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0165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

《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

2015年最新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补修)部分名词解释、问答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

历史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结果出现了散文的勃兴。

以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是历史散文。

其代表作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战国策》:

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历史著作,后经汉代刘向汇集整理,共33篇,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的,故定名为《战国策》,又简称为《国策》。

赋、比、兴:

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

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更鲜明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更深刻地揭露了事物的本质。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

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以引起下面的歌磁。

可以起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和起韵的作用。

楚辞:

按其名称、本义说是歌辞的意思,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是屈原的新创造,但同时受到楚地民间文学——楚声和楚歌及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而产生。

楚辞作为文体又称为“骚”或“骚体”。

汉赋:

赋是一种文体的名称。

赋从楚辞发展而来,在汉代正式成立并盛行。

文学史上有“汉赋”的专称,主要是指汉大赋。

它的体制特点是篇幅宏大,结构巨丽,句式参差不齐,韵散间出,以铺陈叙事为主,“兮”字调基本消失,散文意味较浓,内容多写宫苑、京都、田猎、歌舞的宫廷贵族生活,基本上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但于曲终奏雅,篇末致讽。

建安风骨:

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辉煌的时代之一。

“三曹”与”七子”等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在思想和艺术上均有鲜明的特色,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玄言诗:

西晋末年在清谈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

玄言以诗谈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成了宣讲玄学义理的抽象枯燥的玄学讲义,只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玄言诗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直至陶、谢的田园诗、山水诗兴起,方从诗坛告退。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卢照邻和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王勃、杨炯擅长五律。

四杰的作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初步摆脱了南朝绮靡的诗风,扩大了诗歌题材,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前进方向,在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岑:

是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两人同以边塞诗著称,以”悲壮为宗”,以七古见长,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意气豪迈,情辞慷慨,但高适善于暴露现实,笔调严谨,岑参善于讴歌胜利,以奇语动人。

元和体:

指唐代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一种诗歌风格。

他们多用新乐府来反映社会弊病和民生疾苦,诗风平易浅切,通俗流丽。

这种诗风在中唐影响很大。

新乐府运动:

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来说的,其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但又体现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

元白对新乐府的提倡,打击了大历以来空虚浮华的形式主义诗风,对后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也有极大的影响。

古文运动:

是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所谓古文,是指和六朝骈文相对的、继承先秦两汉文体的散体文,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古文,目的是借古文宣传儒家思想。

古文运动推动了文学革新,使古文压倒了骈文。

韩柳古文形成了一种新的散文传统,对中国的散文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骈文:

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文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有三:

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

因为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

语音方面讲究平仄。

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

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沈宋:

指唐朝高宗、武后时著名宫廷诗人宋之问和沈佺期。

沈宋的作品虽偶有佳作,但大多都是点缀升平的应制诗,没什么价值,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诗歌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至此,律诗已完全成熟定型。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反对西昆派浮靡文风的文学运动,这一文学运动是和政治保守派的斗争相呼应的。

欧阳修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要求诗歌、文章和百事相联系,反映现实生活、现实政治。

在艺术上,主张平易自然,反对尚奇趋险。

这一运动打击了西昆文风,开拓了诗文创作的新阶段。

四灵:

指永嘉的四位诗人:

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

因为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而得名。

他们主张学习晚唐的贾岛、姚合,刻意在炼字炼句上下功夫,以清新刻露之词写出野逸萧散之趣。

中兴四大诗人:

指南宋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

陆游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独特的“放翁体”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杨万里的“诚斋体”、范成大的田园诗也都有很高的成就。

诚斋体:

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歌风格。

他提倡师法自然的创作思想,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被称为“诚斋体”。

其特点是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

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四种传奇剧本的合称,即《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作者是江西临川人,所居书斋名玉茗堂,四句中都有描写梦境的清洁而得名。

公安派:

明后期文学流派。

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史弟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文学理论的核心是“性灵说“,把文学创作看作性灵的表现,批判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理论。

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游记,随笔等小品文较为出色。

唐宋派:

以明代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主张文章学习唐宋古文,故称“唐宋派”。

唐宋派反对秦汉派屈聱牙的文风,提倡学习近人的文从字顺,强调在学古基础上的变化。

但唐宋派也没有摆脱复古主义,也不免重复七子的歧途,落入另一窠臼。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在杂剧和散曲创作方面都有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在元代曲坛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

楔子:

是杂剧剧本的组成部分,用来指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有的放在戏剧的开端相当于序幕,或放在折与折之间,与过场戏相似。

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曲子。

科范:

元杂剧中规定演员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演出提示,称为科范,简成“科”。

传奇:

“传奇”之名始于唐代裴鉶的文言小说集《传奇》,后成为唐宋文言小说的通称。

宋元时期的南戏、杂剧及诸宫调亦被称为传奇。

明清以后,传奇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是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的主要形式,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传奇创作出现鼎盛局面。

南戏之祖:

指元末明初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它表明高明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南戏的成熟,也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

《琵琶记》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响到当时剧坛,而且为明清传奇树立了楷模,故被称为“南戏之祖”。

三言二拍:

