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349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docx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

写诗立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立意

 

   “文以意为主”这一写作原则自三国曹丕提出之后,历代作家、诗人、词客一直遵循。

所谓“以意为主”就是强调诗(词、联)要有充实、深刻的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把思想感情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它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

因此“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只能“以意遣词,”不能“以词遣意”。

   清代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更明确地指出: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这就是说,“意”是全诗的中心和统帅。

在任何一首诗中,“意”都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

没有统帅地位的“意”,这首诗肯定是七拼八凑的大杂烩。

   “立意”既然是“统帅”,就必须在动笔之前确立,叫做“意在笔先”。

这正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必须在动工之前。

这个方案要充分体现建设的理念(意),具体施工就必须按照这个方案去做。

   “意在笔先”是作诗不可违背的规律,千万不要没有立意而一句一句地临时去凑。

但是,历史上也有人反对“意在笔先”,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李白斗酒诗百篇,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乎?

盖意随笔生,不假布置。

”这种观点,我是不能苟同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一句,这只是艺术夸张,用以形容李白的才思敏捷而已。

退一万步说,即便这是事实,也只能适用于有丰富生活积累,有深厚文化底蕴,有非凡想象力而才思敏捷的李白,别人我看是做不到的。

即使“才高八斗”的曹植在七步成诗之前那一瞬间,肯定是确定了“兄弟相煎”这一主题才有可能在七步之中吟出句句都紧扣“兄弟相煎”这个“意”的千古名篇的。

   1.什么是立意 

     要写好一首诗词,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为啥而写。

也就是写作目的。

平时我们会对周围的很多事物产生兴趣。

会被这些事物所打动,因而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感。

那么这种在你心灵上引起共鸣的东西,也就是你要想写的动力。

你会对这些要想写的东西进行梳理。

把他们为何能让你感兴趣的内涵弄清楚。

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立意。

 

   2.如何立意。

  立意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对外界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因而,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要写的中心就成为立意的初衷。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那么写出来的文字就会有不同的中心。

    比如。

阳春三月,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

面对如此美景,在不同人的眼里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唐朝诗人崔护写的七言绝句《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道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诗中诗人面对桃花盛开的新春景象,想到的不是赞美那鲜艳的桃花,而是一种惆怅,一种遗憾。

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有些美好的东西也许是相遇在不经意间。

但如果你不去刻意的追求她,可能永远不会再得到。

   再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同是春天,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感受不同,在写诗时所定下的中心就不同。

因此在立意时一定要从自身当时的感受来决定。

决不可随意动笔,写到哪里算哪里。

 

  3,感情对立意的影响

  在立意时有诸多的因素。

比如季节,天气,温度,灵感等。

但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感情。

人们在确立一个中心思想时。

感情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

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思想感情来决定自己的中心。

   比如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然在白帝城接到皇帝赦免他的诏令,前罪全免,官复原职,你想这是何等令人欣喜若狂的的消息,但李白没有直接向人们诉说自己的高兴心情,而是以一首【七绝:

朝发白帝城】把自己的兴奋表现出来。

在诗中李白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向人们昭示了自己的无比愉快。

千里,一日,轻舟,万重等欢快的语言把心中的高兴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节策划

 

  中心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策划自己的文章了。

这个过程也叫谋篇。

   在如何安排自己的文章时,要做到所有的材料选择都要紧紧围绕中心。

不可随意发挥信笔写来。

这一点有一些朋友不太注意,结果写完了一看发现偏离了自己原来的意思。

   其二,在写时一定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做到恰如其分。

   如要表现喜爱,高兴的感情,那就要尽量选择那些色彩明亮热烈的词语,

   如要表现悲哀忧伤时,在词语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那些比较低调伤悲的词语。

   其三,要注意环境一定要和感情一致。

比如要表现思念之情,可以选择月明清幽,细雨霏霏,大雁南飞的深秋等比较凄凉的环境。

   如果表现高兴愉快,幸福温馨的感情,就要选择风和日丽,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等环境。

   其四,要注意感情的转折。

在策划诗作时,为了把感情表现得更深刻,要注意诗中感情的转折。

   比如先写欢乐场面,然后笔锋一转,抒发自己的幽幽情思。

创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使自己的相思显得更为强烈。

   在谋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写作手法的确定。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牵涉到的东西比较多。

在以后的讲座中会专门进行阐述。

这里就不在详细讲述了。

   谋篇包括起承转合,由于时间关系,这里省略不讲。

第三节 大胆想象

   无论是写诗和欣赏诗,都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现代诗人艾青说过: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我认为这句话他是从诗的创作这个角度说的。

就是说:

诗人如果不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流连于万象之际,沉吟于视听之区”(陆机《文赋》)他就不可能把当前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此岸世界”飞翔到高于生活的可歌可泣可颂可叹的“彼岸世界”。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的创作;同样没有想象也没有诗的艺术欣赏。

