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科学第12册教案docx.docx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12册教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科学第12册教案docx.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12册教案docx
第1课:
光的传播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
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一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
挂图或投影片一一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学生准备:
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
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讲述: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
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
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出不挂图或投影片:
光源。
(3)讲解: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
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
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讨论:
镜了是不是光源?
月球是不是光源?
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讲述:
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1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
2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
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
)
(4)实验:
1讲述:
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
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2讨论:
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
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
为什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
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可以补充:
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讲述: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
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
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
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看到了什么现象?
(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
(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
(倒立的)
(6)讨论:
1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2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
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小结:
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
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
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提问:
(1)什么是光源?
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讨论:
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
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布置作业:
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第2课:
光的反射和折射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不同颜色物体反光不同的实验和光的折射实验)和演绎惟理能力(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白色纸屏,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周围贴一半自一半黑的纸,在涂黑部分竖着开一条直缝),电筒,烧杯,水。
2、挂图或投影片:
光的反射、折射
3、学生准备铅笔。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
我们在一年级曾经研究过镜子,镜子有什么作用?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
(1)谈话:
还有哪些物体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2)实验:
试一试,各种学习用品,哪个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3)出不挂图或投影片:
光的反射。
(4)讲述:
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情况不同。
像镜子这样表面非常平的物体,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个方向,因此看起来表面是亮晃晃的。
表面不平的物体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着各个方向,看起来表面不是亮晃晃的。
不同物体的反光还有其他的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
(1)讲述: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是否相同。
方法是:
将白色的纸屏立在向阳的桌上,分别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光纸对着阳光,使光反射到纸屏上。
观察它们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颜色的物体反射红光,绿颜色的物体反射绿光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认识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1)讲述:
我们再来研究白色的物体和黑色的物体反光有什么不同。
方法是:
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
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
再换用黑纸做实验,能不能把书照亮?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提问:
1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
2有的卧室墙壁粉刷成淡蓝色,你们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
(墙壁会反射淡蓝色的光,使卧室内光线柔和)
4、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1)谈话:
谁注意过放在水中的铅笔或筷子是什么样的?
(2)观察:
将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
(3)讨论:
这是怎么回事?
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4)讲述:
为了弄清这个间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方法是:
1每个组都有一个杯子,在杯子外壁贴着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有一条竖着的窄缝。
让电筒光通过纸缝斜着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这个地方作个记号。
2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电筒光还是朝原来的万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却没照在对面杯壁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旁边移动了,这说明什么?
(光入水后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
)
(8)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光的折射。
(9)讲解: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当光从空气进入水后(杯壁较薄,可以忽略),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
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对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动了。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水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同样会发生折射。
(10)讨论:
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发生弯折现象?
(11)讲解:
水中铅笔弯折的原因。
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
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反射?
(2)什么物体能反光?
如果说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光,对不对?
(3)有三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在阳光下,它们的反光会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光的折射?
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
布置作业
用手电筒、小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
研究:
当镜面的角度不变时,反射光的方同与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第3课:
平面镜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动手能力(初步学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3、通过制作简易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材料
2、分组制作材料中的图放大、复印
3、挂图或投影片
4、学生准备:
平面镜、简易潜望镜制叶块平面镜、胶水、潜望镜及其原土硬纸板、剪子、图纸(将课本硬纸板示意图。
小刀。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折射?
(3)为什么在漆黑的夜里镜子不是亮的?
镜子还有什么作用?
(在镜子里能看到物体的像。
)
2、谈话:
关于镜子,你有什么问题?
1
3、讲述: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镜子及镜子里的像。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
讲述:
我们平常使用的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讨论:
为什么在平面镜里会看到物体的像?
(2)讲解: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镜面,镜面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便看到在镜了里有物体的像。
(3)讨论:
在漆黑的夜里照镜子,能看到镜子里有像吗?
怎样才能看到?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讲述: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把各种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这些物体的像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5)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4、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的用途
(1)谈话:
平面镜用途很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
(注意学生的发言,有的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平面镜,例如汽车的反光镜虽然也能成像,但它属于凸面镜。
)
(2)出示潜望镜图。
(3)谈话:
1这是什么?
