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4044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docx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

第一讲民俗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

“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

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

作为词汇的“民俗”:

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

《礼记·淄衣》曰:

“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

“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

“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

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

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

(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

(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

(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

(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显然,这四类民俗事象中,民间文学占有绝大部分,至于其他民俗类别也仅是作为旧有的遗留物被看待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

英国民俗学家博尔尼在其《民俗学手册》一书中把民俗事象分为三类:

(1)信仰与行为,包括大地与天空、植物界、动物界、人类、人工制品、灵魂与冥世、超人的神灵、预兆和占卜、巫术、疾病和民间医术。

(2)习俗,包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人生礼仪、职业和工艺、历法、斋戒和节庆、游艺、体育和娱乐。

(3)故事、歌谣、俗语,包括故事、歌曲和民谣,谚语和谜语,有韵的俗语和俚语。

这种分类虽对以前分类有一些修正,但仍没有摆脱民俗研究对象异常狭窄的弊端。

日本学者柳田国男也采取了民俗事象三部分分类的方法,他于1932年在民俗学会上的讲演中指出,民俗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习惯(生活技术),包括居住、服装、食物、生产、劳动组织、家庭、村落、交际、婚姻、诞生、成年礼和青年集团、死亡、法事活动、祭神、占卜、舞蹈、竞技与音乐、儿童游戏等;

(2)口碑(语言艺术),包括新语创作、新词、谚语、谜语、诵词、小儿语、歌谣、说唱、民间故事、传说等;

(3)感情、观念和信仰,包括情趣、趣味、禁忌、畏惧、崇信、祈祷等。

柳田的分类标准对于日本民俗学界影响较大,其后的日本学者仅是对这种分类方法给予必要的补充和修正。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分为三类: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分四类:

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分十一类:

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科学技术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

在这里,我们将民俗大致分为三类:

物质民俗、行为民俗、意识民俗。

所谓物质民俗,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和能够感觉到的有形的实体性民俗,因而又被称为“实体民俗”。

根据文化物质以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种标准,以将物质民俗划分为生活民俗和器用习俗两大类。

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居住习俗等三大类。

器用习俗包括生产工具习俗、劳动对象习俗和民间工艺习俗等。

所谓行为民俗,指的是受思想和观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各种风俗习惯活动。

它以划分为行为活动规范民俗和行为活动方式民俗两大类。

前者主要包括生产民俗、交通民俗两大类,后者主要包括技术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游戏娱乐民俗等。

所谓意识民俗,是指意识在民俗中占主导地位的民俗。

通常,人们又称为“精神民俗”、“心意民俗”、“信仰民俗”等。

它可以分为信仰民俗、语言民俗、禁忌民俗等几大类。

语言民俗指的是民间依靠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和继承的民俗事象,又称“民间口头文学”或“口碑文学”。

按照语言民俗的内容和传承表现,这种社会生活民俗事象以划分为讲述、歌唱和讲唱等三类。

所谓讲述语言民俗,指的是依靠叙述性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和继承的一类语言民俗事象,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和熟语等四种不同类型。

所谓歌唱语言民俗,指的是以歌或民歌的形式来予以表达的语言民俗事象,又称为“歌”,主要有情歌、礼仪歌、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和儿歌等类别。

所谓讲唱语言民俗,指的是既说又唱、韵散兼行的一种语言民俗。

这种语言民俗或以讲述为主,或以歌唱为主,往往带有叙事长诗的性质。

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等。

三、民俗的本质是什么?

民俗作为一种包容异常广泛的文化事象,其属性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一种属性就能够较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民俗的全部本质所在。

(1)民俗:

生活与文化的复合体

民俗既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属性。

以饮食为例。

民俗作为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外在的、表面的生活属性是内含的、深刻的文化属性的一种物化,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化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

生活一旦被民俗化后并非永远处在模式阶段,生活的模式也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当这些新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又会在承传原来生活模式的基础上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生活模式,进入民俗又一轮的传承与变异。

★思考:

一般的生活事象与民俗事象的区别?

