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6489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docx

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规章守则doc

按定编人数每人每月x元的标准计发(含“三金”),待岗人员发生活费x元。

 

(二)绩效工资

 

1、2013年全市信用社绩效考核指标为全年存款旬均净增额、利息收入、不良贷款清收(五级分类)。

绩效工资含量标准分别为存款旬均净增额x元/万元,利息收入x元/万元(营业部按x元/万元考核),不良贷款清收x元/万元。

 

2、对信用社主任、副主任绩效工资实行百分考核,工资基数为全社业务人员人均绩效工资。

 

(1)主任考核项目:

 

存款年末净增25分、收息30分、不良贷款清收25分、回笼率10分、安全及其他工作10分(城区社存款年末净增35分,收息45分)。

 

(2)分管信贷副主任考核项目:

 

利息收入35分、清收35分、到期贷款回笼率20分、信贷管理10分(城区社信贷投放50分,到期贷款回笼率40分,信贷管理10分)。

 

(3)分管存款副主任考核项目:

 

存款年末净增40分、旬均净增40分,安全及其他管理20分。

 

上述定量指标按实际完成比例计分,超比例可计加分,加分最高不超过原分值的30%;贷款回笼率达不到99%,每差0.5个百分点扣1分。

定性指标由市联社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平时考核计分。

 

五、工资系数的确定

 

信用社主任工资系数基数为1.8,根据百分考核结果考核后上下浮动区间为[1.3,2.1];副主任系数基数为1.5,考核后上下浮动区间为[1.1,1.7],其他人员工资系数由各社根据情况自行确定。

 

六、绩效工资扣减项目

 

(一)当年到期贷款回笼率低于99%的,按欠标准绝对额的10%扣减绩效工资总额。

 

(二)费用超计划、超比例部分,全额扣减信用社主任绩效工资。

 

七、特别说明和规定

 

(一)市联社年终将按存款旬均净增x元/万元、利息收入x元/万元的标准增加各社费用总额,作为组织存款、增加利息收入的专项公关费用。

 

(二)各社应区分不同岗位,建立个人业绩台账,详细登载员工个人收存、收贷、收息业绩,作为计算绩效工资的依据。

 

(三)信用社主任、副主任组织的对公和大户存款、清收的大额贷款利息和大额不良贷款属公共业绩,相应的绩效工资应按比例进行分配。

 

(四)按本办法计算的绩效工资总额若低于省联社核定的工资总额,以省联社核定的工资总额为准,相应调增各社绩效工资总额;反之相应调减各社绩效工资总额。

 

八、组织实施

 

本考核办法由市联社财会统计部组织实施,市联社稽查大队负责对各社经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审计考核,并计算出全年应得绩效工资,由财会统计部通知计发。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调查1

系部名称:

经济管理系

专业:

会计学

班级:

11级2班

姓名:

杨慧慧

学号:

1144050232社会实践时间:

2013年1月20日至2013年2月20日

共31天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调查

摘要:

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推进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

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为时过早,要正确认识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城镇社会保障区别农业生产能力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但是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

可以说,农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村问题不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大的跨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相当比例和数量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更是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

农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更牵涉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民对政府及执政党的信任。

因此,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和发展,切实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利益,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同学组成的五人调查小组前往临沂、聊城农村十多个地区,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农民组织建设及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所到之处,无不为农民的纯朴本质和农村发展的落后而震撼。

在看到农村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也目睹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低、缺乏保障的现实。

本文将以临沂,聊城为例,就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展望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农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没有保障

我们把农村社会保障界定为生活保障和农业生产保障两个方面。

在接受我们调查的农户中,当问到“你觉得生产生活有保障吗”时,有90%的农户回答“没有”,但具体情况有各不相同,有的认为生活有保障,生产无保障,有的则恰好相反,还有的认为二者均无保障。

就生活方面来看,目前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也有的地区明显偏低,如临沂新桥村只有500多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与城镇职工相比已相去甚远,即使作历史的纵向对比,考虑到物价指数上升等因素,也确实较低,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尚有困难。

当问及“遇到自然灾害和疾病事故时,有无保障”时,52.4%的农户回答“政府部门没有相应的救助”或“救助不足以解决问题”,更有的地方“即使有少量补助也被干部给瓜分了”。

