介绍说,现在公司少数民族职工和我们团结和睦,像是一家人。
该公司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组织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提高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逢年过节,能化公司党政领导都带着美好的祝福和大米、清油、水果等节日慰问品,前往少数民族员工代表家中走访慰问,与他们共同欢度节日。
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该公司广泛开展“五个高度认同”宣传教育。
即:
使各族职工达到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引导各族职工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而为确保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公司还大力挖掘、培育、宣传立足本职,在平凡岗位做奉献的先进典型,宣传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典型,宣传民族团结的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先进经验去教育人、启发人、激励人,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使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中华民族大家庭好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使民族团结的思想真正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XX年,硫磺沟煤矿运搬工区班长阿不力孜.哈德尔被授予山东省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三届省管企业道德模范,集团公司第七届感动兖矿人物。
公司把民族团结教育与为各族员工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实施“多维度关爱职工”工程,开展金秋助学、扶贫送温暖、健康查体等系列活动,做到经济困难时期惠民生的力度不减,大幅度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3月26日,硫磺沟煤矿自发为身患食道癌的哈萨克族职工阿尼克捐款万元,感动着周围的少数民族职工直喊“亚克西”。
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阿依古丽·买买江,是十四师一牧场农业连的一名普通职工。
我的丈夫郭新,现在牧场社区工作。
我们有一个儿子和女儿,现在都在牧场学校就读。
我们家庭是一个民汉联姻的家庭。
当年,我和丈夫的婚姻也曾遇到世俗的阻力。
为了爱情,我们不顾家人的反对,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后来,直到我们的女儿出生,双方父母被我们的执着感动,才正式接纳了我们。
与丈夫携手走过的这十五个春秋,我们对这份爱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和丈夫的爱情故事,在牧场迅速传播开来,许多牧场的青年人像我们一样,牵起心爱人的手,组建了一个又一个民汉结合的幸福家庭。
XX年,我们家先后被评为和田地区"民族团结模范家庭"和兵团"民族团结模范家庭"。
丈夫经常说,我们能走到一起,不仅是我俩坚守爱情的结果,还是民族团结祖国大家庭发展壮大、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结果。
幸福的家庭需要用爱来呵护。
十五年来,我和丈夫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在工作中互相鼓舞,美满和谐的四口之家让牧场众多家庭非常羡慕。
女儿刚出生时,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特别是丈夫,每个月才能回一趟家,孩子就交给了母亲照顾。
还记得XX年我在良繁场工作时,有一阵子订单特别多,育肥任务比较重,羊出现了腹泻,鸡场也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现象,我们几乎每天24小时工作。
正好丈夫不在家,母亲两次托人带信说女儿生病了,我却没有时间回去照看。
还有一天晚上,一个职工急匆匆地找到我说种畜站的种羊快不行了。
一只种羊价值几千元啊,我立即坐上站长的摩托往场里赶,因为赶得匆忙,在路上与一辆拖拉机相撞,昏迷了一个多小时以后我才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右手摔断,满脸是伤,女儿在病床边不停哭泣。
丈夫长年在牧区工作,别人都买了摩托车,为了省钱他却每天坚持骑马,来回一趟都需要10多个小时。
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说句实话,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女性,我在工作方面面临许多困难,但丈夫一直默默地站在背后支持我、鼓励我,让我能够安心努力工作。
有了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得到了场领导和身边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
XX年,我被种养场聘为出纳。
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参加了成人教育专科继续再教育,通过刻苦学习顺利取得了财务人员资格上岗证。
在良繁场工作时,为了做好种羊和草原鸡的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繁殖率和成活率,我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羊羔,不断学习管理技术、防疫措施,向畜牧技术员请教,自学养殖专业书籍,查畜情,翻看记录,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方法,掌握了羊的繁殖、产羔、防疫、饲料配制等知识。
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把爱传递。
我们家的邻居是一位寡居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没人照顾。
我和丈夫就经常去给老人送些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帮他收拾家务。
去年冬天的一天,一位衣衫破烂的汉族老乡敲开了我们家的门。
原来他是从内地来疆探亲的,由于找不到亲人,路费也花光了,已经好几天没有吃喝了。
我做了热腾腾的饭菜请他在家吃了顿饭,临走时还给了他100元路费。
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爱,但更需要我们付出爱。
这次我们家被评为兵团级"和谐小康家庭",这是对我们全家人的最高褒奖和最大鼓舞,将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爱情、享受亲情、感悟友情,用心呵护幸福温暖的小家庭,用爱奉献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XX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典型材料 宋春建,男,汉族,197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兵团第十四师和田垦区公安局巴什吐格派出所指导员。
1996年10月,从新疆武警特警支队退伍的他,经过考试后,成了一名人民警察,被分配到一牧场巴什吐格派出所,这个最偏远、最艰苦的派出所工作。
当接到分配通知,他二话没说,以一名军人特有的服从精神,背起简单的行囊,来到了一牧场,在这里一呆就是17年。
17年间,辖区的每一个连队、每一条山路、每一个毯房,周边的每一个乡镇都留下了他无数串执着的脚印和汗水。
他对这片高山牧场有了深深的依恋,与牧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能如数家珍般说出辖区内的河流和草场,以及牧民家的点点滴滴,如今的他已近不惑之年,牧民们还是象以前那样亲切地叫他小宋。
他以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的职责,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海拔平均2900米、100多万亩草场、300余个放牧点、70多个羊群、上百条的山路、400余户的牧民群众散居住在交通条件差的山区,这就是宋春建所在派出所辖区一牧场的轮廓。
一牧场虽然偏远,但在新疆及和田地区维稳斗争形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早已不是一方净土,逐渐成了维稳工作的最前沿。
牧区连队偏、远、散,群众居住分散,随季节性流动性强,派出所警力有限,不能实现警力对辖区的全覆盖。
如何将有限的警力投入到四大块、110小块、点多线长的社会面防控和为民服务中去,成为宋春建维稳工作面对的一大挑战。
越是危难关头,越要浴血奋战!
