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议论文写作2 有逻辑地拟写分论点.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议论文写作2 有逻辑地拟写分论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议论文写作2 有逻辑地拟写分论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议论文写作2有逻辑地拟写分论点
有逻辑地拟写分论点
分论点是紧扣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观点。
分论点逻辑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单个的分论点忽视了作文命题材料的限制。
如“2012年中考作文题”的命题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它们围绕“语言运用”表达了两种绝然不同的运用文字的态度,即缺乏“敬畏之心”的态度和心怀“严肃恭敬”的态度。
这要求分论点的拟写必须扣住两点:
其一是“严肃恭敬”,其二是“语言运用”。
分论点逻辑混乱的另一种表现是各个分论点之间没有按一定的逻辑切分。
先看一个反例,如有的同学在写《为人生成功而准备》时,采用并列式结构,分论点依次为:
准备只为争取成功;准备需要不断地坚持;准备是一种人生智慧。
这三个论点分别是从准备的作用、原因、评价三个不同标准来拟定的,没有统一标准且逻辑顺序混乱。
再看一个正例“2012年四月调考作文题”──生命需要一盏灯,有的同学采用并列式结构切分的三个分论点如下:
生命需要一盏救民于危难的灯(以鲁迅为例),生命需要一盏报效祖国的灯(以钱学森为例),生命需要一盏为国争光的灯(以姚明为例)。
这三个分论点围绕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为振兴中华而依次展开,显得层次很清晰。
病例分析
【作文题目】(2012年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年初,《咬文嚼字》杂志社邀请读者一起“咬嚼”名人博客。
大家惊讶地发现,一些市场意识很强,人气很旺的名人,在撰写博客时,频频出现语言运用方面的“低级错误”,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古今中外,一直不乏“推敲”文字的佳话。
即使到了网络时代,我们阅读优秀作品时也总能感受到作者严肃恭敬的写作态度。
请以“敬畏文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写作要求】
从作文命题材料上看,本题的写作必须扣住两点,其一是“严肃恭敬”,其二是“语言运用”。
【病文呈现】
敬畏文字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文化积淀的见证,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文字就像画笔,描绘着我们心中的意识情绪,乃至我们的一举一动。
由此可见,文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要敬畏文字。
(从文字承载的内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的角度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文字”,破题较简洁且突出了敬畏文字的现实意义。
)
敬畏文字能让我们严谨有序,减少错误,从而完成大事,收获智慧的人生。
XX总裁何彦宏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敬畏文字的原则,XX百科和相关文字都是靠严谨的态度来完成,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少,让XX从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搜索网站。
如果XX不是对文字本着敬畏的态度,而是像有些名人犯语言运用的低级错误,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那它还能打败众多对手,为人们所信赖吗?
所以敬畏文字能带来严谨,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成功。
(分论点二,从内容上讲,材料可以支撑观点)
(分论点一虽强调了“语言运用”,但未用具体的“语言运用”的例子证明分论点。
分论点一是从“事业”层面提出的。
)
敬畏文字能让人们对文化尊重,使文化保持古朴,从而得以延续与传承。
一个对文字尊重的人,思想必定深厚,对国家必定忠诚。
我们应该敬畏文字,努力使文化保持原有的意蕴,因为文化与经济交融深远,国家必定繁荣。
所以,文化传承的责任在于我们,我们一定要敬畏文字,使文化的传承一路无阻。
(这一段仅仅只是空讲了一些大道理,且游离到了“国家繁荣”)
(分论点二提到了“敬畏文字”,但只字未谈“语言运用”。
分论点二是从“文化”层面提出的。
)
敬畏文字能让我们保持独立的人格,学会放弃,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充实。
王维怀着对文字诗歌的敬畏,放弃仕途,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生活中的诱惑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唯有甘于清贫,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王维正是因为对文字的敬畏,才有了毅然的放弃,才有了“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泉”的情怀,也便有了他悟哲金箔般的千古名篇!
(分论点三未扣住作文材料的限定,未突出“语言运用”,而是笼统地谈“王维对文字诗歌的敬畏”。
分论点三是从“精神”层面提出的。
)
现在,作为一个青年,敬畏文字的习惯一定要养成,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过程,是为自己,更是为社会和国家。
让敬畏文字成为精神深处照彻心灵的不灭之光,让敬畏文字的力量支撑我们勾勒出人生的轨迹。
让我们拥有敬畏文字的习惯,愿我们成长的脚步落地有声,让我们的人生起舞飞扬。
(联系现实结尾,强调了“敬畏文字”的现实意义,呼应了开头。
)
【总体诊断】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分论点基本上能够支撑中心论点,语言较通顺。
本文分论点的逻辑混乱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孤立地看分论点都没问题,但从观点与材料的切合上看,各个分论点均未凸现命题材料暗含的限定(语言运用、严肃恭敬)。
二是整体地看三个分论点的排列顺序也欠恰当。
原文是:
敬畏文字能让我们严谨有序,减少错误,从而完成大事,收获智慧的人生;敬畏文字能让人们对文化尊重,使文化保持古朴,从而得以延续与传承;敬畏文字能让我们保持独立的人格,学会放弃,从而使我们的精神财富充实。
这三个层面的排列顺序不当,应稍作调整。
三是原文是从“为什么要敬畏文字”的角度来切分分论点的,而命题材料则重在引导人们思考“怎样敬畏文字”,所以,本文切分分论点的角度也需要调整。
解决办法
切合命题材料拟写分论点。
当前,九年级学生写议论文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是依命题材料来立意,而是把准备好的材料机械地套入中考作文中”。
所以,学生习惯于从准备好的材料中提取分论点,忽视了命题材料的限定。
本文第三则材料分论点的选取就属于此种情况。
由此看开,我们首先必须审读清楚命题材料的限定内容,其次才是依据限定内容拟写分论点。
按照一定的逻辑切分、展开分论点。
并列式的结构切分的分论点要“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
“扣得住”,是说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该是从同一个角度回答同一个问题;如果是有的从“是什么”的角度说,有的从“为什么”的角度说,又有的从“怎么办”的角度说,就是没有扣住中心论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论点就难以集中。
“分得开”,是说所列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的关系。
