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850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5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教案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高考语文教案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共20课时安乡一中龚德国

课题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

课型

复习

知识与技能

了解高考考试考点要求,熟记并理解记忆全国高考规定的64篇必背篇章。

过程与方法

识记与练习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识记和理解记忆的能力,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重点

解高考考试考点要求,熟记并理解记忆全国高考规定的64篇必背篇章。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论语》十则(七上)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怒,怨恨),不亦君子乎?

(2015湖北)

②子曰:

“温故(旧的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危险)。

”(《为政》)

④子曰:

“由,诲(huì,教导,明示)女(通“汝”,你)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这)知(通“智”,聪明)也。

(《为政》)

⑤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⑥曾子曰:

“吾日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⑦子曰:

“见贤思齐(相同)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⑧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⑨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衰落)也。

”(《子罕》)

⑩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shù,原谅,宽容)乎!

己所不欲(想做的事情),勿施(施加)于人。

(《卫灵公》)

一.课文疏通与翻译

课文译注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yuè)】“悦”的古字,愉快。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简评】第一则讲了学习方法和态度。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

孔子的学生。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信】真诚,诚实。

【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简评】第二则讲了学习方法和思想品德修养。

子曰:

“温故而知新⒀,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简评】第三则讲了学习方法。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有害。

【简评】第四则讲了学习方法,指出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孔子说: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⒃【[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简评】第五则讲了学习态度。

子曰:

“见贤思齐焉⒆,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齐,相同。

【简评】第六则讲了学习态度。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简评】第七则讲了学习态度,反映孔子善于向一切人学习的优点,同时注意改正自己的缺点。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弘毅】强毅。

【简评】第八则讲了思想品德修养,体现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凋】凋谢。

【简评】第九则讲了思想品德修养,体现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齐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简评】第十则讲了讲了思想品德修养,体现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

研讨与练习

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说:

愉快、高兴。

2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三省:

多次反省。

3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故:

旧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罔: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疑惑,有害。

5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弘毅:

宽广和刚强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欲:

喜欢的,想要的。

施:

施加。

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讲解】通假字是古人的错别字,解释通假字有一定的格式。

一般是:

同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

)【讲解】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讲解】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形容词用作名词。

(3)见贤思齐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讲解】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

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或能够。

【讲解】古义“可以”是两个词“可”是“可以”,“以”是“凭借”的意思。

今义“可以”是一个词。

(2)是知也(是,古义:

这,这个,这样。

今义:

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讲解】“是”古义作代词讲,今义一般作判断动词讲。

(3)死而后已(已,古义:

停止。

今义:

已经。

【讲解】“已”古义一般作动词讲,今义一般表示趋向动词,用于动词前面。

(4)三人行(三,古义:

表示多。

今义:

三,表示确数。

【讲解】“三”古代表概数的词。

一词多义

(1)而:

①表承接(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②表转折,却(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而”字的义项不仅这两项,它还可表修饰、顺接、等。

做题时,要能够仔细区分和识别。

(2)知:

①了解(人不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

(是知(zhì)也。

【讲解】“知”一般作动词讲,前三项都当动词来解释。

第四项比较特殊,它是通假字,学的时候要对特殊的字加以整理和归纳,便于记忆和运用。

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

不也快乐吗?

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

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

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

担子沉重,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岁寒松柏:

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谢。

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贵品格。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讲解】这些成语至今流传甚广,广泛被引用,要求不但能够熟记于心,而且能够恰当的运用。

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求能够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判断句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格式。

一般翻译为“什么是什么”的格式。

如:

是知也。

(这是真聪明。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省略句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省略的部分补不上去。

3、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

(不亦……乎:

不也是……吗?

【讲解】对于固定句式,平时要多加总结。

二.理解性默写练习

 

(1)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10)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九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食,一豆(古代盛东西的器皿)羹(gēng,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恩惠,句中为“感激”)我与(yú,通“欤”,语气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通“向”,从前、先前)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课文疏通与翻译

全篇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只好舍弃鱼而选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了;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灾难我就不躲避了。

假如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假使人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躲避灾难的什么不可以做呢?

采用这种手段就能生存但有的人却不采用,采用这种手段就能躲避灾难但有的人却不做。

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不是惟独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一个人都有,只是贤人不会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命,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不会接受;用脚踢给他,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有人(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失去了他的天良(羞耻之心)。

课文文言知识梳理

1.字音梳理。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蹴(cù)尔乡(xiàng)为(wèi)身死所恶(wù)得我与(yú)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2.重点字解释梳理。

鱼,我所欲也欲:

喜爱的,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兼:

同时

生亦我所欲也生:

生命所欲者有甚于生者甚:

超过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苟且偷生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祸患、灾难辟:

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假使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

这种

贤者能勿丧耳勿:

不丧:

丢掉、丧失呼尔而与之呼:

吆喝、呵斥与:

蹴尔而与之蹴:

用脚踢乞人不屑也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

高位厚禄辩:

通“辨”,辨别万钟于我何加也加:

有益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美:

华丽奉:

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通“德”,感激与:

通“欤”,语气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通“向”,从前受:

接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是:

这种做法已:

停止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3.通假字梳理。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句中为“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

4.一词多义梳理。

而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于: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于:

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

是,动词,读wéi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前为,介词,为了后为,动词,做、接受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

动词,做

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获得,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通“德”,感激,动词

5.古今异义梳理。

一豆羹豆古:

古代盛东西的器皿今:

豆类名称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古:

这今:

常用作判断动词

二.理解性默写练习

(1)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九下)

舜发(被任用)于畎(quǎn,田地中间的沟)亩之中,傅说举(被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责任,担子)于是人也,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贫困)其身,行拂(fú,违背,不顺)乱(使┅┅错乱、扰乱)其所为,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曾(增加。

曾同“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犯过失)然后能改,困于心衡(同“横”)于虑而后作(奋起),征于色(脸色),发(吟咏叹息)于声,而后喻(了解)。

入(在里面。

指国内)则无法家拂(bì,古同“弼”,辅助)士,出(在外面。

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15福建)

一.课文疏通与翻译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课文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

城,内城;今:

泛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

去,离开。

今义:

往,到)

池非不深(古义:

护城河。

今指水池,池塘委而去之(古义:

离开,逃离。

今义:

到某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

限制。

今义:

区域,范围)

2、一词多义: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

(2)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代词,它)多助之至(动词,到)

(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

3、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震慑)天下顺之(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二.理解性默写练习

(1)孟子例举6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明朝宋廉的求学经历让他最终成就一位大家,我们可以用本文中的句子来概括他的人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人”生于忧患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其中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

课型

复习

知识与技能

了解高考考试考点要求,熟记并理解记忆全国高考规定的64篇必背篇章。

过程与方法

识记与练习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识记和理解记忆的能力,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重点

解高考考试考点要求,熟记并理解记忆全国高考规定的64篇必背篇章。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4.《曹刿论战》《左传》(九下)

十年春,齐师伐(讨伐,攻打)我。

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参与)焉?

”刿曰:

“肉食者鄙(bǐ,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玉帛,弗敢加(虚夸,以少报多)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信实、诚实)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官司、案件 ),虽(即使)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也。

可以(可以凭借)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军队)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shì,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第二次 )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顺风倒下),故逐之。

一.课文疏通与翻译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

“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

“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庄公说: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

“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

“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鲁刿答道:

“打仗,要靠勇气。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