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4131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docx

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

2019年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

 

一、单选题

1、人们一般认为东北人豪爽热情,上海人精打细算。

这是社会知觉的()。

A.近因效应B.投射效应

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

2、课堂纪律包括()。

A.教师纪律、集体纪律、任务纪律、自我纪律

B.教师纪律、集体纪律、任务纪律、警示纪律

C.常规纪律、集体纪律、风向纪律、自我纪律

D.舆论纪律、集体纪律、风向纪律、自我纪律

3、班主任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领导方式。

A.权威的B.民主的

C.放任的D.迁就的

4、下列不属于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的是()。

A.教育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

C.有效性原则D.冷处理原则

5、我国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

A.活动型综合课程

B.校本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是()。

A.杜威B.卢梭C.康德D.洛克

7、我国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

这说明教育具有文化()。

A.传递功能B.创造功能

C.更新功能D.传播功能

8、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D.融合课程

9、从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来看,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具有()。

A.层次性B.等量性C.等价性D.主次性

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B.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D.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2、简述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3、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一11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4、2.简述防止遗忘的方法。

5、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内容。

三、材料分析题

1、杨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

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甲猴一块。

乙猴见到说:

“太少了,我要两块。

”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乙猴两块。

丙猴更贪吃,它抢着说:

“我要三块,我要三块。

”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了丙猴三块。

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是不是最贪吃的丙猴分得最多呢?

猴王为什么要这么切呢?

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就清楚了。

问题:

(1)评析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导入环节。

(2)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

2、刘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运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学生在质疑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她就说:

“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学生朗读表现出色,她就赞赏道:

“读得真好!

老师仿佛置身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

”大家齐读得好,她便说:

“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读得不够好时,她首先肯定“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

“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讶,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

问题:

(1)评析刘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

(2)谈谈“新课改”倡导的评价理念。

3、肖老师是五年级的数学老师,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他问同学们:

“大家喜欢用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

红色代表火焰、热烈,黄色代表富贵、权力,蓝色代表大海、和平,绿色代表希望、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喜欢绿色!

”“老师,您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

”“好!

就这么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打“X”,“不喜欢!

”从那以后,肖老师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且不用“x”,改用“?

”和批语。

这一“绿色批改”对学生们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批改的作业。

学生的纠错能力不仅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问题:

(1)请对肖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2)谈谈教师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4、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学生甲:

“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

学生乙:

“我爸爸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

“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问题:

(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5、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

“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

“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

’,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

“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教育原则?

(2)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四、教学设计题

1、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四年级写作课“说说心里话”的教学内容

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话想说,却没有机会说出来?

这一次,就让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一吐为快吧!

例如,对老师说,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操碎了心;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别再把我当小孩看;对邻居叔叔说,谢谢您多年来对我们家真诚的帮助;对小伙伴说,我们不要再互相起外号了,这样不文明……总之,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说。

说心里话,就一定要真实,要说出内心的想法。

写完以后可以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的意见改一改。

材料二某小学生的习作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本次写作课的教学目标。

(2)分析学生完成该写作内容的难点。

(3)为上述学生的习作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评语。

2、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照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描述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

(2)若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3)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2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D。

解析: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也指社会上对某一群体的特征所做的归纳、概括和总结。

它往往不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也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的看法。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

解析: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途径,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③任务促成的纪律;④自我促成的纪律。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解析:

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班主任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解析: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包括: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冷处理原则。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

解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6、【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解析:

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卢梭被公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并确立了现代的儿童教育观。

卢梭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儿童只是被动受教育的一方,到卢梭才真正把儿童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主体。

说他“发现了儿童”指的就是卢梭首次提出“儿童本位”。

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爱弥儿》一书中。

在该书中,他明确提出教育的前提和核心要务是确立儿童的中心地位。

7、【育萃教育专家解析】D。

解析:

向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介绍中国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播,题干所述表明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8、【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

解析:

学科课程是单科形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9、【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

解析:

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没有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0、【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解析:

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出作为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奉献的胸怀,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简答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

(1)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

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思维过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迁移(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7一11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2)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几

(4)思维具有可逆性。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防止遗忘的方法主要有:

(1)及时复习。

(2)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复习。

(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合理分配时间。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三、材料分析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杨老师通过故事导入法导入新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

所谓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本节课是数学课,若直接讲解分数的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杨老师通过给猴子分饼的故事导出课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小学生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

①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

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②复习导入,是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借助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的方法。

③经验导入,是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素材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引起回忆,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方法。

④直观导入,是教师在讲授新课题境之前,先引导学生观看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情的导入方法。

⑤问题导入(提问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⑥情境导入,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考,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导入方法。

⑦审题导入,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方法。

⑧设疑导入(悬念导入),是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导入方法。

⑨故事导入,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或事例的讲述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的方法。

⑩游戏导入,是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入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刘老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刘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材料中,刘老师一直在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和成长。

其次,刘老师在评价中体现了“新课改”中倡导的发展性评价。

材料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或者学生在朗读中的不当之处,李老师采取了发展取向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不断改正,不断发展。

(2)“新课改”倡导的评价理念:

①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③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材料中肖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值得赞赏的。

第一,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肖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意志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二是学生是权责的主体;三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材料中肖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批改的颜色,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和主体地位。

“学生是发展的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是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三是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材料中肖老师没有使用传统的“x”来判定学生的作业,而是采用了“?

”这一具有发展性思维的方式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第二,从教学观的角度来说,肖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的“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

材料中肖老师没有用传统的红色笔来进行作业批改而是听取学生的意见,用绿颜色的笔批改作业。

第三,从教师观的角度来看,肖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观。

该教师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赞赏、帮助和引导学生。

材料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改变传统的批改作业的方式,采用学生喜欢的颜色的笔来批改作业,不仅使学生的纠错能力得到提高,也使他们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批改作业的要求:

①按照教师常规中各学科设置的作业要求做到全批全改,禁止采用集体评讲、张贴答案、学生互相批改等方式代替教师批改,对于重点作业应该精细批改。

②作业批改要及时,应在下一节课前将作业本发给学生,未经批改的作业不能发给学生。

③要允许学生对于教师的作业批改持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应及时倾听并合理采纳。

④评分应尽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等字眼,对于有独创性的作业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

⑤严格要求学生,杜绝抄袭现象,认真审查雷同作业。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材料中学生把“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当作唯一理想的行为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劳动者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学生很容易认为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的优劣、升学档次的高低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是家庭的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片面的观点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

首先,繁重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做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会成为学习和考试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地发展。

(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

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第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使他们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教师要以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第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

第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理想前途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积极向上、正确的理想教育。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①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

材料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学生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②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

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

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①德育过程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四、教学设计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能够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尊重别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提高自己的认识。

通过观察、讨论和回忆等形式发现自身的真实感受,学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爱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写作的快乐并增强写作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写作习惯。

(2)难点

教学难点:

能够敞开心扉,真实地说出内心的想法,表达真情实感。

分析:

习作意在引导学生学习用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因此习作要求学生能敞开心扉,以书面形式表达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做到内容真实,言语真诚。

这一学段的儿童经过低年级写话训练后,已有一定的言语表达基础,有参与习作的愿望。

但儿童受先前思维定势的影响,会觉得无话可写,或者一味表达烦恼、不满等灰色信息,倾诉对象也容易局限在身边熟悉的人。

因此,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激发其表达欲望,帮助学生启发思维,打开思路,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促使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评语

这般丰富的内容真是出乎老师的预料,说明你平时一定非常注意观察爸爸,这么多的感叹句也让老师能够感受到你内心强烈的渴望。

但是当爸爸有没有什么坏处呢,是不是还要照顾你啊。

另外还要注意错别字哦,“在”和“再”的区别还记得吗?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草》是白居易的一首应考诗。

全诗通过对野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扣题目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描绘出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也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成为形象的画面。

“原上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便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布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为“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在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天到来,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报火的凌虐。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描绘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了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主题:

本诗通过直观地对自然演变进行描写,表达了对荒野野草的赞颂,反映出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句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全诗;

②认读并会写生字“枯”“荣”,理解字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读通读顺,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②体会诗人的情感,懂得面对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