“三言”是批冯梦龙辑录的短篇小说集《古今小说》,重刻时改称《喻世明言》、《警示通言》、《醒世恒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话短篇小说总集。

“二拍”指凌蒙初所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标志我国白话小说由民间创作进入文人创作时期。

“二拍”的创作深受“三言”的直接影响,但“二拍”在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方面都远不及“三言”。

闲情偶寄:

是我国第一部最系统最完整的戏剧理论著作,清初李渔著。

全书共八部,其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戏剧理论,重视舞台演出效果,重视戏曲文学;密切联系当时创作和演出的实际情况,富有针对性。

南洪北孔:

指清初杰出的戏曲家洪昇和孔尚任。

他们分别创作了被誉为清代传奇的“双”的《长生殿》和《桃花扇》,在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因洪昇是南方的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的曲阜人,故二人被并称为“南洪北孔”。

弹词:

弹词是清初、清中叶流行于南方的说唱相兼的曲艺形式,用三弦、琵琶伴奏,主要说唱才子佳人的故事,由说、噱、弹、唱几部分组成。

《己亥杂诗》:

是清代爱国诗人龚自珍的代表作,作于清道光己亥年的大型组诗,共315首,反映了诗人的旅途生活、见闻乃至生平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该组诗还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成为一种有机的自叙诗的形式。

新文体:

是指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其最初在《新民丛报》等改良派报刊上发表文章,故又称“新民体”、“报章体”。

新文体文笔平易畅达,排比铺张,纵横议论,富有鼓动性,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文体,为近代思想解放、文体解放和五四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二、问题:

“春秋三传”及其作者:

左丘明《左传》、公羊高《公羊传》、谷梁赤《谷梁传》

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

1、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时期,引起这一变革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

2、正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3、伴随着政治变革而来的是旧制度、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的解体、各类社会思潮的高涨和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

这与当时“土”的阶层的出现有很大关系。

他们游说、讲学,提出观点和政治主张,互相论战。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所谓“九流”和“十家”。

4、学派众多,思想活跃。

各派各家敢于冲破旧传统、旧思想的牢笼,对各种事物敢于进行新的探索,发表新的见解,纷纷著书立说,于是形成了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

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散文的勃兴。

试比较庄子和屈原的浪漫主义:

庄子和屈原都是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家,但他们的浪漫主义却并不完全相同,虽然他们都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并且都用热烈奔放的语言、奇幻瑰丽的想象和高度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庄周的浪漫主义不是真实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而是从否定现实生活的愿望出发,描写自己的虚无缥缈的幻想和追求,不是引导人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心,而是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其作用是十分消极的。

例如《逍遥游》就用一连串虚幻的手法,描绘一个又一个的形象,但都是庄周纯然想象的产物,执着追求内心世界逍遥之游,与现实生活是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的。

屈原就不同了,他所描写的虽然也是神奇和变幻的,但却寄托着自己积极的人生理想,揭露现实的黑暗和罪恶,本质上说仍然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现实社会,激发起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反抗黑暗势力的决心,追求光明的理想前景,其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例如《离骚》,诗人完全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描写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和上天入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反映的是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激发人们奋发向上之心。

总之,我们可以说庄周的浪漫主义是消极浪漫主义,而屈原的则是积极浪漫主义。

试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在诗歌创作上各有成就,但在风格上却也各有不同,他们的诗歌一般都有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特点,形成所谓“建安风力”。

但曹丕悲凉有余而刚健不足,稍欠风力。

曹操与曹植诗虽都是慷慨的,却也有风格上的差异。

遭操是苍劲的,曹植则是少壮的;曹操是深沉悲凉的,曹植则是清新活泼的;曹操诗是古直的,曹植是华茂的。

试比较“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谢灵运和谢朓都是以山水诗著名,所以并称为大小谢。

但他们的山水诗也有一定的差异。

大谢诗带有孤清闲适的情调,但刻画景物细致生动,有清新之感。

他的诗讲对偶、重辞藻、精雕细刻,追求形似,有时有繁冗堆砌之弊;结构上常是先出游、再写景,后玄理的格套,缺少变化,有名句而乏名篇。

谢朓诗吸取了灵运诗刻画细致逼真的长处,但更简练,不堆垛板滞;结构上摆脱某些晦涩、呆板之病,更清新流丽,不仅名句络绎,且往往全篇皆佳,但缺少大谢诗的浑厚,有的诗结处乏力。

大谢对山水诗有开创之功,小谢对山水诗则有完成之牢。

简析鲍照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鲍照继承了建安诗人的传统,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其诗歌主要内容是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有的作品描写边塞战争和征人的生活,或表现诗人的理想,或表现了对战士们的同情。

曹植的《白马篇》评析: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借歌颂边塞游侠少年剽悍顽强,奋不顾身,勇于为国捐躯出的英雄行为,来抒发自己壮怀激烈的情怀。

