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8101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 微生物 的利用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

高中生物届浙科版微生物的利用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微生物的利用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大肠杆菌半乳糖苷酶、分解葡萄糖酶的合成调节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半乳糖苷酶受到酶活性调节的酶,而分解葡萄糖的酶不受到酶活性的调节

B.半乳糖苷酶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中存在乳糖

C.环境中有葡萄糖时半乳糖苷酶不能合成

D.环境中有乳糖时分解葡萄糖的酶不能合成

【答案】C

【解析】

2.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环境中存在诱导物,就能合成诱导酶

B.通过连续培养的方式,不能有效地减弱代谢产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C.在细菌的生长曲线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的衰亡期

D.在细菌培养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期处于稳定期

【答案】B

【解析】

3.下列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的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再进行灭菌

B.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再进行划线

C.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D.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周观察一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中要先灭菌后倒平板,A错误;转换划线角度后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再进行划线,B正确;接种后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错误;培养过程中一般要隔天观察一次,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如图表示培养和纯化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火菌处理

B.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罝

C.步骤③应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

D.步骤④划线结束后在皿盖上做好标注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需要进行消毒处理,A错误;倒完平板后立即盖上培养皿,冷却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B错误;步骤③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C正确;图中操作结束后需在培养基皿底标注菌种及接种日期等信息,而不是在皿盖上做标注,D错误。

5.下面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五个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B.划线操作时完全打开皿盖,划完立即盖上

C.接种时不能划破培养基,否则难以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

D.第1区和第5区的划线最终要连接起来,以便比较前后的菌落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在五个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但是在划线过程中和划线后对培养基不能进行灭菌,A错误;划线操作时不能完全打开皿盖,划完后要立即盖上,B错误;接种时不能划破培养基,否则难以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可能导致菌的无氧呼吸或者杂菌污染等情况,C正确;第1区和第5区的划线不能相连,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平板划线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

如右图所示为面包霉体内合成氨基酸的途径。

若在发酵工程中利用面包霉来大量合成氨基酸A,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改变面包霉的细胞膜通透性

B.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发酵

C.对面包霉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③的菌种

D.对面包霉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②的菌种

【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CD项都可以提高氨基酸A的产量,而C项最好,这样可以使所有的底物都反应生成氨基酸A,。

7.下列微生物的产物中没有菌种特异性的一组是()

A.氨基酸、核苷酸、多糖、毒素、激素

B.核苷酸、维生素、多糖、脂类、氨基酸

C.多糖、脂类、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

D.氨基酸、多糖、维生素、色素、抗生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的区别,初级代谢产物无菌种特异性。

8.关于青霉素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菌再经筛选的方法可选育高产菌种

B.青霉素是青霉菌生长代谢中重要的初级代谢产物

C.发酵罐接种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D.在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活菌数不再增加,青霉菌产量下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可以用物理、化学等诱导因素诱导青霉菌产生基因突变,再经筛选的方法可选育高产菌种,A正确;青霉素是次级代谢产物,B错误;发酵罐接种后不能灭菌,灭菌会把菌种杀死,C错误;稳定期,细胞内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代谢和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硝化细菌广泛存在于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下列关于其代谢,叙述正确的是()

A.碳源为葡萄糖B.培养时需隔绝空气

C.氮源是氮气D.培养时需适宜的温度

【答案】D

【解析】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氨氧化过程产生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属于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培养硝化细菌时培养基成分不需要有机碳源,其碳源为二氧化碳,A项错误;由题干中“硝化细菌广泛存在于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可知,硝化细菌应属于需氧型生物,所以培养时不需要隔绝空气,B项错误;固氮微生物的氮源是氮气,而硝化细菌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做氮源,C项错误;硝化细菌能利用NH3氧化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需要酶的催化作用,所以培养时需要适宜的温度,D项正确。

10.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

B.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置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

C.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

D.接种前需要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消毒处理

【答案】B

【解析】A.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尿素和葡萄糖是碳源;错误。

B.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置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正确。

C.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错误。

D.接种前需要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进行灭菌,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消毒处理;错误。

【考点定位】微生物的利用

【名师点睛】选择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1)在培养基全部营养成分具备的前提下,加入物质:

依据某些微生物对某些物质的抗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生长,如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食盐时可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可将该菌分离出来;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时可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2)通过改变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

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分离自生固氮微生物,非自生固氮微生物因缺乏氮源而无法生存;培养基中若缺乏有机碳源则异养微生物无法生存,而自养微生物可利用空气中的CO2制造有机物生存。

(3)利用培养基的特定化学成分分离特定微生物:

如当石油是唯一碳源时,可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从而分离出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

(4)通过某些特殊环境分离微生物:

如在高盐环境中可分离耐盐菌,其他菌在盐浓度高时易失水而不能生存;在高温环境中可分离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其他微生物在高温环境中因酶失活而无法生存。

11.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乳酸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是相同的

B.培养霉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C.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繁殖越有利

D.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答案】D

【解析】纤维素分解菌是异养型微生物,其碳源为有机碳源,如纤维素等。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微生物,其碳源物质为CO2,因此A错误;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需加入维生素做生长因子,才能正常生长,因此B错误;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过高会导致微生物不能从培养基中吸水,将出现失水过多而死亡的现象,对生长不利,因此C错误。

所以D选项正确。

12.青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下列有关青霉菌产生青霉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青霉素是青霉菌需氧发酵的产物  

B.青霉素是青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C.在青霉素发酵生产过程中,pH值需调至6.5-7.5

D.高产青霉菌株的形成是人工诱变育种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13.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微生物的生长都需要额外补充生长因子

B.大肠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

C.生长期各阶段的细菌内部都会发生酶活性的调节

D.某种代谢产物在细胞中积累,将直接导致合成此物质的酶的活性下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有的微生物自己能合成生长因子,不需要额外补充;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代谢产物在细胞内的积累,不一定会导致形成此物质的酶活性下降,如黄色短杆菌合成赖氨酸过程中,赖氨酸积累过量,不会抑制天冬氨酸激酶的活性;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点评: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4.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计数

B.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微生物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C.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生长没有影响

D.鉴定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

【答案】D

【解析】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微生物的计数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A错误;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但是微生物不能灭菌,B错误;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生长有影响,当酒精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会对自身造成毒害,C错误;鉴定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D正确。

15.下列有关菌种保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

B.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C.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不需要定期更换

D.长期保藏菌种时,各取lmL灭菌甘油和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

【答案】C

【解析】固体斜面培养基可使菌种与培养基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用于临时保藏的菌种,A项正确;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B项正确;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每隔3~6个月需要定期更换,C项错误;长期保藏菌种时,在3ml的甘油瓶中装入lmL灭菌甘油和1,ml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D项正确。

16.将少量乳酸菌、硝化细菌、酵母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至下列①~⑥号培养皿中的固体培养基上,其他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后能形成菌落的是()

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D.②④⑤⑥

【答案】C

【解析】乳酸菌为厌氧型,硝化细菌为需氧型,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17.2008年“5.12”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

地震伤里面感染有两个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是破伤风,一个是气性坏疽,这两个病原地细菌是厌氧细菌,就是不喜欢氧气,而且非常严重,平常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病,过去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病,唐山地震见到大量的。

下列关于于破伤风杆菌说法正确的是()

A.破伤风杆菌为异养厌氧型生物

B.细胞氧化过程中丙酮酸不进入线粒体内进一步分解

C.破伤风杆菌与酵母菌的主要区别是核糖体的有无

D.在繁殖时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答案】B

【解析】破伤风杆菌没有线粒体和染色体结构,但有核糖体。

18.下表表示在不同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E、F、G、H、I、J、K、M为培养基的成分,“+”表示生长,“-”表示不生长)。

请分析细菌不能合成下列哪种物质

培养基成分

A、B

C

A、B、C

I、M

A、B、C

H、K

A、B、C

M、J

A、B、C

I、K

A、B、C

H、J

A、B、C

K、M

生长状态

A.HB.IC.KD.M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培养的有关内容。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中有一条是要目的明确,即要根据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和用途来配制培养基。

若某种物质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而细菌本身又不能合成,则培养基中必须含有该种物质,否则细菌将不生长。

由表中三种能生长的培养基成分可知在缺少H、I、M的情况下,细菌都能正常生长。

而K则相反,培养基中有K则生长,无K则不生长。

C正确。

故本题选C。

19.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

B.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置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

C.平板划线接种法中划线时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D.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倒入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A错误;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B正确;平板划线接种法中划线时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不能相连,C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与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0.下列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鉴定实验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原因是未用50%酒精洗去浮色

B.甘蔗茎、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性糖的鉴定

C.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利用无水乙醇、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可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脂肪鉴定实验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原因是未用50%酒精洗去浮色,A正确;甘蔗茎、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不能用于进行还原性糖的鉴定,B错误;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利用无水乙醇、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可提取绿叶中的色素,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及要求”中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1.1克土样被稀释倍数为106,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为80,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0.1mL,则每千克样品中的活菌数约为

A.8×108B.8×109C.8×1010D.8×101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的叙述可知,1千克样品中活菌数为80个/0.1ml*106*1000=8*1011,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以下有关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

B.无菌技术的目的是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它外来微生物污染

C.对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和培养基可用干热灭菌等方法灭菌

D.配制固体培养基要经过:

计算、称量、溶化、调pH、定容、灭菌、倒平板

【答案】A

【解析】研究和应用微生物时,必须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A正确;无菌技术的目的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B错误;培养基应该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C错误;配制固体培养基要经过:

计算、称量、溶化、定容、调pH、灭菌、倒平板,D错误。

23.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叙述错误的是

A.首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C.其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液的纯度

D.结果都是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可以用于活菌计数。

只有稀释度足够大,才可以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综上所述,D错误。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名师点睛】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1)平板划线操作:

①挑取他含菌样品:

选用平整、圆滑的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挑取少量菌种。

②划A区:

将平板倒置于酒精灯旁,左手拿出皿底并尽量使平板垂直于桌面,有培养基一面向着煤气灯(这时皿盖朝上,仍留在煤气灯旁),右手拿接种环先在A区划3—4条连续的平行线(线条多少应依挑菌量的多少面定)。

划完A区后应立即烧掉环上的残菌,以免因菌过多而影响后面各区的分离效果。

在烧接种环时,左手持皿底并将其覆盖在皿盖上方(不要放入皿盖内),以防止杂菌的污染。

③划其他区:

将烧去残菌后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边缘冷却一下,并使B区转到上方,接种环通过A区(菌源区)将菌带到B区,随即划数条致密的平行线。

再从B区作C区的划线。

最后经C区作D区的划线,D区的线条应与A区平行,但划D区时切勿重新接触A、B区,以免极该两区中浓密的菌液带到D区,影响单菌落的形成。

随即将皿底放入皿盖中。

烧去接种环上的残菌。

④等平板凝固后,将平板倒置。

(2)稀释涂布法:

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能够测定样品中活菌数的方法是:

稀释涂布平板法。

24.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

B.凡碳源都提供能量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

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同一种物质可以即作碳源又作氮源,如牛肉膏,A错误;自养微生物利用的无机物碳源不提供能量,B错误;除水以外的无机物还提供碳源和氮源,C错误;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如硝化细菌利用的氨,D正确。

25.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C.倒置平板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

D.划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均匀分布的单菌落

【答案】D

【解析】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无菌操作,防止外来杂菌入侵;A正确.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B正确.

C、倒置平板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防止污染培养基;C正确.

D、划线分离菌落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划线的最后区域可以得到的单菌落;D错误.

【考点定位】微生物实验室培养

【名师点睛】纯化细菌的方法

①纯化培养原理:

想方设法在培养基上得到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即可获得较纯的菌种。

②纯化大肠杆菌的关键步骤是接种。

③常用的微生物接种方法有两种

a.平板划线法:

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b.稀释涂布平板法:

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本题是关于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技术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判断选项.

26.下列表示细菌细胞中的一个反应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另外的氨基酸。

①~⑥代表不同的氨基酸,V~Z代表不同的酶。

所有氨基酸对生命都是必需的。

原始种的细菌在培养时只要有氨基酸①就能生长,而细菌变异种培养时只有在有氨基酸①、②、⑤时才能生长。

变异种中不存在的酶是

A.V、WB.W、YC.Y、ZD.V、Z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酶相关内容的综合应用。

由题意可知,所有氨基酸对生命都是必需的,原始种细菌有氨基酸①就能生长,说明原始种中有V、W、Y、X和Z五种酶,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而变异种细菌却需要①、②、⑤时才能生长,说明要想让变异种内缺乏产生②、⑤的酶,但是不缺乏其他酶,故答案选D。

27.与醋酸发酵有关的微生物是:

A一种细菌和另一种细菌B丝状真菌和细菌

C酵母和细菌D酵母和丝状真菌

【答案】C

【解析】A、B、D都不对。

C正确,因为醋酸发酵是先利用酵母菌把糖转变为酒精,再利用醋酸杆菌把酒精氧化成为醋酸。

因此醋酸发酵是由酵母菌和细菌联合作用而进行的。

28.下列对微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A.利福平可以抑制产甲烷杆菌的RNA合成

B.黄曲霉可以在不含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C.硝化细菌可以在无氮培养基中生长

D.大肠杆菌可以在未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利福平可以抑制结核杆菌的RNA合成,A错误;黄曲霉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黄曲霉不能在不含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微生物,硝化细菌可以在无碳培养基中生长,C错误;细菌的培养基是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表示培养特定的细菌,大肠杆菌可以在未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D正确.

考点:

微生物培养

29.下列有关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

B.测定土壤中细菌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C.如果得到了2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目明显小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样品的稀释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

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和105倍的稀释液;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的稀释液。

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从而说明选择培养基具有筛选作用。

考点:

本题意在考查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30.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取样,应选取肥沃、湿润的土壤

B.先铲去表层土3cm左右,再取样

C.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不用灭菌

D.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

1、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计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解:

A、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