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最新旅游论文.docx
《大学生最新旅游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最新旅游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最新旅游论文
引言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又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居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供需双相互动的作用下,我国旅游业也高速发展,各地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目前我国有二十几个省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旅游开发也持续升温,合理的开发也成为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而市场和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本点,因此在开发中如何认识市场和资源,将是旅游开发的根本。
一、旅游资源保护和资源的文化性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回归自然和缓解心理的有效手段,其需求变得越来越大,促进旅游业日益蓬勃发展。
但旅游资源的过渡开发产生的消极影响,也相应的逐渐显示出其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旅游名胜区的过度开发,以及传统的粗放管理方式,造成了旅游地域景观环境的破坏[1]。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点,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旅游业的低水平的开发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
因此,旅游开发对资源、环境的保护适应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拥有九寨沟、黄山、敦煌、兵马俑这样的世界自然奇观和文化遗产及其他丰富的旅游景观。
另外,我国拥有13亿人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业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市场潜力。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起步稍后而发展迅速的阶段,易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易犯的失误:
即过多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和短期行为,而对于隐性不良后果严重性的认识不足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忽视[1]。
在认识上具体反映在:
视旅游为“无烟产业”从而不关心其对环境的影响;认为旅游业是低投入高效益的产业而不考虑破坏环境代价追求盲目发展;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而无节制的使用等方面。
1.存在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业开发中存在以下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开发缺乏规划,尤其缺乏全局和长远规划。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产业,涉及面很广,其发展必需整体规划,绝不能无序发展[2]。
但我国许多地方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存在盲目性,往往是先开发,后规划;先粗放经营,后整顿治理。
例如享誉中外著名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使游人一天到达山顶天池,从山下到山上修建了公路,由于修建公路,破坏了大面积原始状态的岳桦林,使山地明显植被带垂直结构遭受破坏,这是缺乏生态旅游指导思想所致。
从生态观点看,这一景观整体性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是无可挽回的旅游资源的损失;从经济效益观点看,这一行动也是缺乏经济头脑的,原来必须留住两天上天池的日程,现在当天返回,而使林立于山腰的许多高级宾馆住宿客人减少,严重影响收人。
这些都是没有进行综合考虑缺乏统一规划的结果。
(2)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经常是开发资金不足,却又迫于经济的压力而要将旅游业优先发展。
小投入的边开发边建设的模式很难形成良性循环,往往使一些前景乐观的景点过早衰败。
例如西部一些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旅游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3)整体协调性。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
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3]。
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也会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例如平遥古城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
如果在古城区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娱乐设施,不仅破坏了古城原有的晋商文化氛围,且设施的吸引力也会因为这种不协调而下降。
(4)旅游景区的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一些旅游地资源被破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
主要表现为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例如乌鲁木齐南山风景区由于大量旅游车辆将景区内轧出一片“广场”,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
(5)旅游地居民,尤其是景区内居民的安置问题。
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如何处理好旅游地居民与游客和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微妙和敏感的,有时甚至涉及到人权问题[3]。
因此,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兼顾好游客利益、地方经济发展、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
2.具体对策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树立全局的观念,认识到旅游资源不仅是某国或某地区的,还是全球人类和子孙后代的。
用可持续发展系统观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对策包括:
(1)科学合理地规划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不经规划的开发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
在开发规划中运用系统观点,从全局出发、整体规划、突出地区特色和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规划就是在全省或一个大的地区范围内平衡旅游资源与发展,实现不同地区间和景区间甚至不同景点间的资源互补。
规划应自上而下进行,再由下而上,倾听基层意见综合平衡。
优先保证大项目和整体布局,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充分重视开发旅游资源所产生的连锁效应,最大限度地估计后果的严重性,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方面。
这是由于生物物种之间的链性关系以及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滞后性常使我们做出错误的估计。
(2)事先周密规划旅游地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争取一步到位。
“三同时制度”应严格要求于景区的建设。
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环保建设资金又不到位的景区开发项目宁可不进行。
在这方面,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3)保护旅游资源的独特的内涵。
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保证不破坏旅游气氛的基础上满足游客的需求,建设地点尽量远离旅游资源核心区。