开头仅四句诗,就将这位游侠少年写得栩栩如生,有绚丽的色彩,有奔驰的英姿,有旁观者深情的关注。

之后,随即引出一段对少年过去生活的描写。

诗人用铺陈排比的句法,对少年勤学苦练杀敌本领作了多方面的烘托,武艺如此出众超群,自然使人预感到他的志向也将不同凡响。

于是,紧接着诗人就写他在听到边城紧急时的实际行动和崇高理想;用“厉马”写他感激奋发的英姿;用“长驱”、“左顾”写他蔑视敌人的神采;“父母且不顾”以下,写他“捐躯赴国难”的坚定章志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

最后以悲壮的气氛和大义凛然的气节完成了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

《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且“捐躯赴困难,视死忽如归”的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乐观的精神,表达了诗人时刻准备献身祖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

全诗豪情满怀,激昂慷慨,充满奋发有为的战斗精神,且语言华美,丰富多彩,正体现了曹植诗歌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

诗中还注意动用对偶句式,使全诗具有整齐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音乐美,这对后来的骈体文和律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上刻意求工,锤炼推敲,不遗余力,因此,一方面提高了五言诗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六朝的雕章琢句的诗风开了先河。

曹植的《七哀诗》评析:

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根,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并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

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诗歌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君怀良不开”,她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

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试比较李白和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有何不同?

李白和李贺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但他们的浪漫主义风格又有极大的差别。

李白浪漫主义的精神的主题是追求理想,反抗权贵和要求自由,因而诗歌的基调是进取的、反抗的、积极的。

李贺诗歌的中心内容是怀才不遇的悲愤,但他没有致力于反抗现实,而是逃避现实,因此诗歌的基调是抑郁的、消沉的、甚至颓唐的。

在艺术手法上,李白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奇特的想象,想象天真而有人情味。

李贺的诗中较少使用夸张,而他的想象也常落入鬼蜮的世界,带有诡异、荒诞的色彩。

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啄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当感情达到高潮时,常冲破格律,出现一些散文化的长句。

他还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饶有民歌风味。

而李贺的语言极力平淡而追求峭奇,在描写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光夺眼目。

总之,李白的诗歌表现出飘逸、奔放、雄奇、自然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而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则表现为虚荒诞幻、奇崛冷艳,有唯美主义的倾向。

温庭筠与韦庄词风区别:

韦词有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但温词浓艳、雕饰、绵密,而韦词清艳、疏朗、自然。

温词客观描绘,虽时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

温词意象迭出,一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

试析《李娃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

《李娃传》通过荥阳公子某生与名妓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一对社会地位贵贱不同的青年男女,经历千辛万苦,赢得爱情幸福的主题,具有强烈的反对门阀制度的意义。

小说写郑生在李娃的鼓励下,通过读书应试,终于获取高位,享受富贵荣华,这体现了当时封建文人的普遍理想。

而;李娃不但与其所爱之人能圆满结合,而且还虚构出被封为“国夫人”来表达其同情和赞美,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李娃这个美丽、多才多情、丰富感人的艺术形象。

李娃地位卑贱而精神高傲,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主动地位。

她的形象、性格经历了一个渐次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一个看透世情、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清醒者。

作者对她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赞美,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有积极意义。

同时,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涉及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从而展现了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具有相当的社会生活厚度。

小说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以荥阳生的遭遇为线索形成三个大的波澜,三处转折经过作者精心的处理成为小说最精彩的地方。

小说文笔清丽婉转,细节描写刻划细致,真实动人。

如写郑生被骗过程生动细密,令人莫测高深。

又如,东西两肆争胜斗歌的场面和气氛,也刻画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常,从而反映了唐代长安繁华复杂、充满陷阱的都市生活,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对李娃、郑生的描写,能与其身份、经历切合,其形象较有个性。

对某些具体场景的描绘也颇为细致逼真,表现了唐代传奇中写实手法的高度成就。

苏轼《题西林壁》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以看山为喻,揭示囿于其中而不能超越其上是无法认清事物的真实本质的道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评析。

这是苏轼的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八十三个字就巧妙的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

这天夜里,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评析: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

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但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王安石《明妃二首》其一评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

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

唐人咏王昭君多骂毛延寿,多写王之顾恋君恩,而此诗却说王之美貌本非画像所能传达,王昭君流落异域的命运未必比终老汉宫更为不幸,都体现了在唐诗之外求新求变的精神。

而结尾指出王昭君的悲剧乃是古今宫嫔的共同命运,议论之精警突过前人,充分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征。

试析《西厢记》中“赖简”一折是怎样描写莺莺的内心冲突的?

在《西厢记》“赖简”一折中,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一方面由于老夫人拆散他们的姻缘而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一方面又怕老夫人的威严而不敢行动。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她的心理矛盾。

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处问病,但当她看到张生的回信时,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来,她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

当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不认帐,把张生教训了一顿。

在这出戏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面,但她长期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家庭教育和相国小姐的贵族身分,使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不能不产生一些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

同时由于封建家庭防范的严密,及一个少女在封建社会轻易向人表示爱情时所可能遇到的风险,使她不能不采取隐蔽曲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使她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急切又忐忑。

“赖简”一折,通过戏剧冲突,既善意地嘲笑了莺莺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的弱点,又细致地描绘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体现了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达到的高度。

略述从《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过程。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元稹的《莺莺传》,但其中的人物现象刻划不够丰满,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