巴尔扎克有一段十分精采的名言:

“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作者在诗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

就是说,要感受诗中的意境,诗中的艺术美,也必须在自己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历代诗论、诗话中说明丰富想象最常举的例子是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这里,诗人尽情地发挥了他的奇思妙想:

把山寺中寄宿的这座楼想象成高入霄汉,一伸手就可以摘下星星;还想象天上定然有神仙,自己不敢高声说话,怕惊动天上的仙人责怪自己鲁莽。

诗人的想象是不真实的,但却是艺术的真实。

我们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不妨这样理解:

一方面这首诗寄托了诗人超尘脱俗、自由浪漫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诗人曾经入朝当过翰林学士,接近过中枢(手可摘星辰),但他不敢尽情地表达他那惊世骇俗的主张(不敢高声语)那是统治集团(天上人)所接受不了的。

自己的才志得不到伸展,不受重用,这又是生活现实。

   毛泽东的诗词,想象力也十分丰富。

当他看到报纸上登载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之后“浮想联翩”,写下了《送瘟神》二首: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大处落墨,“把静的写成动的,无情的写成有情的”《朱光潜语》红雨随心,青山着意;银锄落、铁臂摇,是艺术想象,是超越现实的,但它表现的是人民大众消灭血吸虫,建设社会主义所焕发出来的改天换地壮志豪情,这又是真实的。

这和杜牧在《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宏观的、立体的、大而化的想象和表现手法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说,运用丰富想象与夸张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文学创作上的“浪漫主义”。

想象又可以分为初级形式的“联想”和高级形式的“幻想”。

   

(一)联想可分为好几种,通常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类比联想”。

但无论哪一种联想都离不开此时此地的生活经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将塞外的飞雪想象成江南的梨花盛开,这就是“相似联想”,读过这首诗的人,虽然没有到过塞外,但脑海中却可以浮现出那铺天盖地满山满野的雪花。

前面例举李白的《夜宿山寺》就是“接近联想”。

由于楼高,与天接近,就联想到天,天上又联想到星辰和神仙。

“类比联想”常常是主体与比体有其相似的特征,可以想象类比。

  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句子: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水”和“愁”都具有绵延不绝,不能用外力来阻断的内在特征,想象出以水类比愁,把无形的“愁”形象化具体化了。

   

(二)幻想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创造的想象,是初级想象的飞跃与升华。

所谓“诗从胡说中来”的“胡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胡说,而是想象经过飞跃后升华到奇思妙想层次的“胡说”。

    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下片“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就是从类比想象升华到幻想的。

月中的阴影类似桂树,把它类比成朝庭中的黑暗势力,于是作者就幻想到月宫去斫去桂树(希望入朝除去黑暗势力)把清光还给人间,意境十分深远。

   唐代的李贺,是以构思独特,想象丰富,幻想奇伟而称著的诗人。

毛泽东的诗词有他的影响。

他的诗《梦天》充满了幻想色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这三句是写他漫游天空,看到月宫的“老兔”(玉兔)、“寒蟾”(蟾蜍),云楼半开、玉轮轧露(月亮像玉制的轮子,在充满露水的天空中辗过去)。

   第四、五、六句“鸾风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是写他在已进入月宫与挂着鸾凤玉佩的仙女相逢在充满桂花香的小路上,并写他与仙女的谈话内容:

感叹大地上“黄尘清水”(沧海桑田)“千年如走马”。

   第七、八两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写诗人在月宫中回望人寰所见到的景色,“齐州(中国)九点烟”、“海水杯中泻。

”(浩瀚的大海只象一杯水翻了一样)通篇驰骋幻想,好象他真的飞进月宫看到大地的时光流逝和景物的渺小。

李贺在这首诗中以变幻诡谲的表现手法寄寓了诗人冷眼看现实的态度和人事沧桑的感喟。

诗人写诗充满了幻想,我们读他的诗也要从他的诗句中去想象他的意境,才能较深刻地理解它,欣赏他。

   综上所述,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我们只有在创作诗、欣赏诗的过程中,都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启开诗性的智慧,酝酿诗性的语言,体现诗性的情趣,飞向美妙的诗境。

第四节 追求意境

一,“意境”与“意象”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反复地讲到“境界”,说有“境界”的诗词才是好诗词。

其实他讲的“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地结合。

用通俗的话来说:

“意”就是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

“境”就是诗人所描写的客观景物。

作者在对现实生活经过深入观察、体验,并通过联想、幻想,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客观景物高度与交融,“意”与“境”二者已很难分开,于是:

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借境达理,创造出不同于生活原型而又神形兼备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这样的艺术境界,往往达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王国维语),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诗词创作所要追求的“意境”,也是评论诗词艺术高下的主要标尺之一。

   说到意境,我们还要讲到与之相近的“意象”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意象”?