你在哪里见过?
2潜望镜有什么用?
3为什么利用潜望镜可以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4)讲解:
在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
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
(1)谈话:
你们想自己制作一架简易潜望镜吗?
(2)讲解制作的步骤:
1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沿图纸周围的轮廓线剪下。
2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下面的瞭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3沿图纸的虚线折叠,在纸边涂胶水,粘牢。
4插入平面镜。
5通过观察,检验效果。
(3)学生分组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制作结果。
(5)教师评价学生在制作活动中的表现。
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用途。
2、提问:
(1)平面镜成像是什么原理?
(2)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3)潜望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实验:
试一试,怎样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布置作业
1、把自制的潜望镜放在窗台上,人蹲在窗台下,观察窗外的景物。
2、观察还有哪些物体能像平面镜一样映出物体的像?
它们与平面镜有什么共同点?
第4课:
凸透镜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和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3、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一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等。
2、挂图或投影片一凸透镜的应用(重点是照相机和幻灯机)
3、学生准备:
纸盒、剪刀。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
(1)放大镜由哪儿部分构成?
(2)放大镜除了有放大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聚光作用,即将平行光会聚一点。
)
(3)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
(1)讲述:
像放大镜的镜片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
(2)板书课题:
凸透镜。
2、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1)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凸透镜,右手拿看凸透镜的柄,左手拿一张白纸,使凸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左有移动凸透镜,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
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1在纸上看到了什么?
(窗外物体的像)
2像是什么样的?
(倒立的,彩色的,比实际的物体小……)
(4)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5)教师小结:
实验说明,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
凸透镜的这种作用简称为“成像作用”。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讲述:
下面,我们要用蜡烛、凸透镜、纸屏做个实验。
试一试,怎样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结果:
1蜡烛、凸透镜、纸屏怎样排列,才能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2蜡烛的像是什么样的?
(倒立的)与蜡烛相比,是大还是小呢?
(希望实验结果有比蜡烛大的像,也有比蜡烛小的像。
)
(4)讲述: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通过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但有大小不同。
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大像,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小像?
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研究。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先让学生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发现条理化,并板书下来。
)
(7)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大小是有规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指导学生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4、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
凸透镜除用作放大镜外,还有什么用途?
哪些器材上安有凸透镜?
它们有什么作用?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照相机的构造示意图。
(3)讨论:
1照相机的哪个部分装有凸透镜?
它有什么作用?
2照相时,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纸屏?
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
3在底片上形成的像应该是什么样的?
(倒立的。
在照相机取景器中看到的是正立的像,这是经过平面镜的再次反射形成的。
)
4照相时,怎样使物体或人的像大一些?
为什么?
(4)讨论:
放映幻灯时,怎样安装幻灯片,放映出的图像才是正的?
为什么?
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凸透镜的作用及用途。
2、提问:
(1)凸透镜有几种作用?
(2)凸透镜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
(3)老花镜片是凸透镜,应用的是凸透镜的哪个作用?
(4)放电影时,要使屏幕上的图像再大一些,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土照相机,做照相游戏。
(制作方法参考课文内容。
)
第5课:
眼睛的科学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近视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做“眼球成像”及“近视眼病理”的模拟实验。
)
3、向学生进行关于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才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及烛台、凸透镜2块,凸度大小不同,及支架、纸屏、火柴。
2、挂图或投影片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凸透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2)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2、谈话:
(1)凸透镜成像的作用,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还与我们的眼晴有密切的关系。
你猜有什么关系?
(2)关于眼晴你有什么问题?
3、讲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板书课题),重点是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
(1)认识眼球的构造
1谈话:
要知道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首先要了解眼睛的构造。
你认为眼睛由哪几部分构成了它们各有什么用?
其中哪部分最重要?