(2)民俗:

原生态文化

(3)民俗:

不成文程式化规矩

四、民俗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与集体性2、稳定性与模式性3、传承性与变异性

五、民俗的功能

关于民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钟敬文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功能:

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实际上,这四种社会功能都是以规范功能为核心的,其他功能都是由规范功能派生的。

在这里,我们认为民俗拥有两大社会功能。

(1)民俗的社会调节与控制功能

所谓民俗的社会调节与控制功能,指的是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

在社会规范中,参与社会调节和控制的文化事象大体有法律、纪律、道德和民俗等四种。

而民俗是这四种中存在最为广泛的、约束面最宽的调节与规范。

民俗能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根本的原因在于民俗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

某种民俗一旦形成,便会产生一种法约性效应,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言行乃至意识等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民俗对社会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力,表现为一种软控制的特征。

这种控制有时甚于法律的控制。

(2)人生塑造与教育功能

民俗在个人成长和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的功能不同于前面所提到的调节与控制功能,这种功能往往是通过个体仪对于已有民俗的规矩和约束力的接受并认而予以实现的,只有当个体认并接受民俗的规矩和约束力,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才能够使民俗对于个人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

民俗对于人生塑造和教育的功能呈现为全方位的特点,带有异常明显的广博性。

民俗对于人生的教育和塑造内容涉及到道德品质、生产技能、生活技能、体能训练、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民俗的教育重点在于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对于高尚情操的追求。

第二講飲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1)定义:

指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

(2)火与饮食文化的产生

饮食文化的起源,无确切证据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人类文明包括饮食习俗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发展阶段

从饮食习俗的产生、发展来看,经历了生食、熟食、烹饪三个阶段。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中国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不难发现以上习俗在民间仍有传承。

二、饮食的惯制

(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

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

岁时节日不同于寻常日子,原有的生活常规会被打破,饮食内容、饮食仪礼等也会发生变化。

(3)礼仪饮食惯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在一些特殊的时机,必然会有些饮食往来,而在这时候就有一定的仪礼。

(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一些少数民族因为信仰的原因,在饮食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三、中国汉族饮食民俗——以“八大菜系”为例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

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特色也各有千秋。

其中四大菜系影响力最大:

川菜、粤菜、江浙菜(淮扬)、山东菜。

安庆地方菜:

擅长烹调家禽、河鲜,如老鸡汤泡沙米、剑毫鳝鱼、石塘甲鱼、油淋回鱼等位列安庆十大名菜(其余六道名菜:

米粉肉蒸蓬蒿、山粉圆烧肉、蓠蒿炒腊肉、雪湖贡藕、蒿尔菜烧豆腐、酱汁肉)之列,此外,安庆烹饪中的烟熏技术也别具一格,最著名当属蓠蒿炒腊肉,那独特的烟熏风味在腊肉中尽得体现。

四、中国饮食民俗多样性原因

中国的饮食民俗其独有的民族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造成多姿多彩中国饮食民俗的原因,综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

(1)经济原因

(2)政治原因(3)地域和气候的原因(4)宗教信仰原因。

五、饮食民俗功能

(1)生存功能

(2)礼仪功能(3)社交功能(4)保健功能

六、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重营养。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重味道。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以及调料的调和,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以素食为主,西方人以肉食为主。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的,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3)中西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4)中西用餐餐具的差异

(5)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第三講人生儀禮

一、人生仪礼概述

(1)定义:

人生仪礼指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仪礼的主要目的是标记或帮助人们成功或顺利地度过这些关键时刻,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

不同的仪礼,标记着不同的含义:

如诞生仪礼,表示婴儿脱离母体进入人世;成人仪礼,表示一个男子或女子生理发育成熟,被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结婚仪礼,表示社会承认一对青年男女所建立的配偶关系,这对青年男女开始对家庭和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丧葬仪礼,表示一个人完成他一生的全部过程,向社会告别。

(2)轨迹

从个体生命发展历程来看:

从民俗宗教的角度来看:

(3)类型

人生仪礼类型:

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当然还有许多礼仪活动,如满月、生日、职位升迁、毕业典礼等也都属于人生仪礼的范畴。

(4)基本原理

人生仪礼是巫术和宗教信仰的产物,故它与巫术与宗教的原理和基础密切相关。

泛神论思想;灵物崇拜思想:

图腾主义(Totemism)

(5)结构

人生仪礼的结构以分为分离仪式、通过仪式和(再)进入仪式三个部分。

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分离”、“通过”和“再进入”仪式在每一个具体的礼仪当中的分配不一定是均衡的,也不一定都会被充分展示。

二、诞生仪礼

从诞生仪礼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含了求子仪式、孕期习俗、临产习俗、庆贺生子这几方面内容,尤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1)求子仪式

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生殖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2)孕期习俗

孕期禁忌;孕期馈送。

(3)临产习俗

(4)庆贺生子

★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生肖与命名。

三、成年仪礼

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成年礼除了把长大成人这一生命转机神圣化外,该仪式还有一种不估量的社会作用:

把生理过程转化成社会过程,在体格成熟时灌输成人意识,以使年轻人认识传统,保障传统的延续。

四、结婚仪礼

婚礼对于结婚男女而言,是法律以外的一种公证,是道德与习俗意义上的一种消息发布,是在熟人群体中公示夫妻关系的一种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产生社交加和效应。

