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9382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参考教案

22.聪明的徐文长。

教材分析:

徐文长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关于他的智慧故事有很多都在明间流传。

课文选取了徐文长小时侯的两件事,向学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思维过程,显现出智慧的光芒。

这篇课文通过徐文长小时侯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两件事的描写,表现了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徐文长用巧妙的方法提水桶过桥,用其他孩子和他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徐文长思维的独特。

第二部分(6自然段)写徐文长把长竿伸进井里,轻松取到了礼物,进一步表现了徐文长思维的与众不同。

课文描写的是关于徐文长的两件事,希望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能从这两件事中受到启示,引发新的思考。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2.能哟个查字典,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文长解决问题方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有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借助网络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文本,并能依据具体情景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徐文长吗?

徐文长从小就聪明机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小时侯的故事。

2、板书课题:

22竿上取物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想想:

文章写徐文长的聪明选择了哪些材料?

2、 这两个材料的组织上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雀”字。

(4)学生书写。

徐渭:

[明]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

他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

网络资源:

字:

本课易出错的字:

“竖”可由“竖立”一词帮助学生与“坚”区别。

词语解释:

欢呼雀跃:

本课形容孩子们非常高兴的样子。

勉强:

将就,凑合。

莽莽撞撞:

鲁莽冒失。

文中指不思考就去做。

学文提示:

能很快从“巧过软桥”和“巧取礼物”感受到徐文长的聪明。

思考:

1文中人物的言行感悟语言表达。

2反衬手法的运用,突出主人公的聪明。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 思考:

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妙在哪里?

徐文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在文中勾画出来。

别的孩子又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描写徐文长提水桶过河的句子。

(2)指名读徐文长过桥的句子,注意作者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

(3)请同学们勾画出动词,体会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

(4)指名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5)(看动画课件)仔细观察徐文长过桥的情景,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理解词语:

轻轻巧巧

(6)比较:

别的孩子是怎么过河的?

(7)这个句子你认为怎样读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由读b指名读c齐读)

2、教师小结,过度:

徐文长真是聪明伶俐。

看到徐文长顺利的提水桶过桥,你的心情怎样?

(高兴、兴奋)小伙伴们和你们一样。

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3、合作学习6自然段:

(1)师述:

伯父看到了,一边点头称赞,一边把事先藏好的礼物取了出来。

看着伯父的礼物,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读伯父说的话,理解伯父所提出的要求。

(3)讨论交流伯父提出的要求。

师述:

这时,他们议论什么呢?

(同学们也议论一下,体会词语)

理解词语:

唧唧喳喳

(5)师述:

徐文长是怎样做的?

2、 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徐文长竿上取物的妙法。

(教师巡视、指导。

3、 师生交流徐文长取物的方法。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7、复述:

徐文长是怎样竿上取物的。

8、讨论交流:

徐文长竿上取物的办法妙在哪里?

作为徐文长的小伙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9、回归整体,围绕板书,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10、拓展学习:

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巧妙。

同学们,你们也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拿到竿上的礼物呢?

(讨论交流)

11、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真有办法。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能顺利完成老师下面的几道练习。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在电脑上完成)

3、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延伸:

(1)请同学阅读有关徐文长小时侯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徐文长的思维独特。

(2)网上查询,阅读更多的有关表现孩子们聪明伶俐的小故事。

重点语句点拨:

(1)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

动词提示:

找系 放 牵 走

(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写得具体、细致,让我们体会到徐文长过桥的办法真的很妙。

(2)大家正在思考,有个胆子比较大的孩子站出来。

他莽莽撞撞地提起两个水桶想过桥去,可是才走了几步,鞋底已经沾着水面,别的孩子看后,个个都怔住了。

(3)礼物就吊在上面,你要拿必须达到两个要求:

一、不能把竹竿横着放下来;二、不能踩着凳子拿。

(4)孩子们唧唧喳喳议论开了:

有的说跳起来抓,有的说这礼物根本拿不到……

(5)站在一旁的徐文长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慢从井口竖下去。

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

动词提示:

想接走竖取

 

对比与反衬: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

这种修辞方法案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日积月累:

1选择正确的字填入括号组成词。

站 沾 鹊 雀  胆 担 吭 坑

()着水面 欢呼()跃 ()子()声

2、咬文嚼字: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他()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到水里,双手()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

 A、系B、放C、找D、走 E、牵

 

板书设计:

                   22  竿上取物

               过  桥   找 系  放  牵   走 

               取  物   接  走  竖  放   取 

 

 

23、24婴子使楚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突出了人物对话,并以此来塑造形象。

第一幕写楚王想侮辱晏子;第二、三幕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故事概念,所以这两课整合为在一起,进行教学。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字,认识18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婴子使楚是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时的凛然正气。

3、演一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第一、二课时

教师活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和以往的呈现形式不同,找一找,今天这篇文章的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课题:

23晏子使楚

(一)