同时在新建筑,新设施的建设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保护好原有的旅游氛围。
(4)合理科学确定旅游容量。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时都必须考虑极限容量,并将其放到适当的位置。
由于旅游极限容量的定量分析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方法,不存在一个全面的方法,因此,在确定极限容量时,开发者要对本地区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确定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旅游容量并不是一个绝对界限,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是可以提高的,这使得在开发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关系。
(5)妥善安置旅游地居民。
发展旅游业必定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带来促进作用。
但是,这必须对景区附近居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序的安排,也必须订立一些规章制度,进行引导,生财致富。
否则将对旅游产生负面影响,如宰客行为。
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开发景点如果不处理好与旅游地原住居民的关系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旅游资源的保护将无法最终落实。
对旅游地居民生活的安置可采用以下三种办法:
其一是吸收一部分居民参加旅游区的环保工作;其二是通过培训,引导一部分居民放弃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从事第三产业,以减少对旅游资源保护区环境的压力;其三是允许少部分居民继续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限制范围内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既保留当地传统的文化模式,又为生态农业观光增加一项内容。
可持续旅游作为新型的发展观,将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4]。
值得注意的是:
可持续旅游提出的目的不是为了仅停留在观念阶段,而是使其基本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方法,既满足当代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实现旅游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又留给我们的后代一片绚丽的山河,还可提升游客回游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文化性
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内涵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例如当我们参观孔府时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建筑,更多的是儒家文化氛围对我们的影响。
因此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品位是开发的核心工作之一。
具体来讲就是在旅游景区开发中要文化理念先行,提升文化品位要贯穿开发的始终。
只有提升文化品位,才能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有的地区盲目无序开发,对资源环境和景观文化造成直接破坏;有的地区不能全面正确展示自身文化内涵,景观设置有违历史常识的环境氛围。
这些问题都使其缺少吸引力也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旅游景区提升文化品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重视环境保护,永续利用资源。
特别是历史人文类资源和自然生态类资源,它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的珍贵性。
旅游景区最基本的文化品位就是珍惜宝贵资源,科学开发利用。
对旅游资源来说,科学的开发建设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
而非理性的开发建设则会对环境、资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景区特色的基础。
能否将资源文化内涵集中揭示出来是决定景区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有文化,整理出来,揭示出来,就能形成景区的特色和魅力,就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反之,发展就迈不出大步伐。
如某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有400余种树木列入国家动植物基因库,珍奇而丰富。
但从景观设置、线路安排到标识介绍、导游讲解都没有将宝贵的资源内容突出地展现出来,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类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
旅游景区在挖掘文化内涵时,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特色,联系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使景区真正展现出本地区的文化特点,达到突出资源文化内涵的目的。
同时,以人为本、关注细节,重视完善为游人服务的功能与设施,这也是旅游景区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
旅游景区服务功能及设施的设置要体现服务至上,要与景区环境氛围相协调,体现文化品位,使之成为旅游景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山岳型景区可用自然山石设置的休息设施反映出雄浑粗旷的山野之风,而园林型景区则用花岗岩、大理石雕刻成的造型椅凳营造悠闲自在的都市休闲氛围。
二、旅游开发中的三大资源
(一)旅游开发的资金资源
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需要强大资金作后盾,旅游的环境保护,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开发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旅游开发中的资金资源无论从投资主体还是融资方式都从以往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多途径转变。
1.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观念的里旅游开发的投资主体应该是政府,但在当今社会这种观念显然是落后的。
不仅政府财力有限且缺乏灵活性,而且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着缺陷。
而多元化的投资既可解决开发中资金问题,又可以使开发更适合市场。
因此,在开发中要采取多元化,社会化的方式动员各个渠道的资金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1)外资的进入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也不断的进入到旅游业中。
虽然。
目前外资局限于饭店宾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旅游业对外资的开发将更加深入。
而在目前的旅游开发中,可以利用外资加强我们相对薄弱,投资有限的基础设施建设环节。
所以,在开发中我们要积极协调和规范外商投资的项目,并完善投资导向机制。
(2)民间资金
旅游业发展前景持续看好,而我国社会存在十分巨大的资金资源,在开发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金。
这其中包括国有民间资金和私人民间资金。
一些适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开发换代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项目,如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开发经营,可以由国内的大企业进行投资开发。
对于一些开发价值较高的旅游项目可以通过转让其经营权,由当地或外地具有资金实力的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来进行开发[5]。