这个程序后,男孩变成了男人,女孩变成了女人。

五、丧葬仪礼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礼”,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这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活动,从死前的准备开始到死后祭祀,历经数月,甚至数年久。

中国各民俗对死者的安葬,比较流行的葬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岩洞葬等方式,这些方式代表着人类对死者尸体的不同处理方式。

总的来看,丧礼中的处置尸体方式归纳为两种:

一是想要保存尸体,使其完整无损;一是想把尸体抛弃,将其彻底毁灭。

所以这样做,表明了死者的亲朋好优怀有双重心态:

对死者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恐惧。

作为典型的宗教行为,丧礼的基本功能在于,顺应人类的本能,让积极的冲动神圣化,使人们的心理得到安慰,战胜恐惧、灰心、失望等离心力,使深受死亡威胁的社会生活得以巩固,延续下去。

六、仪礼功能

1、标记功能: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仪式活动是为了标记人的不同的生活阶段。

2、社会功能:

在仪式中人们以实现自己在社会中角色的转换,如成年仪礼的功能实际上是使一个告别自己的儿童时代,而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享有另一个社会层次的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聚合功能:

仪式并非一个人所能进行,需要很多人的参加,是一项集体参与的活动,这样它就起到了聚集民众的作用。

4、心理功能:

人生仪礼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在协助人们实现角色转换的同时实现心理转换,安抚人们在角色转换不安的心理状态。

第四講歲時節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派顶的节气时令。

气候是农业的决定因素,历法是农业的直接产物,传统节日日期则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次生产物和发展标志物。

(一)从节气中择定节日

最早被择定的自然也就是被人们较早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

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

(二)由月之朔、望择定节日

在一年的节日日期中,有上元、中元、下元和中秋节四个节日。

“农历十五之容易成为节日,当是它占了一月之半这个中心的好位置,又有一轮满月悬挂在夜空,既居中又圆满,很合人们的位置。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

(三)选择月日同数之日为节日

在传统节日中,有七个节日即春节、春龙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晒霉节(六月六)、七夕节(又称女儿节)、重阳节,是“月日同数”。

“日月同数”节期的出现和确定,反映了以数字顺序纪日法在民间的流行;另一方面,月日同数,重复出现,便于记,又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和亲切、愉悦情,故而这种节期安排的节日日渐增多。

而从更深层的原因分析,偏好选择“月日同数”为节期,同样是业文明中追求对称和谐、不偏不倚、整齐划一的理性观念和心理的驱使与暗示所致。

二、节日的结构

节日为时空以外的时空(timeoutoftime)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传统的事件和活动,其结构形式往往带有程式化的倾向。

(1)起始仪式

(2)净化仪式(3)竞技仪式(4)服饰和饮食的展示(5)祭祀仪式(6)表演仪式(7)结束仪式

三、节日的分类

★从节日的主要内容来考察,粗略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一)农事节日

农事节日,主要内容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的节日,都属这一种。

(二)祭祀节日

祭祀节日,主要内容以供献天帝、祭礼神灵、祭奠祖先亡灵、祈禳灾邪、驱恶避瘟等信仰习俗为标志的节日,都属于这一类。

(三)纪念节日

主要内容是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受崇拜人物的活动。

尽管节日仪礼中也采取了相当多的祭祀祈祷形式,但都属于纪念人物,不是祈求神佛。

(四)庆贺节日

这种节日它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平安幸福为主题,往往构成喜庆活动的连续性或系列化,时间上也形成一组节日,有一定的阶段性。

这种节日在民间属于最大节日,各民族都有。

通常各民族的“年”节,就属于这一类。

(五)社交游乐节日

这类节日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往来。

它和年节中不少的文娱活动虽然不能严格区别,但它却是比较单纯的为社交活动而举行的歌舞节日。

这类节日往往以群众集会的形式举行。

例如,各民族各地举行的传统歌节、歌会、歌圩活动都属于这一类。

★按节日的规模和影响,又分为全民性的、民族性的和地区性三种类型。

在确定节日类型时,应当注意的是节日活动的民俗方式。

通观起来,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构成了两种基本活动方式:

一种是分散到户的节日活动方式,另一种是群众集会的节日活动方式。

这两种方式相互关联、互为补充,使节日在一年岁时中显示出节奏和韵律来。

四、中国传统节日的特征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2)浓厚的伦理观念和淑世情怀(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五、当代中国的节日版图