为了实现维稳目标,宋春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和不甘落后的倔劲,自我加压,多措并举,在高危敏感时期,一方面及时向垦区党委、牧场党委领导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协调做好各项稳定工作;另一方面带领民警强化主要对外要道的管控力度,确定了"堵通道、防流入、防外逃"的工作思路,细化完善相关方案、预案,主动加强与各连队治保组织和策勒县周边乡镇的联系,通过加强值班巡逻、维稳联席会议、互通情况、研究对策等形式,做到信息共享,工作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今年以来,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维稳形势,宋春建更是以所为家,全面统筹、合理安排值班备勤,与民警肩并肩奋战在反恐处突第一线;有任务出动,他亲自上阵,亲自开车,为的是尽量不打扰民警的休息,让民警在车上打个盹,自己却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漫漫长夜,他每天亲自巡逻检查和查岗查哨五、六次,为卡点民警送上热腾腾的夜宵。
由于一牧场夜晚的寒气大、湿气重,常常奔波的他老受风湿性关节炎病痛的折磨,每走一步路都钻心的疼,严重时走路都困难。
民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他休息一下。
他却笑着说道"非常时期就是有一口气在,我也要坚守岗位,否则就是逃兵,你们想让我当逃兵吗?
"听了他的话,民警深深地震撼了,真正明白了奉献的含义。
宋春建从小生活在民族地区,能讲一口流利的维语,对维吾尔族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
为充分发挥"警力有限,民力无限"的群防群治的作用,他借势发力,深入辖区每一个蒙古包,把走访调查与情报信息、重点控制等维稳工作结合起来,与牧民交心谈心,拓宽信息渠道,切实掌握进入牧场的人员、车辆、物品动态。
他那亲切的"他阿"(叔叔)、"艾代"(阿姨)的招呼声,那份对待基层牧民群众的亲和力总是让人感动。
真心的付出换来的是牧民群众的热情与信任,换回的是积极极支持。
牧民们走路不忘观察,放牧不忘巡逻,及时提供情况与线索,无形中形成了"每一个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每一次放牧就是一次巡逻"的法网。
由于防范工作到位,一牧场发案量始终控制在了全师的5%以内,是4个农牧团场中最低的,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生活景象。
作为一名公安民警,宋春建热爱公安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履职;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娶了一位维吾尔族姑娘为妻,夫妻相亲、相爱、相敬,儿子聪明乖巧、学习优良,建立起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宋春建及其家人靠自身努力和奉献实现着各自的人生价值,用爱和理解筑起了温馨的家庭港湾,是当代和谐小康家庭的优秀代表。
宋春建的妻子阿瓦汗是维吾尔族,文化程度不高,从结婚开始,他就坚持教妻子识字读书,给妻子传授文化知识,他自己则向妻子积极学习维吾尔语,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
经过十来年的共同努力,阿瓦汗已经可以独立写思想汇报了,而宋春建则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与群众用维语交流驾轻就熟。
作为一名丈夫,宋春建积极引导妻子在思想上不断进步。
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在XX年7月份,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人人都有儿女情长,人人都有一个需要关心的家。
从警17年来,宋春建同志节日期间没有好好同家人吃过一顿饭,没有好好陪老人拉过家常,没有陪妻子逛过几次商场,就连每年大年三十大都是在派出所过的,但家人却丝毫没有抱怨过他。
XX年7月,为了工作,宋春建同志顾不上家里有事。
一直驻守在派出所。
妻子阿瓦是一牧场小学的后勤人员,平时工作繁重劳累,有时还要在学校值班,儿子没有人照顾,经常就是一个人在家。
今年过中秋节的时候,儿子拉着宋春建的手说"爸爸,你别走,就陪我和妈妈半天行吗?