这样既可以确保被转让的项目能得到足够的开发资金,而且转让所得的资金也可以用于一些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某些旅游项目可以采取联合多个投资商的方式共同投资开发,旅游管理当局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等在联合开发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股份、参与管理。
激励当地个人、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
一些规模较小的旅游项目可以直接承包给个人或者民营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为这些小的旅游开发项目提供诸如交通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并为这些小投资者提供技术及人员培训。
小投资者出资金开发这些旅游项目、并享受开发带来的利润,旅游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管理、规划,防止为了盲目追求利润带来环境破坏,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旅游开发,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有多种方式,通过下表介绍几种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
优点
实例
股票上市
效率高、额度大、频率高、稳定性强
1996年,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6]。
债券发行
国家政策倾斜,稳定性强,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1999年国家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加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6]。
项目融资
适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吸引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投资
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开发经营
股权置换
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旅游公司可“借壳上市”
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资产置换[6]。
投资基金
扩大旅游产业融资,并为居民开辟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促进居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
各类专业的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融资方式既有国家行为又有企业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旅游开发中的资金问题,实现旅游业的良好发展。
(二)旅游智力资源
新世纪,旅游业正逐步由传统的资源,资本时代进入智力时代。
智力因素在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7],尤其是在开发中,智力资源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是否拥有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开发的质量。
智力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旅游资源与资金的媒介。
资源与资金在开发中的地位自然十分重要,但两者的都是被动的,而智力资源是主动的。
在资源与资金的对话中,需要智力资源的介入和融通。
无论是深层次的资源开发,还是资金的引进与利用,只有在智力资源的协调作用下才可以将两者有效结合,获取最佳效益。
第二协调各环节。
旅游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而智力资源正是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协调器,使各环节实现无缝对接,极大的提高开发效率。
第三资源保护的实际实施者。
前面已经讲过旅游资源保护是开发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但保护方式,手段的制定和具体的实施者都是人来完成,所以智力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保护的好坏。
第四市场研究作用。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产品推向市场,产品能否适应市场?
能否带来效益?
归根结底与智力资源密不可分,智力资源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避免了开发的盲目性。
智力资源在开发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吸引和利用智力资源在开发中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现在开发者吸引利用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招聘和内部培训,但开发的复杂性使着我们不可能招聘和培训所有的人才。
随着旅游业自身的发展,旅游智业逐渐发展起来,它的出现解决了旅游智力资源的匮乏。
例如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中心和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就集合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旅游学院等著名科研院校的国内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园林景观专家、建筑设计专家、生态旅游专家、旅游文化专家、营销策划专家、投资分析专家、融资专家、投资银行专家等多专业的人才,形成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团队。
建构了从策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规划、项目规划、商业计划书、招商说明书、营销规划、节事活动、招商引资、银行融资直至开发操作计划的一条龙咨询顾问服务。
因此,在开发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三)技术资源
当今全球正兴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推动着社会经济和整体文明的前进,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高科技发展战略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而当前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子就是旅游系统各环节的技术含量偏低,我国旅游科技基础薄弱,旅游科技投入少,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业的程度低,旅游决策科学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旅游环境管理的高科技应用仍属空白,环境污染的科学治理程度低,旅游景点产品设计的高科技应用水平低,旅游开发缺乏对旅游文化的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进行综合的考虑,缺乏高品位、高质量的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
尽管我国旅游业已取得了辉煌业绩,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发展后劲令人担忧,这些都亟需倡导“高科兴旅”,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内涵,进一步引发高科技发展的“链式反应”,使旅游业发展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尤其是旅游开发中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应用可以有效地为旅游开发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开发水平的提高,开拓新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领域,提高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促成旅游开发高技术化,由于旅游开发的高度关联性,旅游开发的高技术化除了旅游业自身的建设外,还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奠基。