3、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

4、交流自己的发现。

关于剧本: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

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4、讨论: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让学生充分地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知道晏子是怎样和楚王理论的。

知道每一幕的大体内容。

同时,学习两篇课文的16个生字。

 

区别组词:

侍()宫()臣()既()虚()副()贤()

待()官()巨()即()虎()福()货()

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

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

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

孔子、孟子等。

)词语提示:

威严:

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

使者:

奉使命办事的人。

尴尬:

(神色、态度)不自然。

名不虚传:

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幕,说说对楚王的认识。

2、全班交流。

认识楚王的傲慢无礼。

3、分角色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楚王为难晏子的原因。

5、自读第二幕,画出描写晏子的神情、动作、语言的有关语句。

6、交流:

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7、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五、拓展学习:

      分小组,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学生书写。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

1、师述:

我们通过上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晏子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表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大义凛然的正气。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楚国,去欣赏晏子的风采。

2、板书课题:

24晏子使楚

(二)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说说生词的意思。

(3)指名说课文大意。

4、请同学概括故事内容。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尝试合作学习,分小表演课文内容。

2、小组学习讨论,排练。

3、全班表演,学生评议。

 

 

四、拓展学习,情感升华。

1、回归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对晏子进行评价。

2、全班交流:

说说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

3、拓展:

说说今中外有关爱国的小故事。

4、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指导学生书写。

3、教师巡视。

 

 

 

 

古诗诵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师活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

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

看哪!

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

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

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

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二万余首。

亦能文。

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

[注释]1.晓:

早晨。

净慈寺:

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

春夏秋冬四季。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

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

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

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

范读。

                           

2、学生练读

师:

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

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

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

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

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

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配乐背诵古诗。

2、试着诵读一下。

 

 

 

语文乐园(八)

教材分析:

   语文乐园(八)共有“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和“口语交际”三大板块。

其中“我来试试”包括:

认一认,读一读;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读成语故事。

“探究与发现”是让学生体会到习作中引用名言能使文章富有文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口语交际”是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吸引每一个听众,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同音词。

2、了解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3、抄写、背诵关于智慧的名言。

4、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学习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弄清成语意思,能讲成语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师活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我来试试。

(一)认一认,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

3、观察、比较每一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

5、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6、拓展学习:

请说说还有哪些同音词。

 

(二)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想象:

一个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分别会是什么神情、什么动作?

2、指名读句子,说说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多种形式朗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同学自读自悟,理解句子的意思。

2、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背诵。

4、学生背诵名言警句。

5、指导抄写名言。

 

(四)读一读。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2、自由朗读成语故事,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3、多种形式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4、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5、学生自读故事,互相讲一讲。

“同音异义词”的别称。

同音词指的是声、韵、调完全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词。

同音词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毫无联系的一组词,例如:

“张”和“章”、“复核”和“负荷”等。

提醒---体型---梯形

辈子---被子---杯子

故事---股市---古诗

机关---籍贯---鸡冠

惦记---奠基---电击

嫉妒---基督---缉毒 

谷底---故地 

及其---机器 余地---雨滴

尤其---油漆 茂密---猫咪

天使---甜食  废物---飞舞

词语---赐予  陕西---山西

河水—喝水 铅笔---钱币

感叹号:

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感叹句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句子,它所抒发的感情有赞颂、喜悦、愤激、叹息、惊讶、伤悼等,句末都要用感情号。

表示强烈的感情例:

1.我真的很高兴!

无论是喜(例1)、怒(例2)、哀或乐,只要带有强烈感情,均会在句尾用叹号。

表示命令、祈求例:

求求你!

不要离开这个家!

叹词例:

1.唉!

2.啊!

3.呀!

敬语例:

恭喜!

恭喜!

“恭喜”是单独成句的敬语,故在后面用叹号。

呼语句例:

孩子们!

要乖乖听父母的话。

“孩子们”是呼语,加上叹号可强调说话对象。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

1、自由读书上的句子。

2、把句子引用的名言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前后两句的不同。

3、全班交流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尝试引用名言说一段话,全班交流,集体:

评议哪些同学引用得好,好在哪儿?

三、故事会

1导入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今天我们开个故事会。

2每组2名参赛人员

3奖项设置:

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鼓励奖8名。

4内容要求:

(1)故事要求思想健康,内容趣味性强,讲述时间3—5分钟。

(2)参赛选手要求仪表端庄、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情并茂、富感染力。

5评委:

老师、学习委员、中队委

四、宣布比赛结果。

海报:

1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经班委会研究决定开展故事会。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

周四语文课

二地点:

教室

三参加人员:

1参加比赛人员:

每组2名

四奖项设置:

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鼓励奖8名。

五内容要求:

1故事要求思想健康,内容趣味性强,讲述时间3—5分钟。

2参赛选手要求仪表端庄、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情并茂、富感染力。

六、评委:

语文老师、学习委员、中队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