“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合乎情理,合乎逻辑。
另外,递进式结构要求:
逐层深入阐述中心论点,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按思维的层次行文。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对照式结构要求:
将两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修改示例
敬畏文字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积淀的见证。
文字就像画笔,描绘着我们心中的万千思绪,乃至我们的言行举止。
由此可见,文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要敬畏文字。
(主体部分的修改思路:
将分论点提出的角度调整为“怎样敬畏文字”,每个分论点的论证都扣住“严肃恭敬”地具体“运用文字”,三个分论点呈现的逻辑顺序是“个人——集体——国家”。
)
敬畏文字,要在文学作品中感悟语言的力量。
唐朝有个和尚叫贯休(替换了王维的例子,因为王维的例子中没有具体的“语言运用”),诗画双绝。
一次庆功宴上,他给吴越王钱鏐献诗一首,其中有这么一句: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吴越王有野心,对贯休说,只要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就重赏他,贯休断然拒绝了吴越王的无理要求。
一是改后不符合事实,二是改后诗不押韵。
贯休敬畏文字,不容更改的态度,成就了他铮铮傲骨的“风骨诗人”形象。
(此段修改:
集中笔力扣住“贯休在诗歌创作中如何敬畏文字”叙事,让人体味字字千钧的力量,感受到了贯休不趋附权贵的高尚人格。
从个人角度谈“敬畏文字”。
)
敬畏文字,要在大众传媒中体会规范的力量。
XX总裁何彦宏始终对文字运用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XX的搜索引擎具有纠正错别字功能,例如在XX中输入“唐粗排骨”时,它会提醒你是否要搜索“糖醋排骨”。
仅仅因为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了XX敬畏文字的原则,既提醒广大用户运用正确的文字,也方便客户在短时间内搜索到正确的信息。
(举例论证XX如何在语言运用上敬畏文字)正因如此,XX从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搜索网站。
如果XX没有纠正错别字功能,那么经常打错字的用户怎能认识到自身错误并在短时间内搜索到准确信息呢?
所以敬畏文字能带来严谨,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成功。
(此段的修改:
详细论述XX如何敬畏文字;运用假设论证从反面说明对文字不敬畏又会如何。
从集体角度谈“敬畏文字”。
)
敬畏文字,要在汉字改革中体味文化的力量。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曾经进行了“二简汉字”,但是这些字推广不到几年,国家就明令在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的简化字。
因为这些字不便于世界华人圈的文化交流,遗失了汉字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这一决定,表明了国家对汉字简化所持的谨慎态度。
而如今,国家提倡运用规范的简体字代替繁体字,并几经修改,几经探讨,最终将文字基本定型,这更表明国家对文字运用的严肃恭敬。
从文化传承上来说,没有敬畏文字的态度,文化不可能源远流长。
(此段修改:
通过概述国家对几次文字改革的态度,来具体表现国家是如何“敬畏文字”的,以及“敬畏文字”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从国家角度谈“敬畏文字”。
)
一个对文字运用严肃恭敬的人,人生必定会精彩;一个对文字运用严肃恭敬的集体,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对文字运用严肃恭敬的国家,文化必定会源远流长。
所以现在,作为一名时代青年,一定要养成敬畏文字的习惯,既为自己,也为社会为国家。
(此段修改:
前一句总结分论点,后一句回应到自身应该怎么做,照应开头)
让敬畏文字成为我们精神深处照彻心灵的不灭之光,让敬畏文字的力量支撑我们勾勒出人生的底气,让我们拥有敬畏文字的习惯,愿我们成长的脚步落地有根又起舞飞扬。
对应训练
并列式结构
1.从“为什么”的角度切分论点。
作文题目:
谈气概
中心论点:
人要有气概,要意气风发。
分论点一:
人有气概,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分论点二:
人有气概,才能摧不垮,压不倒。
分论点三:
人有气概,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2.从“怎么办”的角度切分论点。
作文题目:
给生活留一道缝隙
中心论点:
给生活留一道缝隙
分论点一:
给生活留一道缝隙,轻松愉快地享受生活。
分论点二:
给生活留一道缝隙,坦然地面对失去。
分论点三:
给生活留一道缝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递进式结构
3.作文题目:
谈风度
中心论点:
人应当有风度。
分论点一:
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分论点二:
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分论点三:
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4.作文题目:
在困难面前
中心论点:
我们应该正视困难。
分论点一:
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分论点二:
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
分论点三:
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
对照式结构
5.作文题目:
给孩子适度的爱
中心论点:
给孩子适度的爱
分论点一:
爱子适度,才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分论点二:
爱子不当以至溺爱,不但不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6.作文题目:
如何评价自己
中心论点:
我们应正确评价自己。
分论点一:
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分论点二:
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愎自用,就会不做努力,不思进取;过低地估价自己,就会缺乏自信,做事缩手缩脚,也会停滞不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背内容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6、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7、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shù)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9、三顾茅庐(罗贯中)
自董卓造逆以来,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是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zhāng)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次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10、课外古诗词诵读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chángyáng)。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yáng)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