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273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善用法律》教学设计

课题:

5.2预防犯罪

学段

初中

年级

教师

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以及这节课的价值)

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题内容。

第五课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同时也是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高度,阐明尊法守法的必要性,对新时代中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中提出的要求。

本框题是第一框题“法不可违”的延续---违法类别中的严重违法行为,这种“严重违法行为”有何危害、如何防范等问题,自然是第二框题“预防犯罪”来完成。

同时本框题又为第三框题“善用法律”作铺垫。

所以,本框题在教材逻辑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情来看,八年级学生已有法律知识学习较少,加上正是青春期的躁动,“哥儿们义气”的“潜伏”,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乃至犯罪苗头。

所以,本框题学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法治需要,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引导他们维护法律尊严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课标依据:

“成长中的我”中的“(三)心中有法”中的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依据:

“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内容”中的“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等”。

基于课标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远离违法,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依法律己、违法维权、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依法依规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控制、约束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渐提高自己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刑法、刑罚的种类。

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

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认识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知道如何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简要说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以及学生学习风格)

法律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

青春期的学生有主见,但往往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保护自己、维护正常秩序和自由必要性的一面,从而不能自觉守法。

还有部分学生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自己年轻不会违法,更不可能犯罪,即便有犯罪行为但因年龄小不要紧。

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缺陷”:

八年级学生已有法律知识学习较少,加上正是青春期的躁动(易冲动),“哥儿们义气”的作祟,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乃至犯罪苗头。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易受负面因素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但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错误观念,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基本理念:

培养发展学生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文化基础为需要、以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能力的核心素养。

教学与活动策略:

采用主题活动教学法。

通过二个主题,一个完整的小强案例,综合运用比较、辩论、直观视频等手法,用活动方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出重难点以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教学重点:

1.犯罪的基本特征

确定依据:

帮助学生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犯罪与一般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行为区别在于它具有自己的三个特征。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学会维护法律尊严。

2.加强自我防范

确定依据:

本框题主要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如何防范犯罪,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自然是教学的落脚点、重点。

教学难点:

刑罚与其他处罚的区别

确定依据: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做到将违法受到的处罚逐一详细讲解;再者,学生对拘役与拘留、罚金与罚款等知识点易产生混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学生小强看到了令他震惊的三幅(盗窃、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非法拘禁)图片,点击对应音频(刑法第265、140、238条),思考:

三个案例为什么能令小强感到震惊?

引入课题

观看、倾听、思考

用中学生的故事能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图片案例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音频播放三种犯罪受到处罚的法律条文,让学生对犯罪行为付出的代价感到震撼,对犯罪的危害有个初步感性认识。

新课互动

主题一

说说罪与罚

了解罪与罚

1.播放《一个好学生的堕落》视频。

【内容:

中学生小强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人以后,无心学习,经常旷课。

起初还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不但不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聚众斗殴,多次致他人受伤,父母为此付了不少医药费。

他还经常偷窃、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名同伙竞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2.展示问题:

(1)小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

是哪类违法行为?

从小强身上能得到什么警示?

(2)小强最后因“因抢劫罪被判刑”,从这句话中读出哪些信息?

(3)什么是犯罪?

它具有什么特征?

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4)刑罚有哪些几类组成的?

你能知道小强最后受到的处罚是什么类型的何种处罚?

罚金与罚款、拘役与拘留有什么区别?

3.巡视指导。

4.根据小组展示内容归纳:

①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②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5.播放《罚金与罚款、拘役与拘留的区别》微课。

1.观看视频(1分钟)

2.阅读教材P52-54(3分钟)

3.分组(4组)讨论,每组对应一个问题。

(3分钟)

4.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4分钟)

1.中学生小强故事延续,案例具有

贯性,便于学生学习。

身边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警觉。

2.视频呈现案例比口述、文字表达更能抓住学生眼球(兴趣)。

3.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同时为后续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做知识铺垫。

4.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相互启发,每组一个问题,任务明确,精力集中,易于解决。

5.小组代表展示,培养学生分享意识与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易混知识点用微课方式解决,学生感觉新颖。

这种方式,教师课前准备费时,但课中省时高效。

7.本主题采用四个活动:

看视频、阅读教材、讨论、展示。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主题二

辩论

年龄小,犯罪离我远着

 

加强自我防范

讲小强的故事:

当小强之前是个好学生时,他总是说“我年龄小,我不会违法,更不会犯罪,犯罪离我远着呢”。

后来学坏了,他又说“我年龄小,犯点小法没什么,即使犯罪也不要紧”。

问:

小强的观点对吗?

我们如何预防犯罪呢?

学生听讲,思考

1.从上一主题过渡到本主题。

2.中学生小强故事延续,案例具有

贯性,便于学生学习。

说自己身边事

3.让学生明白,思想认识偏差,会导致行为犯错,甚至违法犯罪,进而提高警惕。

展示辩论主题:

我年龄小,犯罪离我远着,即便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观看,思考

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明白犯罪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最凶险的陷阱,进而防微杜渐。

确定辩论双方:

正反方(男、女生队)抽签确定,明确辩论要求、程序。

抽签,双方确定主辩手、最后陈述人

便于围绕主题,组织辩论

指导学生辩论逻辑思路、语言组织

阅读教材P55-56,草拟提纲(3分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围绕主题辩论的能力。

组织学生辩论

辩论:

先双方主辩手陈述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最后陈述

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有序进行活动,锻炼辩论能力

总结归纳:

①我们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由违纪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由一般违法可能演变成犯罪。

②负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

已满14-16周岁严重刑事犯罪、16周岁应负刑事责任。

③需要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听讲、整理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犯罪的危害,增强尊法守法意识

1.设疑:

结合小强案例,说说在自己日常行动上如何防范犯罪?

2.播放自编《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视频

3.归纳:

①珍惜美好生活,杜绝不良行为②依法自律,自觉守法,从小事做起

思考、回答、观看、整理

1.学法指导:

教会

学生学会思考

2.用形象的图片、

轻快的音乐、说理歌词编成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种类。

这比让学生直接看法律条文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3.通过贯穿整节

课学生身边案例,让学生知识内化。

课堂小结

小强堕落的轨迹,警示我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法公民,不仅要知道犯罪具有的基本特征,犯罪可能受到那些处罚,而且要从思想上树立法治观念,澄清认识误区,认清犯罪的危害,在行动上要从小事做起,自觉守法,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微杜渐。

听讲、思考、回顾本节课内容

整体认知,感悟导行

课堂巩固

1.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影像制品的占31.9%。

这说明 (  )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  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③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做题

学以致用,量少较容易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以及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

简约而突出。

满足学生视觉享受,逻辑严谨。

用三个关键词,箭头辅佐,将本节课重要知识点简要概括,结构清晰,直观明了,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关键词,给人有一目了然之感,便于学生理解,力争让学生过目不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