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9343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高考考前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拎包(līn)狡黠(xiá)憎恨(zēng)委曲求全绵里藏针

B.维系(xì)诽闻(fēi)箭拔弩张(lǔ)独树一帜统筹协调

C.谂知(shěn)萌蘖(niè)空穴(xuè)来风面黄饥瘦办事干练

D.浸渍(zì)喘息甫定(fǔ)天燃气     登陆网站了以自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监控门”事件不断升级,这边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批评之声未落,那边英、德等美国铁杆盟友又发表声明谴责,这令美国“老大哥”左支右绌,狼狈不堪。

B.你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

古老悠远的城墙遗址,宁谧幽雅的大成圣殿,古韵流淌的宽窄老街……每一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都是一页唾手可得的活的史书。

C.“xx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著名金融学家郭田勇与10余家金融机构共同把脉互联网金融未来。

D.要么是苏联人感到胜利已经呼之欲出,要么是他们担心他们的被保护人的士气行将崩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先吃一小块食品充饥,然后休息15至20分钟,这期间血液中的糖就会增加,饥饿感就会减少。

B.市环保局通过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市区已基本杜绝了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违规现象,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抬高了乳粉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强调企业要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D.几年以来,在受美国经济低迷和国家执行从紧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指数一路下跌,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广大股民损失惨重。

4.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xx年到xx年,我几乎没有写任何文字,我阅读②思考③发呆,就是写不出东西。

我被生活闲置了,我需要的不是创作而是生活④日前在京举行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⑤泥太阳⑥人民文学出版社⑦研讨会上,该书作者潘灵想起当时创作上的困惑颇有感慨。

A

》(

B

》(

C

”。

》,

D

》(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什么是道?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源。

从道衍化出混沌,混沌衍化出阴和阳,阴阳相互作用、和合而生成新事物。

但“道”到底是什么?

不知道。

因为“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它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和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

在老子那里,“道”可视为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也讲“道”,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认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把“道”引进艺术领域。

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道”是可以实现的,但要通过“心斋”与“坐忘”,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人的主观精神达到了一种“道”的状态,则人工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二致,宛如天生化成。

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在精神上与“道”合一。

在庄子那里,“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主体的精神和修养是其中最重要的。

他创作的一系列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等,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

宗白华认为“道”是意境的特征之一,这确实是一种洞见卓识。

的确,从上面我们对“道”的解说中,就分明感觉到“道”和意境之间具有很多相通性。

“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意境亦然,意境是中国艺术的最深远的追求,恽南田认为“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戴叔伦也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

意境是很难把握的。

庄子在《秋水>篇说: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意思是说,“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甚至心意都不能察致的,是自然而然的。

意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宗白华说:

“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舒卷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意境也具有那种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

“道”是生命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通过阴阳的化合衍生万物。

意境也是生命的意境,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

庄子认为,要与“道”合一,必须“虚静”、“心斋”、“坐忘”,要求进入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

意境的创构也讲“虚静”,苏东坡说: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境”就是意境,而“静”、“空”则是其创生的条件。

宗白华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

此外,“道”是虚实结合,“道”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虚的“道”必须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尤其是表象于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

”而意境也是虚实结合,也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王夫之说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是“使远者近,抟虚成实”,笪重光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由此可见,意境与“道”之间确实具有很多共通性,艺术的意境也确实具有“道”的特点。

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意境,其实就是老庄之“道”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正是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道”的影响,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之树才如此的根深叶茂,靓丽夺目。

(节选自欧阳文风、周秋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有删改)

5.下列对“意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最深远的艺术境界,具有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

B.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

C.意境是语言不能表达,心意不能觉察的,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创造讲究虚实结合,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

D.意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是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的“万物母”。

6.下列对庄子的观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过人的艺术创作无条件实现。

B.庄子认为“心斋”与“坐忘”,是主体进入与“道”合一境界的必需途径。

C.艺术创作主体的修养在精神上与“道”合一,是使人工的艺术达到天生化成境地的关键。

D.庖丁解牛等寓言都贯穿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道”合一的思想。

7.如何理解阿米尔“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个观点?

请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慈溪县学记

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

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

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

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

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

犹曰:

“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

庙又坏不治。

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后林君肇至,则曰:

“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

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

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

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

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

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

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

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一:

纯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今君乃亡赵走燕

B.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C.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夫以前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3分)

 

②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4分)

(2)请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的划线部分断句。

(3分)

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不犯人易,犯而不校难。

涉世应物,有以横逆加我者,譬犹行草莽中荆棘之在衣徐行缓解而已所谓荆棘者亦何心哉如是则方寸不劳而怨可释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越调】柳营曲·江上

查德卿①

烟艇闲,雨蓑干,渔翁醉醒江上晚。

啼鸟关关,流水潺潺,乐似富春山②。

数声柔橹江湾,一钩香饵波寒。

回头贪兔魄③,失意放渔竿;看,流下蓼花滩④。

【注】①查德卿:

元仁宗延佑年间元曲作家,屡试不第。

②富春山:

汉严子陵曾隐居耕钓于此。

③兔魄:

月亮,月宫,又称蟾宫,取“蟾宫折桂”之意。

④蓼花:

草本植物,这里有辛苦之意。

(1)这首曲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分)

(2)此曲透过叙事、状物、写景,清晰地显现出“渔翁”“江上晚”时感情流动的轨迹,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4分)

13.名句默写。

(6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2)熊咆龙吟殷岩泉,。

(《梦游天姥吟留别》)

(3),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

(4)扪参历井仰胁息,。

(《蜀道难》)