47.6%的农户认为政府的救助和自己的努力足以度过难关,生活基本上有保障。

在农村医疗和养老问题

上,农民的意见较为强烈。

目前,农民的生老病死都有自己负责,政府很少进行照顾和扶助。

在大部分地区,曾经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合作医疗已基本不存在,农民生病由自己或亲属帮助到医院就医,病情恶劣且经济状况较差的一般只有“在家等死”。

就农业生产方面来看,广大农户的利益保障程度显得更弱一些。

农民的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自负盈亏,听天由命。

“遇上天灾人祸完全没有保障”。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组织,力度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20多年来,在推进农业生产率提高和释放农村生产能量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弱点和弊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农业经营单位大大缩小了,阻碍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运用;

(2)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受到削弱;(3)农业投资减少。

按照接受调查的农民的普遍说法,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来,到现在基本没有兴建或改建过,很多水利设施及其它集体基础设施久未修缮,或崩溃,或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政府及村委会对农户生产的指导和扶助不够到位。

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农民承认现在农业生产是“听天由命”,风险基本都由家庭承担,政府较少为农业生产所遭受的损失买单。

(三)农村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发展滞后。

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信用观念较弱,商业保险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

到目前为止,农村几乎还没有形成为农业生产投保的意识,很多农民都认为这只是一种幻想。

因此,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两个方面来看,我国农民基本上没有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仍然停留在最基本的土地保障功能阶段,即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最基本也是最后的保障。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还有较大空间,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困难——从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区别谈起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一方面受到历史和现实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农村所处的特殊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国民经济在宏观上仍然是农村和城镇、工业和农业的二元结构,城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

我们通常所提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指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来说,要建立一个类似的社会保障体系,条件还不成熟。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区别来认识:

首先,二者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去甚远。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必须要以完善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为前提。

城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国家大部分投资和项目都放在城镇,许多关乎国计民生和实力强大的企事业单位都位于城镇,另外城镇各产业之间的比例结构较为合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这就为社会保障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环境。

相比而言,在农村,农业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特

别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将广大农民都束缚在农业生产上,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其次,从社会保障经费来源来看,在城镇,由于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存在,它们承担着交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而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高于农民,有能力交纳社会保障费用,据资料,我国城镇居民现阶段按工资的27%交纳,另外,国家财政对社保基金的拨款也主要在城镇,而且形成了完善的收费和管理制度,所以城镇有条件建立规范固定的社会保障基金。

农村更多关注的是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民生活的稳定,还很少上升到社会保障这样一个高度。

最后,从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素质来看,城镇居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各方面观念和意识较为先进和开放,而农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太关注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因此,即使现阶段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也很少有农民会接受和参与,更多的持一种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农村和城镇的自然差别,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能在现阶段建立起来。

因而,我们认为,在当前提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为时尚早。

它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达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为基础。

三、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关键

可以说,农村社会保障主要靠农民自己,即农民之间的互助,因为国家在对农民的救助方面暂时无力顾及。

因此,要加强和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必须不遗余力地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农村社会保障的落脚点在现阶段就是保障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从战略的高度给予农村和农业更大的关注,并落实到实践中。

我们党和政府一直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国家在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在逐年下滑,据调查,剔除农村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外,我国真正用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70%将到了现在的10%左右,正如调查中提到的一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少,严重的地区几近崩溃。

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将农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加大农业生产投资的力度,加快改善当前农业生产的条件,特别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改良工作。

(二)深刻认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

农业是一个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部门,且季节性强,风险大,受土地和气候条件制约较强。

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给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如1998年席卷全国的洪涝灾害,其给农业和农村发展造成的影响至今仍很深远。

我们需要从各地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和管理程序,并配合以完善的社会服务如天气预报、病虫害防治等。

(三)减轻农民负担,因时因地而异,实行差异化的税费制度。

以前我国实行按人头收取农业税的税费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税收的标准变为按土地面积交税。

虽然这一税费改革

较为显着地减轻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负担,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少部分农民的负担。

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照顾到农村中的各个阶层,实行差异化的税费制度,可以参考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给农民税费设一个底限,即“起征点”,收入水平低于这个“起征点”的农户,可以免除税费。

(四)大力推进农村基础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采用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农民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决定力量,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效率。

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开展农村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另外,要积极引进和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向集约化、高效益转变。

以上从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角度,分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农村生产保障功能的策略。

初此之外,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还有许多工作有待于开展和完善,包括: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济和农户互助制度、科学确定保障对象、合理筹措保障资金、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