2讲解:
眼睛外部是眼殓(眼皮),眼险边长有睫毛,眼殓内是眼球。
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球,眼脸、睫毛都是保护眼球的。
下面我们重点观察眼球的构造。
(出示眼球构造图。
)
3观察:
眼球是什么形状的?
从图上看,眼球由哪些部分构成了晶状体是什么样的?
像什么?
4讲解:
眼球是球形的。
眼球的外部是眼球壁,眼球壁有好儿层,内层是视网膜。
视网膜由很多感光细胞组成,像照相底片一样,既能感知光的强弱,又能感知光的色彩。
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连。
眼球的前部有一个小孔,叫瞳孔,外界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球。
5观察:
两个同学相互观察对方眼睛的瞳孔。
6讲解:
瞳孔后面是晶状体,晶状体是透明的,外形很像凸透镜,通过肌肉与眼球壁相连。
7讨论:
外界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会怎样?
(成像)成像在什么地方?
(视网膜)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眼睛的构造像什么?
(照相机)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8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眼睛很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外界物体能在眼球内形成像。
人有了这架”照相机”,才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
(2)认识视觉与光的关系
1讲述:
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系。
2讨论:
在漆黑的屋子里,你能看见周围的物体吗?
怎样才能看见?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解释,可以进一步启发:
在没有光的条件下凸透镜能成像吗?
眼球内能成像吗?
)
由此可以知道,眼睛所以能看见各种物体,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3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眼晴才能看见各种物体。
(3)综合视觉形成的原因
1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是什么原因?
2讲述:
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一是在眼球内有能成像的构造,二是必须有光。
(出示视觉成因示意图。
)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
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球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2、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的原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
(1)讲述:
健康的眼睛才能看清周围的物体。
如果眼睛受了伤或有了病,特别是晶状体、视网膜、视础经有了病,人就看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见周围的物体。
例如少年儿童的多发病近视,就是由于晶状体有了病。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
(2)实验:
1讲述:
每个组都有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先用凸度较大的透镜实验。
让蜡烛通过这块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学生分组实验。
3讨论:
在这个实验中,哪儿个部分相当于眼睛?
它们分别相当于眼睛的哪个部分?
哪个部分相当于眼睛看的物体?
4讲述:
使物体离”眼晴”远一些(将蜡烛向外移),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像变得模糊)
6讲述:
换用凸度较小的透镜,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怎样?
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像又变得清晰)
(3)讨论:
1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2在以上模拟实验中,凸透镜表示什么?
透镜凸度的变化表示什么?
(晶状体凸度的变化)
3由此可以惟想,人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有什么变化?
(或问:
由此可以推想,为什么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
(4)讲解:
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睫状肌)调节的。
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第6课:
彩虹的秘密
目的要求
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色散实验推想彩虹的成因,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三棱镜、喷雾器等。
2、挂图或投影片:
彩虹、七色光名称图。
学生准备:
厚纸板、白纸、细线、针、颜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不挂图或投影片:
彩虹。
(2)这是什么?
(彩虹)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3)彩虹多在什么时候发生?
(4)关于彩虹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讲述:
为了弄清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二棱形的透镜,叫做二棱镜。
拿起二棱镜,让阳光照在二棱镜上,慢慢转动二棱镜,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叭在白墙或屋顶上照出不同颜色的光。
有的学生可能说出现了彩虹。
)
2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
它们像什么?
3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4)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种色光的名称。
(5)学生指图复述七种色光名称。
(6)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7)教师小结。
以上实验说明,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后能使七种色光散开成一条彩带。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2、指导学生认识彩虹的形成
(1)讲述:
也许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空中没有二棱镜,阳光怎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
到院子里,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喷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在院子里、向阳处进行)
(3)汇报实验结果:
1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有彩虹)
2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4)讨论:
1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
彩虹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2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
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学生复述彩虹的成因。
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彩虹的成因。
2、提问:
(1)太阳光是一种单色的光吗?
它由哪几种色光构成了
(2)使用什么仪器能使太阳光分散成七色光?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4)在瀑布前面(课文第22页彩图)和喷水池上面常看到彩虹。
这里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