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4395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docx

第一张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知识点:

1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

2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学校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A教育者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者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B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C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生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6、“终生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教育具有时代性、历史性、阶级性、等级性四种属性。

9、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为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两种。

10、形式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构。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

近代以来,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

11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2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三种的特征

13、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等特点。

14、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包括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15、在封建社会,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中世纪的世俗教育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进行的。

骑士教育是一种结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16、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西欧最早的是雅典时的弦琴学校。

17、现代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使教育向纵深发展。

1763年普鲁士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5-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

18、在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找到了一种有效地实施途径,那就是班级教学。

19、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0、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体研究法

大题简答:

一、教育是什么及这个概念的发展简要阐述。

答:

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被看成是一种对教育的本质阐释。

在我国,【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战国时荀子说:

“以善人者谓之教”等等,

1、教育是属于生命世界的一种活动,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从不同角度分析教育是什么:

答:

1)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下定义2)有的从教育目的角度下定义3)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下定义4)有的从教育价值的角度下定义5)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下定义

由于时代的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甚至对立。

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

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三、教育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答: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教育是属于生命世界的一种活动。

利托尔诺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技能”、“知识”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

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学过程。

3、对于教育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教育类似的表面现象与人类教育存在其实都有本质的不同。

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人的教育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为了社会和具有社会性的活动。

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人类借此符号系统,人能够将经验类化,使人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

人类的符号系统则是属于精神世界,是人的意识的创造。

人通过这种符号系统实现两种方向的社会经验的“类化”:

①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②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使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动物的“教育”只能教会动物怎样适应环境,而人通过受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造环境、改造自身、推动社会发展,,从而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总之,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四、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质】答:

一般我们从三个维度去区分一种活动与另一种活动。

1、活动的对象;2、活动目的的特殊性;3、活动方式

五、对大教育观的形成的理解

答:

“终生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1、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是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2、从空间上看,利用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3、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4、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和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与提高,即要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5、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有

六、对教育的形态有哪几种类型的划分。

答: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

经历了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包括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答:

三种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基础,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广泛而强烈的参透性,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在面临社会教育的挑战和冲击时,不断调整自身,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协调一致,互相配合,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才能保证整个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才能实现各种教育之间的功能互补,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八、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原始性。

3教育具有同一性。

九、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学校教育的内容偏重人文学科,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两例:

1)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练,重视军事体育,奴隶主要通过严酷的军事训练,使其子弟养成奴役奴隶的残忍性格。

2)雅典则一向被看成“文雅教育”的源地,不仅使其子弟们进行军事和体操训练,而且也要到文法学院、弦琴学校学习读、写、算,接受音乐、哲学方面的教育,并且更注重后者。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十一、现代教育特点

答:

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互促进。

十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

1.教育终身化2.教育社会化3.教育生产化4.教育民主化5.教育国际化6.教育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

十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答:

1.教育现象。

它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

它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

3.教育规律。

它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十四、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答:

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3.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4.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十五、孔子的思想

答:

1、教育主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并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仁爱;2、教育目标与任务:

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3、教育的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4、教学内容:

诗、书、礼、乐等;

5、原则与方法:

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

十六、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答:

1)苏格拉底以回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

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以“理念说”为核心,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

根据这三种品质在不同人的德性中占主导地位,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

1.哲学家2.军人3.手工业者和农民

3)亚里斯多德:

著作《政治学》,他认为,物以类聚,类有类的本质。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还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4)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5)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了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6)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小说体名著《爱弥尔》7)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他是卢梭《爱弥尔》的信奉者,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地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者对儿童施加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9)洛克是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绅士教育应当有德行、健壮的身体、创业的精神和才干

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还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的特点。

【注】夸美纽斯、亚里士多德、卢梭、裴斯泰洛齐都属于自然主义教育家

【注】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言人

11)1826年德国福禄培尔《人的教育》,提出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重视游戏和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在教育史上影响很大

12)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出版的《教育论》,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他是实质教育的代表。

13)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强调教材与教法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他是形式教育的代表。

14)凯洛夫1939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15)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于1930年化名为李浩吾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6)1956年,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最终达到目的的“掌握学习”理论。

17)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性。

18)1975年,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9)1972年,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

20)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写成了《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决定教育的内容。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通过哪些手段实现对教育控制的权力。

答: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治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教育内容,派遣和任命教育行政人员、教师,控制教育经费,按照其政治思想要求去影响受教育者,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教育控制的权力。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

答: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这种影响和作用具有积极地和消极的二重表现。

2)它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也具有双重性。

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

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五、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成。

六、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的条件

1、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即提供多少劳动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剩余时间,以及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多少教育经费。

2、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的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

七、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是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八、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人力资本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首要因素,舒尔茨是通过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舒尔茨推算出美国1929年-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为330/0.

九、教育在为社会再生产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体现哪些方面?

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业的劳动力。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力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十、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2、科学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3、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十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十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哪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

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十三、文化主要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1.物质形态文化2.制度形态文化3.观念形态文化4.活动形态文化5.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十四、文化对教育的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十五、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十六简述教育和文化的特殊关系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教育的实践者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十七、学校文化的含义及特性和功能★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含义: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十八、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十九、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学校···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学校····过程,是学校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4学校···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二十、学校观念(精神)文化的基本成分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它分四种基本成分:

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价值成分;4、理想成分。

二十一校风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特点:

它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并且良好的校风能调节和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十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继承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育内容的继承。

第二,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

第三,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

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十三、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体现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二十四、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措施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的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十五、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含义;1教育现实化是一种历史变化2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3教育现代化需要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

4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即现代化的教育。

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3教育内容的···4教师队伍···5教育管理···6教育方法手段··7教育设施··8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趋避在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认识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人是社会唯一的有机构成要素。

2人是自我改造和自我认识的客体人作为客体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对象化,也就是人将自己也当成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客体

二、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

教育也要重视人得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能动性具体表现:

A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B···的选择性C···的创造性。

3)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要求:

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概述

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的阶段的特定的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身心发展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