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9154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整理精校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必修教案

070808:

38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左传》的相关知识、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吟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史学常识:

史书体例及《左传》。

2、文言断句及朗读,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教学难点

1、课文文言特殊句式;

2、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串讲法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第一段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第一二段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

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二)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

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

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

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

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

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

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三)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

(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

(四)小组合作归纳第一二段字词意义和用法。

老师串讲。

1、通假字: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有的完全相同,如“畔”同“叛”,“竦”同“耸”;有的声母相同,如“亡”同“无”;有的韵母相同,如“见”同“现”,“食”同“饲”。

有的较特殊,叫形近通假,如“说”同“悦”,“被”同“披”。

课文举例: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

2、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 ( 退:

使…撤退,使动用法)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动)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驻军名—动)

3、重点实词与虚词:

以:

因为于:

对军:

驻军。

若:

如果使:

派师:

军队辞:

推辞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

尚且为:

做(什么)用:

重用而:

才是:

这过:

过错然:

可是(烛之武)许之

4、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辞曰 

(言:

一般主动的说谓:

对…说曰:

是提示具体说的话语(yÙ):

告诉对:

多用于对上说的话或对话)

(五)翻译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六)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用四个字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且贰于楚也。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2、用四个字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临危受命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七)课堂检测

1、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

2、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

军队)

B.贰于楚也(贰:

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

这)

D.亡郑以陪邻(陪:

增加)

3、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八)作业:

1、预习3、4段;2、完成基训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第三四段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第三四段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归纳第三四段字词意义和用法。

老师串讲。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提供)

(2)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损害)

(6)焉用亡郑而陪邻(通“倍”,增加)

2、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3)越国以鄙远 (以….为边邑,意动用法)                        

(4)阙秦以利晋(使…削减,使…得利使动用法)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

损害,形容词用作动词)

(6)与郑人盟结盟(名—动)

(7)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动名)

(8)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3、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泛指宴客的主人.)

(以为,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古义:

出行的人;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③亦去之     (去,古义:

离开今义:

往,到)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

那人;今义:

一般尊称人的妻子)

4、文言句式 

①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② 敢以烦执事(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以(之)为   

④许君焦、瑕(省略句)(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结构后置)

⑥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若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代词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2.知知道动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形容词失其所与,不知

3.能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4.说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通“悦”秦伯说

5.辞推脱动词不辞劳苦

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

推辞动词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鄙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微细小形容词防微杜渐

隐约地形容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稍微副词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

没有不副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之到动词辍耕之垄上

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

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9.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面山而居(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不译)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但是)

10.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1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之)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把,介词)

(三)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用四个字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是什么?

说退秦师

①亡郑利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存郑利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③晋贪忘恩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

2、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失其所与,不知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六)作业

1、整理笔记

2、预习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总结归纳文言知识,掌握文言特殊词句。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测上节课内容

1、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2、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②;

③;

④。

(二)探究交流: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

是什么?

(分析人物形象)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____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____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伯____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____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三)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1.善于利用矛盾。

2.善于分析利弊

3.善于揣摩心理

4.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四)课文写作特点

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五)归纳课文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得利)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2)名词活用为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3)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肆其西封

(4)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5)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

2、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

(晋惠公)许君焦、瑕夜缒(烛之武)而出

敢以(之)烦执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何厌之有

(3)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乱易整,不武。

(4)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何必…)

君之所知也(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

何厌之有()若不阙秦()

4.古今异义

贰于楚也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今有急而求子越国以鄙远

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亦去之微夫人之力

(六)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晋军函陵(军:

军队)B贰于楚也(贰:

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

这)D亡郑以陪邻(陪:

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D)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

⒊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B)

A君知其难也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C)

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之)烦执事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

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

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

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七)讨论活动:

请就文中的某一个人物的言行思想加以想象和联想,谈谈鉴赏人物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

烛之武:

①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勇担重任。

②怀才未必不可遇。

③有才能更要毛遂自荐。

④做事有能力还不够,还要有胆识。

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究艺术,和睦相处。

⑥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

郑伯:

①君王都能够知错改错,一般人更应该知错改错。

②重视人才贵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

③放下架子,从善如流。

④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知识。

佚之狐

推荐他人固然可敬,但推荐自己更为可贵。

秦伯:

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

②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甚至包括接受和自己

有成见人的意见。

晋侯:

①损人利己的事不能干。

②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③非常时刻,冷静的判断很重要。

(八)作业:

1、做练习册上本课的题

2、预习《荆轲刺秦王》13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