“意象”一辞最早出于《周易》提出的“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用客观的“象”来尽情表达内心的“意”,也就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契合的心象。

   “意境”与“意象”都是以“意”为前提,都是诗人在“意”的统辖下,呈现的客观主体化的形态。

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意象是意境的元件,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组合。

它们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有的诗,它的“意境”由多种“意象”构成,有的诗,一种“意象”便成为“意境”。

   例如: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青翠,秋山日潺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蟑……”

   构成此诗意境的物象是多元的,山、水、落日、孤烟、鸣蟑有层次地展开,每一种物象,都以安适闲逸的感情色彩,经过诗人的匠心组合,呈现出一个闲逸旷达的整体境界。

   有的诗,通篇只有一个可感的物象。

如李白写了不少月亮的诗,主体之象就是月亮,不管“山月随人归”的月或“对影成三人”的月,组成意境的意象有一个——月亮。

这就是说:

任何一首诗,不管它有多少意象迭加,或是一种意象独出,诗人所欲表达的意境只有一个。

多种意象成境,体现出“意象”是构成诗的意境的元件;但任何一个意象都不能等同于意境,即便是一象成境,也不能说此象即此境。

“象”只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或对应物。

二、诗词的意境例举:

   这里,生活诗、政治诗、爱情诗、哲理诗各举一端:

[例一]温庭筠《商山早行》第二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表现诗人远离故乡,破晓早行的那种旅途辛苦,心境凄清的羁旅愁思。

诗中只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意象)巧妙地组成深秋凌晨,村野小店霜华满地,人迹罕到的早行景色,没有一个字提到道路辛苦、行人狐独,但是通过诗的画面,字字都透出了诗人当时当地的心境和感情,使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引起共鸣。

反过来,诗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鸡声、茅店、月……因为它已渗透了作者的感情和心境,二者互相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是意境。

[例二]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古绝看去是咏景诗,寒江、飞雪、孤舟、独钓,十分生动,但实际上是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斗志。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读这首诗,我们还会联想到陈毅元帅的一首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是反对前苏联某些领导人掀起反华浪潮的,与上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三]李商隐《无题》第二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沮始干。

   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爱意和愿为思念的人付出一切包括生命的思想感情。

但字里行间没有一个爱呀,悲伤呀,奉献呀这些字眼,而是写到蚕吐丝(思)到死、烛燃尽成灰的生动形象来表达爱情的真挚和永恒。

使我们读起来回味无穷。

[例四]朱熹(宋)《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是写读书时对书中阐发的道理有所顿悟的欢悦心情。

半亩方塘,是用来比喻寸心、心田,一鉴就是一镜,是说心镜豁然开朗。

“开”就是如镜子脱去了镜袱、顿悟,读懂了。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天、云表示书理,这样深博的书理都在我心田(脑海)中徘徊。

第三、四句:

问渠那得深如许,为什么能照天光云影啊?

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来,才能如此澄澈。

源头活水在朱熹来说,应该是儒家圣贤之说。

但是这句话带着普遍意义。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把源头活水赋予别的内涵。

朱熹用这首小诗反映了一个普遍哲理,它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用方塘、玉鉴、天光云影、源头、活水这些活生生的客观形象,借境达理,寓理于境,深入浅出,活泼自然,这又是另一种意境。

   因此,我们初学诗的人应当注意:

①思想感情不要赤裸裸地表露出来,而是要寄寓在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里;②描写景物决不是简单地拍照,要把感情融进去,不含感情的景物要少写。

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这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

   他说的“无我之境”,是指比较客观地描写景物,把“我“的感情隐蔽起来,只是渲染某种气氛,或者营造某种对比,从而达到“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如陶渊明的名诗《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能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只写在东篱赏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和飞鸟结伴回来,像是纯田园风光描写,实际上这里头还是有“我”的。

他触景生情,吟咏的正是他归隐田园怡然自得的心境。

再深一层看,又何尝不是寄寓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内心的感伤?

   另外,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写得更隐蔽了。

这四句诗,好像是四幅不相关联的图画,看不出诗人的寓意。

但有人分析,诗人处在安史之乱的时代,忧国忧民,做诗总是寄托自己情怀的,因此,仔细推敲此诗,是以欢乐反衬自己的哀愁,前两句写鸟得意而人独忧,人不如鹂鹭;后两句写自己久困积雪的峨眉山下,不能乘万里之船回归洛阳。

这就是叶燮讲的:

“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种诗的“意境”着重在写境,意要让读者去联想,思想感情隐蔽较深,叫做“以境胜”。

   所谓“有我之境”,则是侧重于诗人激情的倾泻,把激情加到景物上。

高兴时笔下一切景物都在高兴;悲伤时笔下一切景物都在悲伤。

即所谓“物皆著我色彩”,这是缘情造境,或曰“以意胜”、“情为主,景为从”。

   毛泽东词《蝶恋花》就是一例。

这首词里杨花、柳絮、长空等自然景物,吴刚、嫦娥等神话人物,都涂抹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现诗人的激情服务,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