"宋春建的眼睛湿润了。
阿瓦在丈夫事业上也付出了许多。
有时派出所做饭师傅有事,"单干户"民警因工作忙只能吃泡面,是他的妻子在下班之后来派出所为民警们做饭,让民警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他的妻子是一位普通的职工,没有光鲜的工作,但她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妻子,是一位贤良淑德的母亲,是一位孝顺的儿媳妇,更是派出所全体民警的随和宽容可敬可亲的嫂子。
她默默地用行动为宋春建同志撑起了半边天。
宋春建的爱不限于对自己的亲人,他的爱是旷达的。
XX年冬,宋春建在走访中看到,二连的麦赛迪老人无儿无女,自己一个人住在连队养鸡废弃的鸡舍内,墙壁上结着薄冰,老人浑身哆嗦的蜷缩在破棉被里。
他的心被刺痛了,当天找到连队的领导,将这一情况进行了说明,并与连队干部一起,腾出了连部的一间平房,让老人搬了进去。
从此,老人就成了他的帮扶对象,不论平时还是过年过节,他都要不时地到老人的房子坐一坐。
XX冬天的一个星期天,一牧场下起了鹅毛大雪,别人都在房子里围着炉子烤火,宋春建却叫上民警往外跑。
原来他知道自己的帮扶对象,家住一百八十亩地的孤寡老人拜西罕住的是危房,下这么大的雪他不放心。
到了拜西罕的家里,他立即搬起梯子到了房顶,小心翼翼地清扫积雪,并向老人嘘寒问暖。
当得知老人眼睛有毛病,下雪天太刺眼不敢外出时,细心的他就到巴扎为老人买来了一副墨镜。
宋春建帮助过的不止麦赛迪、拜西罕这样的孤寡老人,还包括6名残疾人、11户困难职工….他用真心掂量生命的意义,用真诚触摸百姓的冷暖,他的爱心如涓涓细流绵延不断。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
孝、爱和善,他们才是幸福的源泉,宋春建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也是亲身去做的,他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
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自己亲身父亲病危期间,作为儿子,没有时间陪在床前侍奉老人家,现在父亲已经去世20多年了,至今这是他一生的遗憾和心中的痛。
现在他的母亲仍然居住在离他270余公里以外的四十七团二连,至今80多岁了还是孤身一人生活。
作为人民警察保护一方平安的同时,连自己的老母亲也保护不了,甚至有时一年当中连一面都见不着,有时出差顺路去看一看自己的老母亲,看着母亲的白发,心中不免生出几分酸楚,但有不能在老人面前落泪。
为了敬孝她老人家,几次想把老母亲接到身边来照顾,都被母亲拒绝了,说,"儿女现在工作都比较忙不能给你们添乱",宋春建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哽咽了.....。
说到宋春建的父母亲也是民汉结合的杰出代表家庭之一,1959年宋春建的父亲从河南新野县支边来疆,积极参加屯垦戍边建设美丽和田的各项事业中,就在当年爱上了心底善良的维吾尔族姑娘。
1960年两人喜结良缘,养育了三个儿女,这一过就是34年。
1994年宋春建的父亲身患绝病不久就过世了。
几年之后,子女觉着母亲一人孤单,想给母亲找个老伴相互有个依靠,也被母亲一一拒绝了。
我想这是宋春建的母亲为了坚守这份爱直至一生的缘故吧。
也就是受到了母亲这份坚守爱情的执着,宋春建依然选择了一位心底善良的少数民族姑娘作为自己终身的伴侣。
宋春建维吾尔老丈人现居住在一牧场,居住也比较近,平时也经常在一块生活。
宋春建老丈人一年先后住了几次院,XX年大病一场,沉重的家庭负担重重的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
妻子是学校的有保育员,晚上要值夜班,几乎都不在家,儿子也就照顾不上了。
他不得不利用闲暇时间回去照顾老丈人,一边工作一边尽孝,忙得像旋转的陀螺,他也没有任何怨言,宋春建和妻子商量为了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为之付出百倍的努力,有心人天不负,终于把80多岁的老丈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宋春建对自己的老丈人、丈母娘尽心尽力,对外人来说也是无可挑剔。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可宋春建家庭却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
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两人的谦和热心一被提起,人们总爱伸出大拇指:
这一家没得说,除了关心邻里,他们一家还能够积极参与场里组织的各项活动,热心公益事业,对社会上的贫困家庭能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家人对举办的各种募捐活动经常参加,对待老人、残疾或小孩,经常会让儿子拿些零钱给他们,教育孩子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
日常生活中他对待老人尊敬有加,从结婚至今从未和老人、爱人红过脸,他们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儿子十分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学习成绩在班级也是数一数二,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互相支持,和谐经营,真正有为对方着想,同时分享对方取得的成绩,整个家庭沉浸在"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的良好氛围,这就是民族团结家庭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