(5),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6)细草微风岸,(《旅夜书怀》)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23分)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

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

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

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也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

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影。

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

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

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

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

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

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

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

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

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

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

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

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

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4.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4分)

15.作者以“月亮”为线索,请梳理文章的思路。

(6分)

16.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

(2分)

17.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

(4分)

18.联系社会生活,分析评价“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7分)

六、语言表达。

(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

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①。

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

对于传统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

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

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    。

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

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务行节俭的名篇。

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央视此次借助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联播”重提家风,   ③。

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已经太久了。

20.这个形成特殊三角形的三箭头标志,就是在这几年在全世界变得十分流行起来的循环再生标志,有人把它简称为回收标志。

它被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商品的包装上。

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标志有两方面的含义:

21.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两条新闻之间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4分)

(1)因旅馆费用及发票问题与会议中方联系人发生争执,一外籍男子出手,女博士后在美无端遭打被拘。

(据新华社报道)

(2)美国女大学生情定重庆农民,春节后准备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将继续在大连打工。

(据《城市晚报》报道)

七、作文。

(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

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A。

[解析]B弩nǔ,诽一绯;C空穴xué来风,饥一肌;D燃一然,陆-录,了以自慰一聊

2.B。

[解析]极容易得到,应为“触手可及”;A、左支右绌:

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

C、把脉:

诊断,比喻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分析判断D、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该释义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

3.C。

[解析]A搭配不当,“减少”改成“减轻”;B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通过”放在句首;D杂糅,删除“受”或“在”和第一个“下”。

4.B。

[解析]该句中,“日前”之前的内容是潘灵的感慨,为直接引语,因此应该用引号;直接引用又为完全引用,因此后引号应该放在句末点号的后面;②③处是并列谓语,用逗号;泥太阳为书名,故用书名号;后面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要用括号。

5.D。

[解析]“意境”这一概念在第2段开始出现,A项在2段第3行和第八行两个地方;B为原话,在2段第9行;C项在第2段的6到9行,需注意“意境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语;D项在原文第1段第4行和第2段的第2行、第12行,原文“道”是“万物母”,而非意境是“万物母”:

“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是进入意境的前提条件,而非“意境”本身。

(3分)

6.A。

[解析]原文第1段7-9行,说法绝对,文中说要通过“心斋”与“坐忘”才能实现“道”。

(3分)

7.[解析](5分)此题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皆可。

答案示例要点如下

观点意思①意境具有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2段9行),②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

(2分,大意相符即可)

我的看法①这一观点道出了自然风景与心灵境界之间那种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的关系;②只有当人的情绪与生命宇宙交融和天然契合的时候才能感悟到美的神秘意境;③阿米尔的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自然风景与心灵境界之间的联系,但不免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

(3分,大意相符即可)

8.B。

[解析]课:

按规定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

9.C。

[解析]A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连词,“却、竟”。

B项,前者可译为“凭借”;后者可译为“于是”。

C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

D项,前者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后者为介词,“用”。

10.B。

[解析]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原文说的是“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11.

(1)①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所以”,译为“用来……人”,1分;“出于学”,状语后置,译为“从学校中产生”,1分;句意1分)

②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本”,译为“推究”,1分;三个句子的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国家一天都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也一天都不能没有。

古时候把天下的田地用井田制来管理,进而制定了党庠、遂序、国学这样的规章制度。

这样,士人早晚看到的听到的,无外乎是些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

他们熟悉的内容一定是仁义道德,所学的知识也一定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展示。

忽然有一天,要是被选去担任公卿、大夫等各级官员,那么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是事先确定了的。

那些被选做后备官员的人,他们施展的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训练演习后才能够做好。

后世没有实行井田制,而学校也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废弃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求学的人聚居在一起,那些当老师做学生的,也只是谈些文字,讲讲章法而已。

国家衰败时间长了,各地的学校也被废弃了,人们就兴建庙宇来祭祀孔子。

大概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近代的情况也是这样吧。

现在皇帝在位多年了,他很重视整顿法纪,并且改变了近些年来那些不正确的做法。

在这个时候,学校渐渐地在全国各地兴办了起来。

不过,还是规定:

“一个州的学生满两百人,才能够办学校。

”在这个时候,慈溪的士人还不能在学校读书,人们依旧修建孔庙。

随后,孔庙又被毁坏了,没有被修复。

县令刘在中先生向州官说,让百姓出钱,打算修复孔庙,但没来得及办这件事就离任了。

之后,林肇来到此地,他说:

“古代兴办学校的原因,我无法弄懂,但他们办学校的方法我不能不遵循。

既然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可以没有教育。

”于是就利用百姓的钱兴建了孔子庙,并且整理庙宇四周,在那里修建校舍讲堂,带领全县的子弟,请杜醇先生担任他们的老师,兴办学校。

林先生本来是贤能的县令,慈溪是个小地方,没有珍贵的物产、奢侈工巧的物品吸引各地游民商贩来此。

田地、桑树这些东西,可以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患。

没有游民商贩,所以这里的风俗单纯而不芜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触犯刑律,容易治理。

我看到的这里的士人,也大多一表人才,容易成功。

杜先生,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识与品行均可做人们的老师。

凭借一个小县城,得到贤明的县令,又得到适合担任人们教师的人做学校的老师,来纯化容易治理的风俗,从而培养英俊有才华的容易成才的学子,虽然受到法律的制约、形势的限制,不能够完全像古代那样去做,但我坚信,这里的教育一定会成功,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能够形成。

教育可以美化风俗,即使这样,也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而现在的县令,看情形是不能够长久做下去的。

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