当前,科教兴国战略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都为旅游开发的高技术化提供支持。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目前已建成邮电部全国数据通讯网、中国教育网、中国科技网等,且已互联互通并和国际互联网络联网,国家旅游局成立了旅游信息中心、开通了中国旅游网等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旅游开发更加具有前瞻性。
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为旅游可持续开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监控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使开发更加具有科学性。
各类现代化交通工具高速铁路、轻轨交通、导轨交通、超大型客机、电动汽车、超高速船舶等使开发中的许多交通难题迎刃而解,使旅途所需时间更短、更舒适。
更多的新技术如新材料技术、绿色技术、节能技术、运用到旅游辅助设施、娱乐设施中既减少了能耗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一)两权分离的必然性
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将旅游资源推向市场,在当今市场经济下进入市场的各种要素的属性对其在市场中的作用发挥有着根本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理论下,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一定要采取国有国营的方式,才能保证其资产的安全、增值和全民所有的实现。
因此,几十年来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包括工业、商业、采矿业等,都采取的是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直接管理下的“国有国营”模式,事实上,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演变成了分属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地方所有”、“部门所有”。
这种体制,压抑了国有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使国有企业陷入困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冲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也应该分离的新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8]。
正是在“两权”分离理论的指导下,才有了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制和中外合资合作等各种改革形式的不断深化,才有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才有了今天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企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
可以说,没有“两权”分离的理论和实践,就没有中国企业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今天。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旅游景区特别是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仍沿袭着国家所有政府经营的传统模式。
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在其他资源的开发包括煤炭、石油、矿山等,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可以依法取得经营权,甚至国有土地这一最宝贵的资源,外商都可以依法取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权的例子下。
旅游资源,在国家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也可适当的将开发经营权或者说使用权下放使旅游开发更加的适合市场。
(二)两权分离的意义
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可以实现国有资源与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为充足的资本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打造旅游品牌创造了条件,从而找到了地方发展、企业创利、百姓致富的最佳结合点,使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完美统一。
让企业取得景区的开发经营权,由于受法律约束的协议中包括了资源、环境保护的强制性规定,加之企业开发经营期限一般为30年至50年,没有政府官员任期“短期行为”、“政绩工程”的影响,因而企业必须考虑政府的强制要求和自身的长远利益,在开发建设中注意保护,并将收入所得的一部分作为保护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因为景区的生态环境是风景经营的生命所在。
四川省碧峰峡、海螺沟景区开发的实践证明,投资商要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利益,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环境整治。
(三)两权分离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
如果企业取得旅游资源(景区)的开发经营权后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也可能产生资源的掠夺性、过度性开发,影响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两权”分离中,一定要建立并强化国家所有权和各级政府对企业经营权的相应监管机制:
第一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开发。
科学的规划,是旅游景区有序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制定科学的开发建设及保护规划放在首位,规划一经确定,任何开发商都必须严格按照政府和有关部门审批的规划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二实施项目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任何开发建设项目和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对所有的开发建设项目,都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切实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类指导。
要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防止一刀切。
一般来讲,已经开发并具相当规模的老景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景区,可在现有体制和管理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而对其他大量尚未开发特别是开发条件较差,还需大量基础设施投入的景区,则应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进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秩序。
对开发建设项目,要实行严格的评估、审批制度,科学地确定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并运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控制游客超量涌入景区,避免造成对环境的不利.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对开发建设项目和经营活动,要依法进行严格的监管,对生态环境要实行定期的检测,既保护投资商的合法经营,又能使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四旅游开发中对市场的认识
(一)市场分析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在旅游开发中提出了“市场导向”等口号,以期纠正过去曾有过的忽视市场的偏向,应该说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飞跃。
这个飞跃是有着历史意义的。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一些人对市场的理解和认识却极其片面,甚至是被动的。
对市场进行分析是主动认识市场的开始,也是开发工作的基础。
市场分析主要是市场需求分析、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分析。
旅游消费需求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