六、传统节日在当代中国的困境及对策

第五讲信仰民俗

一、民俗宗教的定义

日本学者渡边欣雄在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民俗宗教”这样的观点:

民俗宗教是沿着人们的生活脉络来编成,并被利用于生活之中的宗教,它服务于生活总体的目的。

这种宗教的构成要素,比如,国家的制度保障,文字的利用,祭祀对象物的由来等,即使发源于正规的宗教,也是被摄取到人们的生活体系之中。

所谓的民俗宗教构成了人们的惯例行为和生活信条,而不是基于教祖的教导,也没有教理、教典和教义的规定。

其组织不是具有单一的宗教目的的团体,而是以家庭、宗族、亲族和地域社会等既存的生活组织为母体才形成的;其信条根据生活禁忌、传说、神话等上述共同体所共有的规范、观念而形成得到维持。

民俗宗教乃是通过上述组织而得以传承和创造的极具地方性和乡土性的宗教。

简言之,民俗宗教是未被制度化,且不依赖文字传统而为民众广泛接受的信仰形态。

对民俗宗教的理解与把握,应该要深入到一般大众的信仰生活中,被当作研究的诸神,并非出自文献的诸神,而是祭祀这些神灵们的寺庙所在的地域社会里的民众们的诸神,民众祭祀它们,并不是因为它们是道教之神或佛教之神才祭祀的,而是因为它们如何灵验,如何有权能,如何能够保他们的利益。

民俗宗教既非道教,也不是儒教和佛教,甚至也不是那些以教义、教典、教团为基础所成立宗教的混合。

二、民俗宗教的表现形式

民俗宗教,包括了民间信仰和现代宗教在民间的传承部分,内容极其丰富,它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有神明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这三大类。

(1)神明崇拜:

包括自然神崇拜、人神崇拜(伟人、英雄、贤人类)以及器物崇拜等。

★自然神崇拜:

中国民众自远古先民起就对神秘的自然环境及与其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表现出崇拜的热心,并以这种崇拜为起点,向对更广阔的宇宙空间环境物象的崇拜发展,这样就构成了自然崇拜形式的广阔范畴。

①天体崇拜——天神、地神、日神、月神、星神等

②天象崇拜——风神、雨神、雷神、云神、虹神等

③自然物崇拜——火神、水神、山神、石神等

④动物崇拜(含图腾崇拜)——兽神、鸟神、鱼神、虫神等

⑤植物崇拜——树神、谷神、花草果实神等

★人神崇拜:

这是一种对人物神化或半神化的崇拜形式。

在民间信仰中,它大致有四种:

一是神人,二是人,三是圣人,四是巫师。

这里所指的神人是指民间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地方人物而言,这些人物不仅在民间传说中传诵其神异的功绩,还被民间供奉或祭祀,使其享受人间膜拜。

如有老子、关羽、黄道婆等等。

★器物崇拜:

历代传世的民俗器物,即使小到碗筷、瓮罐和针剪,不仅仅只是物质性的东西,而且也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的见证,并在使用中产生属于神秘文化、崇拜文化体系的“法宝”观念,形成一定的风俗习。

三、祖宗崇拜

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加以崇奉。

这种把祖先看作是超自然一部分的想法,不见于西方犹太、基督系统的宗教信仰中,甚至伊斯兰教、佛教系统中也不多见。

“要得福,祭祖宗”。

在民众的观念中,死去的祖先并非与生活在后辈子孙没有丝毫关系,他们之间关系相当紧密,以说,祖先与后世子孙之间是一种互酬关系。

祖先离开人世进入另一个超现实世界具有超人的功能,从而以护佑后人。

后世子孙只要虔诚祭拜,就得到祖宗保佑,使得家族兴旺昌盛、儿孙满堂。

因此,“祖先根据子孙们祭祀自己的情形,是既能给予人们以正面功德,也能给予负面惩罚的存在”。

台湾学者李亦园在《中国人信什么教》一文中提出,传统中国宗教的形态是“普化的宗教”,而非西方的“制度化的宗教”。

“普化的宗教”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系统的教义,也没有成册的经典,更没有严格的教会组织,而且信仰的内容经常是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没有明显的区分。

传统中国的祖宗崇拜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那就是牌位崇拜与坟墓崇拜两种,其关系列如下表:

室内厅堂牌位

牌位崇拜

祠堂祖庙牌位

祖先崇拜

清明重阳扫墓

坟墓崇拜

祖茔风水信仰

四、鬼魂崇拜

鬼魂是一种变化的存在,其样子与人类似,无脚,无影子,也没有体重,走路时还没有声音。

鬼以随意变化,其出现人间一般是在夜间,因为此时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